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地圖】

1973、1974年間,湖南省文物 工作者在長沙市東郊的馬王堆三號漢墓發現了一批珍貴文物,其中有三幅舉世罕見的帛質彩色地圖: 其一為地形圖,高、寬各98厘米,呈正方形,比例約為十八萬分之一。製圖範圍在東經111°至112°、30°,北緯23°至26°之間,大致為今湖南、廣西、廣東三省區的銜接地帶。圖中所繪河流大小30餘條,均用線條表示,上遊細而下遊粗,主、支流關係明確,其中九條標注了名稱。山脈用閉合的山形線表示,輪廓、走向清楚,居民點80多個,縣城級用矩形符號表示,鄉裏級用圓形符號表示,符號大小不等。 其二為駐軍圖,高、98厘米,寬78厘米,比例約為八萬分之一至十萬分之一。圖中左側正中標一“東”字,上方偏右標一“南”字,與今上北下南,右東左西的繪圖習慣正相反。製圖範圍在上述地形圖中部及偏東南部位,相當於今天湖南省江華瑤族自治縣瀟水一帶。圖中九支駐軍的設營城堡、防區等軍事要素多以朱紅等深色彩描繪,十分醒目,表明製圖人有意突出軍事要素。 其三為城邑圖,高40厘米,寬45厘米左右。圖中繪有城垣、街區、城堡、樓閣、宮殿等。街區以寬窄不同的線條區分主要街道和次要街道,宮殿、城堡等以象形符號表示。所繪城邑呈四方形,它到底是當時的哪個城市?今存二說:一說是長沙國首府今長沙附近。二說是營蒲縣城今湖南道縣附近。 據有關專家鑒定,這三幅內容豐富的地圖是公元前168年前後隨葬的,繪製的年代當更早。它比這以前人們能見到的最早的地圖——南宋時期石刻的《禹跡圖》、《華夷圖》早1300多年,是目前世界上已發現最早的古地圖。

【中國第一張地圖】

中國的第一張地圖——《皇輿全覽圖》,應歸功於清朝的第二代皇帝康熙。多年的征戰和出巡,使他感到手裏的地圖大都不準確,常常會誤事。於是,他同法國傳教士白晉等人商議繪製一張準確的中國地圖。 傳教士們和觀象台天文台的欽天監官員一起,分成三隊,用了十年時間,記下了大量數據。 在測定緯度時,發現緯度增高,緯高間的距離卻在縮小,恰好證明了英國物理學家牛頓曾提出的地球是橢圓形的論斷。在這次測繪中,還首次測算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的高度。 三個考察隊的測繪工作全部結束後,白晉把他們繪製的一份完整的分省地圖和全國總圖呈給康熙。康熙將這份地圖定名為《皇輿全覽圖》

【最早的亞洲地圖】

唐朝的賈耽,是我國著名的曆史地圖專家。他花費了將近三十年的時間,經過認真實測、勘察,繪製了一幅精美的《海內華夷圖》。這幅《海內華夷圖》長三丈三尺,寬三丈。圖中除我國領土外,還包括了歐、亞、非三洲的部分地方。圖含麵積:東西為三萬五千裏,南北為三萬裏。它是世界上最早,也是最大型的亞洲地圖。

【古代地理方位表示法】

用陰陽表示地理方位

陰陽原指日光向背,向日為陽,背日為陰。《說文》解釋“陰”字說:“陰、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李吉甫《元和郡縣誌》進一步明確指出:“山南曰陽,山北曰陰;水北曰陽,水南曰陰。”我國的陰陽地名比比皆是,如衡陽市即因位於衡山之南而得名。

用五行表示地理方位

五行通常被認為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種元素。到漢代,五行時與地理方位組成了配合關係。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之義篇曰:“木居左,金居右,火居前,水居後,土居中央……是故木居東方而主春氣,火居南方而主夏氣,金屬西方而主秋氣,水居北方而主冬氣。”

用四季表示地理方位

在古代春夏秋冬四季也被納入五行體係,故與東西南北地理方位一一對應,可互為替代,上引董仲舒《春秋繁露》的一段話即反映了這一點。如古詩文中常把西風稱作秋風或金風。用五色表示地理方位,古人以五色配五行,又與東西南北中五方對應。如《論衡?驗符》說:“黃色為土色,位在中央。”中山公園內“五色土”土壇,壇上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分填著青、紅、白、黑、黃五色的泥土。

用四獸表示地理方位

在古代神話中,蒼龍青龍、朱雀、白虎、玄武合稱為“四神獸”。古人又把二十八宿分為四組,每組六宿,叫做東方蒼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因此,四神獸又被稱為“四方四神”,用來表示地理方位。班固《白虎通義》雲:“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我國古代的宮城四方城門和街道橋梁、湖泊等地名常用四神獸來命名。如長安、金陵的玄武門都在宮城之北。

用左右表示地理方位

古人習慣以東為左,以西為右。東西與左右常可互相替代。魏禧《日錄雜說》雲:“江東稱江左,江西稱江右,自江北論之,江東在左,江西在右耳。”

用八卦表示地理方位

八卦是《周易》中的八種圖形符號。八卦排列次序一般是: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八卦與地理方位的配合關係是:震代表東方,離代表南方,兌代表西方,坎代表北方,此為“四正”;巽代表東南方,坤代表西南方,乾代表西北方,艮代表東北方,此為“四隅”。

用數字表示地理方位

數字與五行相配合亦可表示地理方位。如揚雄《太玄》曰:“一、六為水,二、七為火,三、八為木,四、九為金,五、十為土。一與六共宗居北方,二與七為朋居南方,三與八成友居東方,四與九同道居西方,五與十共守居中央。”

用天幹地支表示地理方位

古人還把天幹和五行結合起來表示地理方位,流傳的口訣是:東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央戊己土。用地支表示地理方位眾所周知,連接地球南北兩極的假想線經線叫“子午線”。追本溯源,這與古人用地支表示地理方位有關。史載:王莽時曾開辟一條從關中到漢中的南北通道,叫作“子午道”。顏師古解釋說:“子,北方也;午,南方也。言通南北道相當,故謂之子午耳。”另外卯表示東方,因犯時是日出東方時;酉表示西方,因酉時是日落西方之時。

【地形模型】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繪製地圖的國家之一,地圖的傳說可以追溯到4000年以前的夏代。而現在有文字記載的地形模型,當推東漢馬援所做的“聚米圖”了。 馬援公元前14—公元49年,東漢初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東北人,字文淵。新莽末年,他為新城太尹,即今漢中一帶的太守一類的官員。爾後,他依附割據隴西的隗囂。劉秀起兵後,馬援即反戈一擊,參加了劉秀攻滅隗囂的戰爭。馬援是漢末著名的軍事家,他不僅勇猛善戰,而且勤用頭腦,以智取敵。東漢建武八年32年,劉秀率兵西征割據隴西的隗囂。行至途中古縣名,屬古扶風,今扶風縣境內一帶,劉秀為了全殲敵人,就召集眾將商議如何破隗囂。馬援因其曾依附過隗囂,熟悉隗囂內部情況及隗囂占據的隴西一帶的山川地形。他對劉秀說:“將帥有土崩之執,兵進有必破之狀”。又在劉秀麵前用米粒堆聚成山穀,用手指畫出道路,並指出敵軍所在位置,劉秀軍進攻應走的最佳路徑。他詳盡分析敵我力量對比,用兵方略及進退路線,使在座的將領們“昭然可曉”,聽得明明白白,深受劉秀稱讚。後來,劉秀軍利用馬援所作的“聚米圖”形勢來進攻隗囂,果然,獲得了勝利。 劉秀與眾將商議破兵之策時,馬援所作的“聚米圖”,就是一種最早的簡易的地形模型。這種方法可以不受條件限製,隻需用軍中常用的米粒即可隨地為圖。任人自由改動,極其方便易行,但缺點是不能長久保存。

【古代的立體地形圖】

立體地形圖,據現有文字記載,最早出現於東漢時代。《後漢書》記述了將軍馬援在準備征討天水、武都一帶地方豪強隗囂時,“聚米為山穀,指畫圖形”,使光武帝頓有“虜在吾目中矣”的感覺。南北朝時,宋人謝莊依據裴秀的理論,製作了一座一方丈大小的木刻立體地形圖,而且它可分可合,“山川土地,吾有分理,離之則州別郡殊,合之則字內為一”。宋代科學家沈括在定州今河北定縣西部山區時,在詳細測繪地形的基礎上,用熔蠟在木板上堆積山川地勢,然後雕成木質立體模型加以保存。這種方法在宋朝廷的倡導下,被推廣到北方各州。宋代著名文人朱熹也嚐試用膠泥起草地形示意圖,為在軍用地圖的製作上開辟新的領域作出了貢獻。我國正式在現代意義上使用立體地形圖從事沙盤作業,並作為軍事訓練的內容之一,是公元1907年,清朝新建陸軍第四鎮添設沙盤兵棋,在按一定比例尺縮製的地形模型上,以兵棋顯示作戰雙方情況。它為形象化地研究實地戰術提供了重要的服務。

【《魯國之圖》】

長期以來,人們把蘇州保存的石刻《平江圖》,當成我國最早的城市平麵石刻地圖,殊不知還有比它更早的同類圖,那就是保存在湖北省陽新縣的《魯國之圖》。 《魯國之圖》刻於南宋紹興二十年,即公元1154年,比《平江圖》要早57年。據該圖碑跋文記載:此圖的發現和主持鐫刻者名俞舜凱。原圖是他遊學山東時得之於襲慶府今兗州,收藏達30年。俞舜凱後來到湖北興國今新洲任軍學教授、便將圖獻給郡府,並刻之於石,放置在州學的大成殿東廄,目的是使當時在學府的學生,朝夕了解孔子的生平功績,加深對儒教的信仰。 《魯國之圖》,實際是一幅山東曲阜城和孔廟的平麵圖。原圖繪製的準確時間雖難認定,但所繪城址、孔林及孟廟方位,與近年山東考古工作者對古“魯國”勘察研究的結果完全一樣,證實了為宋人所繪無疑。這對今天研究曲阜城的變化和孔廟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線索。

【七幅石刻地圖】

西安碑林,以碑石薈萃而聞名中外,其中有7塊石刻地圖,充分顯示了我國古代地理學家的才華和科學性。 《明黃河圖說》—係明嘉靖十四年1535,主管治理黃河的劉天和在疏浚黃河後所立,繪製黃河泛濫最嚴重的河南、山東一帶的地形圖。左上角記述明嘉靖十四年以前190多年中五次疏浚治理黃河的經驗,右下角為劉天和對治河的意見。這些記載為研究黃河變遷史和治理,以及河南、山東一帶的古地理,提供了寶貴資料。 《太華山全圖》、《太白山全圖》一均刻於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兩圖分別刻在兩塊大石碑上。山勢險峻、峰巒疊翠,祠宇形態逼真,徑路曲折通幽,布局合理,距離較準確。集繪畫、地圖於一體。 《關中八景圖》—自古關中有八景八水之稱。這塊石碑上刻有關中八景:驪山晚照、曲江流飲、鹹陽古渡、太白積雪、華嶽仙掌、灞柳風雪、雁塔晨鍾、草堂煙霧,形象地描繪了關中八景的雄姿,也是一種繪畫型的導遊圖。 《唐興慶宮圖》—描繪唐代興慶宮今城東南角興慶宮公園的全貌,包括興慶殿、大同殿、勤政務本樓、沉香亭、南薰閣、花萼相輝樓、龍池等唐代古跡。 此外還有《萬壽宮圖》和《黃河殘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