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哈羅,富蘭克林(2 / 2)

富蘭克林在科學研究的同時,還很投入地參與了政治,他從政的原因是想爭取政府對他從事的科學事業和公益事業的支持。從1737年擔任費城的郵政局長開始,他擔任公職40年,基本是賓夕法尼亞的民間領袖,因為他的無所不知和舉世無雙的國際聲望及對公共事業的赤誠之心,不想成為政治家卻成了大政治家。他是美國爭取獨立和自由的勇士。從1775年開始,他一次又一次地跨過大西洋,出使倫敦,遊說英國政府解除對殖民地的控製。1775年4月,他出席了第二次大陸會議,作為五人小組成員之一,和傑斐遜一起起草了具有曆史意義的“獨立宣言”。在美英交戰的關鍵時刻,他又出使巴黎,說服法國國王支持美國革命,結果爭得大量的貸款和兵援。英國戰敗後,八十高齡的富蘭克林又作為全權代表去倫敦和英國簽訂合約。富蘭克林榮歸費城後,又參與了美國第一部憲法的起草,並積極支持華盛頓成為美國第一任總統。

在富蘭克林故居的後院有一個不大的花園,樹木蔥蘢,花草如錦似繡。當年富蘭克林經常挽著妻子在園中的小徑上散步。可惜,作為外交家,他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倫敦和巴黎度過的。在落葉紛飛的季節,他的妻子孤獨地走在小徑上,時常坐在長椅上,一遍遍地翻看富蘭克林的海外飛鴻,不禁黯然神傷,熱淚長流。

如今人去園在,樹木還是那麼蔥蘢,花草還是那麼絢麗,在富蘭克林和妻子走過的小徑上鋪著一塊塊石板,那石板上刻著一行行的字。吳小姐說,那是富蘭克林當年寫給妻子信的節選。她翻譯了幾句,都是主人對妻子的讚美和懷戀之情的表達,竟像年輕人一樣的情意綿綿。吳小姐翻譯的話,用一句中國宋詞便全概括了--“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我們在這充滿溫馨的人情味的小園徜徉許久。

美國人很會製造人情味,這也許是許多人願意往美國跑的原因之一吧。1790年4月17日,富蘭克林走完了84年的人生旅途,那一天下著綿綿的春雨。費城人傾城而出,為他們最尊敬的人舉行了最隆重的葬禮,然後讓他長眠在費城的一片寧靜的墓地裏。這之後,他們完好在保存了他的故居,並且逐步把它建立成一個現代化的偉人博物館。在這裏你看到了富蘭克林生活和工作遺跡,還可以看到他最初開創的事業,也可以看到他的感情世界,甚至可以感受到他的音容笑貌。每一個參觀者,都可以和富蘭克林對話,請他為你解釋人生的困惑。在博物館的一個大廳裏,擺著許多電視機,你坐在電視機旁,按動麵前的各種電紐,電視機上就出現富蘭克林的語錄--對你詢問問題的回答。你耳邊同時聽起富蘭克林蒼老而親切的話語。

如果你想進一步了解富蘭克林,你便到另一個大廳,那裏擺著許多電話,每一部電話旁都有電話號碼薄,安著其中的號碼,你就可以一個名人通話,他會告訴你,他對富蘭克林的評價。湯姆遜幫助我們打通了法國人杜爾哥的電話,“他”便說出了:“他從空中抓住了雷電,從專製手裏奪回了權利。”

富蘭克林和費城人同在,和美國人同在,因為他們需要他,他是他們的“上帝”。有數千年曆史文化的中國,不乏富蘭克林這樣的偉人,中國人崇敬他們,需要他們,卻沒有為他們建設一個和“富蘭克林閣”一樣好的博物館。帶著自己的遺憾,我們告別了富蘭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