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費城不是廢都(2 / 2)

我們參觀了記錄費城光榮曆史的“國家獨立曆史公園”。陪同我們參觀的是公園的工作人員黑人湯姆遜,他瘦高的個子,黑乎乎的胡須幾乎掩蓋了他很俊美的眉眼;他穿著灰色的短袖製服,戴巴拿馬草帽,樸實得像南方庶園裏的工人,說起話來卻溫文而雅,還不時來幾句幽默。看來有文化的黑人,一點也不比白人遜色。

這個公園的中心,是一座並不宏偉的二層紅磚樓,樓的中間聳立著一座塔形鍾樓;通過外廊相連還有兩座側樓,也是普通的紅磚樓,樓上還立著兩個隻起裝飾作用的屬於不發達時代的煙囪。這幢建築完成於1732年,原來是賓州的州政廳,最終使它載入美國曆史的原因,是兩次大陸會議都在這幢樓的會議大廳(現在叫獨立廳)召開,“獨立宣言”和美國的第一部憲法也在這個大廳裏通過。湯姆遜領著我們走進大廳,最顯眼的是13張桌子排成一個半圓形,對著一個台階上的長條桌和後麵的高背椅。那13張鋪著綠色絲絨台布的桌子,是13個代表的議席,當時那高背椅上坐著的自然是華盛頓了。

我們看到桌子上的文具盒子插著白色的羽毛筆,桌麵上放著蠟燭台、零散的紙張和書籍,好像代表們剛離席而去。講解員湯姆遜特意提示我們看一看華盛頓坐的那把高背椅,那上麵確實有一幅旭日初升的圖案。比這個圖案更精彩的是獨立廳旁邊的另一個大廳裏懸掛著那個時代決定美國命運的名人的大幅畫像。他們一個個都穿著立領的燕尾服,都留著卷發。華盛頓目光犀利,麵容剛毅,富蘭克林額頭寬闊,目光溫和,而傑斐遜鼻梁很高,眼窩深陷,嘴抿成一條有力的直線。後來他成為美國第三任總統,他生前為自己設計了墓碑,刻上如下的墓誌銘:“托馬斯·傑斐遜,《獨立宣言》的起草人,弗吉尼大學的創建人埋葬於此。”

這幢建築的後院是一個小花園,花園被濃蔭蓋著,灑下這濃蔭的是13棵枝葉繁茂的大樹,代表著一起獨立的13個州。這個建築的前麵是一個廣場,每年7月4日,在這裏舉行美國國慶日慶典,曆任總統都在這裏向群眾發表講演,他們站過的地方將埋下一個銅標,上麵刻著這個總統的名字。我發現了林肯和肯尼迪站過的位置。我們來的前幾天,克林頓曾在這裏參加美國的217個國慶日的紀念活動。他站過的地方,還沒有銅標。湯姆遜說,在曆史上有作為有威望的總統才能立標。看來克林頓能不能立標還是一個未知數。

在廣場的大草坪上有一個玻璃板蓋成的小屋,那裏陳列著美國的“國寶”--“自由鍾”。這鍾是1752年鑄造的,以紀念賓州“權力憲章”頒布50周年,它懸掛在州議廳的鍾樓上,它的鍾聲在費城飄揚了90年之久,而從1776年7月8日那一聲非同凡響的轟鳴之後,它便名聲大振,身價倍增了。那一天,第二次大陸會議的代表莊嚴地敲響大鍾,正式向全世界宣布“獨立宣言”的誕生,宣布美利堅合眾國的誕生。這鍾聲使整個世界大吃一驚!1876年,美國在費城舉行了盛大的建國100周年的慶典,“自由之鍾”被尊為“國寶”,把它從鍾樓上摘了下來,在全國巡回展覽,用它來激勵每一個美國人的愛國熱情。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美國人用“自由鍾”的鍾聲迎接凱旋的戰士,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這鍾聲曾慶祝盟軍的勝利。

我們隨著遊人的隊伍走進這玻璃展廳,看見了美國人愛護備至的大鍾。這鍾其實並不大,隻有一米多高,懸掛在一個金屬架上,歲月為它留下斑斑鏽跡和一道裂痕。這樣的鍾,在中國許多鄉村野廟裏不難看到。陪我們參觀的湯姆遜告訴我們,那鍾上刻著的字是:“在這大地上縱橫宣揚自由之聲,澤及每一個居民。”這是聖經上的一句格言。也許因為來了幾個中國人,展覽大廳裏響起解說員的華語錄音:“今日,這自由之鍾已成為一個國際性象征,呼喚著訪客和人們在自己家園裏,樹立同樣的自由鍾。對於整個世界來說,它是一個沉默的揭示,於是我們回憶起它的頒布各種自由時,在我們腦海中回響。讓我們凝視這自由之鍾之際,記取它的過去,憧憬它的未來吧!”

自由是全人類爭取的權利,而在每一個國度裏,都有自己對自由的理解。誰自不自由,隻有自己知道。

費城人時常感懷那過去的輝煌的年代--那時這裏是美國的首都。其實現在這裏也不是“廢都”--因為“自由之鍾”每天都在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