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堡之於布拉格,如同梵蒂岡之於羅馬,同樣在遊人心目中是一個非去不可的地方。”凡是到了布拉格的旅行者,都有這樣的認識。看來,時間就是再緊,布拉格城堡,我們是非去不可了。其實城堡也不遠,就在伏爾塔瓦河西岸的拜特申山上。我們舉目可望,那樹叢中藍天下的尖塔和宮闕閃放著異彩。從我們住的希爾頓酒店,到城堡隻用了半小時的車程。
拜特申山雖然不算高,但是站在山上的城堡上,如練的伏爾塔瓦河,紅色屋頂的布拉格城盡收眼底。皇權和教權的所在地,總是高高在上,讓統治者總攬天下和被統治者仰視上天的願望都得到滿足。這一片巍峨壯麗的宮殿、教堂始建於9世紀,是捷克波希米亞皇室的宮邸。17世紀,捷克淪為奧匈帝國的一個省,這裏成了省長的宮邸。1918年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成立後,總統府和布拉格最大的教堂使老城堡又恢複了往日的輝煌。我們是從貴人院的正門進入城堡的,那門上立著“巨人與神戰鬥”的雕像,那是兩個分別揮舞大棒和尖刀驅趕魔鬼的巨人。門旁站立穿著藍色服裝的兩位軍人,他們肅穆平和,目不斜視,顯示著禮儀的風範。不遠處一個四人組合的小樂隊在邊奏邊唱,他們不是迎賓樂隊,是在推銷自己的CD盤。浪漫的樂曲,讓我們放下參拜總統和主教的莊重神情,輕鬆地觀賞這座被羅馬、哥特、巴洛克、文藝複興等不同的曆史年代的文化風格所裝飾的建築藝術的宏大博物館。
穿過貴人院和聖十字教堂廣場,我們來到了城堡的核心部位--聖維特教堂廣場。盡管我看到過世界上最弘宏的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最華麗的巴黎聖母院和最高聳的科隆大教堂,還是被眼前的聖維特大教堂所震撼了。大教堂的正麵和巴黎聖母院相似,兩座典型的哥特式的尖塔直向雲霄,塔的中間築著圓型花窗,下麵是環著圓型花飾的富麗的大門。門楣上雕著精美的耶穌受難圖,每一個人物都呼之欲出。側麵的鍾樓有99米高,是全城的最高點,每到整點時刻,那鍾聲回響在城市的上空,每個人都不由自主地回望一眼老城堡。那鍾塔下層的四角聳立著四個巴洛克式的洋蔥頭形狀的小塔。
這座建築是捷克的波希米亞王朝查理四世的傑作。他1316年出生,從7歲留學法國,學會了六種語言,後來成為歐洲知識最淵博的皇帝。他1346年繼承王位後,推行獎勵商業,努力發展經濟的政策,同時積極引進先進的宗教和文化。在其治下,布拉格迅速崛起,一躍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進而成為帝國的首都。即位後,查理四世下令在布拉格城堡建造輝煌的聖維特大教堂,他從法國請來的建築師達拉斯從法國的哥特建築中汲取靈感,從祭壇部分著手建築大教堂。達拉斯去逝後,接管工程的帕爾勒又依照德國式哥特風格繼續建造教堂的其他部分,建成了以震撼的姿態雄距教堂之顛的鍾樓。16世紀後,其他工程師又為鍾樓加蓋了文藝複興樣式的屋頂。這座紀念碑式的大教堂的建設持續了600年,到1929年才告完工,成為歐洲第四座最大的教堂。說到查理四世的紀念碑,還有他1357下令修建,1402年完成的布拉格標誌性景觀--查理大橋,現在那上麵印滿了各國遊人的足跡;1348年,他創立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學之一布拉格大學,目前仍是世界名校,也有來自中國的學生。在當地的華人報紙上,我看到在6月10日揭曉的“最偉大的捷克人”的全民評選中,查理四世名列第一。看了聖維特大教堂,我才理解了為什麼捷克人還把650年的封建君主評選為最偉大的人。他們崇拜著讓捷克強大讓人民在全世界揚眉吐氣的領袖。
走進大教堂的主殿,那宏闊的氣勢攝人魂魄,長124米、寬60米,高33米的空間,迷漫著莊嚴和神密的空氣。由28根圓柱支撐的高大的拱頂下,主祭台上金色燦然,蛀光搖曳。陽光透過彩色玻璃的巨窗在大理石地麵投下斑斕的光環。信徒們坐在長椅上閉目合十,默默祈禱,深深祝願。祭台兩側的那兩幅木雕畫引了我的注意,那是17世紀的作品,記載了1620年捷克人民反抗哈布斯堡王朝的“白山戰役”,那次戰爭失敗後,捷克民族陷於奧匈帝國的長期統治下,人民開始了曠日持久的前赴後繼的武裝鬥爭。也許這木雕的作者在告訴祈禱者,人民才是一個民族自己救自己的上帝。把教堂變成喚起人民覺醒的課堂,這是聖維特教堂給我的最深刻的印象。在教堂裏還陳列著14世紀以來捷克曆代國王所用的王冠和權杖、國王的肖像油畫和雕塑,以及宮廷中珍貴的用具和擺設。大殿的地下室是皇室的陵寢,在昏暗中分兩排擺放著形狀各異大小不同的石棺。這些並沒有引起我的興趣,隻是匆匆一過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