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節 廣播電視評獎工作(2)(1 / 3)

三、規律探討:評獎工作的作用、經驗與啟示

透過新世紀頭十年評獎工作的改革實踐,可以概括出評獎工作的三個主要作用。

第一,推廣創新創優成果,交流創新創優經驗,提高節目質量,促進精品生產。十年來,每屆全國性評獎結束之後,承辦單位都組織頒獎會、研討會,邀請專家對獲獎作品進行點評,出版獲獎作品集,發行優秀節目光盤,各省各台也都建立了類似的獲獎作品頒獎、研討和推廣機製。

2004年至2006年,每年第一季度中廣協會和中國傳媒大學都聯合舉辦“中國廣播電視節目創優報告會”,利用衛星線路向各省分課堂傳送實時畫麵,每次學員都在千人以上,事後還整理出版了《中國廣播電視節目創優報告》。2007年至2010年,中廣協會赴吉林、內蒙古、青海、浙江、河南、新疆、江西、河北、北京等地召開“節目創新創優報告會”,參會總數達3000人。2010年,發表《2009中國廣播電視節目創新創優報告》,總結節目創新創優的走向。

通過表彰先進,交流經驗,推廣成果,使得評獎工作對節目創新創優的引領作用日漸增強,中央和各地播出機構的節目質量普遍有所提高,對於培養人才,推動行業發展,提高廣電媒體競爭力,起到重要作用。

第二,與學術理論研究緊密結合,使學術理論研究更有針對性。獲獎節目折射出大量來自一線的新鮮經驗,為理論研究輸送鮮活的案例和靈感,使得評獎工作成為學術理論研究的一部分。不僅如此,評獎工作自身也逐漸從經驗操作層麵上升到理性控製層麵,通過致力於評獎業務方麵的研究,探討評獎的標準、規範和機製,使評獎工作的改革更符合自身規律,更有利於指導在實踐中發現新選題和創製精品。

新世紀以來,廣電係統在完成評獎工作的過程中,還注重對評獎這一業務行為的規律、特點進行探索。2001年,發表《播音與主持的界定及其評優》研究成果,對播音、主持這兩種發聲方式及其衍生的交叉形態作出界定和規範性要求,指導評獎工作。2003年,基於吸納群眾評委參加評獎工作的調研和實踐,就其操作方法、途徑和建議提出研究報告——《2002年度中國廣播文藝獎群眾評議工作報告》;同期還組織專家開展《廣播電視評優論》課題研究,對廣電評獎的曆史、立項、標準、機製、推廣等作出分析,其中關於“‘評’與‘獎’”的關係、“評獎標準的把握”、“立項的科學性”、“分類的準確性”以及關於評獎工作要“抓住三個關鍵環節,突出三條重要原則,做好三項後續工作”等概括,為總局實施精品戰略提供了智力支持。

2006年9月,中辦、國辦發布《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指出,要“完善全國性文藝新聞出版評獎辦法,努力提高評獎的科學性和權威性”。中廣協會隨即組織重點課題攻關——《宣傳創新指導思想與方法研究》,並於2008年出版《廣播電視節目創新創優理論與方法》一書,以獲獎節目案例為切入點,全麵歸納、總結了各類節目創新創優的方法,使之上升到理論高度。

第三,推動管理機製創新,提高廣電工作者的職業操守、敬業精神和競爭意識,增強凝聚力、榮譽感和責任心。由於各級領導高度重視評獎工作,建立健全責任機製、激勵機製,做到目標明確,上下齊心,措施到位,賞罰分明,極大地調動了廣大從業人員創新創優的積極性。在評獎過程中,各地十分重視“公平、公開、公正”的原則,處理好管理幹部與業務幹部的關係,個體創優與團隊創優的關係,敢想敢幹與寬容失敗的關係,呼喚新型的團隊意識、合作精神,做到人盡其才,人盡其用。以評獎為紐帶,推動管理機製創新。

一些有實力的台普遍建立健全了五種機製鼓勵創新創優:一是全員培訓機製。著力打造高素質的業務隊伍,敢於攻堅,善打硬仗,能夠給創新創優提供不竭的動力支撐。二是人員流動機製。讓優秀的編輯、記者、播音員、主持人、策劃人在幹好本職工作之餘,可以“柔性流動”,向各個部門輸送“頭腦風暴”。三是效益分配機製。從製度上保證優秀人才能夠得到與他們所付出勞動和貢獻相適應的報酬。四是獎勵激勵機製。利用思想工作、福利待遇、工作條件、榮譽晉升等手段激勵創優爭先。五是人才發現機製。倡導“你靠廣電生存,廣電靠你發展”的理念,創建“能者有其位”的用人機製,讓想幹事、能幹事的人幹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