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維也納城西行,我們的目的地是奧德邊境的古城薩爾茨堡。一出城就看見了森林,那森林好像綠色的河流順著阿爾卑斯山坡流下,到了公路邊戛然而止。這便是著名的維也納森林,它的秀美打動了約翰·施特勞斯,因此創作了那首流傳久運的圓舞曲《維也納森林的故事》。也因為這首樂曲維也納森林聞名遐邇,為許多旅遊者趨之若鶩。
我原以為家鄉大小興安嶺秋天的“五花山”是森林之美的絕色,沒想到維也納森林的春色更讓我賞心悅目。那綿延起伏的森林,針葉闊葉林混居,多達幾十種,有我們熟悉的鬆樹、柏樹、杉樹、榆樹、槐樹、桉樹、桐樹,還有這裏獨有的山毛櫸樹。這些樹正在褪去冬裝換上春衣,那春衣以綠色為主,有濃綠、淺綠、淡綠,也有黃綠、褐綠、紫綠。還有那香氣怡人的白丁香、紫丁香,以花代葉的白玉蘭、紫玉蘭和灼灼如火的桃紅點綴其間,使成片的森林由深沉陰鬱變得年輕活潑。還有那中國常見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場麵也為森林增色不少。觀賞這綠樹和春花交映的長廊,我們感受到了春天勃勃的生機,耳邊回響起《維也納森林故事》的旋律--風的低吟,花的流芳,鳥的啼唱和清泉的叮咚,誰能說還有比這更美的森林的交響!如果說,秋天森林的繽紛是成熟婦人的豐姿綽綽、風情萬種,那麼春天森林的淡雅是少女的清純亮麗、風韻初露。
在森林稀疏的山坡上我看到一棟棟白牆黑頂或黃牆紅頂組成的小房子。那房子肯定是木結構的,房項尖尖的,四麵坡形。它們順山坡錯落而致,一片房子組成一座村落,其標誌是那高高尖項的教堂。我在尋找,卻難以確定那一座叫作海立根斯塔特村。那村子在維也納西北3英裏遠的地方,德國偉大的作曲家貝多芬曾住在普羅布斯街的一幢房子的一樓,那裏如今成了博物館。房子坐落在一座小山和緩的邊沿上。朝右走的話,幾分鍾就能走到村廣場和教堂。1802年4月,貝多芬在這裏住了六個月。那時32歲的他正被失聰的痛苦折磨。根據醫生的建議,他來到這個小村靜養。他在村前村後的小路上散步,他在廣場上的小店喝本村生產的山葡萄酒,有時還到教堂去禮拜。然而離開音樂創作的寧靜、孤獨、清閑的田園生活,不但沒有減輕他的病痛,卻滋生了他的恐懼。從夏天進入到秋天,他越來越消沉,因為他意識到在海立根斯塔特村的逗留,並沒能改善他的聽力。10月6日,他寫了4頁長的文字,4天後又進行了修改。這是他寫給他的弟弟卡爾·貝多芬的“遺囑”。他寫道:
“神聖的主,你注視著我的靈魂深處,你了解我的靈魂。你知道,我的靈魂中保存著愛人之心,想作好事之心。啊,人們,如果有朝一日讀到這篇文字,想一想你們冤枉了我。那些不幸的人可以自慰,因為他們發現了跟他們類似的人--盡管有各種天然的局限,這個人仍盡力要擠身於優秀藝術家和優秀的人的行列。”
“我希望你能有一個比我更好的、更少煩惋的生活。教你的孩子德行。隻有德行,而不是金錢,才能帶來幸福。我是從經驗出發這樣說的。是德行讓我在消沉中奮起;感謝德行和我的藝術,是它們使我沒有以自殺來了解生命。”
“死神,你愛什麼時候來,就什麼時候來吧,我將勇敢地迎向你。”
“啊,神聖的上帝,我什麼時候--什麼時候--才能再次在自然和人類的殿堂裏感受到真正的快樂?從不?不,這真是太無情了。”
這份被稱為“海立根斯塔特遺言”的信,貝多芬並沒有寄出,是在他死後被發現並發表的。這是關於貝多芬心靈的痛苦掙紮的真實記錄。在生與死的絕擇中,他最後選擇了頑強的生,為藝術而,為自己的尊嚴而生。其實死是輕鬆,而活對他來說更艱難。一年後,在完全失聰的情況下,他完成《英雄交響曲》那部最偉大的作品。當觀眾用暴風雨般的掌聲向他喝彩時,作曲家自己已全然不知了。他說:“我會向命運挑戰,盡管我知道,隻要我活著,就會是神所創造的最不快樂的一個人”;“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他為音樂一直戰鬥到1827年3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