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所屬的地方,以“龍”命名之多,可能是全國之冠。據新近地名普查,全市不包括新劃人的8個縣以”龍”命名的路、街、巷、村、社、區,共有104個,其中,以大龍、小龍、二龍、三龍……九龍命名的就有幾十個。 相傳重慶這地方,很早很早以前,原是一片澤國,這裏有許許多多的龍。有好龍,也有孽龍。 在重慶古城,有一座城門叫“望龍門”,與隔江的“龍門浩”相望。傳說,大禹疏通了九河,盤踞在重慶的龍,有的順著江水東下入海,經過的地方叫“龍門浩”,有的則爬上了陸地,卻又回頭張望東下的夥伴,那地方就叫“望龍門”。 在重慶近郊的“化龍橋”,那裏藏著的龍是孽龍。人們為了防止那孽龍出來危害人畜,就造了一座橋來鎮懾,故取名“化龍橋”。龍隱沒的地方,叫“龍隱路”。那一帶,山勢起伏,從鼓樓寨到虎頭岩是大龍,虎頭岩到馬家岩是小龍。明朝時候。那裏的地名還有大龍坎、小龍坎之分。 現在,重慶市郊區已有兩個地方挖出了恐龍化石,證明若幹年以前重慶確實有龍。不過,這種龍不是千百年來人們談論的那種龍。
【昆明何時稱“春城”】
昆明以它的地理氣候和自然風光享有“春城"的美稱,而這一美稱起於何時,這倒是一個需要探究的問題。明嘉靖間,狀元楊慎,因得罪嘉靖皇帝被充軍雲南昆明,在西山高NFEB4著書、講學,曾奔走於昆明及滇池周圍各縣。他到呈貢時登安江村海寶山寺。寫下了《登海寶山寺》一詩,對滇池和周圍景物備加讚頌。在《二月八日留別》的詩中他寫道:“東台北道苦相留,花月春城夜色悠。錦傘夫人雙轂轉,金冠太子四門遊。九枝燈下開華晏,百戲棚中奪彩籌。乘興佳期殊不遠,綠波紅島更輕舟”。這首詩載於清代《呈貢縣誌》中。據所掌握的資料看,稱昆明為“春城”,早已出現在明代楊慎的詩句中了。
【廬山名稱的由來】
在廬山地區的長江北岸,即今安徽省合肥、六安一帶,古代曾有個“廬子國”。到春秋戰國時候,為楚所滅。據《國語?楚語》記載,楚王曾經去過廬邑。秦漢時期的廬江縣、廬江國、廬江郡以及後來的廬州,都是因廬邑和廬子國而得名的。後來廬邑的範圍逐漸向南擴展,包括今廬山地區,因而將其境內的山命名為“廬山”,廬山在漢代已是名山,它的得名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曆史了。又一說,廬山原名匡山,相傳殷周時有匡姓兄弟結廬隱居於此因而得名,又合稱匡廬。
【中國港口名稱的由來】
秦皇島海港區一帶在古代原是孤懸渤海中的一座小島,因相傳秦始皇曾到此拜荊,故稱秦皇島。 天津港原名直沽。明朝初期,鎮守北方的燕王朱棣,率軍由此渡河南下取得帝位,其後便將直沽改名為天津,取“天子渡津”之意。 煙台古稱芝罘。明代為防禦倭寇的侵擾,在芝罘臨海的北山上建有狼煙墩,以防矮患,俗稱狼煙台,煙台由此得名。 連雲港市原稱新海連市。因連雲港港口背靠雲台山,隔海峽與東西連島相對,故於1961年改稱連雲港。 南通始建於公元958年,名曰通州,為水上交通之意。1724年為別於順天府通州今北京市通縣,改名為南通州。辛亥革命後,改為南通縣。1949年成為南通市。 上海港得名於南宋鹹淳初年1265一1267定名的上海鎮。上海鎮得名於北宋時期的上海浦,上海浦為黃浦江前身的一段河流。 寧波市在南宋時稱慶元府,元改稱慶元道,明初改稱明州府,後為避諱於1381年改寧波府。因附近有定海縣即今鎮海而取“海定則波寧”之意。 溫州因其地處溫嶠嶺以南,“雖隆冬恒懊”,因此得名。 泉州得名於其北的泉山。
廈門市原為海上孤島,1387年明朝為防禦倭寇侵擾,命江夏侯周德興在島上駐防。洪武年間周德興在島西南構築城垣,並以“大廈門戶”之意命名,從此 便稱廈門。 汕頭在元朝時是一片汪洋,1530年海麵露出沙脊,始稱沙汕即今市區興華埠的夏嶺村一帶。1563 年聚積的沙脊連成一片,稱為沙汕坪。1717年在此建煙墩,築炮台,稱為“沙汕買”。1909年建立沙汕頭 港。今汕頭港一稱據此而來。 基隆原稱雞籠,因其相傍的雞籠嶼而得名。清光緒六年,取基地昌隆之意,將雞籠港更名基隆港,雞籠嶼也因之更名基隆嶼。 香港由香港島得名。香港島在清朝歸新安縣後改寶安具管轄。新安縣及附近縣都產沉香,將沉香經九龍運至香港島,再轉去其他地方。香港島因轉運沉香而得名。
【地名中的“陰”與“陽”】
在我國地名中,很多第二個字為“陰”“陽”字樣,尤其是“陽”字的更多。地名裏的陰陽,是有一定講究的。 在古代,人們根據日照現象,稱山南為陽,山北為陰。相反,稱水北為陽,水南為陰。許多縣鎮的名稱,就是這樣形成的。如華陰是因其在華山的北麵,江陰在長江的南麵,衡陽在衡山的南麵,沈陽在沈水今稱渾河的北麵而得名的。由此可見,這些帶“陰”“陽”的地名,前一字是指傍某山或某水,後一字則是指其位置。掌握了這個規律,遇到“陰”“陽”字的地名,一般都可追索出其地理位置。 但也有個別例外。如武漢三鎮的漢陽,按說應在漢水的北麵,現卻在南麵。這並不是當初命名的錯誤,而是明代成化年間1465一1480漢水下遊改道,於城北流過,才使城和水位置顛倒,由於漢陽這個名稱沿用已久,所以也就未加改動。
【地名中的“各”字】
我國北方地區常有一些帶“各”字的地名,如“楊各莊”、“張各莊”、“留各莊”等等。這類地名中其他的字,含義清楚;但是,其中的“各”字是啥意思?外地人莫明其妙,當地人也不甚了了。 根據我國文字學家和語音學家論證,這些地名中的“各”字是“哥”的別寫。這一來,這類地名的來曆和含義就清楚了:所謂“楊各莊”、“張各莊”,那一定是由最初一個姓楊、姓張的漢子在此安家落戶,附近人尊稱他們為“楊哥”、“張哥”,其村名也就成為“楊哥莊”、“張哥莊”了。因為同音關係,不注意文字規範的先人以“各”代“哥”,“楊哥莊”、“張哥莊”就變成“楊各莊”、“張各莊”了。至於“留各莊”——“留哥莊”,可以推想,這地名裏可能包含著耐人尋味的愛情故事。 在山東,還有用同音字“戈”、“格”等代替“哥”的地名。如諸城縣的“程戈莊”,黃縣的“趙格莊”等。
【我國的非漢語地名】
譚其驤教授認為:我國有些地名貌似漢語,實際乃是非漢語的漢譯,而人們常按漢字望文生義,強事詮釋,以致造成訛誤。 人們通常看到烏魯木齊、克拉瑪依、呼和浩特、和林格爾、齊齊哈爾、海拉爾、哈爾濱等地名,都易理會到這不是漢語地名。但有些內地兩字地名,事實上也是非漢語的漢詞。 現今江浙一帶,還有不少縣市名原是春秋戰國時的越語的字音詞。蘇州、杭州的“州”字雖是漢語,“蘇”與“杭”卻是越語。此外如無錫、句容、於潛、餘杭、餘姚、上虞、諸暨,都是越語。這些越語地名的漢詞在秦漢時早已有定字,其越語原義大抵亦已不為當地的漢人所知,所以王莽改郡縣名,就把無錫改成有錫,可見他是把無錫按漢字字義解釋的。劉秀複興漢室,盡罷王莽所改縣名,有錫又改無錫。有了王莽、劉秀這兩改名,後人望文生義,便編撰出一段故事:周秦時產錫,地名本為錫山;漢興錫殫,故置無錫縣;王莽時錫複出,改縣名為有錫;東漢錫又竭,乃複改為無錫。許多筆記方誌都采用了這種說法,民間流播甚廣。 不僅南方有些地名被曲解,北方也有些源出於古胡語的地名。
【“西北王”改地名癖】
國民黨的高級將領胡宗南,以“誌大才疏”聞名於一時。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他是西北地區最有權勢的人物,時人稱之為“西北王”。 這位“西北王”有一怪癖,像古時帝王一樣好改地名。 1947年初,胡宗南在完成對陝北解放區的進攻部署後,自我感覺良好,改名癖又起。當時河南洛陽發掘出一通古碑,刻有“一輪古月照中華”字樣。消息傳來,西安的一些阿諛奉承之輩即牽強附會,說古月者胡也,必應在天將降大任於“西北王”身上。本來胡宗南不是西北土生土長的地方軍閥,而洛陽又不屬西北,與他毫不沾邊。但經那些人一吹,也就昏昏然了。於是立即將改地名聯係起來,把西安附近的終南山改為“宗南山”,又把西安王曲的青龍嶺改為“興隆嶺”。 1947年3月19日,中共中央主動撤離延安,國民黨軍隊占領了延安。胡宗南欣喜若狂,更加飄飄然,“一輪古月照中華”果然應在我胡宗南身上。因而改延安為宗南縣的念頭冒了出來。他想:“我為黨國立下不朽之功,設立宗南縣必將載入史冊,千秋傳誦!”他不禁熱血激蕩,恨不得馬上就把名字改過來,以至於部下向他報告也未聽見。 豈知,改縣名必須經過行政院內政部,還需要辦理許多手續。“西北王”能指揮其地盤內的軍隊和省政府、參議會,卻指揮不了內政部。這件事遲遲未能辦妥。到了1948年4月初,改延安為“宗南縣”的一切手續皆已辦妥,隻待正式行文頒布時,胡宗南卻夾著尾巴逃出了延安,受到曆史的辛辣嘲諷。
【地圖演變的曆史】
地圖的起源很早,傳說在人類發明象形文字以前就有地圖了。但是,由於當時沒有文字,人們隻得用圖畫出山川、樹木、道路的形象,表示一個地方的地理特點。 周朝已經有了繪製的地圖。 春秋戰國時期,由於戰爭和管理土地的需要,相繼出現各種地圖,使用更廣泛。還設有專業的部門和官職來掌管各種地圖。用於軍事上的地圖尤為普遍,有關軍事地圖的著作也相繼出現。 古代地圖由於種種原因,大都失傳。長期以來,我們能見到的最早古地圖,屬南宋時期劉豫阜昌七年1136年刻於石碑上的《禹跡圖》、《華夷圖》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出土了三幅西漢初年的地圖,都繪在帛上,一幅是地形圖,一幅是駐軍圖,一幅是城邑圖,距今已有2100多年了,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以實測為基礎繪製的地圖。 我國在公元3世紀就已經提出繪製平麵地圖的科學理論。西晉裴秀主持編繪《禹貢地域圖》對前人製圖的經驗加以總結提高,明確提出了繪圖必須遵守六項原則講求比例尺、方位和距離的準確度,這是我國傳統的製圖學理論的科學基礎,影響所及,直到清代。
唐以後,我國繪製地圖取得了很大成績。唐代賈耽師承裴秀六體,繪製了《海內華夷圖》,把一些地名古今並注。在一幅圖上,用墨朱兩色將古今地名加以區別。這一創舉為後世的曆史沿革圖所遵循。宋代繪出了著名的《華夷圖》、《禹跡圖》。元代朱思本總結了唐宋以來的繪圖經驗,編成了有名的《輿地圖》二卷。明代羅洪先將它改成分幅圖,名《廣輿圖》,這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地圖集。清康熙年間,清政府聘用西洋教士,對全國進行大規模實地測量,繪製了《皇輿全圖》。它采用特殊的梯形投影法,以通過北京的經線為中央經線,因而更具科學性。清朝晚期,楊守敬整理和編製了曆代輿地圖,詳細地繪示了曆代疆域境界和都邑地點,按古法用墨色標古地名,用朱色標誌今地名。為後人研究地理沿革做出了傑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