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張中文世界地圖】

傳教士利瑪竇在羅馬學習時就掌握了繪圖技術,在澳門和肇慶都曾測過當地的經緯度。他在一位中國譯員的幫助下,以一幅用歐洲文字標注的世界地圖為藍本,繪製了第一張中文世界地圖。地圖的長度單位改用中國的“裏”,比例比原圖大,這樣就可以留有較多的空闊圖麵標漢字和寫注解。為了迎得中國人的好感,他把地圖的第一條子午線的投影轉移,在地圖左右兩端各留下一條邊,使中國正好出現在圖中央。圖中還盡量采用中國已用過的地名,使中國人覺得可信。 當時利瑪竇對中國了解尚少,中文水平亦低,趕製時間又很匆忙,所以內容比較粗糙。然而,這是在中國文化史上出現的第一幅用中文標示的世界地圖。

【三垣?四象?二十八宿】

三垣、四象、二十八宿,是古人對星空的分析。

三垣

《史記?天官書》將地球上看到的北天極一片天空劃為紫微、太微、天市,此即“三垣”。

四象

由於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太陽的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內移動的軌道,即黃道。此即地球上最美妙的處所,故又被古人視為“黃道吉日”。古人又將黃道附近的星空分出東、南、西、北四方,並分別用相應的吉祥靈獸代表,即東方:蒼龍;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此即“四象”即表示星的形象。

二十八宿

古人又將每象分七宿宿念休xiu,即一撮星的宿舍,則四象共二十八宿。

【東方蒼龍】

形象是一條騰空而起的飛龍,雙角、三爪四腳、遍體鱗甲,作吞雲噓氣、目空萬物、不可一世之勢。 角:在室女座,因如羊角,故名。有二星,角宿一去黃不遠,角宿二位於黃道線上。 亢:在室女座有四星,背三等星。因四星直上高亢。《禮?月令》:“仲夏之月,昏、亢中。” 氐:在天秤座,有四星。《爾雅》:“天根,氐也。”氐作底、根抵,故名氐。《禮?月令》:“季冬之月,旦、氐中。” 房:在天蠍座,是天蠍的頭。有四星《爾雅》雲:“天駟,房也。” 心:在天蠍座,心又名商星。有三星:一個是一等星。《爾雅》:“大辰,房、心、尾也。”“大火謂之大辰。”《詩?綢纓》:“三星在戶。”注:“三星,心也。”《詩?七月》:“七月流火”。 尾:在天蠍座,是天蠍尾。有九星。《禮?月令》:“孟春之月,旦、尾中。” 箕:在人馬座,似箕,有四星。

【南方朱雀】

又稱朱鳥,在黃道南形象類鳳凰,作昂首展翅、翅足揚尾,振奮有力之狀。 井:在雙子座,似井形,黃道在此穿過,夏至點在此。有八星。《晉書?天文誌》:“南方東井八星,天之南門。”《廣雅》雲:“東井謂之鶉首”。 鬼:在巨蟹座,有四星,星光均暗。中有一星團,晦夜可見,稱“積屍氣”。《廣雅》雲:“輿鬼謂之天廟。”因其似車箱,故稱輿;陰暗而謂之鬼。天廟為祭鬼神之所。 柳:在長蛇座,有八星。《禮?月令》:“季秋之月,旦,柳中。”《爾雅》:“謂之柳”,“柳,鶉火也”。其象鳥嘴。星:有七星,在長蛇座。但該名較模糊。 張:在長蛇座,在六星。《廣雅》:“張謂之鶉尾。” 翼:星數最多,有二十二個,其象翼,故名。翼在巨爵座。《晉書?天文誌》:“翼為二十二星,天之樂府,主徘倡戲樂。” 軫:有四星,在烏鴉座。如車箱的軫,後開一口。

【西方白虎】

形象是一隻張牙舞爪的躍虎、四腳五爪、怒目短耳、長尾、作騰雲駕霧之姿。 奎:有十六星,九座在仙女座,七座在雙魚座。 婁:分三星,在白羊座。《爾雅》有“降婁,奎婁也”。 胃:有三星,在白羊座。《史記?天官書》雲:“胃為天倉。”似胃。天倉為庫房。 昴:有七星,在金牛座。《尚書?堯典》:“日短,星昴,以正仲冬。”《爾雅》:“大梁,昴也。”“西陸,昴也。”《廣雅》:“昴,謂之旄頭。”《詩經?小星》:“觕彼小星,維參與昴。” 畢:有八星,在金牛座。《爾雅》:“渴謂之畢。”《詩經?大東》“有?天畢”,長貌,象掩兔之畢,有長柄。 觜:有三星,在獵戶座。《史記,天官書》:“參為白虎。小三星隅置日觜鬌,為虎首。觜即嘴,如虎口。鬌音鬌,銳角。觜鬌即口角。 參:有七星,在獵戶座。《廣雅》:“參伐謂之大辰”,“參謂之實沈。”杜甫有詩:“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

【北方玄武】

蛇繞於龜上類的靈獸。 鬥:在人馬座,有六星。箕、鬥都在黃道上,鬥在北,箕在南《詩?大東》:“維南在箕”,“維北有鬥”非指北鬥七星。在黃道上的鬥稱鬥宿。 牛:在摩羯座,有六星《禮?月令》:“季春之月,旦,牽牛中”,“仲秋之月,昏,牽牛中。”《詩?大東》:“?彼牽牛,不認服箱。”《爾雅》:“河鼓謂之牽牛。”其實,在黃道上的牛才是牛宿,與織女星相對的才是牽牛星河鼓。 女:有四星,在寶瓶座。《爾雅》:“婺女又謂之?女”,但這個女為女宿而非織女。 虛:有二星,一在寶瓶座,一在小馬座。《爾雅》“玄枵,虛也”,“北陸,虛也。” 危:有三星,一在寶瓶座,二在飛馬座。 室:有二星,在飛馬座。《禮?月令》:“孟春之月,日在營室。”《詩?定之方中》:“定之方中,作於楚宮。”《爾雅》:“營室謂之定。”《廣雅》:“營室謂之豕韋。” 壁:有二星,在飛馬座。《禮?月令》:“仲冬之月,昏,東壁中。”《爾雅》:“NFEB5觜之口,營室,東壁也。”注謂:“營東壁星,四方室似口,因名雲。”NFEB5音居,觜音子,NFEB5觜即星次名。 以上即二十八宿及其所屬各星,除此而外,還有啟明星、長庚星或名太白星、大囂星、天狼星、彗星、天津星或名天漢、天江等。

【星圖說略】

星圖是將恒星的球麵視位置投影到平麵上所構成的圖。中國古代就能製作這樣的星圖。

《全天星圖》

我國目前最多的星圖是三國時吳太史令陳卓所畫的星圖。陳卓把當時天文學界存在的石氏、甘氏、巫鹹三家學派所命名的恒星,並同存異,合畫成一張全天星圖。圖上一共有星283組,1464顆。陳卓的工作一直被後世的中國天文學家奉為圭臬。

《敦煌星圖》

公元940年前後繪製在絹上的“敦煌星圖”,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星圖。 古人將星圖刻在岩石上於是便出現了石刻星圖。 近來,我國考古工作者從五代時吳越王錢元馞墓和他的次妃吳漢月墓中發現了兩塊二十八宿星圖刻石。每個刻石圖上大約有星180顆。它們的位置刻得相當準確,是古星圖中的珍品,是相當科學的星圖刻石。 江蘇省蘇州市保存一幅石刻天文圖。圖高8尺,寬3.5尺,上部繪一圓形星圖,下部刻有文字,圖上約有1440顆恒星。此圖原係北宋黃袁在元豐年間1078一1085年根據天文觀測結果所繪製,南宋理宗淳佑七年1247年刻之於石。也是流傳至今最早的星圖之一。 除了恒星圖的製作外,古人也製作了彗星圖。1973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3號墓中出土了一種占驗吉凶的帛書。在這部2200多年前的迷信著作中,記錄了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彗星圖,共有29幅,形狀各異。那長長的、象掃帚一樣的是彗尾,圓圈或黑點代表彗頭。在每幅彗星圖下都寫有占文,每條占文的開頭記有彗星的名稱。 星圖繪製發展到現代,出現了“照相星圖”,又稱“照相天圖”,即將天體恒星、星雲、星係等用廣角天體照相儀拍攝在天文照相底片上複製而成的圖。

【行星運行的記錄】

1973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五星占》一書,詳細描述了水、金、火、木、土等行星的運行情況,還一一列出了從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6年,到漢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的70多年中,金星、木星、土星的準確位置,並推得了它們的會合周期指該行星連續兩次走到與地球最近處的時間間隔和公轉周期,其精密度已與現代測得的精確值差不多見表。據多方考證,這本書的寫作年代不遲於公元前170年,這比古希臘權威喜帕恰斯的記錄至少早1個世紀。

【日珥的發現】

太陽表麵象一個火海,時常有一串串巨大的“火舌”騰空而起,這便是日珥。由於日全食特別受人注意,在公元前1400年前,我國在甲骨卜辭中就已有了日珥的記載,那時人們隻說它是“火焰”,日珥這個詞是近代取的。

【太陽黑子的記載】

現在世界上公認的關於太陽黑子的最早記載,是西漢河平元年公元前28年三月所見的太陽黑子現象,載於《漢書?五行誌》:“河平元年……三月己未,日出黃,有黑氣大如錢,居日中央。”這一記載,把太陽黑子的位置和時間,都敘述得很詳盡。 事實上,在這以前,我國還有更早的黑子記載。在約成書於公元前140年的《淮南子》中,就有“日中有駿烏”的敘述。駿烏,也就是黑子現象。而歐洲到1610年才被伽俐略使用望遠鏡而看到這一現象。 黑子,在太陽表麵表現為發黑的區域。由於物質的刺激運動,經常處於變化之中。有的存在不到一天,有的可達一個月以上,個別的長達半年之久。這些現象,也被我國古代觀測者注意到。

【木星衛星的發現】

戰國時期的天文學家甘德在約公元前364年夏就已發現了木星衛星。唐代瞿曇悉達編的《開元占經》中,引用甘德的話說:木星“……若有小赤星附於其側,是謂同盟”。“同盟”意即小星和木星組成一個係統,據今資料,木衛一和木衛三呈橙黃色,木衛二和木衛四呈紅黃色,而古時的“赤”是指淺紅色。“小赤星”即衛星,木星有16個衛星,其中有4個較大。木星衛星,伽俐略在1609年底才用望遠鏡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