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年代,浮山後的生活相當艱苦,農民以地瓜為主要食糧。蘿卜疙瘩鹹菜是農民主要的蔬菜。多少年以後,我始終念念不忘,那裏曾經是我們下鄉第一次接受紅色教育和鍛煉的地方。
在1994年,根據中央國務院的同意山東省調整青島市市區行政區劃的批複,將四方區的吳家村、錯埠嶺2個街道辦事處、嶗山區李村鎮的楊家群、河馬石、夾嶺溝3個行政村和中韓鎮7號線以西的區域高科園的浮山後、埠西兩個行政村全部劃為市北區,市北區政府開始了對浮山後進行了改造。
先是由大陸商城,台東八路,順興路商圈的居民異地拆遷安置在浮山後,後來由仲家窪的拆遷改造的房屋有一部分安置在浮山後。當時浮山後的房價僅僅是老台東的一半,每平方1000元左右。比起現在的每平方一萬元,是誰也不可能相信的事情。
在那時,就是插隊下鄉多年的我也從來不會考慮去當年下鄉勞動的偏僻山鄉買套住宅的。浮山後雖然通了28路汽車,但是,交通遠不如市內方便,我有一個在2路電車工作的朋友,他姓竇,大家給他的愛稱:“阿逗!”當他的家從順興路異地拆遷到浮山後,每天乘坐28路到台東,確實不方便,尤其是浮山後的醫院、超市、商場的配套都比較落後,那時候路還沒有修好,到處挖溝、到處修路、風沙飛來,揚塵漫天。還有當時我們的家都是雙職工,白天上班家中沒有人,安全問題也是要考慮的大事。再則我和妻子雙方都有年邁的父母,老人需要經常的探望和照顧,諸多原因,所以根本就沒有考慮在浮山後一帶買房子,也沒有考慮到浮山後後來能發展的這樣快。
十年過去了,現在的浮山後比那時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銀川路、遼陽西路和東西快速路的建設,從浮山後無論到市區還是到李村,城陽都有快速路和很方便的公交車,28路、119路、126路、307路、607路、216路、602路、603路、370路等汽車將浮山後和市區、李村等周邊繁華地帶緊密的聯係起來。大型的建材批發市場,“卜峰蓮花”大型購物超市的進駐,極大的繁華了浮山後的經濟,方便了浮山後居民的生活,2007年,我跟著老年報社的趙主任參觀了浮山後社區的一家“富華養老院”,看到這裏的許多老年人快樂的生活,娛樂,體育鍛煉,豐富多彩的飲食,真是大開眼界,我徹底改變了對浮山後的看法。
隨著浮山後的開發和建設,浮山後的居住人口日益增加。市北區政府正計劃在浮山新區內打造商務、商業、金融、文化、娛樂等於一體的島城第五大商圈。加上新規劃的地鐵線路也將經過商圈中心。浮山後將成為集商務、商業、娛樂、文化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市北新區。
看看現在的浮山後,確實感到浮山後的變化是巨大的,在浮山後欣欣向榮的經濟發展的今天,浮山後人民正以嶄新的麵目,蓬勃的精神向未來進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