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月份別稱的含義】
農曆月份別稱很多,就常見者簡釋如下:
一月 正月:一年之始,新春為正。 陬月:陬即陬訾,是天上的兩顆星星,正月裏日月相會於陬訾,因而取名陬。 端月:取一年端始之意。
二月 如月:如即隨從之義,二月萬物相隨而出,如如然也,所以稱如。 杏月:二月杏花開,故稱杏月。
三月 萠月:即炳,光明、顯著之意。 桃月:三月桃花盛開,故稱桃月。
四月 餘月:餘即舒展之意。四月萬物舒展,皆生枝葉。 清和月:風和日麗,天地清和。 槐月:四月槐花滿枝,故稱槐月。
五月 皋月:皋即高,向上之意。五月陰氣生,自下而上,使作物結實,垂於苗頂,故稱皋月。 榴月:五月榴花紅似火,故稱榴月。 蒲月:五月蒲草萋萋,故稱蒲月。
六月 且月:且即次且,猶豫不進之意。六月陰氣漸起,陰氣畏陽,尚猶豫次且,不敢前行,所以稱且月。 荷月:六月荷花滿地,故稱荷月。 伏月:一年最熱的日子。
七月 相月:相,引導之意。此時三陰之氣形勢漸盛,遂導引而上。 巧月:牛郎織女每年七夕在鵲橋相會。織女是智巧的象征,所以每當七七之夜,人間的婦女們就向織女星乞求智巧,七月由此稱巧月。 霜月:自此以後,天氣漸寒,露將成霜。
八月 壯月:壯者大也。八月陰氣大盛,因此得名。 桂月:八月桂花飄香,故稱桂月。
九月 玄月:玄即黑色。九月萬物畢盡,陰氣侵寒,其色皆黑,故稱玄月。 菊月:九月菊花傲霜,故稱菊月。
十月 陽月:此月全是陰氣用事,於是嫌其無陽,故以“陽”名之,加以匡正,又叫“小陽春”。
十一月 辜月:辜與故舊之“故”同義,十一月陽氣複生,正欲革除故舊以更新。 葭月:十一月葭草開始萌生,故稱葭月。
十二月 塗月:塗同除,即去也,意思是一年將要終結,離塵世而去了。 臘月:臘即臘祭,古人每逢一年終了,要獵禽獸來祭祀祖先,故稱臘月。 嘉平月:秦始皇改臘月為嘉平月。據說,有個叫茅蒙的,在華山之中,乘雲駕龍,白日升天,並傳出一支歌謠:“神仙得者茅初成,駕龍上升入泰清,時下玄洲戲赤城,繼世而往在我盈,帝若學之臘嘉平。”歌謠傳進秦始皇耳朵裏,秦始皇便有尋仙之誌,並下令將臘月改為嘉平月。
【農曆“正月”的來曆】
農曆年的第一個月,傳統的叫法是“正月”,為什麼得這麼叫呢?這要從古人給月份命名的方式習慣說起。 我們的祖先除了用序數詞標明月次之外,還為各個月份取了別名。月的別稱往往顯示其季節時令的自然特征,如,一月份時,太陽和月亮的視位置同在陬訾這組星宿的空城內,因此有別名為陬月。三月份是開始采桑養蠶的時節,便又稱蠶月。九月份秋霜肅殺,萬物漸漸凋敝,陰氣侵寒,大地呈現一片灰蒙蒙的昏暗景象,故稱玄月。十一月份是冬至這個節氣所在的月份,故名冬月。 古人也有注重強調某一月份中特定的社會活動內容而為月份取名的。比如,十二月是一年最後一個月,處於新舊交替的時期,上自王室,下至民間,在這個月裏都要除舊布新,迎接新生活的到來,故此月又稱塗月,塗即除,以新易舊的意思。再則,每年都在十二月份臘祭百神,這個月就又叫臘月。 在我國古代,一月份是天子召集文武朝臣商定一年政治事務的日子,因此,這個月也稱“政月”,即“議政之月”。 物換星移,春秋迭代,七雄紛爭的戰國之後,“六王畢,四海一”,出了一個叱吒風雲威震宇內的秦始皇。他姓嬴,單名一個“政”字,因此,政月這個稱法就犯了忌諱。於是,朝廷敕令改字為“正月”。但是,“政”、“正”二字讀音仍然相同,便又強行變更了字音,讀作征zhēng月。不過有人對此表示懷疑。清代黃生在《字詁》一書中說:“世傳秦始皇諱政,故民間呼正月之正作征音,此說非也。……蓋正月之正本平聲,後人不解其義,故駕言於祖龍指秦始皇耳!”黃生說的“正”字本有“征”音,倒是確有根據,據有些文字學家考證,在鍾鼎文中,就有把“正月”寫成“征月”的例子,隻是較為少見罷了。 另有一種說法,春秋時期,《春王正月》載:“正月為一月,人君即位,欲其常居道,故月稱正也。”再者,在我國古代的曆法中,每年的第一個月,各個朝代不盡相同。夏朝以一月為第一個月;商朝以十二月為第一個月;周朝以十一月為第一個月。每個朝代改正一次月份次序,就將改後的第一個月叫“正月”。“正”是改正的意思。到漢武帝時才正式確定農曆一月為正月,一直沿用至今。
【四季怎樣劃分】
中國在地球的北半球上,大部分地區屬於北溫帶,一年分為春夏秋冬“四季”,也稱“四時”。據王力考證: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隻分為春秋二時,所以稱“春秋”就意味著一年;《莊子》上有“蟪蛄不知春秋”的話,意思是說蟪蛄生命短促不到一年。此外上古史書也稱為“春秋”,因為記載史事必先標明年份。後來曆法日趨詳密,由春秋二時再分出冬夏二時,現在我們還可以看到,有些古書上所列的“四時”順序不是“春夏秋冬”,而是“春秋冬夏”,就是這個緣故,過去有一種說法,認為“春秋”二字是“春夏秋冬”的節略,用來代表“四時”的,其實並非如此。 關於一年四季的劃分,大致有幾種意見。我國古代是以每三個月為一季,即以陰曆正月至三月為春季,四月至六月為夏季,七月至九月為秋季,十月至十二月為冬季,但也有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作為四季的開始的。這和國外的情況有些不同。在北半球的歐美各國,通常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作為四季的開始:由於陽曆一月在一年中最冷,七月在一年中最熱,所以將一月作為冬季的中心月份,將七月作為夏季的中心月份,即以陽曆三月至五月為春季,六月至八月為夏季,九月至十一月為秋季,十二月至次年二月為冬季。當然,由於各地地理位置不同,冷熱時節長短不一,上述各種辦法有時並不切合實際,因此現今氣象學界多主張用“候溫”5天為一候,“候溫”就是每五天的平均氣溫來劃分四季—候溫大於22℃的為夏季,小於l0℃的為冬季,介於兩者之間的分別為春季和秋季。 我國古代以每三個月為一季,也就是說,春夏秋冬四季都是一樣長短,為此給陰曆一年十二個月排定了一個次序,即正月為孟春,二月為仲春,三月為季春,四月為孟夏,五月為仲夏,六月為季夏,七月為孟秋,八月為仲秋,九月為季秋,十月為孟冬,十一月為仲冬,十二月為季冬。古書上常見“三春”字樣,其含義有三,須視具體情況而定:一是指春季三個月,即孟春、仲春、季春的合稱;二是單指春季的第三個月,即季春;三是指三個春天,即三年。“三夏”、“三秋”、“三冬”同此。另外還有把春季稱為“九春”的,因為春季三個月共有90天;“九夏”、“九秋”、“九冬”也是這樣。
【春天何時開始】
從什麼時間起算是進入春天呢?古今各說不一。 一說從“立春”開始。其理由是“立春”為二十四節氣之首。立春一般在陽曆的二月四日至五日,也正好處在春節前後的十天之內。 二是傳統說法。我國農曆的春天,指正月、二月、三月。把正月叫“初春”或“元春”;二月稱“早春”或“仲春”;三月為“陽春”或“暮春”。這頗近乎實際。因為單以“立春”為春天的開始,並不符合天氣的實際情況。“立春”之日不是“五九”尾,便是“六九”頭。 三是現代氣象學上的規定:春天的標準溫度,是平均溫度在10~20℃。 我國幅員廣大,南北由熱帶到寒帶,較為合乎自然界氣候變化規律。還是以氣溫為標準,確定春天到來的遲早較為科學。
【立春為何又叫“打春”】
立春是農曆一年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我國民間一般稱之為“打春”。為什麼立春又叫“打春”呢? 據史書記載,“打春”一說源於宋代。北宋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寫道:“立春前一日,開封府進春牛入禁中鞭春。開封、祥符兩縣,置春牛於府前,至日絕早,府僚打春,如方州儀。”這裏說的是,立春那一天,宮廷和府縣都舉行用鞭子象征性地抽打耕牛的儀式,以表示大地解凍,春耕即將開始的意思。南宋莊綽在《雞肋編》中也記敘了立春那天“打春”的活動,但打的不是真牛,而是人們用泥巴雕塑的土牛、土籠頭、土韁索和土駕牛的人,州縣官吏“執鞭擊之,以示勸農之意”。後來雖然“鞭牛”之習漸漸被廢除,但“打春”之說卻留傳至今。
【夏之別稱】
1朱明:《爾雅?釋天》“以夏為朱明”。《漢書?禮樂誌》有“朱明盛長,敷與萬物”句。朱夏:《爾雅?釋天》以“夏為朱明”或“長嬴”,後人由此引申為“朱夏”。晉傅鹹賦雲:“應青春而敷蘖,逮朱夏而誕英”;宋孔平仲詩雲:“中有清風發,能令朱夏寒”—《官鬆》。 2三夏:古人以四月為孟夏,五月為仲夏,六月為季夏,簡稱“三夏”。古樂府民歌中有《子夜四時歌?夏歌》,其中唱道:“情知三夏熱,今日偏獨甚。” 3九夏:夏季三個月共90天,故雲。陶潛《榮木》詩序有“日月推遷,已複九夏”之句。 4長夏:夏季白晝特別長。唐高駢《山亭夏日》詩:“綠樹陰濃夏日長,樓台倒影入池塘”;宋張來《夏日》詩:“長夏江村風日清,簷牙燕雀已生成”;明高攀龍《夏日閑居》詩:“長夏此靜坐,終日無一言。” 5炎節:《梁元帝纂要》說“夏節曰炎節”,亦稱“炎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