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山嶽眾多,千姿百態,或以險峻著名或以秀美見長,也有部分山嶽形態,酷似動物而被冠以動物名。
鸛山浙江富陽縣城東富春江畔,山下有石礬形狀如鸛。
龜山
湖北武漢市雙陽城北,前臨大江,北帶漢水,威武盤踞,狀若巨黿。
蛇山
湖北武漢市武昌城內,綿亙婉蜒,形似伏蛇,頭臨大江,尾插城東。
龜峰山
湖北麻城縣東,山如巨龜,昂首翹尾,衝霄淩漢。
龍首山
遼寧鐵嶺市區東部,左窺城區,右枕柴河。山從東南婉蜒而來,綿延10餘裏,勢如長龍,至柴河曲折處,嶙峋突起,如龍昂首。
雲龍山
江蘇徐州市南部,海拔130多米,長約3公裏,連綿九節,好像一條臥龍。
獅子山
雲南武定縣城西南約2公裏,山狀如獅。 馬?山。山東莒南縣、莒縣交界處,西北均瀕潯河,峰巒連綿,形如馬髻。
駱駝山
廣西桂林市東七星公園內,山高近30米,很像一頭伏地的單峰駱駝。
象鼻山
廣西桂林市內陽江和漓江彙合處,山狀似巨象伸鼻吸水。
魚峰山
廣西柳州市魚峰公園內,石山狀若鯉魚直立。唐柳宗元稱為石魚山,後人改為魚峰山。
鳳凰山
遼寧朝陽市東。遠望山形,左、右兩高峰,如鳳兩翼,中峰微伏,有塔聳起,如鳳昂首。
雞公山
河南信陽市南45公裏,主峰兩側有靈華山和長嶺,宛如雄雞的兩翼,峰之左右峭壁幽穀酷似雞爪,整個山形如雄雞引頸報曉。
雞足山
雲南賓川縣城西北40公裏,因山勢背西北麵東南,前伸三趾,後出一趾,形以雞足。
翠螺山
安徽馬鞍山市西南7公裏,山上鬆翠欲滴,山形酷似蝸牛。
【大別山一名的含義】
大別山西起湖北的應山,東經大悟、紅安、麻城、羅田、英山、河南的新縣、商城,至安徽的金寨、霍山、霍丘。此山古時設有十三關,即黃土關、平靖關、武勝關、九裏關、大勝關、墨鬥關、白河關、東黃土關、穆陵關、雙廟關、長嶺關、鬆子關、銅鑼關。它橫亙祖國大地中部,十三關扼南北交通咽喉,是曆代兵家必爭之地。在中國革命戰爭史上,它是著名的黃麻起義的誕生地,也是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根據地。 大別山因何得名呢?這裏流傳著一則古老的神話:洪荒之世,天地渾然一體,億萬生靈被擠壓在昏暗的天地之間。後來,一座大山用它的脊梁把蒼天高高撐起,使天地分開,億萬生靈才獲得光明。這座大山分出天和地,使天地有別,故名大別。據湖北省地質科學研究所董仁溥證實,早在20億年前。當秦嶺、祁連山、昆侖山還是一片水鄉澤國時,大別山已拱起了它的脊梁。 大別山之得名,還源於它是祖國南北水係的主要分水嶺。山北之水往北流,注入淮河,屬於黃淮水係;山南之水往南流,注入長江,屬於長江水係。如逢雨天,當我們背西麵東站在黃土嶺上今河南省新田鋪鄉屬地。即古之東黃土關,雙腳跨嶺南北,伸展雙臂,滴在左臂之水往北,滴在右臂之水往南。這座大山分出南北水係,故名大別。 山名大別還因為古代大別山以北的中原地區為華夏氏族發祥之地,生產事業發展,文化發達,具有較高的物質文化。而大別山以南的長江流域,相對於中原地區開發較晚,生產事業、文化水平比不上中原地區。盡管到商周之際,華夏族與長江流域各民族的融合,經濟文化的交流,大別山以南的經濟文化相當發達,幾乎不亞於中原地區,但仍被中原地區的奴隸主及奴隸主政權頑固地視為蠻荒之地,風物別於中原。
【我國地形名稱的由來35則】
喜馬拉雅山
焚語是“雪之家”的意思。它的最高峰叫珠穆朗瑪峰,“珠穆朗瑪”係藏語“久穆拉緬”的轉音,意為“後妃神女”或“後妃天女”。尼泊爾人稱珠峰為“薩加瑪塔”,意為“高達天庭的山峰”或“摩天嶺”。
岡底斯山
藏語意為“眾山之主”。
唐古拉山
藏語意為“高原上的山”。一稱當拉山。
橫斷山脈
因橫隔東西間交通,故名。
喀喇昆侖山
一稱喀拉昆侖山,突厥語意為“黑石群”、維吾爾語意為“紫黑色的昆侖山”;又稱尼蟒依山,為我國習稱蔥嶺的一部分。
巴顏喀拉山
舊稱巴顏喀喇山,是蒙古語的“富饒青黑色的山”的意思。
阿尼瑪卿山
即積石山,一稱瑪積雪山。“阿尼瑪卿”,藏語是“祖父大瑪神”的意思。
阿爾泰山
蒙古語意為“金山”。
約古宗列盆地
“約古宗列”,藏語是“鍋”的意思。
三江平原
又稱三江低地。由黑龍江、鬆花江、烏蘇裏江衝積而成,因而得名。
烏蘭布和沙漠
“烏蘭布和”,蒙古語是“紅色的公牛”的意思,象征沙暴的凶猛。
毛烏素沙漠
“毛烏素”,蒙古語是“不好的水”的意思。因這塊沙漠中水質不好含蘇打多而得名。
騰格裏沙漠
“騰格裏”是蒙古語“從天而降”之意,因過去人們不了解沙漠的形成,踏進這沙漠中,看見沙天一線,誤認為沙是從天上降落下來的,於是就稱它為“騰格裏”。
戈壁
蒙古語意為“難生草木的土地”。
阿爾金山
蒙古語意為“有柏樹的山”。
祁連山
又稱南山,“祁連山”匈奴語意為“天山”。
貢嘎山
“貢嘎”,藏語是“白雪”的意思。
希夏邦瑪峰“希夏邦瑪”藏語是氣候嚴寒、天氣惡劣多變的意思。
華山
晉代太康年間,山上長有“千葉石蓮花”,古代花與華同意,因名“華山”。一說“遠而望之,若華花狀”得名。古稱西嶽。
衡山
衡山的命名,是指天空星宿而說,有平衡、衡量的意思。古稱南嶽,一稱峋嶁山。
峨眉山
峨眉山包括大峨山、二峨山、三峨山和四峨山,遠望大峨和二峨,兩山對峙如蛾眉,因而得名。
黃山
在安徽省歙縣西北。世傳黃帝曾與容成子、浮丘公合丹於此,故名黃山。
廬山
又名匡山。相傳殷周時有匡姓兄弟結廬隱居於此,因而得名。
六盤山
山路曲折盤旋,六重才能到達山頂,故名六盤山。南段又稱隴山。
武夷山
相傳古代有彭武、彭夷兩兄弟來此修道治水,後人為紀念他們,就取武夷二字為山名。
紫金山
在南京市區東麵,因山中岩石的顏色呈紫紅色,故名紫金山。一稱鍾山。
九華山
在安徽省青陽縣西南。舊稱九子山,因有九峰,形似蓮花,故名九華山。
莫幹山
在浙江省北部德清縣的西北。相傳春秋吳時鑄“莫邪”、“幹將”兩劍於此,因而得名。
雁蕩山
在浙江省東南部。分北雁蕩山和南雁蕩山。簡稱雁山。舊傳山頂有蕩,秋雁歸時多棲宿在此,故名雁蕩山。
五指山
在海南島中部,因為山形如五指,故名五指山。
火焰山
在新疆吐魯番盆地中北部。山由紅色砂岩構成,岩石裸露,夏季在強烈陽光暴曬下,紅光反射,遠看象一團火焰,因而得名。
玉山
是台灣群山之巔,它是我國東部最高峰。因為地勢高,九月飛雪,冬季銀光閃閃,晶瑩如玉,故名玉山。
藏北高原
藏語稱羌塘或章塘,是“北方高地”的意思。
呼倫貝爾高原
因呼倫、貝爾兩湖而得名。
“柴達木”盆地“柴達木”,蒙古語是“鹽澤”的意思。
【“峨眉”山知多少】
大概由於峨眉亦作蛾眉這個名稱美麗動聽的緣故,因此我國境內以“峨眉”為名的山至少有7座,除位於四川省峨眉縣城西南郊的峨眉山享譽最高外,在山東、河南、安徽、廣東四省各一山,福建省有二山亦名“峨眉”。 四川之峨眉山屬邛崍山支係,主峰萬佛頂海拔3099米,高出峨眉平原2679米。晉時己有“峨眉”之稱,為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山東峨眉山在博山縣境,其地產金,已被開發;河南峨眉山在郟縣西北17.5公裏,亦稱“小峨眉”,相傳北宋蘇軾遊山,以其形類蜀之峨眉,故名。安徽峨眉山在塗縣西,城跨其上。廣東峨眉山在崇善縣境,山勢高峻。福建峨眉山有二處,其一在明溪縣北,群峰連絡,中一峰正對縣門,若峨眉然,故名;其二在泰寧縣西北25公裏,類蜀中之峨眉,故名。
【我國江、湖名稱簡釋19則】
黃浦江
據《康熙鬆江府誌》因春秋時為春申君黃歇所始鑿,故名黃浦。黃浦之名,始見於南宋時的記載。它原是吳淞江的支流,明嘉靖時吳淞江成為黃浦江的支流。自此以後,遂有黃浦江之名。
永定河
因含沙量僅次於黃河,故有“渾河”、“小黃河”之稱。因河道遷徙無定,故有“無定河”之稱。清代修築“永定大堤”以固河槽,後定名為永定河。
托托河
它是長江正源。一稱沱沱河,又稱烏蘭木倫河,蒙古語意為“紅河”。
塔裏木河
“塔裏木”維吾爾語意為“無韁野馬”。有的說:“塔裏木”。維吾爾語就是河流彙集的意思。
拉薩河
藏語稱吉曲,是“幸福河”的意思。
濁水溪
因上遊水土流失嚴重,泥沙大量衝入河裏,水色常年混濁不清而得名。
洞庭湖
因洞庭山而得名。
巢湖
一稱焦湖。因為湖呈鳥巢狀,故名巢湖。
鄂陵湖
“鄂陵”為藏語,是“青色、晨光”的意思。
紮陵湖
“紮陵”為藏語,是“藍色、黎明”的意思。
青海湖
古稱西海。蒙古語稱庫庫諾爾,意為“青色的湖”。
呼倫湖
又稱呼倫池。蒙古語稱達賚諾爾、達賚湖,是“海湖”的意思。
茶卡鹽湖
一稱茶卡鹽池,藏語意為“鹽灘”。
羅布泊
蒙古語稱羅布諾爾,是“彙大多水之湖”的意思。古稱蒲昌海。
博斯騰湖
維吾爾語意為“綠洲”。一稱巴格拉什湖。
艾丁湖
舊稱覺洛浣,維吾爾語稱艾丁庫勒,意為“月光湖”。
納木錯
藏語意為“天湖”。一稱騰格裏海、又稱騰格裏湖。
三門峽
舊時黃河中遊河床中有堅硬的岩島將水道分成三股急流:北為“人門”,中為“神門”,南為“鬼門”,故名三門峽。現建有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
壺口瀑布
黃河至此,兩岸束狹如壺口,因此得名。
【五大江河名稱溯源】
長江源頭段叫沱沱河,它與支流當曲彙合後稱為通天河。青海玉樹以下到四川宜賓這一段稱金沙江,因該河段古時盛產沙金而得名,從宜賓開始正式稱為長江,舊時將宜賓到揚州這一段稱長江。但習慣上把宜賓至湖北的宜昌段稱為川江,因為主要流經四川盆地的緣故,而其中從奉節到宜昌段因穿過著名的“三峽”故又稱“峽江”;把湖北枝江到湖南城陵磯一段通稱荊江,因流經古荊州地區而得名;從四川奉節到武漢龜山,唐宋時又稱蜀江。九江市附近一段又稱潯陽江,因唐代在九江置潯陽郡而得名。長江流經安徽境內古時稱楚江,因安徽春秋時屬楚國而得名。江蘇儀征、揚州一帶的江麵及以下舊稱揚子江。揚子江亦為古代長江稱謂,因附近有揚子津和揚子縣而得名。最早出現“揚子江”這一名稱是隋朝大業年間。“長江”名稱至遲在東漢時已出現,當時的“長江”指今湖北境內一段,並不同於今之長江。古文獻中長江亦簡作“江”,後才以長江、大江之名區別於它水。“大江”之名漢代以後即常出現。現在長江包括從源頭到入海口整個河流,成為通稱。 黃河因河水顏色渾黃而得名。《尚書?禹貢》載:“導河積石,至於龍門。”指的就是黃河。戰國未期稱濁河。西治初年始稱“黃河”,《漢書》有“使黃河如帶,泰山如厲”的記述,但仍末被普遍采用。直到宋代,這一名稱才被廣泛使用 珠江流經廣州南麵的江中,有一石島。由於石島長期受江水衝刷,其表麵變得非常光滑,形似圓珠,當地的人們稱它為“海珠石”。珠江由此得名。 黑龍江是北方的大河,最古老的名稱是“黑水”因其黑色的河水在彎曲的河床中奔流,矯若遊龍,故名。這個江名始於唐代。鄂倫春族民間故事說,到了唐朝,中原曾有人到黑龍江去,發現江水是烏黑色的,以為這兒住著烏龍王,於是稱它為烏龍江。後改稱黑龍江。 鬆花江,不同曆史時期,名稱各異。漢朝和魏晉時叫弱水,南北朝北魏時叫難河,唐朝時叫那河、粟末河或速末河,遼金時叫混同江、鴨子河,元朝時叫宋瓦江;到了明代,才正式出現鬆花江之名。清朝,鬆花江滿語稱為“鬆阿哩烏拉”,即“天河”之意。
【黃河故名輯錄】
河黃河古稱“河”《說文解字?水部》“河,河水,出敦煌塞外昆侖山,發原注海。” 河水黃河又稱“河水”。《山海經?西山經》“積石之山,其下有石門,河水冒以西流。” 中國河黃河出積石山,進入現甘肅省,稱“中國河”。《漢書?西域傳上》蒲昌海,一名鹽澤池也。……其水亭居,冬夏不增減,皆以為潛行地下,南出於積石,為中國河雲。” 西河黃河流經中國西部地區,有“西河”之名。《尚書?禹貢》“黑水、西河惟雍州。” 金城河今甘肅省皋蘭縣西南,漢代置金城縣,黃河經流於此,稱“金城河”。《水經注》卷二:“河至金城縣,謂之金城河,隨地為名也。” 上河今寧夏中衛縣古稱目句卷,黃河於此稱“上河”。《水經》卷二:“河水又東逕卷的卷縣故城西”。酈道元注:“河水於此:有上河之名也。” 南河、北河黃河進入陰山南麓,分為兩支,稱“南河”“北河”。《水經》卷三:“河水又北,屈而為南河出焉。…¨河水又屈而東流。為北河。” 大黃河、小黃河明朝洪武二十四年1391,黃河改道,一支由鳳陽進入淮河,另一支流向徐州,分別稱之為“大黃河”、“小黃河”《明史?河渠一》:“黃河洪武二十四年改流,從汴梁北五裏許,由鳳陽入淮者為大黃河,其支流出徐州以南者為小黃河。” 九河遠古時期,黃河在今山東境內分為九支,統稱“九河”。《尚書?禹貢》”“九河既道。”孔安國傳:“河水分為九道”。“按九河分別是:徒駭河、太史河、馬頓河、覆釜河、胡蘇河、簡河、薳河、鉤盤河、鬲津河。 逆河九河又合而為一,名“逆河”。《尚書?禹貢》“播為九河,同為逆河,入於海。”孔安國傳:“同合為一大河,名逆河,而入於渤海。” 濁河黃河水流含泥沙極多,一石水有六鬥沙,故稱“濁河”。《史記?高祖本紀》“夫齊東有王郎邪、即墨之饒,南有泰山之固,西有濁河之限,北有渤海之利。” 大河黃河水麵遼闊,故稱“大河”。《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殷紂之國,左孟門、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經其南。” 洪水洪,大也。洪水即大河之意。《水經注》卷四引《淮南子》:“河出孟門之上,大溢逆流,無有丘陵高阜,滅之,名曰‘洪水’。” 洪河同“洪水”。徐幹《齊都賦》:“川瀆則洪河洋洋,發源昆侖,九流分逝,北朝滄淵。”此外,黃河還有鴻水、德水、河宗、靈川、靈河等名,這裏不一一引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