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值得“音樂之城”布拉格驕傲的是音樂神童、使歐洲古典音樂在全世界經久不衰的奧地利偉大的音樂家莫紮特在這個城市生活過,並寫了傑出的作品;還因為這個城市產生了兩位世界級的音樂大師捷克人德沃夏克(1841-1940)和斯美塔那,他們讓捷克音樂走向世界。在布拉格的莫紮特街上的一座小公園的前麵,有一處叫貝爾特拉姆卡的兩層樓,是17世紀一個啤酒釀造者修建的,1783年被捷克著名的女歌唱家宰菲娜·德休科瓦買下。她和年青的莫紮特私交親密,當莫紮特來到布拉格,就安排他住在了這裏。環境的優雅,居住的舒適和宰菲娜的理解,迷住了莫紮特,他進入了創作的高峰。1787年在布拉格的莊園劇院上演的給莫紮特帶來巨大聲譽的歌劇《唐璜》的序曲,就是在這座房子裏寫成的。據說完成時就在公演的前一天,發給樂隊的樂譜墨跡還未幹。現在這座房子已成了莫紮特的博物館,常常飄出莫紮特的音樂,隨著音樂你可以看到他用過的物品和樂器,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架他在這個城市演奏過的大鍵鋼琴,最寶貴的是安放在玻璃櫃裏的莫紮特的那一縷金黃色的頭發,和我在薩爾斯堡的糧食街9號莫紮特的故居看到的那縷頭發是一樣的。
也許我們還應看一看德沃夏克和斯美塔那的博物館。德沃夏克的博物館是一座花樹蔥蘢的院落中別致的巴洛克式小樓,那裏展有他使用過的鋼琴、中提琴、辦公桌和他親自譜寫的樂譜。在斯美塔那的博物館的窗口,能看到他鍾愛的伏爾塔瓦河和河上的查理大橋。後來他把這一切都寫進了自己的交響樂。德沃夏克是波西米亞地區一個小村子肉店老板的兒子,少年時成了有名的小提琴手,16歲進入布拉格音樂學院學習,後來結交的奧地利作曲家勃拉姆斯幫助他出版了他的作品《摩拉維亞二重唱》和《南斯拉夫舞曲》,使他和捷克音樂第一次引起世界的注意。1884年起他10次訪問英國獲得巨大成功,1890年他在莫斯科與柴可夫斯基結為朋友。1892年他在新創辦的紐約國立音樂學院當院長,並創作了以黑人聖歌為主調的《第九交響樂》,使他風糜世界。晚年他回到布拉格,擔任音樂學院院長。1904年他去世時,捷克政府舉行隆重的國葬,布拉格人傾城而出,為自己的音樂家送行。
年長德沃夏克17歲的斯美塔那是一位像莫紮特一樣的音樂天才,從小受父親--一位業餘小提琴手的影響,6歲開始登台演出。在匈牙利音樂家李斯特的支持下,他24歲時在布拉格創辦了一所鋼琴學校。1856年他創作了第一批鋼琴交響樂,後被瑞典愛德堡愛樂樂團聘為指揮。1861年返回布拉格創建民族歌劇院,創作了自己民族的歌劇在剛剛建成的民族劇院演出。1874年,在兩耳完全失聰後,他還創作出交響套曲《我的祖國》,在第1樂章《維謝赫拉德》中,以深沉悠長的旋律講述了布拉格古城堡榮辱興衰的故事,以傳說中的吟遊詩人演奏的神密豎琴之音,精彩地表現出城堡的風貌。第2樂音《伏爾塔瓦河》中,雄渾的交響樂徹天際,象征著伏爾塔瓦河不息的波滔推動著布拉格前進的曆史。據說,他第一次指揮樂團演奏他的《我的祖國》時,他和全場捷克聽眾都是滿臉淚水,其實他當時什麼也聽不到了。1884年5月12日,斯美塔那因神精錯亂逝世於布拉格精神病院。1939年,一大批世界一流的音樂家發起每年的5月12日舉辦“布拉格之春”音樂節,開始的曲目就是斯美塔那的交響曲《我的祖國》。當然在音樂節中也一定會演奏德沃夏克的《南斯拉夫舞曲》、《新世界交響曲》和《捷克協奏曲》。“布拉格之春”作為歐洲乃至全世界極具聲望的音樂盛會,已經半個多世紀而不衰,這是捷克民族的光榮。
在離開布拉格的前一天,我們找到了青鬆和翠柏環抱的維謝赫拉德城堡裏的公墓,找到了斯美塔那的墓地,那裏立著不高的塔形墓碑;也找到了德沃夏克的墓地,那碑上雕著他俏瘦的麵容。靜默在他們的墓前,在嘩嘩的樹葉聲響中,我們聽到了最強的旋律,隻有兩個字: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