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大都會的風景(1 / 2)

被濃重的商業氣息熏染得五彩繽紛又光怪陸離的紐約,也不乏輝煌的藝術殿堂。它們在摩天大廈的縫隙中生存,像晨星一樣閃耀著人文主義的光彩。物質的超級繁榮和文化精神的不滅,構建了這世界最大的都市的完整的景觀。

也許是血緣的遺傳,美國人繼承了歐洲人崇尚文化藝術的傳統。我們一到紐約,這裏的朋友就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長長的可供參觀的博物館的名單:美國移民博物館、美國自然曆史博物館、大都會博物館、科學藝術博物館、海空博物館、布隆克博物館、布魯林博物館……時間有限,我們隻能選擇最著名的大都會博物館了,它和大英博物館、聖彼得堡冬宮博物館、巴黎盧浮宮博物館並列為世界博物館家族的“四大王牌”。

與中央公園毗鄰的第五大道,是紐約的豪富和名流居住的地方,大都會博物館也雄居在這條街上,它橫跨了80到84街,占地20英畝,有200個展廳,氣勢之宏大,並不比那些摩天大廈遜色。這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築,四組八根巨大的圓柱支撐著它的門麵,簷下裝飾著一條由希臘藝術女神的許多頭像組成的浮雕。參觀者要走上百級台階才能走進這藝術殿堂,這更增加了一種莊嚴神聖的感覺。

走進這巍峨的殿宇,你仿佛走進人類的文化曆史,這裏展出的來自埃及、巴比倫、希臘、羅馬、遠東、近東、歐洲、美洲等地的200萬件藝術珍品,展示了從史前時期到當代燦爛的五千年世界文化。一個隻有400年曆史的國家,廣攬世界藝術瑰寶,既裝點自己又弘揚世界文明,足見美國有識之士的氣魄和遠見。往往越是現代化的國家越注意雕造自己在世界曆史文化的地位和形象。

作為美國的大都會博物館,當然著意對美國藝術的張揚,這裏展出的美國的繪畫、雕塑與裝飾藝術是全美國最多最好的。美國繪畫自然源於歐洲,在技法上看不出比歐洲大師有什麼不凡,但許多反映這片新大陸獨特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上卻有許多感人之處。未開墾的處女地的空曠豐饒,雷雨中大森林的朦朧和神秘,海岸邊濁浪排空的氣勢,晚霞下湖畔的寧靜,都在美國畫家的筆下閃現迷人的境界。印地安人部落的漁獵生活,最早的拓荒者破冰登陸的艱險,獨立戰爭中浴血搏殺的場景,也在美國畫家的作品中深刻地凸現出來。被稱為美國名畫的賓漢的《毛皮商抵達密蘇裏》、科爾的《牛軛》和沙金的《X夫人》前聚集了許多參觀者。X夫人穿一襲黑色的晚禮服,一手扶著茶幾,一手提著長裙,側麵而立,發髻高卷,細眉深目,高鼻紅唇,莊重而高雅,與斷臂的維納斯和含笑的蒙娜麗莎一樣具有永恒的魅力。

接著我們還參觀了由家具、銀器;玻璃器、瓷器和紡織品裝飾的25個反映美國人不同時期生活的房間。從殖民地時期一直到20世紀初美國人走過了一條從歐洲文化脫胎,又與世界各國文化相融合的以至形成多元文化的道路。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文化像美國這樣豐富多彩又良莠混雜了。

大都會最偉大的功績應屬對歐洲三幹多幅繪畫精品的收藏,許多作品是舉世公認的名跡真品。歐洲藝術是與宗教緊緊相連的。宗教靠藝術傳播和升華,藝術靠宗教普及和資助。大都會展示眾多的歐洲繪畫是以宗教為內容的。聖母聖子的生活,耶穌的降生和死亡以及教徒們的宗教活動等等。其中意大利的精品最多,如柴裏的《聖傑若米最後的聖餐》和艾克的《耶穌死於十字架上:最後的審判》最為動人。對於有眾多宗教信徒的美國來說,參觀大都會既是他們的藝術活動又是宗教活動,在這些展廳裏彌漫著教堂的神聖氣氛。使我們駐足的是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的雕塑,十八世紀法國的雕塑,以及眾多的羅丹和德加的作品。這些取材於希臘神話關於神的雕塑都逼真地層示了人類的力和美,那些栩栩如生的大理石人體雕塑,甚至使我能感受到他們身體的彈性和溫度,特別是有關文藝複興時期幾位曆史名人的雕塑更激起我們對他們的深深敬意。

在大都會中最吸引遊人的還有埃及藝術的展覽,這裏集中了古埃及自史前到拜占庭時期的文化和藝術展品,包括在埃及出土的史前陶器、壁畫、雕刻和珠寶,更令人驚奇的是美國人把埃及的整個一個古廟原樣搬到了展廳裏。這座建於公元前十五世紀的“丹得神廟”,是埃及政府1960年修建亞斯旺水壩時為了避免神廟永遠淹在水裏,遂將其拆除,並於1965年贈予美國。1967年美國又照原樣重新組合而成。這座神廟展室占地一英畝,有三層樓高。我們繞著這展室裏的龐然大物走了一圈,雖然遠離故土地放在玻璃匣子裏,使它們顯得有些孤獨,可那被曆史的風雨侵蝕得斑駁的牆麵上仍然寫滿了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