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藥名入詩、詞、聯、謎(1 / 1)

中國的中醫和中藥,從古至今可說是獨步天下,一花燦然。行醫者,不但講究品德高尚,而且往往腹有詩書,故謂之儒醫。中藥更是琳郎滿目,蔚為大觀,有不少藥名充滿詩情畫意,如當歸、紅豆子、防風、烏頭、天冬、半夏、牽牛子、燈心草、剪春羅、款冬花……在李時珍所著的《本草綱目》中,比比皆是。

古代的醫者和中藥行當中的人,往往將藥名運用到詩、詞、聯、謎中去,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學現象。因為它充滿趣味性、知識性,同時也可以借物抒情,產生別樣的藝術效果,很快受到文人墨客和普通民眾的歡迎,並身體力行。

相傳著名醫藥科學家李時珍,曾和湖北的一位郝知府,對過藥名聯。郝出上聯,李對下聯:

“燈籠籠燈,紙(枳)殼原來隻防風;

鼓架架鼓,陳皮不能敲半下(夏)。”

聯中利用諧音的技巧和直接使用藥名,嵌入四味中藥:枳殼、防風、陳皮、半夏。

“做官之士四海為家,不擇生地熟地;

行醫之人一脈相承,豈分桃仁杏仁。”

他們的上下聯中的生地、熟地、桃仁、杏仁,都是中藥名。(見《名人對聯故事大觀》)

在《詩詞趣話·山居即事》中,錄有李在躬的一首排律和一首《黃鶯兒·閨思》詞,采用的是“隱藥名”的手法,即詩中不直接出現藥名,但每一句話卻隱含一種藥名,讀之趣味盎然。且先錄排律《山居即事》如下:

“三徑慵鋤荒穢編(生地),數株榴火自鮮妍(紅花)。

露滋時滴岩中乳(石膏),雨過長流澗底泉(澤瀉)。

閑草文詞成小帙(槁本),靜披經卷見名賢(使君子)。

渴呼童子烹新茗(小兒茶),倦倚薰籠炷篆煙(安息香)。

朱為多研常訝減(縮沙),窗因懶補半嫌穿(破故紙)。

欲醫衰病求方少(沒藥),未就殘詩得句連(續斷)。

為愛沃謬千頃碧(空青),頻頻搔首向遙天(連翹)。”

全詩寫的是山居的生活和生存狀況,有景有情,有人有事,但又確是藥名詩,可以看出先賢的文學根底及知識的淵博。另一首《黃鶯兒·閨思》也是用的同一手法:“滿院發榴葵(紅花),訂回期(當歸),端午時(半夏),奴如孀守空閨裏(獨活)。飄零不歸(浪蕩子),相思怎醫(沒藥),心心念念人千裏(遠誌)。自追思(細辛),雲鬟兩鬢(烏頭),一半變霜絲(斑蝥)。”

在民間,藥名謎更是一種常見的設謎形式,而且多用諧音的手法以印證藥名,在《解人頤》中,錄有幾首藥名謎:

“一幅花箋決不欺,相煩寄與我親兒,

休圖自已營生計,須念高堂白發稀。”

謎底為:信實、附子、獨活、知母。

“醫生鋪裏盡皆空,休寄家書無筆蹤。

船行水急帆休掛,雨過街頭跌老翁。”

謎底為:沒藥、白芷(白紙的皆音)、防風、滑石。

“江上乘騎赴早朝,不勝將軍棄甲逃。

赤壁溪前棲過夜,曉來帶露掛征袍。”

謎底是海馬、敗醬(即敗將的諧音)、縮沙、砒霜(即披霜的諧音)。

以藥名入詩、詞、聯、謎,在今天已很少有人玩這種文字遊戲了。偶爾在節慶日的燈謎會上,還有以藥名設謎的,數量亦極少,無非作點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