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十八月太陽曆】
繼發現彝族十月太陽曆之後,又一種鮮為人知的太陽曆—古老的十八月太陽曆,1989年5月在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被發現。 以前,世界上隻知道印第安部落的瑪雅人唯一保存了行用6000多年的18月太陽曆。1989年5月,雲南省社會科學院楚雄彝族文化研究所的助理研究員朱琚元、實習研究員楊鳳江等人到武定縣萬德鄉自烏村進行民族調查時,從彝族世傳星占師雍子明處調查到,他已故的父親、老星占師雍光河曾遺傳下十八月太陽曆,過去這裏的曆代星占師都使用這種曆法進行占星活動。 武定縣彝族十八月太陽曆,與印第安部落瑪雅人所行用的太陽曆一樣,一年為18個月,一個月為20天,共360天,所不同的僅僅是餘下的5天,瑪雅人稱為“禁忌日”,而武定彝族則稱為“過年日”。 眾所周知,瑪雅文化主要以十八月曆法見稱於世,墨西哥也因其居民中有印第安瑪雅人的十八月曆而成為世界著名的五大文明古國之一。
據考證,素有“星外來客”、“地球上的外來戶”的瑪雅人,不僅其十八月太陽曆與中華彝族的十八月太陽曆基本構架一致,而且其圖畫文字的“金字塔”字是畫成一座三台金字塔形,頗與彝族三圓台堆壘金字塔形向天墳和三台金字塔形石冠向天墳為觀測星象以定曆法季節的相似。瑪雅文的讀寫方式,行由上到下直書,讀自左至右,此與彝文相同。不僅如此,瑪雅人的前身奧爾梅克人崇拜虎神、墨西哥城裏有“老虎神廟”,與彝族原始先民以虎為圖騰和南澗彝族縣虎街鄉有虎神廟及彝族尚有近一半人250多萬自稱虎人“羅羅”,亦頗為相似。 彝族十八月太陽曆的發現,據有關科學部門論證,具有重大科學價值,它不僅為中華民族悠久的文明史找到了新論據,而且為研究中華彝族文化與瑪雅文化的淵源關係提供了線索。
【史書中的太歲紀年】
中國古代史書,通常使用帝王年號和幹支紀年。也有少數史書如《資治通鑒》,除了使用這兩種紀年外,還使用了太歲紀年。如公元714年至717年,皇帝年號為玄宗開元二年至五年,幹支紀年是甲寅至丁巳,太歲紀年則是閼逢攝提格至強圉大荒落。 太歲是中國古代天文學中假設的星名,與歲星相應。歲星即木星,古代認為12年行一周天實際為11.86年,因將黃道12等分,以歲星所在部分作為歲名。歲星運行方向為自西向東,與黃道劃分的12支方向相反。為避免這種不便,遂假設太歲與歲星實際運行方向相反,以每年太歲所在的部分來紀年。按十二地支次序,太歲紀年名稱分別是:困敦、赤奮若、攝提格、單閼、執徐、大荒落、敦?、協治、縩灘、作噩、閹茂、大淵獻。後來更配以十天幹,按次序其名稱為閼逢、旃蒙、柔兆、強圉、著雍、屠維、上章、重光、玄、昭陽。二者相配,成為六十幹支。1988年,按幹支紀年為戊辰,太歲紀年則為著雍執徐。
【古代物候紀年法】
據古書記載,自魏晉以至宋代,許多少數民族就曾使用過以觀察物候來記載歲時的物候曆。《魏書》卷100記載宕昌羌族曆法“俗無文字,但候草木榮枯以記歲時”;《隋書?流求傳》記載當時台灣習俗“俗無文字,望月虧盈以紀時節,候草藥枯以為年歲”《新唐書?黨項傳》說西藏在文成公主入藏前仍實行“候草木記歲”法;宋趙珙《蒙韃備錄》說韃靼和女真人“其俗每以草一青為一歲。有人問其歲,則曰:幾草矣”;宋彭大雅、徐霆《黑韃事略》也說蒙古在成吉思汗以前仍以“草青則為一年”的曆法。 同樣,我們的祖先也曾以草木初生作為一年之始—孟春正月,這就是我國的夏曆,亦即農曆。 夏曆正月是以草木初生的孟春為起始的。從“春”字的本義可見夏正月與孟春相配,正反映了正月與草木初生是同步的。 《說文》:“春,推也。從日屯,屯亦聲。”段注:“春之為言蠢也。《尚書大傳》曰:春,出也。萬物之出也。日屯者,得時草生也,屯字象草木之初生。”《周禮?春官?宗伯》鄭注:“春者,出生萬物。”而於省吾先生說“甲骨文今屯、來屯屢見,是有時亦以屯為春”見《甲骨文字釋林?釋屯、春》。甲骨文中“屯”就像草木剛剛發芽初生的形狀,這剛好與《說文》“屯,難也,象草木之初生,屯然而難”的說解相合。
甲骨文除以屯為春外,還有以“屯”為聲符,或加一“木”,或加二“木”,或加三“木”,或加四“木”,或用二,或用四為意符,正表示了草木萌發、初生的含義;有時加“日”為意符,表示了草木萌發與日照的關係,正如段注《說文》“春”字所說的“得時草生也”之義。 “春”字本義既然是草木萌發初生,而把初春—孟春與正月相配,正是夏曆的特點。春夏秋冬遞替,與大自然萬物生長規律相合。“夫物以春生夏長,秋而熟老,適自枯死”《論衡,偶會篇》。所以,古人高興地說:“夏數得天”《左傳?昭公十六年》;“夏之正月得四時之正”《周禮?小宰》鄭注。更重要的是,以草本萌發初生為正月,便於人們根據對大自然的觀察來安排歲首。《逸周書?周祝解》說:“地出物而聖人是時,雞鳴而人為時”—“聖人”以大地的草木初生作為一個時間標誌:一年之始;人們以雞鳴作為一個時間標誌:一日之始。古人認為草木初生可標誌歲首這一發現十分偉大,而尊始倡者為“聖人”。其實,這正如我國中古羌人、蒙古人、女真人、台灣島人的紀年法一樣,是“候草木榮枯以記歲時”,“以草—青為一歲”的物候曆。而上古我們的祖先以假借為“才”的“載”來紀年,稱幾年為幾載,意即幾個草木初生期,相當於古代女真人與韃靼人所說的“草青幾度矣”,“幾草矣”,是以“草—青為一歲”的紀年法。到春秋戰國之時,夏曆中確定歲首的標準已增加了許多內容特別是天象,但草木初生仍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觀察條件,故《月令》等篇說在“草木萌動”的孟春,太史謁見天子說“某日立春,盛德在木”。
【我國曆史上的紀年法】
我國曆史上通常使用的紀年法有三種:
幹支紀年
幹支是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合稱,以十幹與十二支循環相配,可配成六十組,通稱為“六十甲子”,用來表示年曆,六十年後周而複始。
帝號紀年
西周共和十四年後,周朝史書中出現了“宣王一年”、“宣王二年”,魯國史書《春秋》,是從“魯隱公元年”到“魯哀公十四年”的曆史。“宣王”和“隱公”均為帝王或諸侯的諡號,這就是帝號紀年。
年號紀年
公元前141年,漢武帝劉徹即位,使用年號“建元”,首創年號紀年。以後曆代帝王都仿照他而建製自己的年號。從漢武帝至清宣統三年,前後2051年中,建立過600多個帝王年號。
【年號淺釋】
封建帝王設置“年號”,作用並不僅僅是紀在位之年,因為,正式的年號,除具有紀年作用外,還有其它含義。 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年號是漢武帝即位之初設置的“建元”公元前140一135年。“建元”有開始的含義。因此,顏師古說:“自古帝王未有年號,始起於此。” 年號就其含義分,有以下四類: l記初登皇位:除漢武帝的“建元”外,還有漢昭帝的“始元”,漢宣帝的“本始”,漢元帝的“初元”,漢成帝的“建始”,漢平帝的“元始”,新王莽的“始建國”,漢章帝的“建初”等等。 2記皇帝身體狀況:如劉宋明帝以疾久不愈,改元“泰豫”。武則天身體不適,改元“天冊萬歲”、“萬歲登封”、“萬歲通天”以求福,及疾稍愈,又改元“久視”。 3記祥瑞:如漢武帝以長星見,改元“元光”;狩得一角獸,改元“元狩”。武則天以佛祖足跡見,大五尺,改元“大足”。 4識時事:如漢武帝登封泰山,改元“元封”,漢獻帝自長安逃出,以為從此可保安寧,改元“建安”。晉武帝滅吳,天下一統,改元“太康”,高昌王曲伯雅被人篡奪王位,複辟後改元“重光”。明英宗複辟,改元“天順”,清穆宗時東、西太後共理朝政,改元“同治”。 此外,還有不少粉飾太平,表示國運昌盛、皇位永傳的年號,如“萬曆”、“乾隆”、“嘉慶”、“道光”等等。
【年號之最】
第一個年號,公元前841年,西周鎬京“共和行政”由周公、召公共同執政,改年號為“共和”,是我國曆史上有確切紀年的開始。之後,秦惠文王於十四年前324改元為“更元”元年,開創了在位之君改元的先例。可惜更元十四年秦惠文王薨,又恢複了按帝號或廟號紀年的舊規。再過了184年,漢武帝劉徹於公元前140年定年號為“建元”元年,這才為後世仿而行之,曆朝諸帝皆立年號紀元。 最後一個年號,為1934—1945年為滿洲帝國皇帝愛新覺羅?溥儀的年號“康德”。 改換年號最多的帝王,為唐代武則天,在位21年,改元18次。 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年號,為1662一1722年清聖祖玄燁的年號“康熙”,使用時間達61年。 使用時間最短的年號,為1234年金末帝完顏承麟的年號“盛昌”,完顏承麟在位不到一天。 使用年號最多的朝代為唐代,共用70多個年號。 使用次數最多的年號為“建興”,有11位帝王使用。 明朝開始,除個別皇帝外,一般一個皇帝隻用一個年號。
【何時始用幹支紀年、月、日】
我國古代用幹支紀日較早,用幹支紀年、月則是稍後的事。夏朝諸王中已有用天幹作為名字的。如孔甲、履癸夏桀,夏朝當有用幹支紀日的可能,但目前尚無明證。商代諸王都以十幹為名,如大乙商湯、盤庚、祖甲、武乙、文丁、帝乙、帝辛商紂王。出土的商代甲骨文中,較為完整的卜辭,多數都有幹支紀日,可見商代已普遍通行幹支紀日的方法。 幹支記月也是用六十甲子來記錄月序。由於農曆通常一年為十二個月,而地支恰好是十二個,所以各月的紀月地支是固定的。即正月為寅,二月為卯,三月為辰,四月為巳,五月為午,六月為未,七月為申,八月為酉,九月為戌,十月為亥,十一月為子,十二月為醜。各月固定的紀月地支,再配上天幹,就構成了幹支紀月法。幹支紀月法是以五年為一周,周而複始。對於閏月的月份,沒有獨立的紀月幹支。相傳古代早已用十二地支紀月,隻是不同朝代年的開始月份所對應的地支不同。據說夏朝以寅的月份為正月,商朝以醜的月份為正月,周朝以子的月份為正月,秦、西漢以亥的月份為新年的開始。西漢中期改用《大初曆》,又開始用夏朝規定的寅月作為正月。幹支紀月正式運用見於《史記?曆書》中,但此法未被普遍推廣,通常仍是沿用一至十二的數字紀月。 幹支紀年的使用則廣泛而持久。黃巾起義前,張角傳播預言:“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那個甲子年經推算是指漢靈帝中平元年,相當公元184年。還有近代的辛酉政變、甲午戰爭、戊戌變法、辛醜條約、庚子賠款、辛亥革命等曆史事件都是以幹支紀年來命名的。那麼用幹支紀年是從何時開始的呢?這個問題至今尚未弄清楚。
我國古代紀年方法一般是以君主在位的年次累記紀年。漢武帝首先正式創立年號,此後凡是新君即位,都以更換的新年號重新以年次紀年。如一帝多次更改年號,則又重以新年號開始紀年。 至於幹支紀年,有人認為黃巾起義提出的“歲在甲子,天下大吉”是見於史書以幹支紀年的最早記載,於是提出了幹支紀年首創於東漢末年說。清代史學家趙翼考證幹支紀年始自王莽。因為《隋書?律曆誌》記載“王莽銅權銘曰:歲在大梁,龍集戊辰;又曰:龍在己巳,歲在實沉”。也有人認為西漢時編著的《淮南子?天文訓》中已有用幹支紀年的端倪。比較通常的看法是:以幹支紀年法萌芽於西漢,開始應用於王莽時候,通行於東漢後期,至今已有2000年的曆史。 與此有關,據安徽省潁上縣農民李式先計算,公元前2517年是我國幹支紀曆的第一個甲子年。這為研究中國古代史提供了年代的座標。經我國天文學史有關專家、教授鑒定,這一計算是正確的。
【幹支的傳統含義】
“十幹”“十二支”二者都可以說明季節的變動。 “甲”就是“鎧甲”,指萬物衝破其“甲”而突出的意思。 “乙”就是“軋”,指萬物伸長的意思。 “丙”為“炳”字,指萬物茂盛的意思。 “丁”為“壯”,指到達“壯丁”的時候。 “戊”為“茂”字,也是萬物繁茂的意思。 “己”為“起”字,指萬物奮然而起。 “庚”為“更”字,萬物更新的意思。 “辛”為“新”字,為萬物一新的意思。 “壬”為“任”或“妊”字,為萬物被養育的意思。 “癸”為“揆”字,萬物萌芽的意思。 “子”就是“孽”,表示萬物繁茂的意思。 “醜”就是“紐”,是用繩子捆住的意思。 “寅”就是“演”或“演”,指萬物開始伸長的意思。 “卯”就是“茂”,為萬物茂盛的意思。 “辰”就是“伸”或“震”或“?”,也就是萬物震動伸長的意思。 “巳”就是“己”,指萬物已成的意思。 “午”就是“仵”,指萬物已過極盛之時,又是陰陽相交的時候。 “未”就是“味”,是萬物已成有滋味。 “申”就是“身”,是萬物粗具形體的意思。 “酉”就是“老”或“鮑”或“〖HT5”,6”〗糸〖KG-*2〗酉”字,指萬物十分成熟的意思。 “戌”就是“滅”,指萬物消滅歸土的意思。 “亥”就是“核”,指萬物成“種子”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