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人的生命在音樂中。”到了布拉格,才真正理解了捷克偉大的作曲家斯美塔那(1824-1884)這句話的深刻含意。布拉格是名副其實的音樂城。這之前我曾訪問過奧地利的“遍地都是樂符”的維也納和莫紮特的故鄉薩爾斯堡,那都是久富盛名的音樂城,搞音樂的人到了那裏聽音樂就如同到聖城朝覲。布拉格與它們相比毫不遜色。捷克與音樂發達的奧地利和德國都是近鄰,布拉格和維也納又咫尺之遙。音樂文化之流如江河之流一樣是沒有國界的,如捷克的伏爾塔瓦河和德國的易北河是相通相連的。歐洲文明之水也在布拉格澆灌出了燦爛的藝術之花。首先表現在建築上,被稱為“建築博物館”的布拉格,彙聚了歐洲各個時代不同風格建築,而音樂、美術和建築的風格是對應的。有古羅馬、巴洛克、文藝複興時代的建築,也有這樣特征的音樂和美術。不同時代風格的建築傳入布拉格的前後,同樣風格的音樂、美術也傳入了。布拉格是“建築的博物館”,當然也是“音樂的博物館”,不是有人說過“建築是凝固的音樂,音樂又是流動的建築”嗎?
我以為從建築上看布拉格真是有音樂感的,如同一部充滿了節奏、旋律的精典的交響樂。古城堡、老城區、小城區和新城區是不同的樂章,每一樂章都有自己的旋律。古城堡的凝重深沉、老城區的舒緩柔情、小城區的活潑跳躍、新城區的華美壯麗,而主旋律是伏爾塔河的婉轉曲折奔流向前。從總體上看,布拉格是一部交響樂,如果你走進每一個街區,走進每一條小巷,你會感到這又是一部輕音樂,是一部歌劇的選段,是一首小夜曲,是一支詠歎調。甚至你還可以分得出,這是鋼琴、小提琴還是中提琴的演奏,還是男高音、女高音還花腔女高音的演唱。當然全憑你自己的聯想和感受了,你什麼也聽不著,就怨你自己了。
作為“音樂城”的明顯標誌是有滿足群眾音樂需求的場所。我覺得布拉格的音樂廳和劇場比維也納還要多,大大小小不計其數。如可以看歌劇和芭蕾舞的國家歌劇院、民族劇院和莊園劇院(斯塔洛夫斯凱劇院)。能聽管弦樂音樂會的藝術家之宮、市民會館、德沃夏克音樂廳。能舉行小型室內音樂會的聖阿內日卡修道院、石鍾之家、聖米庫拉什教堂、克萊蒂門大樓、鏡子小教堂、列支敦士登宮。還有能看戲劇的國家木偶戲劇院、切爾內劇院、巴洛克式魔法劇院……其實,布拉格眾多的教堂,每一座都是音樂廳,每天唱詩班都在演唱,讓整個城市都縈繞的縹緲的音樂之中。而在重要的節慶活動中,每一座大的廣場和宏偉建築前都搭台演出莊嚴的音樂會。在周末,大小廣場和公園都成了穿牛仔褲超短裙的流行音樂的“發燒友”的天下。在平日在每一個普通的街口,都可能有一個小型樂隊在忘情地演奏,有一個人(或者是們白發蒼蒼的老者,也可能是個活潑的小姑娘)在拉小提琴,水平還相當不錯。
不能忘記,捷克人民為了堅持自己的文化傳統,為建設自己的劇院還進行過頑強的鬥爭。在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統治時期,布拉格人曾被迫說德語,不準用捷克語演出和演唱。1849年,一個民間的“民族劇院籌委會”成立,在全國範圍發起建設“捷克人說捷克話的舞台”的募捐活動,全國人民積極響應,1881年民族劇院用捐款建成。就在舉行落成儀式時,劇院因不明火災被燒毀。不屈不撓的捷克人民再次募捐,兩年後民族劇院以其雄姿重新屹立起來,在華麗的劇場內首演了自己的音樂家斯美塔那的歌劇《被出賣的新娘》,在整個歐洲引起轟動。我懷著景仰之情在這座宏偉建築的門前流連,鍍金的方形屋頂在陽光下閃著耀眼的光輝,裝飾精美的深褐色的牆麵上寫滿曆史的痕跡。這座建築的設計者是捷克建築師約瑟夫·日萊克,內部的雕刻和繪畫也是出自捷克的藝術家之手。最顯眼的是刻在劇院正門上的那幾個字:“民族,自己靠自己”。十分有趣的是的哈布斯堡的統治者,不甘心捷克文化在布拉格的勝利,他們又建設了一座“德語劇院”和民族劇院對抗。我也看到了這座在新城區的國家博物館附近的比民族劇院更壯麗的建築,現在是捷克政府20世紀60年代全麵裝修後的麵貌,已改名為捷克的“國家歌劇院”,主要上演世界各國的精典作品,而民族劇院主要上演捷克藝術家創作的有自己民族特色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