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2 / 3)

如果一定要發火,發火後別忘了做好善後安撫工作。有經驗的管理者對這個問題的處理方法是,既要敢於發火震怒,又要有善後的本領;既能狂風暴雨,又能和風送暖。

發火,不論程度如何總是會傷人的,隻是傷人有輕有重而已。因此,發火後,需要做及時的善後處理。正確的善後,要視不同的對象采用不同的方法,有的人性格大大咧咧,管理者發火他也不會放在心裏,故善後工作隻需三言兩語,象征性地表示一下就能解決問題;有的人心細明理,管理者發火他能理解,也不需花大功夫去善後;而有的人則死要麵子,對管理者向他發火會耿耿於懷,甚至刻骨銘心,此時則需要善後工作細致而誠懇。對這樣的人要好言安撫,並在以後尋機通過表揚等方式予以彌補。

著名的鬆下公司的創始人鬆下幸之助被稱為“經營之神”,殊不知這位“經營之神”經常在工作中責罵下屬。但是他的責罵方式是非常巧妙的,其秘訣在於他責罵之後的處理方式。

後藤清一曾在鬆下公司任職,一次,因為一個小的錯誤,他惹惱了鬆下先生。當他進入鬆下的辦公室時,隻見鬆下氣急敗壞地拿起一隻火鉗死命往桌子上拍擊,然後,對後藤大發雷霆。後藤正欲悻悻離去,鬆下說道: “等等,剛才岡我太牛氣了,不小心將這火鉗弄彎了,所以麻煩你費點力,幫我弄直好嗎?”

後藤無奈,隻好拿起火鉗拚命敲打,而他的心情也隨著這敲打聲逐漸歸於平穩。當他把敲直的火鉗交給鬆下時,鬆下看了看說道:“嗯,比原來的還好,你真不錯!”然後高興地笑了。

責罵之後,反以題外話來稱讚對方,這是鬆下用人的高明之處。然而,更為精彩的還在後頭呢!後藤走後,鬆下悄悄地給後藤的妻子撥通了電話,對她說:“今天你先生回家,臉色一定很難看,請你好好地照顧他!”

本來,後藤在挨了鬆下一頓毒罵之後,決定辭職不幹了,但鬆下的做法,反使後藤佩服得匠體投地,決心繼續幹下去,而且要幹得更好。

發火要對事不對人。正確的批評應該是對事不對人。雖然被批評的是人,但絕不能搞人身攻擊、情緒發泄。因為要解決的是問題,是為了今後把事情辦好。隻要錯誤得到了改正,問題得到解決,批評就是成功的。

因此,領導者必須弄清事情的來龍去脈,據此同下級一起分析問題的成敗得失,做到以理服人。由於對事不對人,下級便會積極主動地協助領導解決問題。否則,不分青紅皂白,撇下問題而教訓人,就容易感情用事,使員工誤以為領導在蓄意傷害他人而產生思想疙瘩,一時難解。

其實,人和事本是統一的,因為“事在人為”,具體的事都是具體的人做出來的,所以糾正了問題也就等於批評了當事者,而這樣做卻容易被人接受。因為這種方式對事情是直接的,但對人卻是間接的,它形成了“上級(批評者)——問題(要解決的事)——下級(被批評者)”這樣一個含有具體中介物的結構。抽掉中介,直接對人,當事人就可能吃不消。

當然,澄清了事實也並不等於解決了下級思想上的問題。接下去的工作應是講事實擺道理,隻要是正確的,不會令人不服。既辦了事,又團結了人,真正達到了工作目的。

管人過程中發不發火、怎樣發火決不僅僅是管理者的脾氣問題,它涉及到管人的具體效果。所以必須站在方圓的高度,以打和拉的技巧去看待和處理才行。

製度下以身作則在一個公司中,管理者的行為是員工們的榜樣。管理者隻有在製度下身體力行,以身作則,才能維護自己在員工們心目中的威信,才能讓下屬自覺地遵守製度。

製度作為大家共同遵守的準則,對管理者的要求遠勝普通員工。

許多員工眼中的管理者,都具有某種他人所沒有的特質,若你不具備某種獨特的風格,就很難獲得員工的尊敬。在此特質中,最重要的即在於管理者的“自我要求”。你是否對自己的要求遠甚於對員工的要求呢?偶爾,你會站在客觀的立場,為對方設身處地地想想嗎?這種態度與涵養是身為管理者所必備的。一天到晚光為自己打算的人,絕非優秀的管理者。

員工服從管理者的指導,其理由不外下列兩點:一是因管理者地位既高,權力又大,不服從則將遭受製裁。二是因管理者對事情的想法、看法、知識、經驗較自己更勝一籌。

這兩個條件無論缺少哪一個,部屬都將叛離而去,而其中第二點尤為重要。因此,作為一個管理者應當時刻不忘如此地反省自己:“我的各方麵能力比不比員工強?想法、看法以及做法是否比他們優秀?我應當怎樣做才能更出色?”“在要求員工做一些事情之前,我是否應先負起責任,做好領導工作呢?”“我是否太放縱自己了?要求別人做到的,我自己有沒有做到?”

優秀管理者對自己的要求遠甚於員工,優秀管理者常會站在客觀的立場設身處地為員工著想。一天到晚為自己打算的人,絕非一個優秀的管理者。

讓人遺憾的是,多數管理者總是忽視或沒有能力做到這個“自我要求”,發生錯誤總是喜歡歸咎於他人。一些荒謬透頂的事,他們做起來會感到特別安心。譬如一個公司必須開發新產品了,趕緊召開員工大會,一個無能的管理者常為自己大腦空空而坦然,卻在抱怨別人:“這些家夥盡是窩囊廢,竟然拿不出一個新構想!”其實,新構想不能全靠員工去構思,身為管理者應該先動動腦筋,先製定個框架,或先指明個方向,然後再要,求員工全力籌劃,這樣靠著雙方的努力才能順利達成目標。如果隻是把責任全部推給員工,即使事情成功了,也會失去員工對他的信任。要知道,如果員工在心裏對一個管理者沒有什麼信任可言了,那麼就別想讓他們再 很好地服從他的管理了。

在一個企業裏,員工之所以服從管理者的管理,其理由往往不外乎以下兩種:因為管理者地位既高,權力又大,不服從則會遭到製裁;因為管理者對事情的想法、看法、知識和經驗較自己高一籌,跟著他做事,不必擔心會出錯。在這兩個條件中任缺一項,員工都可能離去,或者與管理者分庭抗禮,勢不兩立。

有句老話是“善為人者能自為,善治人者能自治”。一個公司的業務能否在激烈競爭的潮流中得到發展,關鍵之處還在於管理者是否有正確的自律意識。管理者隻有:身體力行,以身作則,才能建立起人人遵守的工作製度。比如說要求公司的職員遵守時間,管理者首先要做出榜樣;要求員工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管理者也必須明白自己的職責,並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培養良好的自律性、成為員工的表率,最好能樂於接受監督。據說,日本“最佳”電器株式會社社長北田先生,為了培養自己員工的自我約束能力,自己創立了一套“金魚缸”式的管理方法。他解釋說,員工的眼睛是雪亮的,管理者的一舉一動,員工們都看在眼裏,如果誰以權謀私,員工們知道了就會瞧不起你。“金魚缸”式管理就是明確提出要提高管理工作的透明度,管理的透明度一大,把每個人置於眾人監督之下,每個人自然就會加強自我約束。

作為一個公司管理者,應該清楚自己的節儉行為,保持清廉儉樸。不管大小,都具有很強的導向作用。管理者的言行舉止是員工關注的中心和模仿的樣板。中國台灣塑膠集團董事長王永慶曾說:“勤儉是我們最大的優勢,放蕩無度是最大的錯誤。”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在台塑內部,一個裝文件的信封他可以連續使用30次;肥皂剩一小塊,還要粘在整塊肥皂上繼續使用。王永慶認為:“雖是一分錢的東西,也要撿起來加以利用。這不是小氣,而是一種精神,一種良好的習慣。”

隻有不斷地反省自己,高標準地要求自己,才能樹立起被別人尊重的自我形象,並以其征服手下所有的員工,使他們產生尊敬、信賴、服從的信念,從而推動工作的發展。

言行一致,員工才能信服你言行一致,是為人處世的基本道德要求。對於企業管理者而言,言行一致不僅是一條做人的基本準則,也是為“官”從政的基本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