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播出機構和頻道頻率管理
播出機構和頻道頻率是廣播電視最重要的主體。廣電行政部門始終堅持嚴格審批、嚴控數量,調整結構、優化布局,努力提升播出機構和頻道頻率發展質量。到2010年年底,全國有廣播電台227座,電視台247座,廣播電視台2120座,教育電視台44個;開辦了3985套開路播出的廣播電視節目,178套付費廣播電視節目。
(一)嚴格行政許可
這方麵集中體現在2004年頒布的兩個廣電總局令,第32號令《廣播電視站審批管理暫行規定》和第37號令《廣播電台電視台審批管理辦法》。第37號令重申由廣電總局審批廣播電台、電視台的設立和變更,頒發播出機構許可證和廣播電視頻道許可證。第32號令明確市轄區、鄉鎮以及企事業單位、大專院校可申請設立廣播電視站,每個申請單位隻能設立一個廣播電視站,並隻能在核定的區域內播出節目;廣播電視站可自辦廣播節目,通過有線方式傳輸;鄉鎮設立的廣播電視站不得自辦電視節目。依據這些規定,廣電總局嚴格控製增量,嚴把準入關,實行播出機構嚴格審批、頻道頻率嚴格控製數量的政策。
(二)調整優化結構布局
重點是調整存量,主要方向有兩個:一是推進播出機構資源整合。從20世紀末到2003年,先後推進了縣級廣播電視三台合一、省地兩級有線台與無線台合並、市(地)縣(市)播出機構職能轉變等改革。全國文化體製改革試點以來,按照資源有機整合,轉換機製、發揮優勢、提高效益的原則,加快推進地方電台、電視台合並。到2010年年底,全國兩台合並的副省級和地市級播出機構已有244家,上海、遼寧、北京、四川、湖南等省市兩台也合並成立了廣播電視台。經過這些調整,播出機構數量大幅減少,頻道頻率數量得到壓縮。二是推進頻道(率)專業化、品牌化發展。這是提高發展質量的重要途徑。經過幾年推動,全國廣播電視初步形成了頻道頻率專業化發展格局,涵蓋了新聞、經濟、生活、綜藝、科教、體育、音樂、電影、電視劇、少兒、農業等各個方麵,較好地滿足了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需求。
(三)加強重點指導和管理
一是扶持公益性頻道頻率發展。服務於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扶持少兒頻道頻率發展,全國批準開辦了33套少兒類頻道、11套少兒類廣播頻率、5個動畫上星頻道。服務於新農村建設和農村文化建設,扶持對農頻道(率)發展,2006年廣電總局提出農業大省或有條件的省級播出機構可申請開辦對農頻道,當年就批準了10個省、地級電視台開辦農業頻道,23個省、地級電台開辦對農廣播。支持少數民族地區廣播電視發展,批準西藏一些地區新設立地級播出機構,批準內蒙古、新疆、四川、青海等地具備條件的民族地區設立縣級廣播電視台,批準開辦朝鮮語、康巴藏語等民族語衛視頻道。
二是促進和規範有線數字付費頻道頻率發展。這方麵的工作自2003年啟動。2003年9月1日,中國第一套付費廣播電視頻道開播。2003年11月,廣電總局印發《廣播電視有線數字付費頻道業務管理暫行辦法》(試行),明確了付費頻道開辦主體資格、專業性對象性節目播出比例,特別是提出符合條件的境內機構可以參與付費頻道的合作。隨著付費頻道的迅速增多,加強了規範管理。2007年,郵輪旅遊、開心購物等9個付費頻道因違規被查處,廣電總局重申付費頻道不得播出廣告節目、不得以模擬方式播出和專業性對象性節目不得低於90%等要求。近年來,共有十多套付費電視頻道因節目質量差、專業化水平低、投入不足等原因被撤銷。
三是按照“鼓勵發展、統籌兼顧”原則和規模化、集約化要求,采取高標清同播過渡方式,推動高清電視發展。到2010年年底,全國開辦了16套高清節目。
四是推進和規範電視購物頻道發展。2009年製定了《關於電視購物頻道建設和管理的意見》,明確了誠信為本、廣電為主、規範發展、平穩過渡的原則,細化了開辦購物頻道和時段的條件程序,提出了業務經營的規範要求。2010年製訂了審批規劃,細化了審批標準,下發了《關於有線數字付費電視購物頻道變更為有線數字電視購物頻道的通知》,並加大監看和違規整改力度。到2010年年底,全國經批準開辦或調整開辦的購物頻道已有35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