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1年到2010年,這十年的廣播電視體製改革,承接20世紀八九十年代廣播電視改革探索的曆史進程,在中共十六大、十七大精神的指引和推動下,在中央關於文化體製改革決策部署的指導和推動下,積極探索,銳意創新,攻堅克難,奮力開拓,由點到麵,從單項向綜合,不斷推進和深化,取得了較大的突破和新進展,有力地推動和促進了這一時期我國廣播電視業的全麵、持續、快速發展。同時,也存在和出現一些問題,有待在深化改革中逐步加以解決。
自新世紀開始,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了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新階段。在第一個十年,中國共產黨相繼召開了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和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十六大提出,在本世紀頭20年,要集中力量全麵建設惠及十幾億人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十七大指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是黨和國家到2020年的奮鬥目標,是全國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十六大和十七大對新階段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作出了戰略部署,提出了全麵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戰略任務,其中包括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戰略任務。與此同時,十六大、十七大確立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的戰略指導地位,強調“在新的發展階段繼續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的實際,全麵認識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深刻把握我國發展麵臨的新課題新矛盾,更加自覺地走科學發展道路,奮力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十年來,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努力完成十六大、十七大提出的各項戰略任務,戰勝各種困難和風險,不斷推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不斷奪取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勝利,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為全麵建設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是新世紀頭十年廣播電視改革發展所處的時代背景和曆史機遇。
在這樣一個大的社會背景下,有四大因素影響和推動了廣播電視的變革和發展:一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建立和日趨完善,使廣播電視的生存、發展環境和條件發生了重大變化,進入了在競爭中謀發展的時代。二是以信息技術、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為代表的高科技在世界範圍的廣泛應用及其引起的變革,使廣播電視麵貌得以脫胎換骨的改造和升級,進入了數字化傳播時代。三是文化體製改革的啟動和發展,使廣播電視體製機製改革創新得以大大地推進,進入了構建新型體製的新階段。四是人民群眾隨著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所帶來的對精神文化產品的巨大需求,使廣播電視麵臨著公共服務和市場服務的雙重挑戰,進入了一個多元發展、多樣需求的時代。這一切,都需要廣電人和廣電業從思想觀念、體製機製、製作傳播、節目形態、經營管理等各個方麵與之相適應。因此,廣播電視體製改革成為這一時期的客觀要求和大勢所趨。
正由於上述時代背景和四大因素的作用,促使廣播電視從新世紀開始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即整體轉型和科學發展階段。
廣播電視整體轉型的基本內涵和主要特征是:其一,理念的轉變。從傳統的純粹廣播電視理念向現代的融合傳播理念轉變,從傳統的“傳受”理念向現代的“供需”理念轉變,從傳統的單一公益服務理念向現代的公共服務與市場服務相結合的理念轉變。其二,技術的轉型。從模擬技術向數字技術轉變,20世紀已完成從標準清晰度向高清晰度轉變,從單向傳播向雙向互動轉變,從專網傳輸向“三網融合”轉變。其三,業態的轉型。以數字化消解不同媒體之間的壁壘,實行多業務融合和開發,更新改造和提升傳統業務形態,發展新興媒體和創新相關業務形態,從傳統單媒體向現代多媒體融合轉變,逐步形成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聯動傳播和聯合發展新業務形態的新的傳媒格局。其四,功能的轉型。廣播電視服務方式從間接服務向直接服務轉變,從單一服務向多樣化服務轉變,從單終端服務向多終端服務轉變,傳統的聽眾觀眾轉變為用戶,用戶可以自主選擇和享用廣播電視各類產品和服務,實現全民的“各取所需”。其五,體製的轉型。通過不斷深化廣播電視體製改革,傳統的行政事業體製向新體製模式轉變,即逐步構建起包括廣播電視公共服務體係、市場運營體係、政府監管體係、社會服務體係在內的新的體製框架及其運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