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2 / 3)

綜合多家企業的管理實際,大家庭式企業管理文化的實現途徑包括:堅持員工第一,以人為本的原則;企業內民主與平等,相互尊重、信任、關心與幫助;終身雇用,有福同享,有難同當;高福利;重視感情管理與感情投資等。

重視人和人情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特征。中國人的家庭文化是很濃厚的,並滲透到社會交往的各個領域。現代企業管理的大家庭式文化與我國傳統文化在本質上是一致的。

營造有人情味的環境,給員工的感覺是,你不必拘泥於死板的模式,你可以在一定的自由空間內揮灑自己的才華,鼓勵有加,又允許失敗。在這樣的氛圍中,每個員工都爭先恐後貢獻自己的才能,由此形成的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良性機製,比一千個、一萬個製度都要強一千倍,管用一萬倍。

用真情感動下屬的心現代管理者必須懂得:人是世界上最富感情的群體,“情感投資”是管理者調動人的積極性的一項重要手段。

管理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生活在溫馨友愛的集體環境裏,就會懂得尊重、理解和容忍,產生愉悅、興奮和上進的心清,工作熱情和效率都會大大提高;相反,一個人生活在冷漠、爭鬥和爾虞我詐的氣氛中,情緒就會低落、鬱悶,工作熱情就會大打折扣。因此,管理工作者在實施“情感投資”時,必須抓住一個“心”字,與下屬員工互相交心、互相關心、以心換心。以達到心心相印、同心同德、共同幹事業的和諧局麵。

劉備用人,重在一“情”字。以情感人,可以說是劉備的一絕,在這方麵誰跟劉備相比都會相形見絀。劉備一生最為人所稱道的事情還是三顧茅廬,這可以說得上是他一生最出名的事情。諸葛亮當時也許真的不想出山,但是劉備誠心誠意,不顧風雪,三次來到茅廬請人,並且態度端正,對諸葛亮畢恭畢敬,這極大地滿足了諸葛亮的虛榮心。最終諸葛亮被劉備的誠意所打動,答應了劉備,給他提出了《隆中對》,奠定了劉備的立國綱領,指明了他事業奮鬥的方向。他對諸葛亮除了親自“請之”,自己“以師事之”,還教育關羽、張飛“敬之”,讓劉禪“以相父呼之”,臨末還叮囑諸葛亮,如果劉禪不成器,可以取而“代之”。如此肝膽相照。心心相印,難怪諸葛亮要“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了。

至於對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等武將,劉備則一律以兄弟之情待之。桃園結義自不必細說,甚至有時兄弟之情還超過了骨肉之情:當趙雲大戰長阪坡而回,劉備從趙雲手裏接過阿鬥,第一句話就是“為汝這孺子,幾損我一員大將”,說著就要摔孩子。劉備當時心裏怎麼想?摔孩子是否真為了收買人心?今人不得而知,但我們從中並不難看出其惜才之“情”,愛才之“心”有多麼迫切!

與曹操相比,劉備知道自己的實力比不上曹操,不能像曹操那樣封官許願,他就靠一個“情”字,以情動人。如果說關羽沒有被曹操拉過去是因為磕過頭、拜過兄弟,那麼趙雲則完全是劉備抹眼淚“抹”過來的。趙雲原來是投奔公孫瓚的,劉備出麵去救徐州,兵力實在太弱,就向公孫瓚借武藝高強的趙雲;完成任務後,劉備拉著趙雲的手一個勁兒地流淚,舍不得分手,感動得趙雲也掉眼淚。後來公孫瓚戰敗身亡,趙雲流浪江湖,就到處找劉備。那時劉備十分寒酸,連個立足的地方都沒有。

徐庶替劉備運籌帷幄,連打兩次勝仗。曹操要把徐庶挖走,劉備當然不幹,但他除了抹眼淚,並沒有聽別人的意見死留徐庶不放,好讓曹操把徐母殺了,以便徐庶死心塌地地幫助他對付曹操。劉備一路流淚送徐庶,徐庶大受感動,於是向劉備推薦了比自己更勝一籌的諸葛亮。有人說“劉備的江山越哭越穩”,主要就是指劉備擅長以情動人,使部下心甘情願為他去打天下。

劉備請諸葛亮,說穿了也是一個“情”字和“淚”字,因為他當時不可能給諸葛亮解決任何問題,什麼爵位、官職、金錢、妻小的安置等等都談不上。劉備自己都是寄人籬下,暫住新野這麼個小縣城,可諸葛亮就是衝他那份情才出山的。兩相比較,劉備的求才術雖然沒有曹操氣魄大、手段多,但爭取人心這方麵卻十分高明。

曹操雖然財大氣粗,網羅了大批人才,打開了局麵,但不是所有的人都忠心輔佐他。徐庶雖然人來了,卻“身在曹營心在漢”。赤壁大戰時,諸葛亮、周瑜的一係列計謀,徐庶都清楚,可就是不給曹操點破。還有司馬懿,論才能與諸葛亮不相上下,他父子合夥,最後把曹家的江山都奪過去了,甚至把曹操的子孫也殺光了。這就是說,曹操征服了人才,卻並沒有征服人才的心。

而劉備則不同,一個諸葛亮,不但為他打天下而嘔心瀝血,而且在他死後又全心全意輔佐他的兒子。諸葛亮在臨死前還精心挑選薑維接班,繼續為劉家赤膽忠心地賣命,劉備所得到的這些是曹操所望塵莫及的。

今天的一些領導者總是感歎地方太窮、單位太小,招不來人才,留不住人才。可是就不想一想,你了解人才嗎?你像劉備那樣動過情嗎?對於中國的知識分子來說,物質待遇固然重要,但在某種程度上說,精神待遇更重要。眾所周知,如今是市場經濟,市場經濟最講究競爭,而競爭的實質就是人才的競爭。如今,各方麵都在講如何“愛才”、“得才”,都在各使絕招,大打“人才牌”,仿佛又回到了昔日人才大戰的三國時代。領導者不妨學學這位劉皇叔!

“感人心者,莫過於情”,所以情感對領導者做好工作就十分重要。如果領導者能自覺地運用情感,那麼,其自身就自然會湧動起感情的力量,並用它去動員、感染、影響周圍的人們,形成巨大的推動力。

當好員工的家長人是企業中最重要的組成元素,隻有關心員工,上下同心,才能在企業中形成團結向上的氣氛。從某種意義來說,一個企業就是一個大家庭,而管理者就是這個大家庭的“家長”。

美國IBM公司提出的口號是“尊重個人”,如果員工不能在公司受到尊重,就談不上員工能夠尊重和認同公司的管理理念和企業文化。作為管理者,更應該身體力行,把尊重員工落到實處。而不隻是停留在口頭。

尊重員工首先是尊重員工的言行,管理者應該最大限度地與員工進行平等的溝通,而不是對員工的言行不聞不問。讓員工能夠在上司麵前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和看法,這一點非常重要。尊重員工還表現在尊重員工的價值觀。公司的員工來自不同的環境,有著各自的背景,所以每個人的價值觀也會不盡相同。隻有尊重員工的價值觀,才有可能讓他們融人公司的管理理念和企業文化中。

美國的許多成功企業家,都十分尊重自己的員工。

美國著名企業家埃絲黛?勞德說過:“員工是我最重要的財富。”美國惠普公司創立人惠利特說:“惠普公司的傳統是設身處地為員工著想,尊重員工,並且肯定員工的個人成就。”該公司也是這麼做的,在20世紀70年代經濟蕭條時期,他們堅持不裁員,上下一心渡過了難關。

在尊重員工方麵,日本的企業家表現得似乎更為出色。

日本著名企業家鬆下幸之助先生說得好:“當我看見員工們同心協力地朝著目標奮進,不禁感動萬分。”所以,他提出並倡導社長“替員工端上一杯茶”的精神。鬆下先生認為,一旦社長有了這種溫和謙虛的心胸,那麼,看見負責盡職的員工,自然會滿懷感激地說:“真是太辛苦你了,請來喝杯茶吧。”鬆下先生的意思是,社長也不一定親自為員工倒茶,但是,如果能夠誠懇地把心意表達出來,就可以使倦怠的員工感到振奮,從而提高工作效率。鬆下先生還說:“即使是公司的職員眾多,無法向每個人表示謝意,但隻要心存感激,就算不說,行動也自然會流露出來,傳達到員工心裏。”這裏所體現的正是尊重員工的精神。

法國企業界有句名言:“愛你的員工吧,他會百倍地愛你的企業。”國外有遠見的企業家從勞資矛盾中悟出了“愛員工,企業才會被員工所愛”的道理,因而采取軟管理辦法,的確也創造出了若幹工人與老板“家庭式團結”的神話。本來,日本的老板對員工的盤剝是很苛刻、很凶狠的。據報道,在東京街頭曾有日本工人聲勢浩大的反對老板盤剝,要求增加工資的大遊行。但人們又熟知,日本的企業家很重視企業的“家庭氛圍”,在尋求和建立員工與企業之間的“情感維係的紐帶”方麵取得了豐富的經驗。他們聲稱要把企業辦成一個“大家庭”,因而注意為員工搞福利,為員工過生日,當員工結婚、晉升、生子、喬遷、獲獎之際,都會受到企業領導人的特別祝賀,這一套又的確使不少員工感到:企業是自己的家。

日本的桑得利公司總裁島井信治郎聽到雇員抱怨:“房間內有臭蟲,害得我們睡不好。”他便在晚上一個人拿著蠟燭在屋子裏抓臭蟲。後來對公司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的佐田在剛進入公司不久,他的父親去世了,島井信治郎率領全體員工到殯儀館幫忙,喪禮結束了,島井信治郎又叫了一輛出租車,親自送佐田和他的母親回家。佐田後來當上了主管,常對人提起這樁事:“從那時起,我就下決心,為了老板,即使是犧牲生命,也在所不辭。”英國和美國成功的企業家與日本企業家的做法不謀而合。英國馬獅公司的董事長西夫勳爵經常到各分店與員工談心。遇到氣候惡劣,如大雪阻斷交通時,他必定前往有關分店,向不顧天氣惡劣仍來商店堅持工作的店員表示感謝。本來,打一個電話就足以表示這種感謝,但西夫勳爵卻認為,要想有效地表達最高管理層由衷的讚賞,惟一的辦法就是當麵致謝。這種做法,體現了公司對努力工作的員工的重視和敬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公司創建100多年來,以其經銷的商品質地可靠、價格公道、服務優良,蜚聲英倫三島。

在美國,當別的經理都在忙於同工人對立、同工會鬥法時,國民收款機公司的創始人帕特森卻探求出一條新的道路。他為員工在公司建築物裏建造淋浴設施,供上班時間使用;開辦內部食堂、提供減價熱飯熱菜;建造娛樂設施、學校、俱樂部、圖書館以及公園等等。別的經理們對帕特森的做法大惑不解,甚至嘲笑他這是愚蠢的做法,但他說,所有這些投資都會取得收益的。事實證明了他的成功。

惠普公司則用定期舉行“啤酒聯歡會”的辦法來維係與員工的感情,增強“家族感”。全體員工可以在聯歡會上暢懷痛飲,一醉方休。豪飲中,穿插著各種節目,必不可少的“節目”是唱公司的歌,宣讀公司的宗旨,公布公司的經營狀況。公司領導人也正是在這個時候,頻頻舉杯,大張旗鼓地表彰每一位值得表彰的職工。也正是在這個時候,員工們七嘴八舌,無所不談,感情在杯盤之間流動,上下左右之間的距離拉近了,親近感增強了,家族感上升了,員工們感到自己沒有被冷落,而是受到公司的重視,因而激發起一種更加努力工作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