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發現和燃用石油都很早。據《漢書?地理誌》記載,上郡高奴縣今陝西延長縣,“有洧水,可 燃”。這種可燃的洧水就是石油。又據北魏酈道元《水經注》雲:“清水又東逕經高奴縣合豐林水,地理誌謂之洧水也。故雲高奴縣有洧水,肥可 ,水上有肥,可接取用之。”可見遠在漢代,我國人民便會燃用石油了。 在宋代以前,石油並不稱為“石油”,而是名叫硫黃油、雄黃油、石淄油、猛火油、火井油、泥油、石漆等,名稱較多。直到沈括的《夢溪筆談》中,才第一次開始采用“石油”這個名稱。 據公元3世紀張華《博物誌》記載和公元9世紀《酉陽雜俎》記載,今天甘肅玉門和陝西延長等地,自古以來就是規模較大的著名石油產區。 《元一統誌》五四二卷“延安路”條有如下記載:在延長縣南迎河有鑿開石油一井,其油可燃,兼治六畜疥癬,歲納一百一拾斤。有人據此判斷遠在元代以前便有油井。由近代機器開采的第一口石油井是1878年清政府在台灣苗栗縣出礦坑油田鑽成,至今這兩處油田仍在開采。
【石油的命名】
沈括1080年被派守衛延州今陝西延安時,正值隆冬,大雪紛飛。延河兩岸帳篷上煙霧騰騰,周圍積雪化作水流。他納悶:眼下大雪封山,木柴極缺,為什麼帳篷裏卻炊煙不斷?他步入人家,才知道這裏的人燒的不是木柴,而是一種液體,他仔細端詳,但見液體油黑發亮,粘稠似漆,燃起來冒濃煙,帳篷都熏成黑色。 沈括發現這種液體和泉水、沙石混在一起,從石縫中流溢而出,油花花的,閃著彩暈,他邊看邊沉思,一個名字在腦海裏油然而生——這便是“石油”這個科學名稱的來由。沈括還利用石油燃燒的煙塵製成良墨,並刻上“延川石液”。其墨光如漆,比鬆煙製墨好。他高興極了,並且還吟了一首描繪“石油”的詩篇,“二郎山下雪紛紛,旋卓穹廬學塞人。化盡素衣冬不老,石煙多似洛陽塵。”這是我國的第一首石油詩。之後,“石油”便逐漸馳名於世界。
【我國陸上油田的命名】
以油田上或近旁的居民點命名。這種約定俗成的命名原則,被國內外多數油田所采用。如玉門油礦、延長油礦。 建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政策執行前,油田位置多屬保密範疇,加上一些地區的特殊情況,油田命名上有若幹變通之處。 1以不易為人所知的小地名命名油田群。如在黃河入海處附近發現了勝坨、純化鎮、林樊家、商河、臨盤……等一係列油田。該油田群沒有以區內的大居民點惠民、臨邑、東營等命名,反而以一個小村——勝利來命名。 2將地名的某種變化作為油田群的名稱。這以大慶為最典型,鬆遼平原腹地第一批油田附近有一個較大的居民點,名為大同鎮。油田的發現井——鬆基3井在9月26日噴油,正值全國歡慶建國十周年的喜慶節日,被命為大慶油田。 3以地區名命名油田。隨著形勢的變化,新的油田群多以所在地區命名,如華北、中原、江漢、吉林、遼河油田等。 4在人煙稀少的地區,往往以一個地名命名幾個構造和油田,這就要在地名後加×號來標明。如柴達木的冷湖1號至5號油田。有時為了說明油田具體位置而標明它在某一居民點的什麼方位上。如華北油田的八裏莊西油田,塔裏木的輪南油田。
【古代的太陽能利用】
古代我國已開始了對太陽能利用。《周禮》:“司恒氏掌以夫遂取明火於日。”《論衡》:“驗日陽燧,火從天來。“遂”即“陽燧”。《古今注》說:“陽燧,以銅為之,形如鏡,照物則影倒,向日則火生。” 古代用太陽能取火,還有冰透鏡和火珠。據公元前2世紀的《淮南萬畢術》記載:“削冰令圓,舉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則火生。”水火不相容,製成冰透鏡後卻能用以取火,這不能不說是古人巧奪天工的創造。火珠也是利用凸透鏡聚焦原理向太陽取火。《香祖筆記》說:“大食國今阿拉伯有陽燧珠,趙佗令人盜歸番禹。”《新唐書》也記:“婆利者今印尼巴厘島多火珠,日中以艾籍珠,輒火出。”唐貞觀四年630,林邑在今越南中南部曾遣使向唐朝奉獻火珠。 古代還用太陽能貯存糧食。《種樹書》說:收藏麥子“宜烈日中乘熱而收,用蒼耳葉或麻葉碎雜其中,則免化蛾。” 太陽能在醫療方麵也有應用。《黃帝內經》和《本草綱目》記載著我們祖先公元前3~5世紀就掌握的日光療法。 古人還曾用太陽光中的紫外線檢驗骨傷。《洗冤集錄》說:“驗屍骨傷損處,用槽醋潑罨屍首,於露天以新油傘覆,欲見處迎日隔傘看,痕印見。”讓光線通過油傘,便有利觀察的射線充分集中,這與現代法醫學上用紫外線檢查傷痕的道理相同。
【陽燧:古代太陽灶】
我國古代稱取火的工具為“燧”。“陽燧“是我國古代利用凹麵鏡的聚光焦點向日取火的一種用具,是古代的太陽灶。 古代的取火方法是逐步發展的,最初是利用自然火種,其次是摩擦生火和燧石取火,再進一步,到了青銅時代,才學會利用太陽能源,以陽燧取火。古代陽燧取火的具體方法有兩說:一說是用金屬製成的尖底杯,放在日光下,使光線聚在杯底尖處,杯底置艾絨之類,遇光能燃火;另一說是銅製的凹鏡向日取火。據考證,早在公元前770至前221年間,咱們的祖先就知道用凹麵鏡取火,對凹麵鏡成像原理的分析,在戰國時期《墨經》中已經相當詳盡了。 有關凹麵鏡,北宋的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寫道:“陽燧麵,向日照之,皆聚向內,離鏡一、二寸,光聚為一點,大如麻菽。著物則火發。此則腰鼓最細處也。”前麵部分論述光線在凹麵鏡上的會聚作用,中間是對焦點的描述,最後指出聚焦可以取火。 有人可能說:凹麵鏡無疑起源於中國,那麼玻璃凸透鏡的發明呢?近年來大量論據和事實證明:透鏡也是咱們祖先首創的光學器件。 最早的透鏡是用冰製的。西漢《淮南萬畢術》一書中記道:“削冰令圓,舉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則火生。”艾絨是一種易燃植物莖。這個記載便是冰透鏡的實際應用。 至於玻璃或水晶透鏡,東漢唯物主義哲學家王充在《論衡?率性篇》中說:“道人消煉五石,作五色之玉,比之真玉亮不殊別。”據考證這就是一種水晶製品。1980年山東漢墓中出土一片水晶透鏡可放大四五倍。東晉墓葬中還有直徑為2厘米的透鏡,可放大三四倍。這充分證明,我國玻璃水晶透鏡的發明在東漢年間約在公元347年。 今天當我們大力發展太陽能的時候,不可忘記:“陽燧”是中華發明之光。
【天然氣的開發利用】
天然氣是蘊藏於地下的一種可燃氣體,其主要成分為 甲烷。據《漢書?地理誌》載:“西河郡,漢武帝元朔四 年公元前125年置。鴻門,有天封苑、火井祠,火從地出也。”西河郡鴻門縣在今陝西神木縣一帶,“火井”即天然氣。可見至遲在西漢我國就已開發了天然氣。我國最早利用天然氣來煮鹽,是四川臨邛今邛崍,“臨邛有火井深六十餘丈,火光上出,人以筒盛火,行百餘裏,猶可燃也。”臨邛有火井一所,縱十五尺,深二三丈。“晉?張華《博物誌》宋代開始較大規模地利用天然氣。這時發明了深井鑽鑿器,鑽出了深達數十丈的小口筒井,明朝宋應星的《天工開物》。生動地記錄了用天然氣煮鹽的生產情景。清代鑽井技術更高,火井煮鹽產量增加。據李熔《自流井記》一書記載,當時筒井鑽鑿深度達三百丈,即1000米左右,一口火井最多可燒鹽鍋達700口。 開鑿天然氣井和利用天然氣煮鹽我國最早。天然氣井開采技術較先進,小口深井鑽鑿法、套管固井法、覽管引進法、試氣量法和裂縫性氣田的鑽鑿等,均為我國首創。而在歐洲,英國最早使用天然氣是1668年的事,比我國晚了1000多年。
【鹽屋 ?鹽橋 ?鹽路】
食鹽還可用作蓋房子、架橋、修公路的材料,君若不 信,請到祖國西北的聚寶盆柴達木盆地去看看吧! 柴達木,蒙語就是“鹽澤”的意思,它到處都是鹽,土壤裏有鹽,湖水裏有鹽,河水裏有鹽,是一個名副其實的“鹽世界”。盆地中眾多大大小小的湖泊,光鹽湖就有27個。其中著名的察爾汗鹽池——世界最大的幹鹽湖,就坐落在柴達木盆地的中南部,麵積達5800多平方公裏,有130多個杭州的西湖那麼大。察爾汗幹鹽湖的鹽層很厚,平均約30多米,最厚處達60多米,鹽儲量約420億噸,其中的食鹽含量,夠今天全世界人口吃上1000~2000年。真是一個世界級的“鹽庫”。 生活在鹽海中的居民深諳就地取材之道,蓋居室、廁所、牛棚、羊圈等用鹽,修公路鐵路用鹽,乃至飛機場都用鹽建成。在察爾漢蓋房根本不用磚坯,隻要挖鹽塊即可,鹽塊做磚,鹵水為泥,蓋的房子經凝 固後,其堅固程度絲毫不亞於花崗石砌就之房。那下 雨豈不將房子澆化?甭愁,這裏降雨極其稀少,一年不足50毫米,蒸發量又大。因此鹵水隻會凝結鹽塊, 根本不會溶化。當地的鹽房相當美觀漂亮,既溫暖,且舒適潔淨,四壁雪白,好像刷了一層石灰,閃爍著 淡藍色的光芒。晚上在明亮的燈光照射下,四壁猶如水晶級閃閃發光,令人眼花繚亂,仿佛置身神話中的水晶宮殿。 鹽屋還有許多特殊功效,據當地人稱,常往這裏的人,從不患皮癬、疥瘡等皮膚病。高血壓病者若長期生活其中,能夠控製病情以至明顯緩解,真是絕妙 的“健身房”。它還是家庭理想經濟的儲藏庫,長期存放屋中的牛、羊、豬等肉食,既鮮香又不變味,雞、鴨蛋新鮮不腐敗,蔬菜鮮嫩不黃蔫。久置鹽屋中的糧食,絕不會變質發黴,而且其種子的發芽率會提高。 察爾汗幹鹽湖上還有一座“萬丈鹽橋”,全長31公裏,可謂絕無僅有。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橋,而是跨越幹鹽湖的一段公路。公路的“土”全部是鹽,路基用鹽築就,路麵是鹽鋪成,有了坑窪用鹽修補。汽車一上鹽路,可風馳電掣般疾駛,平均時速達80公裏。養路工人也很省事,稍有損壞,往路兩邊掏點鹵水,澆灑路上,鹵水凝結後又平整如初。初到此地,若沒人介紹,你定會認為它是一條漂亮的柏油馬路。現在,青藏公路也從路麵通過,飛機也可在鹽湖中的機場自由起落。
【世界上最毒、最甜、最苦的東西】
世界上最毒的物質是鈈,一片阿斯匹林大小的鈈,能足以毒死二億人;五克的鈈足以毒死全人類。鈈的毒性比砒霜大四點八六億倍,比馬錢堿大三點二四億倍,它的威力勝過核武器。 世界上最甜的物質是卡坦精。它是從加納森林中的一種野生植物“卡坦菲”裏提煉出來的,其甜度為蔗糖的六十萬倍。 世界上最苦的物質是苯酸銨酰糖化物,它是一種白色的結晶。若將它稀釋成三千萬分之—的濃度,用舌頭嚐試一下,其苦味經久難除。這種特質可用做對鱉魚及鼠類的驅除劑,還可以用來做海底電話線的防護劑。
【台灣名及台灣人】
中國曆代典籍中對台灣的記載,十分久遠。《尚書?禹貢》稱台灣為島夷。《史記》稱為“瀛洲”;《後漢書》稱為“東?”;《三國誌謂之“夷洲”;唐、宋、元諸代一般稱其為“流求”或“琉球”。直到明朝後期才出現“台灣”這一稱謂。 關於“台灣”名稱的由來,大陸學術界有三種意見:一,認為“台灣”名稱起源於荷蘭人1624年占領台灣之後,修築樓台於海水入灣處所致。二,認為“台灣”之稱是由“大灣”一名轉化而來。大灣,得之於安平今台南西安平鎮的大海灣,道光二年後由於洪水的作用,完全陸化。在“大灣”未陸化之前,明人陳第寫的《東番記》中稱之為“大員”。清康熙時徐懷祖說甫田周嬰在《遠遊篇編》中將台灣寫成“台員”。三,認為遠在明中葉前,原安平地方,有一個土著民族稱為台窩灣族,因此安平地區就以這個部落之名稱呼。後來由於習慣的演變和官府的正式命名,台灣全島遂稱為“台灣”。這種看法既有史料根據,又有實地調查的依托,較能自圓其說。 有一種觀點認為:人們隻知道大部分的台灣人是在明清時代從福建移居台灣,而且是主要來自閩南的泉州和漳州一帶,因此,大家習慣稱呼台灣人為閩南人。但在台灣長輩對下輩的傳授中,從未稱過台灣人為閩南人,台灣人一向稱自己是“河洛人”。河洛人在河南境內,也是古代的中原,可見台灣人在更早的時期是居住在河南的河洛一帶,後來往南遷移,輾轉而到福建落腳,台灣人雖然在福建居住幾百年之久,可是仍然自認是河洛人,乃證明台灣人的祖先不忘本,希望世世代代的子孫都記住自己是道道地地發源於古代中原的漢人。 台灣人是河洛人,而台灣話是河洛話,台灣文化乃淵源於中原的漢族文化,從語言中是很明顯地就可以認定的。
【澳門地名的由來】
澳門原名香山澳,處於南屏河入海口,是一個三麵臨海,一麵連著大陸的半島,水陸運輸非常方便。“澳”字在古代的解釋,即是指與外人通商的地方。香山澳的名字後來又有了演變,去了“香山”二字,在“澳”字之後加了個“門”,成了“澳門”。據《澳門紀略》載,“其曰澳門,則以澳南有四山離立,海水縱橫成十字,曰十門……故合稱澳門。”
【香港地名?香港問題】
香港的得名,與莞香很有關係。莞香即東莞縣所產之沉香。古時香港和九龍均屬東莞管轄。據考證:香港和九龍從宋朝末年開始有人種莞香;種植地點在今大嶼山東南部和九龍的粉嶺,所產香料質地優良,為莞香之上乘。其中有一種叫“女兒香”的產品,更被譽為“海南珍奇”。莞香自古銷路很廣,明朝中葉,香港、九龍一帶居民,多以種香為業,莞香每年出口的貿易額均在數萬銀錠以上,大宗產品用一種叫“大眼雞”的海船運往各地,所以海灣的東北部便稱為香港了。 滿人入關,實行嚴格的海禁,強迫沿海居民往內地遷徒25公裏,名為“遷界”。香港和九龍均屬遷徒之地,因此種香業全部遭到破壞,以後再沒有得到恢複,但香港地名一直保留下來。 中英兩國政府巳簽署了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規定在1997年7月1日中國恢複行使對香港的主權。 香港問題是曆史遺留下來的問題。香港地區包括香港島、九龍司和“新界”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這塊麵積共1066平方公裏的中國領土,是英國在19世紀通過同清政府簽訂的3個不平等條約,先後強行割占和租借去的。 18世紀初,英國開始對華進行鴉片貿易。1840年6月,由於清政府下令查禁鴉片,英國悍然發動了第一次鴉片戰爭,出兵攻打廣州。1841年1月26日,英國派兵強行占領香港,1842年英軍繼續擴大鴉片戰爭,進攻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清政府屈辱求和,於同年8月29日同英國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江寧條約》即南京條約。這個條約共13條,其中第三條規定將香港割讓給英國。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又於1856年10月借口“亞羅”號事件,聯合法國向中國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所謂“亞羅”號事件,是1856年10月初,廣東水師海軍從停泊在珠江口炮台附近的中國人船隻“亞羅”號上逮捕海盜。英國駐廣州領事硬說“亞羅”號是英國船。英法聯軍於1858年1月侵入廣州。1860年3月英軍以“找尋住宿地”為借口,進駐九龍半島今尖沙咀一帶。英法聯軍接著打到北京城。12月24日,英國迫使清政府簽訂了《中英北京條約》。這個條約第六條規定割讓九龍司地方即目前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給英國。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之後,西方列強競相在華劃定勢力範圍。英國又於1898年6月強迫清政府同它締結了《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強行租借了深圳河以南、界限街以北,麵積達946.4平方公裏的九龍半島地區及附近的200多個島嶼,包括大鵬灣和深圳灣海域這一地區後來稱為“新界”。租期為99年,到1997年6月30日期滿。 清朝被推翻後,中國曆屆政府都沒有承認英國對香港的永久主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收回主權以後,將充分照顧香港的特殊情況,采取特殊政策,繼續保持香港的穩定和繁榮。
【香港為什麼稱“香”】
香港,為什麼稱“香”呢?有各種不同的說法。一種說,從前有一個女海盜,名叫“香姑”。這座小島是她的根據地,後來就稱它為“香港”。一種說,在從前稱為“石排灣”、現在稱為“香港仔”的附近,曾經有一道大瀑布,水質甘甜,航海的船隻總在這裏取用淡水,因而人們稱這地方為“香港”。 其實,很久以前,在石排灣附近就有一個小村莊,它本來就叫“香港村”,現在,人們還把這地方稱作“小香港”或“香港圍”。現在的香港島和九龍等地,過去都隸屬於中國廣東省的東莞縣。後來,從東莞縣又分出新安縣後改稱寶安縣,即今深圳市,香港島等地便屬寶安縣。1840年鴉片戰爭後,清朝政府才先後被迫割讓或租給英國。 當初,廣東省東莞縣盛產一種香料,由一種名叫古蜜香樹的液汁凝結而成,有的像鬆香,有的像檀香木,可作為許多香料製品的原料,也可以用來做衣,淨室,有的把它放在博山爐中,下麵用盤盛熱湯蒸,香氣便會緩緩地散發出來。 這種產於東莞的香,叫“莞香”,當時大都集中到石排灣的這個小港,用船運至省城,再遠銷蘇杭和京師,這小港就被稱作“香港”;這裏的村子也就叫“香港村”。這種香的上等品,價格很昂貴,與黃金幾乎等值。最名貴的叫“東莞女兒香”,是東莞婦女在沙土山田中把古蜜香樹的樹根鑿出來,揀最好的樹根貯集起來作為私蓄,然後賣給外來香販的。據明末廣東詩人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記載,蘇鬆一帶每到中秋之夜,就有燃“莞香”以“熏月”的風尚,而東莞人也“多以香起家”。又據說,到雍正年間,因宮中需求很急,而這種香的產量又極有限,朝廷曾派出“采香專吏”去東莞坐索,搜求不得,使用嚴刑逼迫。香農不堪其苦,便幹脆把香樹毀了,攜家逃亡。從此,“莞香”就衰落而漸至滅絕;成為曆史的陳跡。但香港之名卻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