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節 廣播電視內部機製改革和經營性單位轉企改製(3 / 3)

三、經營性單位轉企改製

推進廣播電視經營性單位轉企改製,培育合格的廣播電視市場主體,既是中央關於文化體製改革確定的方向,也是發展廣播電視產業、增強廣播電視實力必不可少的環節。2003年7月,中發21號文件明確提出:“經營性文化產業要以改革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為重點,培育市場主體,要麵向群眾、麵向市場進行體製機製創新,進行企業改製,實施公司製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建立現代企業製度。”2005年12月,中發14號文件根據現有文化事業單位的性質和功能,提出不同的改革要求,明確“一般出版單位”、“電視劇製作單位”、“行業組織所屬事業編製的影視製作和銷售單位,逐步轉製為企業”。依照上述精神,結合廣播電視的實際,廣電總局在2006年7月印發並實施的《廣播影視體製改革工作實施方案》中提出:“電台、電視台中的傳輸網絡部分,影視劇節目製作銷售單位,廣播影視報刊、出版單位和一般廣播影視藝術院團,可從事業體製中剝離出來,轉製為企業。”“轉製企業要在清產核資的基礎上,合理界定產權歸屬,明確出資人權利,建立資產經營責任製。”

近年來,在上述政策的指導下,在全國文化體製改革的推動下,全國廣電係統加大了經營性單位轉企改製的力度和步伐,全麵推進了這項改革的進程,並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廣播電視係統的經營性單位轉企改製,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麵:一是電視劇製作單位轉企改製。截至2010年年底,全國需要轉企改製的75家電視劇製作機構,已有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天津電視劇製作中心、山東電影電視劇製作中心等70家實行了轉企改製。二是出版、報刊單位轉企改製。截至2010年底,已有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中國國際廣播音像出版社、安徽音像出版社、甘肅音像出版社和廣播電視報社、遼寧唱片發行公司等廣播電視出版、音像、報刊社實行了轉企改製。三是有線網絡運營單位的轉企改製。截至2010年年底,已經完成或基本完成網絡整合的北京、天津、河北、內蒙古、遼寧、吉林、上海、江蘇、安徽、江西、山東、河南、湖南、廣西、海南、四川、重慶、雲南、貴州、陝西、青海、寧夏、新疆等23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的網絡公司,正在按照現代企業製度的要求逐步建立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四是廣播電視工程技術、器材服務等經營單位的轉企改製。浙江、安徽、貴州、遼寧、山西等省,已對這類服務性的經營單位進行轉企改製。以下是兩個比較有代表性的轉企改製的案例:

一是中央電視台所屬經營性單位轉企改製。其一,實施動畫製作機構轉企改製。2006年年底,將青少年節目中心動畫部整建製轉製為央視動畫公司。此舉旨在推進由單一為本台播出而生產向播出與多元產業開發並舉轉變,由單一麵向本台播出向多媒體、多渠道整合傳播轉變,使該公司真正成為動漫產業的市場主體。經多年努力,已逐步形成現代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實現了由原來的事業管理變為現代企業管理,由原來的事業生產模式變為企業生產和產業開發模式,成為我國動漫產業領域的一支國家隊。其二,實施網絡新媒體轉企改製。2006年4月,成立央視國際網絡有限公司,對網絡新媒體平台進行事業單位轉企改製。至2009年12月,又在此基礎上構建中國網絡電視台。現已開辦132個電視直播頻道,以漢語和5種少數民族語言、5種外語播出,經營包括網絡電視、門戶網站、手機電視、IP電視、互聯網電視、移動電視、戶外電視等多種業務,構建起麵向三網融合新格局的國家級新媒體集成播控平台。目前正在積極推進公司的股份製改造,改製工作方案已於2010年9月獲得批準並付諸實施。其三,實施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轉企改製。2009年年底,成立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有限責任公司,由此開始穩妥推進股份製改造,以逐步建立現代企業製度。公司設立三個製片分公司,分公司在劇目儲備、選題、策劃、創作、製作等方麵擁有相當自主權;實行成本和收益獨立核算。中央電視台三個經營性單位的轉企改製,有利於培育市場主體,推進廣播電視和新媒體產業發展。

二是地方有線網絡經營單位的轉企改製。崛起於20世紀90年代初的我國有線電視,原來屬於事業性質企業化管理的體製,繼網台分離改革之後,從新世紀起,逐步進入了轉企改製和整合重組的新的發展階段,其中一些已經實現全省範圍整合的網絡企業,在探索和改革中逐步構建現代企業製度,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積極參與三網融合新格局下的市場競爭。例如廣西壯族自治區,在全麵實施和完成自治區區、市、縣三級有線電視網絡整合的基礎上,於2004年7月成立廣西廣播電視信息網絡股份有限公司,14個市和76個縣組建分公司,自此實行全自治區廣電網絡的統一規劃、建設、管理和經營,並在全國率先推進和實現以省級行政區為單位的有線電視數字化整體轉換。通過網絡整合和轉企改製,該公司真正成為獨立的企業法人和市場競爭主體,經營管理模式由過去事業型、分散運作模式轉變為現代企業型、集約化運營模式,其規模經濟效益和實力大為增強。又如湖南省,於2004年8月提出整合全省網絡、組建省級有線電視網絡運營主體的改革思路和實施方案,決定由電廣傳媒對網絡公司實施重組。2007年6月,由電廣傳媒投資參股的市、州、縣網絡公司股東共同發起組建湖南省有線電視網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掛牌運營。此後,繼續吸收其他市、縣網絡股東,逐步實行全省網絡整合和數字化、雙向化改造。期間,有39個有線電視事業單位完成了企業化改造,建立起法人治理結構。湖南以資本為先導構建網絡運營市場主體,以資本為紐帶加速網絡整合,以資本為動力推進有線電視數字化整體轉換,改變了長期以來有線網絡條塊分割、利益主體分散、網絡水平不一和規模效益很差的狀況,為全省有線網絡和數字電視產業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再如北京,成立於1999年的北京歌華有線電視網絡股份有限公司,為了徹底改變事業單位遺留的弊端,來堅持改革、創新、探索,推行“一”字企業文化建設,樹立“全員皆服務”的核心價值理念,逐步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製度,實現了運營主體從事業單位向現代上市企業的轉型,網絡結構從傳統網絡向新一代網絡轉型,業務類型從單一業務向綜合業務轉型,為北京有線電視網絡的產業化發展探索出新路子,為北京實現城市和家庭信息化目標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值得一提的是,在轉企改製和構建廣播電視現代企業製度的進程中,先後湧現了數家國有廣電企業進入A股上市,登陸資本市場。截至2010年年底,已有東方明珠、中視傳媒、歌華有線、電廣傳媒、廣電網絡、天威視訊、武漢塑料、光華控股、廣電信息等9家廣電控股的上市公司。其中2001年以來上市的有5家,即陝西的廣電網絡、深圳的天威視訊、湖北的武漢塑料、廣東的光華控股、上海的廣電信息。這5家,除天威視訊以首次公開募股形式上市外,其他4家均以借殼方式上市,即“通過重組一家上市公司,注入自己的資產,並獲得該上市公司的控股權,從而達到曲線上市的目的”。其中,開創先河的是當時的陝西省廣播電視信息網絡有限責任公司(後改名為陝西廣電網絡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於2001年8月與上市公司“ST黃河科”以簽署股權轉讓協議方式持有50%的法人股,實現了借殼上市,並於2002年3月改“ST黃河科”為“廣電網絡”。2010年,先後有湖北省有線電視網絡公司以借殼方式進入上市公司“武漢塑料”,廣東南方傳媒集團以增持股份方式進入上市公司“光華控股”,上海廣電“百視通”以借殼方式進入上市公司“廣電信息”。廣電企業上市,是廣電企業作為真正的市場主體進軍資本市場的重要標誌。而實現廣電企業上市的前提條件是通過轉企改製培育合格的市場主體。這是廣電產業體製改革的重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