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節 廣播電視評獎工作(1)(3 / 3)

(一)積極落實,平穩著陸

上述新方案,獲獎數額僅為往年的12%左右,可以說大大壓縮了,全國性評獎的含金量無疑大大提高。但因為缺少必要的溝通、調研,有些調整缺乏合理性,難以落實。

6月底,中廣協會、藝委會在前期反複研究、聽取專家意見的基礎上,拿出麵對新情況下的評獎實施細則,得到有關部門批準。從7月初到10月底,中廣協會集中完成了2005年的評獎工作。

較之以往,新的《評獎章程》明確規定全國性評獎工作分三階段完成,即初評入圍階段,由中央三台學會、各省級廣電協(學)會和海峽之聲電台學會完成;複評提名階段,由承辦單位組織專家完成;終評獲獎階段,由總局領導主持完成。

在10月下旬舉行的廣播電視節目獎終評總結會上,時任總局副局長胡占凡談到,2005年評獎改革力度是前所未有的,對廣電而言可謂“傷筋動骨”,而且留給完成落實的時間十分緊迫,任務、責任較往年要重得多,但由於承辦單位組織周密,措施得力,應變力強,達到了預期效果。

(二)多方協調,創新評獎

在中宣部頒布《全國性文藝新聞出版評獎整改總體方案》中,雖然明確“中國播音與主持作品獎”屬於新聞類評獎,交由中廣協會主辦,但並無下設分項、獲獎數額等具體要求。2006年1月,中廣協會上報了一份新的評獎方案。這份方案建議將“中國播音與主持作品獎”更名為中國播音主持“金話筒獎”,以繼承協會原有的無形資產。建議“金話筒獎”下設播音作品(廣播、電視各5件)、主持作品(廣播、電視各5件)、廣播播音員主持人(10人)、電視播音員主持人(10人)四個分項。4月3日,中宣部發來《關於中國廣播電視協會舉辦中國播音主持“金話筒獎”的批複》(中宣辦發函[2006]39號),完整采納了中廣協會的建議。

中廣協會隨即提交了《評獎章程》和《實施細則》,並著手組織評獎工作。9月,完成評選工作;11月,在天津舉辦了頒獎會。

至2010年,作為中國播音與主持界的最高獎項,“金話筒獎”一直按此方案每年評選一屆。並且根據形勢發展的需要,逐年有所改進和完善,開拓參評渠道,比如允許軍隊從業人員參評,嚐試專業委員會推薦作品等,收到良好效果。

(三)反映訴求,推動評獎向合理化方向改進

經過多方聯係,時任中宣部文藝局局長楊誌今帶隊於2006年2月22日到協會調研,聽取意見。中廣協會如實反映了自中宣部頒布《全國性文藝新聞出版評獎整改總體方案》以來,廣電係統反映比較集中的幾個問題。一是評獎布局不盡合理;二是廣播電視新聞、社教節目屬於新聞類別,卻把它列入文藝獎序列,必須“兩年一評”,規定缺乏科學性;三是有些項目獲獎數額壓縮過低,已經失去鼓勵節目多樣化發展的意義;四是個別獎項的設立有違中央關於文化體製改革實行“管辦分離”的原則;五是個別規定缺乏可操作性,比如“中國廣播影視大獎”分屬三大類別、由三個單位承辦,其評獎方式不同、資金來源不同、工作模式不同,每項獎單個看數量很少,哪一項都不可或缺,而把它們合起來又顯得很多,統統放在一起頒獎無法操作,等等。

對於上述意見,楊誌今表示:中宣部文藝局正廣泛聽取意見,待試行一段時間以後再逐步改進。他認為,中廣協會代表廣電係統反映的意見、願望和要求是合理的,但落實需要有個過程,要兼顧各部委的平衡。對於“中國廣播影視大獎”要不要搞統一的頒獎會、在獲獎總數不突破的前提下具體指標能不能調劑使用等問題,表示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掌握。

2006年3月31日,中廣協會調整機構設置,撤銷“評獎辦公室”,設立“自律維權部”,評獎工作“暫由自律維權部代管”。評獎工作仍然按上述談話精神進行,逐步向合理化方向改進。2006年12月,國辦下發《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監察部等部門關於清理評比達標表彰活動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06]102號),根據《通知》精神和2007年2月監察部等九部門聯合下發的《實施方案》(國糾辦發[2007]1號),廣電總局積極落實,組織材料,如實上報,於2007年6月底前完成清理工作。其中,總局領導曾經批準並開展多年的全國廣播電視學術論文著作評選、全國“十佳百優”廣播電視理論人才評選,因論證充分得以保留。2007年,在布置2005年~2006年度中國廣播影視大獎準備工作時,擴充了專業委員會送評渠道,增加了“大獎”的選擇範圍;2009年,在開展2007年~2008年度評獎時,壓縮了一些子項的獲獎額度,並將其調整補充到一些發展迅猛或急需鼓勵的節目類型中去;經過連續試點、取得經驗並及時彙報,2010年9月9日,中宣部批複廣電總局《關於調整中國廣播影視大獎新聞類節目獎評選周期的請示》,“原則同意調整中國廣播影視大獎新聞類節目獎評選周期由兩年一評調整為一年一評、兩年一獎;調整後的新聞類節目獎獲獎指標不變,隻進行適當拆分”(中宣辦發函[2010]407號),使一直廣受業界關注的新聞節目評獎周期過長問題得到解決,增強了評獎與新聞實踐的貼近性。

與此同時,中央三台、各地方廣電局(台)、協(學)會和各專業委員會配合各項調整措施,加強評委隊伍建設,規範評選程序,堅持評選標準,著力做好廣播電視節目評選、評析工作。廣電係統各社團還發揮自身優勢,積極配合中國記協、中國人口文化促進會等機構完成了中國新聞獎、中國人口文化獎部分項目的複評、終評工作。進一步增強了廣電係統評獎工作的科學性、權威性和影響力,較好發揮了導向和示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