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加快小城鎮建設。造就西部工業發展的載體
城鎮是工業發展的載體,改革開放以來,東部地區隨著鄉鎮企業的不斷崛起,農村中的許多城鎮逐步演變為城市,形成一股不可抗拒的城市化浪潮。這一點已在廣東珠江三角洲的工業化實踐中得以印證。對於西部地區來說,大中城市較少,必須積極建設好農村小城鎮,充分發揮這些小城鎮區位條件好、市場容量大的優勢,集中布局鄉鎮和個體私營工業,以消除工業企業“遍地開花”的弊端,使農村城鎮化和工業化同步進行。與此同時,運用梯度轉移的發展模式,推動中心城市和小城鎮兩個層次的工業化。西部主要省會、中心城市著重發展重化工業和深加工型產業、新材料產業及一些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中小城鎮則以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為目標,充分利用農村這個大市場,大力發展中心城市在產業升級過程中轉移出來的傳統產業和零部件加工產業,積極發展農用工業。
(五)加大改革開放力度,推動西部工業的兩個根本性轉變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初步確立的新形勢下,必須把擴大開放、深化改革作為加快西部地區工業化的主要動力。西部地區經濟的市場化程度較低,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強化工業化進程中的市場機製,推動工業增長方式的轉變。深入貫徹“抓大放小”的方針,對特大型或大型國有企業一定要用戰略的眼光抓好,強化發展,同時要引進現代企業製度,推動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和管理的科學化。嚴格用規範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管好國有企業,使其發揮獨特的主導帶動作用。在搞好搞活國有工業的同時,應大力發展非國有工業,特別是鄉鎮工業和私營工業,充分調動各類經濟主體創業的積極性,使政府與民間共同參與工業化。在增長方式上,通過外引內聯,加強管理等多種途徑,促進工業技術進步和經濟效益提高。要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力度,把世界500強企業大量引導到西部投資,同時要把加強技術改造與企業組織結構調整相結合起來,使有限資金集中投入到基礎產業、先導產業、優勢行業和先進產品上,提高工業增長中的科技含量。努力提高勞動者素質,增強勞動者的市場觀念和競爭意識,提高他們的科學技術水平。
(六)充分發揮地方政府在工業化中的作用
作為後發展地區,西部的工業化離不開政府的合理幹預。政府的職責首先是根據本地區實際製定工業化戰略,引導市場主體不斷調整產業結構,推動產業高度化。其次是要為實施工業化創造一個有利的經濟環境。經濟環境包括硬環境和軟環境。硬環境要求地方政府下大力氣建設交通、通信、電力等基礎設施,滿足公共需要。軟環境則要求製定各項政策措施,在製度安排上,把物質利益作為調動各種經濟主體創業的持久、強大的動力源泉,同時,政府還應加大對教育、基礎研究等方麵的投入,為加快工業化奠定堅實的知識基礎,提供高質量的人力資源。第三,政府應該在產業政策的製定、實施和優勢特色產業的扶持上傾注更多精力,使西部地區充分發揮後發展的潛力和優勢,發展具有西部特色並在國內外市場有競爭力的工業經濟。沿海發達地區工業化的實踐已經證明,政府的合理幹預是這些地區“先行一步”的重要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