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會見米開朗基羅,就在一走進聖彼得大教堂。那隻能仰望的宏大的穹隆形屋頂,就是米開朗基羅設計的。他打破曆史上所有教堂的哥特式尖頂的形式,用恢弘的渾圓代替蒼穹,表達了基督教拯救蒼生的理想。這是米開朗基羅72歲的傑作,而在他去逝後26年才由其他建築師完成。我們走進大廳看到的那座大理石的雕像《哀悼基督》(又名《聖愛》、《聖母慟子像》)卻是他25歲的作品。這是教堂裏最動人心魄的作品。滿麵戚容的聖母把從十字架卸下的耶穌放在自己的膝上,那耶穌赤裸著癱軟在母親的懷中。聖母右手托起他的上身,左手略向後攤開,低頭俯視,沉浸在無奈的哀念中。作者有意把聖母刻畫得年輕貌美,表現了聖母的“純潔和永遠年輕”。我們凝視這座500年前的作品,那耶穌身上的肌肉和骨格,聖母衣裙的褶皺都讓人感受到生機和活力。真是偉大不朽的作品!據說,雕塑在羅馬一問世就引起轟動,可誰也不相信,這是25歲的年輕人的作品。為此,米開朗基羅很生氣,當夜便在聖母胸前斜掛的飾帶上刻上了“佛羅倫薩人米開朗基羅·波納羅蒂作”幾個字。我們也看到了雕塑上那幾個永遠無法被歲月掩蓋的字母仍很清晰。
在教堂裏我們還瞻仰了米開朗基羅創造的那座《摩西》--希伯來民族英雄的形象。我們還在西斯廷禮拜堂看到了巨幅天頂畫《創世紀》和祭壇畫《最後的審判》,這兩幅描繪了343個和200多個人物的《聖經》故事,是梵蒂岡國的無價之寶。我們可以想像一個老人仰臥在高高的腳手架上,手持畫筆,麵對牆麵,數年如一日的勞作,而教皇經常拖欠工資,他朝不飽夕,數次從20米高的腳手架上摔下來,有時幾乎精神崩潰!是一種多麼偉大的精神力量,支撐著米開朗基羅在如此惡劣的條件下完成浩大的繪畫工程!
米開朗基羅1475年3月6日出生在佛羅倫薩附近的一個叫卡普累塞的小鎮,因母親早逝,父親無力撫養,在繈褓時就被送給鄰村的奶媽養育。這是他的不幸,又是他的大幸。因為這位奶媽的丈夫是一位石匠,她本人是石匠的女兒,又是石匠的母親。小時候米開朗基羅就是在錘子敲擊石頭的聲音中得到最初的藝術啟蒙的。他從小就玩石頭、切割石頭,刻畫石頭,因而對石頭了如指掌。這是他成為雕刻大師的開始。米開朗基羅10歲隨著再婚的父親來到佛羅倫薩,開始和畫家基爾蘭達學習繪畫並接受了這個藝術之都的文化影響。他一生顛沛流離,為了生存,在佛羅倫薩、羅馬、波倫亞等地不停地為貴族和教皇服務。一個個精美的作品在他的手中誕生,可是背後卻是作者難以言狀的痛苦和辛酸。1564年2月18日傍晚,他燃盡了生命中最後一點星火,長眠在家鄉的佛羅倫薩的聖十字教堂。朋友在他的墓前立了三座女雕像,分別象征著雕刻、繪畫、建築。墓碑上寫的是:“著名雕刻家、畫家、建築師之墓”。他自認為隻是一個雕刻家,一個甘願為石頭獻身的苦行僧。米開朗基羅一生沒有愛人,沒有後代。他的所有作品就是他的愛人,就是他的後代。
會見文藝複興時期的大師是在基督教的聖地聖彼得大教堂。而興起於羅馬的文藝複興運動的意義是突破基督教統治的中世紀的黑暗,複興古希臘和古羅馬文化的光明。不知為什麼,歐洲文化的燦爛都要借助宗教的靈光,連偉大的文藝複興也不能幸免。
匆匆的意大利之行,匆匆的歐洲之行,因“會見”了幾位文藝複興的大師並和他們對話,也變得意義非凡和經久難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