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唐圖與七巧板(1 / 1)

湖南美術社編輯出版的吳有如的十九世紀中國風情畫叢書中,有一本《海上百豔圖》,畫的全是清末民初上海女性的生活埸景,頗值一觀。此中有一幅《天然巧合》,畫的是幾個女性拚七巧板情狀:一個女性坐在桌案前,正在擺弄方形、長方形、三角形、菱形的塊片,桌前方還擺著一本圖譜;她的旁邊和後麵各站一個女性,凝神地看著;窗外,還有一個牽著孩子的女性,也向屋裏投下關注的眼光。

這幅畫告訴我們,七巧板在當時是一種比較普及的玩具,連閨閣中女子亦津津樂道。在今天,七巧板依然隨處可見。

七巧板,又名為七巧圖,是中國曆史悠久的一種拚圖玩具,無論對於兒童,還是成人,都有活躍形象思維,啟動智力的作用,其原因是它設計科學,構思奇妙,變化多端。七巧板從中國流傳到世界各地,極受歡迎。相傳法國的拿破侖在流放生活中,曾以拚合七巧板來消磨漫長而單調的歲月。

在國外,稱七巧板為“唐圖”,意思是“中國的圖板”。同時,還說明“唐圖”自然與唐代有著關係。一些專家認為,七巧板的發明與唐代“燕幾”有關。

古文中,“燕”與“宴”相通,“幾”即是幾案。“燕幾”是唐代創造的專用於宴請賓客的幾案,它可以因客人的多少而任意分合,幾案也因分合會變出不同的形狀,十分受人青睞。到了北宋時,任秘書郎之職的黃伯思,對這種“燕幾”的設計,進行了大膽的修正,創建出六件一套的長方形案幾係列,既可因人數的多少進行拚合、分解,在平時還可分開來用以陳設古玩、典籍。案幾的形製有大有小,但都以六為數,命名為“骰子桌”。他的朋友宣穀卿聰穎有悟,在“骰子桌”的基礎上,再增加一個小幾,用來增加變化,故名為“七星桌”。黃伯思後來寫了一本《燕幾圖》的書,介紹了“骰子桌”、“七星桌”的規格尺寸,還將它的組合變化畫出四十種圖譜,各取一名,如“三函”、“屏山”“回文”、“垂箔”……。七巧板的雛形,便來自這“燕幾圖”。

到了元、明時代,在都市中,組合家具順運而生,許多匠人借鑒黃伯思的《燕幾圖》,運用平麵木塊進行先期的拚合設計。明朝的一個叫嚴澄的官員,在設計中引進三角形,創製出一套十三件的幾案係列,合則呈蝶翅形,分開組合的圖式達百餘種,並寫成《蝶幾譜》一書。真正意義上的玩具七巧板,興起在明末清初,用薄木片或厚紙板做成,七件,稱之為“七巧牌”,與“七星桌”的圖譜有著密切的聯係。

開始的“七巧牌”,各有各的不同配件,拚合的圖案也有區別。清嘉慶年間,出現了一本由“養拙居士”寫的書《七巧圖》,是在總結各種“七巧牌”的基礎上,規範出一種更為科學的定式,七個構件為:大三角形兩塊、小三角形兩塊、中三角形一塊、正方形一塊、菱形一塊,合成一個正方形或一個長寬二比一的長方形。在流行中,因為這種定式的科學合理,變化奇妙,立即得到社會的認同,並傳到國外。

在北京的故宮,所收藏的清代玩具中,就有一副盛在銅盒中的七巧板。清代還出現不少七巧板玩家,著書立說,公布自已的拚圖成果,至今在英國劍橋大學圖書館,還藏著清代一個叫“桑下客”的人所編寫的《七巧新譜》一書,可見七巧板影響之深遠。七巧板,雖說隻簡簡單單七個構件,卻可拚合出房屋、家具、橋梁、山嶽、人物、禽獸,此中奧妙,令人拍手稱絕。

現代的拚圖玩具,更為複雜與新奇,究其淵源,皆出自七巧板這個“老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