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 壯心不已(2 / 3)

陸遊轉慍(音運yùn)為喜道:“老弟真是壯誌依舊,寶刀未老,我就在家裏等待你的好消息了!”

兩人接著對北伐的謀略暢談了一番,一直到月亮升起,辛棄疾才告辭回去。

這年年底,趙擴召辛棄疾入朝征詢軍國大計,臨行前,辛棄疾特地趕到三山去向陸遊告別。

陸遊得到這個消息,非常高興。他對辛棄疾說道:

“此次老弟被召入朝,想來皇上和相公必有北伐之意。希望老弟奮其智勇,全力以赴,不辜負國家的重托!”

辛棄疾說道:“‘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這是您老《書憤》詩中的名句。每當我讀到這兩句詩時,總恨不得在大雪紛飛的夜晚,乘著高大的戰船,從京口渡過長江,在瓜洲登岸,去消滅金兵;也向往著有朝一日,跨上披著鎧甲的戰馬,率領大軍衝出大散關,去收複中原失地。八十年了,中原淪陷巳經整整八十年了,中原的百姓是多麼盼望著王師北伐啊!如果有這樣的機會,我一定為國前驅,就是粉身碎骨,馬革裹屍,也是心甘情願的!”

陸遊歎息道:“可惜我已經老了,八十歲的衰翁雖然還有殺敵的雄心壯誌,卻已無力彎弓騎馬,隻能做做‘鐵馬冰河’的好夢了。真正橫刀躍馬,馳騁沙場,就得看老弟你囉!現有長詩一首送你,以壯行色!”說罷,取過筆墨紙硯,當場揮筆寫了一首七言古詩,送給辛棄疾。

辛棄疾恭恭敬敬地接過來吟誦一遍,說道:“前輩對我的鼓勵,我實在不敢當。”因為陸遊詩中有“稼軒落筆淩鮑謝”、“但令小試出緒餘,青史英豪可雄跨”的句子,稱讚辛棄疾寫的詞章超過南北朝時的著名詩人鮑照、謝靈運,誇獎辛棄疾具有非凡的才能,隻要小試牛刀,就足以超過千古的英雄豪傑了。

陸遊嚴肅地說道:“我這決不是過分誇獎。我隻是希望老弟忘卻二十多年來被排擠這一不愉快的往事,把深仇積憤集中在金人身上,將全副精力投入到北伐的大業中去!”

“是。我一定按照您老的告誡去做!”辛棄疾虔誠地說道,“您說‘中原麟鳳爭自奮,殘虜犬羊何足嚇。’真是對極了!被金人長期奴役的中原英雄豪傑,確是無時不在奮起反抗,隻要咱們做好充分準備,一旦出師,他們肯定會起來響應的!金人不足畏懼,咱們必然能夠取勝!”

一二○四年正月,趙擴在便殿召見了辛棄疾。太師韓侂胄也在場。

賜坐以後,趙擴開口道:“今天召卿前來,不為別的事。韓太師準備興師北伐,以雪本朝近百年的奇恥大辱。卿是力主抗戰的元老,在這個時候,必能貢獻良策,不負朕望。”

辛棄疾說道:“金人與我有不共戴天之仇,出師北伐,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據臣所知,金人內部互相爭權奪利,中原赤地千裏,百姓無衣無食。由此可見,金人的失敗,是指日可待的。希望陛下召集所有主戰派的元老大臣,把這一重任付托給他們,做好一切準備,一旦時機成熟,就一鼓作氣,收複中原,統一全國!”韓侂胄大喜道:“金人年來被蒙古族所擾,屢戰屢敗,兵力日衰,財庫日竭,這正是咱們大舉北伐的極好機會。剛才辛侯的意見,和我不約而同。北伐大計,就在今天決定下來了!”

韓侂冑比辛棄疾小十二歲,這時剛剛五十出頭。白淨的臉皮上,垂著三綹細長的胡須,因為養尊處優,看上去隻有四十五、六歲的光景。韓侂胄決心北伐,辛棄疾是完全讚同的。但是辛棄疾也聽到一些同僚說,韓侂胄急於北伐,帶有鞏固自己權位的動機。因為韓是外戚,按照宋朝祖宗的家法,是不允許外戚專擅軍國大權的;況且,韓比較年輕,並沒有什麼功績,在朝廷上下威望不高。辛棄疾覺得,韓侂胄想通過北伐來提高自己的聲望,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他並不因此而放棄對韓的支持。但是,韓侂胄畢竟太缺乏經驗了,因而對他能否主持北伐大業,抱有懷疑。於是試探地說道:“機不可失,時不再來,這的確是至理名言。但據我了解,金人雖然年年內憂外患,兵馬仍然不弱。咱們倘若準備不足,倉促出兵,恐怕未必一定取勝呢!”

韓侂胄哈哈大笑道:“辛侯所見很是。《孫子兵法》上說過,‘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八年以前,我曾出使金廷,對於他們內部的混亂情況非常了解。從那以後,每年每次出使歸來的人,也一致認為女真內憂外患,天災人禍,力量一天比一天削弱。至於咱們自己,打從去年開始,我已下令聚財募卒,厲兵秣馬,打造戰船,增置襄陽騎軍和澉浦(今浙江省海鹽縣西南)水軍,在軍事上作了種種準備工作。為了激勵人心,鼓舞士氣,我還打算追封嶽飛為‘鄂王’,改諡秦檜為‘繆醜’。有了這些準備,我敢說,一旦出兵,必然勢如破竹!”

辛棄疾爭辯道:“這些準備完全是必要的,太師的考慮也的確相當周到。但是據我所見,咱們大宋自符離一戰失利以後,長期以來,靠著和約得過且過,沒有同金人決戰的準備。而敵人的兵力雖然削弱,目前卻還是比我們強一點。本朝長期積弱,需要花費相當時間,奮發努力,才能使國力強盛,準備充足。如果貿然興兵,我很擔心不一定有必然取勝的把握。”

趙擴望著韓侂胄,膽怯地說道:“國家安危,全在太師一身,希望太師三思而後行啊!”

韓侂胄躊躇滿誌地說道:“陛下,剛才辛侯所說,固然很有道理。但俗語說得好,‘氣可鼓而不可泄’。自從隆興和議以來,國家不用兵巳達四十年之久。四十年來,朝廷宰輔,都一意求和,弄得人心衰頹,一蹶不振。長此下去,僅剩的一點銳氣恐怕都要消磨完了!目前陛下決定用兵,朝野上下,都已有所風聞;忠臣義士,無不躍躍欲試。倘若不能及時興師北伐,豈不是才鼓之氣,又要消沉下去了嗎?敵人的兵力即使稍強,但古人說過,軍隊理直就氣壯,理曲就氣衰。咱們是正義之師,敵人是不義之兵,咱們在軍力上的不足,是完全可以從這方麵得到彌補的。相反,這次按兵不動,今後再談抗戰,更是難上加難,也許就永遠沒有收複中原的日子了!”

韓侂胄的這一番話,使辛棄疾頗受感動。但辛棄疾的心裏十分清楚:一方麵不能將北伐無限期地拖延下去,另方麵也不能操之過急,打沒有充分準備的仗。眼下的主要問題,在於韓侂胄急於把北伐付之實施,對此辛棄疾是不讚同的。然而從今天廷對的情況來看,要想改變韓侂胄這種急於求成的主張,已是不可能的事;自己唯一能夠做到的,就是盡一切努力協助朝廷將準備工作做得充分一些。想到這裏,辛棄疾慨然說道:“韓相公既有百折不回的意誌,我一定在相公的麾下,竭盡全力,為國效勞!”

辛棄疾對北伐準備不足的委婉批評,使韓侂胄總有點不高興。韓侂胄知道辛棄疾一向主戰,在朝廷大臣中很有影響;但也了解辛棄疾的個性非常倔強,過分重用恐怕很難駕馭。因此當辛棄疾告辭以後,他就對趙擴建議道:“辛棄疾雖是主戰的老臣,可惜他年事巳高,放在前線帶兵作戰,恐怕精力不夠了。鎮江緊臨大江,是僅次於前沿的軍事重鎮,讓他前往坐鎮,可以沒有後顧之憂。不知聖意如何?”

趙擴點頭同意。

這年三月份,朝廷正式任命辛棄疾為鎮江知府。

三月的長江,白浪滔天,一瀉千裏。辛棄疾精神抖擻地帶著下屬在江邊巡視。江風吹著他銀白色的長須,給他帶來了江南暮春的氣息,使他感到春天快要過去,炎夏即將來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