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播電視評獎工作曆來受到中央和各級黨政部門以及業外人士的高度重視。能不能獲獎,不但成為一個部門工作成績的重要標誌,也是來年節目創新創優的風向標。全係統全行業都十分看重從獲獎節目中汲取靈感,摸索規律,探求營造品牌、創優製勝的法寶。
新世紀廣播電視評獎工作的改革,大體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一、第一階段:循序漸進,逐步推進評獎工作的改革(2001年~2004年)
新世紀伊始,廣電係統基本延續了20世紀90年代形成的評獎格局、立項和章程。一是這套辦法經過十幾年的實踐、摸索、逐步完善,已經相對規範;二是廣電總局1999年經過調研、剛剛進行一次大的調整,需要運行一段時間。因此,新世紀之初的頭5年,評獎工作呈現循序漸進、逐步推進改革的態勢。
20世紀90年代後期,鑒於全國評獎工作存在獎項過多、重複設置以及評獎不規範、不公正、質量不高、亂收費等問題,中央提出加強管理措施。
在整頓過程中,發現兩個問題:一是獲獎數量太少,不利於調動創優的積極性;二是送評渠道單一,導致評獎結果不能全麵反映整體水平。據此,中國廣播電視學會於1999年年底和2000年年底給廣電總局寫報告反映這些情況。2001年2月,學會收到總局《關於同意適當增加廣播電視政府獎數量的批複》(廣發編字[2001]27號)。本著積極、謹慎的態度,中廣學會對獲獎數量進行了微調,並在2001年評獎中開始實施,受到各地廣電同仁的普遍歡迎。
2001年年底,中廣學會對承辦政府獎5年來的工作進行了全麵總結,在廣泛聽取一線同誌和專家意見的基礎上,向總局提出一攬子改革建議。主要內容是:(1)為促進節目改革,激勵創新,建議在各項評獎中增設“創新獎”,其級別視同於一等獎,為非常設項目,可空缺;(2)為促進品牌創建,建議設立“十佳欄目獎”,級別視同於一等獎;(3)為更好地發揮學術研究對廣播電視改革發展的理論先導作用和理論依據作用,建議增設論文論著獎;(4)建議將中國播音與主持作品獎更名為“中國播音與主持金話筒獎”;(5)建議將“廣播新歌采錄獎”更名為“中國原創歌曲獎”;(6)為使政府獎更全麵、準確地反映節目整體水平,建議在現有的中央三台和各省級局進行初評基礎上,對一些專業性強的節目增設相關專業研委會的複評渠道,作為政府獎的一個輔助渠道,選送部分節目參加終評。上述建議均得到總局的積極回應,經過一段時間調研之後,在稍後幾年逐步得到批準實施。
在2002年4月召開的中廣學會第四屆理事會議上,時任廣電總局局長、中廣協會會長的徐光春要求評獎工作繼續增強精品意識。為此,中廣學會加大了對改進評獎工作的調研、研討力度。2002年8月下旬,在成都召開“2001年度中國廣播電視新聞獎頒獎會暨研討會”,與會代表在觀摩、研討獲獎作品時提出,隨著廣播電視改革步伐加快,以及相關新形態、新格局的出現,評獎工作應當與時俱進,切實為一線的改革實踐服務。
12月中旬,在重慶召開“廣播電視政府獎立項改革研討會”。會議認為,學會經過一年論證拿出的“廣播電視社教節目獎立項新方案”(討論稿)體現了改革創新的精神,對樹立精品意識、品牌意識,充分調動各類從業人員積極性有促進作用。會議提出四點建設性意見:(1)原則通過“廣播社教節目獎立項新方案”,同一對象性節目、公眾性節目、知識性節目、對港澳台節目、特別節目和十佳欄目獎的立項及其界定;(2)原則通過“電視社教節目獎立項新方案”,同意短紀錄片、長紀錄片、專題片、係列片、特別節目和十佳欄目獎的立項及其界定;(3)同意在各項評獎中增設非固定的“創新獎”等級,但不突破原有獲獎數量;(4)原則通過“十佳頻道獎”評選標準及界定要求,建議暫不列入政府獎立項之中,先以學會獎試評,待取得經驗後再推廣。上述意見均及時上報總局相關部門。
2002年年底,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李長春到廣電總局視察時對文藝界個別獎項評選中的不正之風提出尖銳批評,指出“文化產品在本係統自身的內循環就是脫離實際、脫離生活、脫離群眾”。衡量精神文化產品,要“經受市場的檢驗,接受消費者的評判。要清理獎項,增強獎項的公正性、權威性,要以群眾滿意不滿意、喜歡不喜歡為根本評價依據”。李長春:《從“三貼近”入手改進和加強宣傳思想工作》,載《求是》,2003年第10期。在2003年1月召開的在全國廣播影視工作會議上,徐光春提出:“今年起要改進廣播影視的評獎工作,把‘三性統一’的標準進一步量化、具體化,特別是要把人民群眾是否滿意作為重要標準。凡是沒有與廣大人民群眾見麵、沒有經過市場檢驗的節目和影片,一律不得參與評獎,人民群眾不歡迎的作品,一律不得獲獎。”徐光春:《全麵貫徹十六大精神努力開創廣播影視工作新局麵》,載《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3年第2期。在隨後召開的中廣學會四屆二次常務理事會議上,徐光春進一步指出,要改進政府獎評獎工作,獲獎作品要以群眾是否滿意為根本標準,要接受市場檢驗。不能搞圈內循環,像某些文藝作品那樣獲獎之時就是封箱之日,遠離市場,脫離群眾。
為全麵貫徹中央精神,廣電總局把2003年確定為“評獎改革年”。總局派出多路調查組,赴各地專門了解基層同誌對評獎改革的意見,中廣學會、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以下簡稱“藝委會”)也專門召集調研會,提出精減獎項和群眾參與評獎的方案。2003年2月12日,中廣學會在京召開調研會,專門研究如何吸收群眾參與評獎。會議充分肯定了群眾參與評獎活動的意義,提出參評作品必須附有群眾意見、要引入權威調查公司的數據、參評作品要公示、入選作品要多渠道搜集群眾反饋意見等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