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長江稱謂】

在古漢語中,“江”是長江的專用名,見諸文獻的“江”字早在春秋時代即已有之。如吳王銅劍上刻有“處江之陽”的銘字;《山海經》亦有“?塚之山,漢水出焉,東南流,注於江”。《爾雅?釋水》的江河淮濟為“四瀆”;《尚書?禹貢》“岷山導江,東別為淪……江漢朝宗於海”。長江最早叫“南瀆”,漢代以後,始稱“大江”,六朝以後,稱長江,而“揚子江”則在隋大業年間才出現和使用。 長江又別稱為“九江”、“漢陽江”、“漢洋江”、“川江”、“荊江”,散見於各曆史時期的文獻中。 長江的各段江麵又有不同的名稱。岷江以下上遊叫“南江”、湖北江陵至江西九江稱“中江”,其下遊又泛稱“北江”。以流經地域而命名的有:“楚江”,指安徽沿江段,這一帶古屬楚國;“橫江”指安徽和縣附近一段江麵,長江在此受山門山阻遏,由東西流改南北流;“潯陽江”,專指九江市附近江麵,九江古稱潯陽;“巴江”指四川巫山縣到湖北巴東江麵段,明人吳本泰詩:“雲開巫峽千峰出,路轉巴江一字流”。為此稱之肇始;“揚子江”又泛指南京以下的長江下遊。 現今,沱沱河、通天河、金沙江等名字則是長江各段的正式名字,而揚子江則是長江的國際通用名。

【永定河名稱的由來】

曆史上,永定河又稱桑乾河,全長650公裏,發源於山西北部管涔山向東而流。中遊之後,其含沙量高達38%,河床高出地麵23公尺,於是跟黃河一樣不斷地決口和改道,人們傷心地稱它為小黃河,也稱它為無定河。當這條河流經古都北京南方時,因河中滿生蘆草,所以也稱為蘆溝。自此流向天津,彙合其他支流,稱為海河。從天津注入渤海,清代康熙時,皇帝下令改造此河,並將河名改為永定河,希望它不再生事。此名沿用至今。

【四洋名稱的來源與變遷】

在東、南、西、北四洋中,東洋和西洋兩個名詞出現最早,形成在元代以前,與南宋對外海上通商的發展有很大關聯。航海需辨認方向,人們把太平洋西部和印度洋劃分為東洋和西洋,當時東西洋的區分主要以指南針的指向為標準,磁針指向子午線以西,稱西洋,磁針指向子午線以東,稱東洋。明清之際,歐洲許多耶穌會士來華傳教,來華歐洲人皆自稱西洋人。清代前期,“東洋”“西洋”二詞的固有詞義雖繼續存在,新的含義則用得更廣泛。同時“西洋"卻含有兩個不同的界域,西洋逐漸廣泛用來稱呼歐洲西部地區,而原有的西洋界域逐漸被取代了。鴉片戰爭後,一切關於東西洋的記載都作了重大改變,當時所說的“西洋”皆指歐洲。東洋已用來專指日本,並沿用至今。 南洋、北洋較東西洋要晚,乾隆以前,南洋一詞已流行,它包括的地區都是元明時期的西洋轉變而來的,如越南、交趾、柬埔寨、暹羅、爪哇等地。北洋的產生是中國學者從西人在華的著作中轉譯而來的。《海國圖誌》書中專章敘述北洋各國,如俄羅斯、普魯士、瑞典、挪威、丹麥等。可見,這裏所說的北洋是指北歐而言。 另外,在中國領土內也有過南洋、北洋的名稱。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被迫開放長江以南的五個通商口岸,並設五口通商大臣辦理有關事務;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又開放了長江以北的三個通商口岸,同時又設三口通商大臣。後來五口通商大臣定名為南洋通商大臣。負責北洋各口的三口通商大臣稱北洋通商大臣。這裏的南洋和北洋,是對中國沿海的區分,與世界範圍內的南北洋是兩碼事。

【江南?江東?江左 ?江表】

在古代文獻中,常常出現江南、江東、江左和江表等同義詞和近義詞,它們在不同的時期又有不同的含義。如果不注意區別會出現混用或錯用的現象,這時隻有從上下文之間來理解其所指的地域。 江南一般泛指長江以南地區,但各時代含義又有所不同。春秋、戰國、秦、漢時一般指今天湖北以南部分與湖南、江西一帶。近代專指蘇南和浙江一帶。 江東是因長江在蕪湖至南京之間作西南、東北流向,在隋以前這一段是南北來往的主要渡口所在地,習慣上稱以下的長江南岸地區為江東。三國時,江東是孫吳的根據地,故當時習慣上稱孫吳統治下的全部地區為江東。 江左是因為古人在地理上以東為左。以西為右而稱之,故江東又稱江左,東晉及南朝宋、齊、梁、陳各朝代基業都在江左,故當時人又稱這五朝及其統治地區為江左。南朝人則專稱東晉為江左。  江表是古代人指長江以南地區而言,在中原人看來,江南地區在長江以外,“外”與“表”同義,故江南也稱江表。

【“三江”指何地】

市井中的對聯,常可見,“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那麼“三江”究竟在哪裏呢?  曆史上的“三江”說法很多:1吳江、錢塘江、浦陽江見《國語》;2鬆江、錢塘江、浦陽江見《吳越春秋》;3北江、中江、南江見《漢書?地理誌》;4氓江、鬆江、浙江見《水經注》;5鬆江、婁江、東江見《經典釋文》;6裏江、涪江、沱江見《華陽國夷》;7三江縣,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  另有蕭顯明考證,真正的三江最早是在古彭蠡澤的下端。漢代以前,沒有明確記載,從漢代以後,具有權威性的《水經注》以及《漢書?地理誌》和一些史書注解者,都比較翔實地說明了最早的三江就在上述地點。古彭蠡澤是個巨大的澤藪,它北接大雷、南接鄱陽,蓄納九派之水,荒洪飄漫,分不清哪是主流,哪是支流,隻是到了古石城今池州才形成三股水道,並分道揚鑣,各自一方去向。南江:走石城至餘姚入海;中江:從鳩茲今蕪湖入太湖;而北江則是今日大江。滄海桑田,山川陵穀的巨大變遷使得南江、中江不複存在了,可它的確存在過。

【“南江”與“北河”】

在古代,“河”指的是黃河,包括所有流入黃河的支流。古代人思維較簡單較籠統,所以把整個黃河水係各支流統稱為“河”。如“渭河、洛河、汾河、大通河”等等。“江”原是整個長江水係的名稱,後來給長江各支流命名,出現了“岷江、湘江、漢江、烏江、贛江”等。  中國北方以黃河流域為主,南方以長江流域為主。受這兩大水係的影響,南方的水流便都稱江。如“珠江、瀾滄江、閩江”等都是;北方的水流也多稱河,如“海河、淮河、運河”等都是,連由北流入長江的大渡河也受影響而稱“河”。  或許有人問:東北怎麼有那麼多江泥?這是因為東北地區開發較遲。我國古代是以黃河為中心的,“河”的地位很高,所以“天河”、“銀河”不叫“天江、銀江”。後來南方開發很快,南方富於北方,長江比黃河水好,“江”的地位上升了,這時開發的東北便取了“鬆花江、嫩江、黑龍江”等名稱了。後來,這種區別逐漸被人忽略,一些小水流也亂取名稱了。

【色彩詞與地名】

紅水河

在廣西境內,珠江的幹流,在黔桂邊境納盤江後稱紅水河,因水為紅色而得名。

赤水河

源出雲南省鎮雄縣東北,東南流,出入貴州、四川兩省,至四川合江縣東入長江,因雨漲水色赤,故名。在赤水河出貴州省北境處,設有赤水縣。

金昌市

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東部,為我國第一個大型鎳合金基地。

綠林山

在湖北省當陽縣東北部,王莽末年,王匡、王鳳在這裏聚眾反抗朝廷。

黑河市

位於黑龍江省北部的黑龍江中遊右岸,黑河地區行政公署駐地,為我國邊防重鎮。

黔靈山

位於貴陽市北,為本市重要的名勝古跡之一。黔,屬黑色一類。

烏蒙山

位於金沙江南岸雲南省祿勸縣境內東北部,山勢險峻,海拔2300米。

白城市

位於吉林省西郡,平齊、長白、白阿鐵路交點,為吉林省主要木材工業基地之一。

【土特產與地名】

一個地方因為有某種土特產而著名,一種土特產因為和某個地方相聯係而成為名產,地名與土特產往往相得益彰。隨著曆史發展,地名在不斷更新,或由於誤傳等種種原因,產品所冠的地名,已不易在今天地圖上找到,或今名並非原產地。這種產品名稱與產地不一致的情況,對日益發展的國內外經濟貿易交往,諸如參觀訪問、采購定貨、通訊、了解產品地區分布等,帶來很多不便。因此,了解工藝、土特產品名稱和產地地名的由來、演變,具有現實意義。試舉一部分著名工藝,土特產品名稱的實例,加以剖析: 1傳統地名已為新名所代替

卜奎毛皮

是清代東北大小興安嶺獵區所盛產珍貴毛皮的泛稱,馳名中外。“卜奎”是主要集散地,因而形成專名。它原為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內的一個村屯,名稱為滿語音譯。公元1692年開始在此建城,公元1699年起,曾為齊齊哈爾副將軍駐地。故即以齊齊哈爾為名,取代了“卜奎”。  長蘆鹽 是我國曆史悠久的著名鹽產、河北省渤海沿岸長蘆鹽區產品的總稱。以明代鹽運司駐在“長蘆鎮”今滄州市而得名。如今地圖上已無“長蘆”地名可查,“長蘆鹽”卻尤負盛名。

青州窯

是宋代設置的瓷窯,為當時全國三大名窯之一,專為朝延製造貢品,以釉彩奪目與潔白發亮的素胎相映輝是其特點。

青州密桃

以皮薄汁多,離核脆甜著名,在其他桃下市後約於10月上市,又稱“凍桃”,故更顯珍奇。兩者均以產於古代“青州府”而得名。民國初年,“青州府”已改為“益都縣”,“青州”早已成曆史地名。

四大懷藥

是中藥名產,即“懷山藥”、“懷牛膝”、“懷地黃”、“懷菊花”。產地在太行山南麓、黃河北岸。這一代在明清時期係“懷慶府”所轄,故稱“懷藥”。盛名至今不衰。但民初裁府留縣,地名已改“沁陽縣”,再也找不到“懷慶”了。

鈞瓷

是我國曆史上傳統名瓷之一,出產於河南省禹縣神鎮。禹縣在金代曾設為“鈞州”,是“鈞瓷”得名的由來,明代神宗名朱詡鈞,以地名觸犯忌諱而改為“禹州”,民國後又改禹縣至今。但“鈞瓷”卻繼續保留了傳統名稱。 2.傳統產品的產地原非今地

哈密瓜

相傳清初新疆地方的哈密王,曾將其轄境所產的“甜瓜”作為貢品,進獻給朝延。清朝皇帝品賞後,覺得味道不錯,高興地問左右是什麼瓜,大臣們缺乏了解,隻知係哈密王所獻,便信口答稱是“哈密瓜”。於是這種質軟味甘、香甜可口的“甜瓜”當地又稱“甘瓜”,即被傳稱為“哈密瓜”,並聞名全國,沿用至今。其實,“哈密瓜”並不產於哈密,它真正的產地中心在吐魯番盆地的鄯善縣。

歙硯

如顧名思義,必誤認為是安徽省歙縣的產品。其實真正產地卻是今江西省的婺源。原以婺源古代屬於“歙州”而得名,婺源後又劃歸江西省。“歙硯”又名“龍尾硯”,是以具體產地在婺源縣屬龍尾山而得名。

宣紙

是古代“文房四寶”中的傳統品種,與“端硯”、“徽墨”、“湖筆”等齊名,已有1000多年曆史,唐代就列為貢品,稱為“貢紙”。特點是紙質綿韌,折疊不斷,色澤白而久不變色,不腐不蛀。吸附力強,墨跡均勻,層次分明,為書畫家所喜愛。其中心產地在今安徽省涇縣的烏溪山區。涇縣曆史上曾屬“宣州”因而得名,產地不是指今天的“宣城”。

磁州窯

是我國著名陶瓷。主要有象牙瓷、翡翠瓷、青花瓷等品種。產地在河北邯鄲地區的彭城一帶。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的美譽。以彭城古代屬“磁州”而得名。隨著政區的沿革,“磁州”已演變為今天的“磁縣”。“彭城”則已屬邯鄲市管轄。“磁州窯”和“磁縣”已是兩個不同的地方了。 3.地名恢複原名與土特產名稱取得一致

宣威火腿

又稱“雲腿”,是馳名中外的特產,以產於雲南省宣威縣而得名。50年代末,“宣威”曾以名稱不雅改為“榕峰”以縣城附近有山名榕峰而定名。改名後由於找不到火腿產地,使國內外貿易大受影響,新名不為群眾所接受。為照顧傳統特產的發展,60年代又恢複了“宣威”的原名。

湖筆、湖羊

都是浙江省湖州的傳統名產“湖筆”中心產地在湖州善璉鎮。但在很長一段年代裏。“湖州”地名卻為“吳興”所代替,引起查對不便。1979年恢複設置了“湖州市”,這就使名產和地名再次取得了統一。

大連貝雕、大連羽毛畫

是大連著名的特種工藝品,解放後,大連市改名旅大市,產品也相應改稱“旅大貝雕”、“旅大羽毛畫”。由於傳統名稱早已習用,改稱後很是別扭。1981年正式批準將旅大恢複原名大連。這樣,產品又可恢複原有的名稱特色。  統上可見,工藝、土特產品與地名的關係十分密切。在我國地名標準化過程中,盡可能保持地名的相對穩定,注意曆史傳統地名的現實作用,照顧各行各業使用地名的方便,非常重要。工藝、土特產品地名、專名方麵存在的問題,就是很好的說明。

【以月命名的風景區】

蘆溝曉月北京豐台區蘆溝橋 月色江聲河北承德避暑山莊水心榭北隅 長鬆篩月山東泰山南麓普照寺 太清水月山東嶗山太清宮 石公秋月江蘇吳縣太湖右洞庭西山 環洞串月江蘇蘇州寶帶橋 登樓得月上海豫園得月樓 三潭印月浙江杭州西湖小瀛洲我心相印亭前 平湖秋月浙江杭州西湖白堤西端 瓊台夜月浙江天台山 洞庭秋月湖南嶽陽樓 月照鬆林江西廬山枯牛嶺 月照禪心福建漳浦縣梁山海月岩洞 三潭滾月貴州織金縣隆興寺旁 天涵寶月雲南安寧縣曹溪寺 風花雪月雲南大理縣城東洱海 水月岩雲廣東星湖玉屏岩玉皇股 洞中窺月山東益都縣仰天山千佛洞 雙塔交月山西臨猗縣城內北隅 象池夜月四川峨眉山洗象他 二泉映月江蘇無錫錫惠公園天下第二泉 象山夜月廣西桂林陽江和漓江彙流處象鼻山 雙潭秋月台灣中部日月潭 明湖秋月山東濟南大明湖 會崎鬆月山東青島八大關療養區彙泉角 舒潭印月安徽九華山翠蓋峰舒姑泉 甌江月色浙江溫州江心嶼 平台鋪月浙江鄞縣天童寺 虎溪夜月福建廈門市東北虎溪岩 鵝潭夜月廣州白鵝潭 蘇堤玩月廣東惠州西湖蘇堤 飛閣明月廣西桂平縣西山飛閣 夔門秋月長江瞿塘峽中的夔門 塔院秋月雲南賓川縣雞足山雞足峰東塔盤寺 橋山月夜陝西省黃陵縣橋山

【祖國各地芳名多】

我們偉大的祖國,曆史悠久,幅員遼闊,山河壯麗,物產富饒。祖國各地有很多芳名。 湖南省稱為“芙蓉國”,四川省稱為“天府之國”,浙江省稱為“絲綢之國”,雲南省稱為“植物王國”,台灣省稱為“蝴蝶王國”。  按工藝美術、文化體育分:山東煙台市是“絨繡之鄉”,安徽蕭縣是“國畫之鄉”,台灣苗栗縣是“雕刻之鄉”,安徽宣城縣是“紙鄉”,廣東肇慶市是“硯鄉”,河北吳橋縣是“雜技之鄉”,新疆庫車縣是“歌舞之鄉”,福建上杭縣是“山歌之鄉”,貴州玉屏縣是“蕭笛之鄉”,江蘇南通市是“話劇之鄉”,廣東東莞縣是“遊泳之鄉”,廣東台山縣是“排球之鄉”,江蘇沛縣是“武術之鄉”,福建莆田縣是“田徑之鄉”。  按動物、植物和水果來分:四川平武縣是“熊貓之鄉”,雲南瑞麗縣是“孔雀之鄉”,雲南西雙版納是“大象之鄉”,黑龍江小興安嶺是“紅鬆之鄉”,浙江安吉縣是“毛竹之鄉”,廣西融水縣是“杉木之鄉”,湖南湘西是“油桐之鄉”,廣東新會縣是“葵樹之鄉”,山東菏澤縣是“牡丹之鄉”,山東平陰縣是“玫瑰之鄉”,福建龍溪縣是“金桔之鄉”,浙江黃岩縣是“蜜桔之鄉”,廣東增城縣是“荔枝之鄉”。  按所產藥材來分:吉林撫鬆縣是“人參之鄉”,山西長治縣是“黨參之鄉”,貴州赫章縣是“天麻之鄉”,安徽青陽縣是“鹿茸之鄉”,四川通江縣是“銀耳之鄉”,山東東阿縣是“阿膠之鄉”,甘肅岷縣是“當歸之鄉”,寧夏中寧縣是“枸杞之鄉”,河南西峽縣是“琥珀之鄉”,廣西永福縣是“羅漢果之鄉”。被譽為“名鄉”的還有:山東嶗山縣是“礦泉之鄉”,浙江紹興縣是“黃酒之鄉”,四川涪陵縣是“榨菜之鄉”,廣西合浦縣是“珍珠之鄉”,湖南瀏陽縣是“花炮之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