前言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濟南曆城縣(今山東省曆城縣)人。他是我國南宋時期的一位偉太的民族英雄和愛國詞人。

公元一一二七年,我國東北的女真族奴隸主貴族建立的金政權,消滅了北宋王朝,把控製的範圍迅速擴大到淮河以北、大散關(即散關,在今陝西省寶雞市西南)以東的中原地區。此後,金統治者又連續不斷地發兵南下,進攻南宋王朝。辛棄疾正生活在這樣一個民族矛盾極其尖銳激烈的曆史時期。他的青少年時代是在女真奴隸主貴族統治地區度過的。殘酷的民族壓迫,勞動人民的英勇抗戰,曆代愛國誌士的鬥爭業績,給了他深刻的教育和影響。公元一一六一年,正當金主完顏亮大舉南犯的時候,二十二歲的辛棄疾便率領群眾兩千人在家鄉起義,並且排除了輕視農民領袖的階級偏見,毅然投奔山東農民起義軍領袖耿京,擔任了義軍的“掌書記”,負責掌管印鑒和處理重要文件。在耿京部下的短短幾個月內,他曾隻身追殺叛變投敵的義端,奪回了被義端盜竊的起義軍大印;又曾親自率領五十騎人馬,直闖駐有五萬大軍的金營,活捉了殺害耿京、瓦解義軍的叛徒、內奸張安國,把他押解到南宋朝廷斬首示眾。所有這些,都表現了他堅定鮮明的愛國立場和勇敢機智的英雄性格。

公元一一六二年初,耿京起義失敗,辛棄疾擒拿張安國來到南方。從此以後,他便留在南宋王朝任職。這一期間,在南宋漢族地主階級政權內部,投降與抗戰兩條路線的鬥爭仍然十分激烈。辛棄疾始終站在愛國主義的立場,堅持收複中原、統一全國的抗戰路線,反對屈膝求和、分裂倒退的投降路線。他無論擔任什麼職務,總是想方設法,積極為北伐進行種種準備。與此同時,又充分運用他那飽含戰鬥激情的詞文,嚴厲批判形形色色的投降謬論,反複宣傳自己的抗戰主張。投降派不斷誹謗他,打擊他,排擠他,使他在一一八一年被罷官,閑居長達二十年。然而投降派的迫害,始終未能磨滅他的抗戰意誌,也絲毫不能動搖他的愛國立場。晚年被重新起用後,他仍然以飽滿的熱情和頑強的鬥誌,為北伐事業貢獻自己的一切力量。

由於南宋統治集團的腐敗無能和屈膝投降,辛棄疾統一祖國的願望沒有能夠實現。但是,他的強烈的愛國熱情和堅韌的鬥爭精神,卻永遠放射著奪目的光芒;他留下的那些情文並茂的詩詞和散文,也為我國古代文學寶庫增加了一份珍貴的遺產。特別是他的愛國主義詞章,一掃兩宋詞壇描寫風花雪月、離情別緒的靡靡之音,而代之以慷慨悲壯的戰鬥歌聲,無論是在思想性或是在藝術性方麵,都把宋詞創作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對後代詞的創作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當然,辛棄疾也有他的階級局限和曆史局限。作為地主階級中的一份子,他的政治活動和文學創作,歸根到底,都是為挽救和鞏固南宋地主階級政權服務的。在他流傳下來的六百多首詞中,有不少篇流露了消極頹廢的情緒。一一七五年,他還鎮壓過一支規模不大的茶民茶商起義。這些,我們都應該給以曆史的、具體的批判。

辛棄疾一生的抗爭和創作,今天對我們還有一定的啟發和借鑒作用。現在我們依據史料,選擇他一生中的主要事跡,進行適當的藝術加工,用故事的形式寫成這本讀物。限於水平,其中難免有錯誤和不足的地方,希望廣大青少年讀者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