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浙江省旅遊勝地莫幹山,開辟了石雕十二生肖公園。進口處是一座石牌坊,左右立柱上刻著:
“子醜寅卯辰巳午末申酉戌亥;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橫批為“生生不息”
古詩:我國第一首《十二屬詩》是南北朝時的沈炯創作的:“鼠跡生塵案,牛羊暮下來。虎嘯坐空穀,兔月向窗開。龍隰遠青翠,蛇柳近徘徊。馬蘭方遠摘,羊負始春栽。猴栗羞芳果,雞砧引清杯。狗其懷物外,豬蠡窗悠哉。” 成語:膽小如鼠目寸光;歸馬放牛刀小試;徒手搏虎口餘生;守株待兔死狐悲;葉公好龍飛鳳舞;打草驚蛇尾虎頭;指鹿為馬齒徒增;歧路亡羊質虎皮;殺雞驚猴跳雞飛;呆若木雞犬相聞;畫虎類狗尾續貂;一龍一豬狗不如。 諺語:不管白貓黑貓,捉鼠就是好貓。牛有千斤力,不能一時逼。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千羊在望,不如一兔在手。龍頭怎麼擺,龍尾怎樣甩。打蛇不死,自遺其害。馬好不在鞍,人美不在衫。羊上狼不上,馬跳猴不跳。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龍多不治水,雞多不下蛋。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見著先生說書,見著屠夫說豬。
【黃帝紀年】
辛亥革命期間,一些報刊和革命黨人為反對清王朝,不使用清朝皇帝的年號紀年,而以傳說中中華民族的祖先黃帝為年號來紀年,史稱“黃帝紀年”。由於計算的起始時間不同,當時各報刊采用的黃帝紀年的年代也不統一。對1911年,中國同盟會機關報《民報》推斷為黃帝4609年,中國留日學生江蘇同鄉會編印的《江蘇》推斷為黃帝4402年,由黃藻編輯初刊的《黃帝魂》推斷為黃帝4622年。其中《民報》所用年代為多數革命黨人接受,武昌首義後湖北軍政府頒發的文告即以此為據,各省響應起義的文告也多采此說。孫中山先生就任臨時大總統時,通電各省,定黃帝紀年4609年11月13日公元1912年1月1日為中華民國元年元旦。從這一天起,不再使用黃帝紀年了。
【公元?世紀?年代】
“公元”是公曆的紀元。始行於6世紀。它原是以傳說耶穌基督誕生那一年作為公元元年,從公元6世紀到10世紀,逐漸成為基督教國家通用的紀元,所以原先也叫“基督紀元”。後來被世界多數國家所公用,於是就改稱“公元”,常用ADAnnoDomini的縮寫,意為“主的生年”表示。在曆史書上,耶穌誕生前的年代被稱為“公元前”,常用BCBofore、Christ的縮寫,意為“基督以前”表示;耶穌誕生那年以後的年代是“公元後”,簡稱“公元”。公元元年相當於我國西漢平帝元始元年。 “世紀”一詞,來源於拉丁文,意思是100年。也是從耶穌誕生那一年算起:公元元年至100年為一世紀,101年到200年為2世紀。以此類推,現在是20世紀,2001年是21世紀的第1年。 “年代”是指一個世紀中的某一個10年。如說20世紀80年代,就是指從1980年開始的那10年。從1990年起,就進人20世紀90年代了。 我國在1912年1月1日,由於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宣告了中華民國政府的成立,就以這一年為民國元年,改用公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正式采用公元紀年。
【陽曆?陰曆】
陽曆以地球繞太陽一周一回歸年365天5小時48分40秒為一年。為方便計,以365天為一年,叫平年。餘下的時間,每四年加一天,這一年叫閏年。但這樣,每四年又虧44分56秒。所以每400年少三個閏年。陽曆的4、6、9、11是小月,30天。2月28天平年,其餘的月份是大月,31天。陰曆又稱為農曆,實際上是陰陽合曆。因為它的月平均長度接近“朔望月”。年的平均長度接近“回歸年”。“朔望月”是指月亮繞地球一周的時間,為29天12小時44分03秒。為方便,定為大月30天,小月29天。這樣,每年比回歸年少11天,因此采用每19年閏7個月的方法與回歸年取得一致。
【農曆不能稱陰曆】
所謂“陰曆”,是根據月亮的圓缺變化月相的周期來製定的,也就是以月亮的朔新月、望滿月的周期性交替作為曆月的長度。這種曆法最大的特點,在於能夠基本上反映月相變化的周期,如人們整夜看不到月亮朔,就會知道當天在這月的初一、初二;見到夜空形似白玉盤的滿月望,也會知道當天在這月的十五、十六日;傍晚月牙兒上弦月凸麵向西方出現在南方天空,表明到了這月的初七、初八;下半夜月牙兒下弦月凸麵朝東升上東方地平線,也就到這月的二十二、二十三日。盡管這種曆法有其特點,世界上許多民族和地區在遙遠的古代曾一度使用過,但是由於它不能反映一年的寒暑變化,不適應農業生產和人們的生活,所以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和地區早就將它廢棄不用了,如今隻有少數阿拉伯國家和地區出於宗教的原因仍使用這種“陰曆”。 我國農村廣泛使用的“農曆”,是一種陰陽合曆,即兼顧到太陽和月亮運動規律的曆法,也就是把月亮繞地球運轉一周的時間朔望月作為一個曆月,將地球繞太陽運轉一周的時間回歸年作為一個年度。這種曆法,既體現出“陰曆”月相規律變化的優點,又克服了“陰曆”一年難分寒暑的弊端。不僅如此,“農曆”還根據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周黃道所在的位置,確定了與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二十四節氣”,即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和小滿等等。這些節氣表示出寒來暑往的更替,季節中的氣溫高低和降水量變化以及農事活動。我國人民,特別是廣大農民根據這“二十四節氣”來安排生活和農業生產。 正因為“農曆”有以上所說的特點,所以至今我國不同形式的日曆上,大多印著公曆陽曆的年、月、日,還印上農曆的年、月、日。這種曆法,據說我國先民們在公元前17世紀的夏代就開始使用它,所以又稱它為“夏曆”。1970年以後,我國報刊不再稱它“夏曆”,基於它對農業生產至關重要,於是改稱“農曆”,使之成為規範性的名稱。總之,“農曆”是陰陽合曆,有些人把它叫“陰曆”,是對這種古老而至今具有生命力的曆法的誤解。
【閏年】
陽曆有閏日或陰曆農曆有閏月的一年都叫閏年。公曆一般每4年有一個閏年。平年365日,閏年366日,這多出來的一天加在二月末,閏年的二月就有29日。這一天就叫閏日。 公曆一般年份凡是能被4整除的都是閏年,如1984年就是閏年。 四年一閏的辦法,使得一年的平均時間比一年的實際時間多了約1分14秒。為了消除這個誤差,現行公曆規定,400年間隻允許有97個閏年而不是100個閏年。那些世紀整數年,如1900年、2000年,要能被400整除時才算閏年,否則仍算平年。因此,公元1800年、1900年都是平年,公元2000年、2400年才是閏年。
【農曆的閏月】
農曆以沒有“中氣”的月份作為上一月的閏月,中氣即二十四節氣中雙數的氣,如雨水、春分等等。閏月也有一些規律,每隔19個農曆年閏月的月份相同或前一個月或後一個月。 農曆3年一閏,5年兩閏,19年七閏,每逢閏年所加的一個月叫閏月。閏月加在某月之後,就稱閏某月。 有閏月的這一年就有十三個月,即383天或384天。
【農曆為何多閏五月】
據統計,本世紀內農曆共有37次閏月,其中閏五月8次,閏四月、閏六月各6次,閏二、三、七、八月各4次,閏十月l次。本世紀雖無閏九月,但上世紀出現過1832年壬辰;而閏十一、十二和正月,自清代以來一直沒有。閏月為何多在夏季而冬季沒有?閏五月為何特別多? 農曆的現行置閏方法是“十九年七閏”,因為19個農曆平年加7個閏月的總長度,與19個回歸年的總長度基本相等。至於閏月的安排,則根據節氣。古人把二十四節氣又細分為“節”與“中”兩氣,從“立春”起,逢單為“節”氣,如立春、驚蟄……逢雙為“中”氣,如雨水、春分……農曆曆法規定:每個月中必須包含一個相應的“中”氣,如正月中有“雨水”;二月中有“春分”等等,使月份與季節變化相適應。如果排到某個月中隻有一個“節”氣而無“中”氣,就定這個月為上月的閏月。如果中氣與中氣間隔長度都一樣平均值30.4368天,那麼各個月都有作為閏月的機會,而實際情況卻是:地球繞太陽的軌道是微扁的橢圓形,日地距離就時近時遠;二十四節氣的劃分,是以“春分點”作為零度可用太陽儀測出,地球每前進15度為一個節氣,兩個相鄰之間的中氣間隔角度為30度。盡管角度相同,但由於日地距離不一樣,同樣走完30度角所需的時間就不同。“夏至”後地球接近遠日點,使兩個中氣的間隔在31天左右,這樣就使在這段期間及其前後的曆月不包含中氣的機會較多,因此出現的閏月也較多。特別是“夏至”到“大暑”,兩個中氣間隔達31.45天,所以閏五月特別多,為什麼沒有閏十一、十二、正月呢?因為“冬至”後地球接近日點,它的運動較快,兩中氣的間隔僅29天多,這樣就使十一、十二、正月總含有一個節氣和一個中氣,有時還會出現一個月中含有“三氣”的現象,如甲子年1984十一月中就有“冬至”“小寒”“大寒”三個節氣。
【農曆一個月分三時段】
公曆的一個月可以分為上旬、中旬、下旬三個時段,而農曆的一個月卻是分朔、望、念三個時段:初一到初十為“朔”,十一至二十日為“望”,二十一至三十日小月至二十九日為“念”。如一個月的初七稱為“朔七日”,十六日稱為“望六日”,二十四日稱為“念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