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郭獻之在《五紀曆》762年中提出的交食周期為777個交點或716個朔望月,它是現代紐康周期的兩倍。紐康周期為388.5個交點月,郭獻之為使交點月數為整數,故取此周期的兩倍。郭獻之與紐康周期實質上是一致的。而美國人紐康是在19世紀才算出這一周期的。

【五星會合周期的測定】

隋代張胄玄於597年編成的《大業曆》中所得出的五大行星會合周期,就總體來說,是我國曆法史上的最佳值。把它們與現代天文學測得的會合周期相比,火星誤差最大為0.011日,木星和土星誤差約為0.002日,水星僅差0.001日,而金星達到了密合的程度。就個別行星來說,木星和水星的最佳值見周琮的《明天曆》1065年,誤差僅0.001日。火星在《明天曆》中達到密合。土星則從1168年劉孝孫編成的《乾道曆》一起,幾乎各曆都達到密合。

【渾天儀究竟是什麼儀器】

東漢科學家張衡創造的渾天儀究竟是一種什麼儀器?至今說法不一。有一種說法是:渾天儀這個天文儀器術語,首先是張衡使用的。他寫的《渾天儀圖注》、《漏水轉渾天儀注》,多缺失。對於張衡所製的儀器,後人有用“渾儀”或“渾象”來表示。“渾象”是我國古代用來演示天象的一種儀器,它由支架和一個表麵遍布星座的球體組成,類似近代的天球儀。“渾儀”和“渾象”在儀製、用途上有區別。從古天文儀器發展趨勢看,先出現的是渾儀,後有演示用渾儀,再有渾象。區別演示用渾儀與渾象的一個重要根據,就是看大地的模型是放在天內,還是天外。根據有關材料記述,張衡所製的渾天儀,應是演示用渾天儀,不應是實體天球儀。

【中國第一座“天文館”】

18世紀末,在北京圓明園的正大光明殿裏,有一座高5米,周長約4米的中國第一座“天文館”。 據《掌故叢編》記載,清朝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大臣梁肯堂向乾隆皇帝奏呈英使上貢單上說:英國“國王謹進天朝大皇帝貢件清單:第一件,西洋語布蠟尼大利翕天文館大架壹座。乃天上日月星宿及地球全圖。其上地球照依分量是極小的。所載日月星辰同地球之像,俱能行動效法天地之運轉,十分相似”。這座天文館“依天文地理規矩,何時應遇日食月食及星辰之愆差錯,俱顯著於架上,並有年月日時之指引及時辰鍾,曆曆可觀”。 可惜,這座“天文館”建成還不到100年,英法聯軍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便毀掉了這座“天文館”,火燒了圓明園。目前,中國第一座“天文館”隻有遺址供遊人憑吊。

【陰陽五行與曆法】

在中國人的傳統思想中,“陰陽”和“五行”是影響深遠,根深蒂固的文化觀念。如中國古代的哲學和科學。從微觀到宏觀都概括為“陰”、“陽”兩性,“陰陽”成為人們認識宇宙間一切事物的基本觀點。金、木、水、火、土“五行”在古人看來是構成世界萬物的五種基本物質,它充盈天地,無所不在。 盡管人們對這些概念的起源聚訟紛紜,但我們從彝族的原始宇宙觀中發現,古老的彝族原始先民有很發達的“陰陽”五行“思想。十月太陽曆的發現為我們尋找“陰陽”“五行”的起源開辟了新的途徑。由於古人的認識常常帶有自然樸素的性質,各種理論的產生大都與各種具體事物相聯係,因此,“陰陽”、“五行”這些概念並不神秘,神秘的倒是與“陰陽”、“五行”有關的具體事物。 在十月太陽曆中,大小兩個新年正好將一年劃分為兩季,第一季從最冷變到最熱,第二季又從最熱變到最冷,這正符合“陰”“陽”消長的思想。具體地說,十月太陽曆用雌雄陰陽,把五種元素五行各“一分為二”,以分別表達一年10個“時段”即一個月及5個季節;每個季節包括同一元素中的雌雄兩個月,其單月為雄,雙月為雌。用“五行”劃分的五個季節,代表了太陽一年在東、西、南、北、中的5個運動方位。所以,“陰陽”、“五行”思想的產生與十月太陽曆有密切的關係這種宇宙觀,反映了我們祖先洞察天地的認識事物的水平。

【“黃曆”和“皇曆”】

西漢以前,我國使用的六種古曆法,即黃帝曆、顓頊曆、夏曆、殷曆、周曆和魯曆,傳說以黃帝時創造的曆法為最古。唐朝詩人盧照鄰《中和樂?歌登封章》:“炎圖喪寶,黃曆開璿。”黃曆就是黃帝曆的簡稱,所以人們習慣把曆書稱為黃曆。後來的黃曆,往往摻雜了許多宣揚吉凶忌諱的內容,迷信色彩很濃,黃曆便成了舊曆書的代名。 曆代皇帝都很重視曆法。9世紀初的唐皇朝曾下令,曆書必須經皇帝親自審定後才能頒布,並且規定了隻許官方印,不準私人印。從此,曆書就成了“皇曆”。 關於“皇曆”一詞,據說與宋太宗有關,宋太宗每年到了歲晚,都給文武百官各送曆書一本。這本曆書裏刻有農曆日期節令,以及在耕作種植方麵的普通知識。因為曆書是皇帝所送,故此叫它做“皇曆”。 “皇曆”中所記曆法,一般是以一年為限,第二年變更,如果拿起去年的皇曆來查看今年的曆法,就一定是錯誤的,因此“老皇曆”就有因循守舊、不思變革的意思。

【夏曆?周曆?秦曆】

是戰國至漢初我國的常用曆法。均以365.25日為一回歸年,但每年的開端不同:夏曆建寅,即以陰曆正月為歲首;周曆建子,即以陰曆十一月為歲首。歲首的月建不同,四季也就隨之而不同。在先秦古籍中,《春秋》和《孟子》多用周曆,《楚辭》和《呂氏春秋》則用夏曆。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以顓頊zhuānxū曆為基礎,以建亥之月即夏曆十月為歲首,但春夏秋冬和月份的搭配,完全和夏曆相同。自漢武帝起改用夏曆以後,曆代沿用。以上三曆的月建對應情況列表如下:子月醜月寅月卯月辰月巳月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亥月〖BHDG2〗夏曆十一月十二月正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周曆正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秦曆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正月〖BGF〗 〖FLK2〗閱讀古書時就要注意所使用月份的不同。例如,在《詩經?豳風?七月》裏,有“二之日鑿冰衝衝,三之日納於淩陰”的句子,大意是“二月裏、三月裏把河裏的冰鑿下來,藏進冰窟”。如果照夏曆計算,二、三月已是春暖花開的季節,是無法把冰藏起來的。這裏用的是周曆。周曆二、三月,就是夏曆十二月和正月,正是數九嚴寒的季節,也正是把冰收藏起來的時候。該詩是夏曆、周曆並用的,為了加以區別,夏曆用“七月”、“八月”,周曆用“一之日”、“二之日”。又如,在《史記?秦始皇本紀》的“三十七年”這一節裏,有兩段記載:“十月癸醜,始皇出遊”;“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台”。大家知道,每年隻有一個十月和一個七月。七月裏死,十月怎能出遊?這也是曆法記載不同的緣故。司馬遷生活在漢武帝時,我國從漢武帝起使用夏曆。但在秦始皇時用的是秦曆。司馬遷用夏曆來記載秦時的事情,因此就出現上述情況。如換成秦曆計算,夏曆十月是秦曆正月,夏曆七月是秦曆十月,秦始皇在這一年裏,正月出遊,十月崩駕,在外總共9個月的時間,這樣就便於理解了。

【台曆小話】

古代的甲骨曆是我國最早的日曆。真正的日曆產生於唐德宗貞元二十一年805年。起初為一天一頁,記載國事和帝王言行。後來發展為把日、月、幹支、節令等事項寫在日曆上部,下部空白留待記事,其格式類似今日的台曆。 隨著印刷技術和科學文化的發展,台曆的花樣不斷翻新。各種新穎別致、圖案精美、趣味盎然、啟迪思維的智力台曆,文學台曆,知識台曆,成為人們案頭常備的文化用品。

【最古的日曆】

安陽殷墟小屯發現的“甲子年表”甲骨,大約是中國最古最早的日曆。“甲子年表”是天津甲骨文專家王囊發現的藏天津曆史博物館,著錄在《?室殷墟徵文》第六編,考釋雲:“此殷契記六十幹支為表,無他文字。其旁或背間刻卜文,疑備卜時檢校日辰之用。”即日曆之用明矣。 《?室題跋?題甲子表》記:“此獸骨拓本三,由甲子至癸亥,合為全文。甲子表與占卜文同出。此表可以書契視之,較占卜文為可貴。早即古‘巳’字。有宋以來,金文中遇早字均釋‘子’,紛紛聚訟,迄無定論。得此表,足解糾紛矣。” 1983年《天津社會科學》上刊有陳邦懷《記商玉版甲子表》也是殷墟出土藏天津曆史博物館。這塊古玉版,上刻雙勾“庚寅辛”—“庚”上半缺,字體較甲體所刻的字大些。據陳考據,或係“六十甲子,當分別列於六版。每版二行,每行十字。此版‘辛’字下缺‘卯’字、‘庚寅,辛卯’屬第三版之第二行”。這樣,傳世的商殷日曆—甲子表有二:一為甲骨,一為玉版,都是十分珍貫的。

【少數民族曆法】

中國有50多個少數民族,他們所用的曆法,有的比較成熟,有的還不夠成熟,但基本上和漢族使用的夏曆差不多。其中較成熟的有藏曆、回曆、傣曆、彝曆。

【藏曆】

藏曆是藏民族的曆法,基本上與夏曆同。公元11世紀以前,西藏是以各代藏王在位年數,或年號數,或幹支以五行陰陽代天幹,以十二生肖代地支紀年。11世紀後,在西藏曆史文獻中,改用“拉布瓊紀年法”,它以印度“星曆”傳入年—公元1025年為紀元元年。以60年為一世紀,如公元1985年,相當藏曆“陽木牛年”,紀元961年。一年分四季,每季三個月,大月30日,小月29日。平年十二個月,大、小月各6個,354日。閏年十三個月,大月7、小月6,384日。初以數序紀,到11世紀末,也用二十八宿作月名,如:一月為水中月、二月為宿滿月、三月為角宿月……十二月為鬼宿月等。

【回曆】

回曆,也稱“回回曆”,即“伊斯蘭教曆”,為純陰曆。中國的回族也行用這種曆法。

【傣曆】

傣曆,是傣族集居地區使用的曆法,為陰陽曆。紀元起於公元638年3月22日,到1977年4月14日滿1339年。它計算的回歸年長為365.25875日,朔望月長為29.530583日。常以六月為歲首,正月相當於夏曆十月。平年十二個月,354或355日;閏年十三個月,384日,閏九月。單月30日,雙月29日,八月有時為30日,稱滿八月。傣曆還規定太陽進入金牛宮即穀雨節的那一天為潑水節即傣曆新年,這一天常在傣曆的六月初或七月初之間。

【彝曆】

彝曆是四川涼山和雲南彝族、白族、哈尼族等少數民族通用的曆法,也屬陰陽曆。平年十二個月,閏年十三個月,閏月最初放在年終,後來采用漢族置閏法,把閏月叫“重某月”,或“雙某月”。紀年、月、日、時都采用十二生肖,十二生肖名稱和順序與漢族曆法同。傳說古代彝族曾統一以鼠為十二生肖之首,五行木、火、土、鐵、水,加公、母,成十數相當天幹,和十二生肖鼠、牛、虎……狗、豬相配,成六十周期,用來紀年。記如:鼠年木公、牛年木母、虎年火公、兔年火母……與十二地支與十天幹相配同。彝族歲首各地區多不一樣。 少數民族曆法,在民族古籍中都有一定的反映。但傣族、彝族的曆法文獻資料比較少,所以學者對此有一些爭議。

【彝族十月太陽曆】

古往今來,中外曆史上所用的曆法主要有三類,太陽曆、太陰曆和陰陽曆。 幾千年來,我們日常所使用的曆法主要是陰陽曆,俗稱農曆。至於太陽曆,除了北宋科學家沈括提出而沒有用過的十二月天曆,以及太平天國時期在江南行用了一個短時期的天曆外,是否還有其他太陽曆,均不見史載。 本世紀30年代以來,學者們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又發現了一種太陽曆的線索。通過近年來一些曆史學家、民族學家和天文學家的艱苦探索,驚人地發現了我國上古時期使用的、世界上罕見而獨特的曆法—十月太陽曆。十月太陽曆所蘊藏的哲學、科學與文學的豐富內涵,令人為之驚歎,借它可解開不少曆史之謎。 十月太陽曆的基本特征是:1年10個月,各月均為36天,每月時間計量不按1、2、3、4等序數紀日,而是用虎、兔、龍……鼠、牛等12屬相輪回紀日,3個屬相為一個“時段”月,30個屬相周為l年,即10個月360天。10個月終了,另加5至6日為“過年日”。新舊兩年的“過年日”,通常是5日,每間隔3年即到第4年,增1閏日,這樣平均l年為365.25日,密近於回歸年。十月太陽曆1年分為5季,分別以土、銅、水、木、火五行代表;一季兩月,分為雌雄陰陽。十月太陽曆的顯著特點是每年每月的日數整齊,便於記憶,優於現行公曆。此外它是根據天文點來確定季節。這部曆法殘存於滇、川、黔3省偏僻的彝族地區,故又可稱彝族十月曆。 有關學者認為:傳統認定的世界五大文明古國曆法產生的時期順序應該改寫,彝族十月太陽曆肇始於公元前萬年以上,比埃及太陽曆約起於前4000多年、巴比倫太陰曆約起於前4000年中期、墨西哥瑪雅太陽曆據其編年史的起點在前3100多年,民間約有6000多年的曆法史—18月曆、印度太陰曆約起於前2500多年、中國陰陽曆約起於前2100年都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