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九九歌】
用“九九”計算來反映我國夏季氣候的變化,知道的人不多。據查,在湖北老河口市即老化原禹王廟正廳的榆木大梁上,發現了一首用鬆墨草書的《夏至九九歌》,其內文是“夏至入頭九,羽扇握在手。二九一十八,脫冠著羅紗。三九二十七,出門汗欲滴。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六九五十四,乘涼進廟祠。七九六十三,床頭摸被單。八九七十二,子夜尋棉被兒。九九八十一,開櫃拿棉衣”。另外,還有一首《夏日數九歌》,它在我國北方大部分適用。原文是“一九至二九,扇子不離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衣衫汗濕透;五九四十五,樹頭清風舞;六九五十四,乘涼勿大遲;七九六十三,夜眠莫蓋單;八九七十二,當心受風寒;九九八十一,家家找棉衣”。
【冬至九九歌】
每年的12月22日前後為“冬至”。有人說按照天文四季的劃分,冬至這天,才真正是冬季的到來。人們習慣上把冬至這天定為“頭九”的第一天。從“頭九”到“九九”,一共81天,叫做“連冬起九”。此俗甚早,公元6世紀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曰:“俗用冬至日數及九九八十一日,為寒盡。” 我國疆域遼闊,各地在“九九”期間的氣候情況也不盡相同。人們根據本地氣候變化特征和各自的生活體驗,編出來的“九九歌”也風格各異,豐富多彩。 陝西、河南、河北一帶的“九九歌”通俗易懂,流傳很廣:“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和六九,河邊看楊柳。七九冰河開,八九燕子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四川、湖南、湖北一帶,民間流傳的“九九歌”,不僅形式活潑,形象生動,而且富於音樂感,讀起來朗朗上口,娓娓動聽,好記好背: “冬至是頭九,兩手藏袖口。二九一十八,口中似吃辣。三九二十七,見火如見蜜。四九三十六,關門把爐守。五九四十五,開門尋暖處。六九五十四,楊柳發青絲。七九六十三,行人脫衣衫。八九七十二,柳絮飛滿地。九九八十一,穿蓑戴鬥笠。”
【九九消寒詩】
在山東濰坊發現一首“九九詩”,詩為九首絕句,分別寫在81格的“八卦交象圖”內,相傳為清道光年間王之瀚所寫,他在前人“九九歌”基礎上,加上形象、生動的景物描寫,把當地“九九”期間的氣候變化情況及淳樸的民風民俗刻畫得淋漓盡致,躍然紙上,堪稱“九九歌”中的佳作,詩逐日塗染,塗完則“數九”畢,全詩如下:“一九冬至一陽生,萬物資始漸勾萌,莫道隆冬無好景,山川草木玉裝成。二九七日是小寒,田間休息掩柴關,室家共享盈寧福,預計來年春不閑。三九嚴寒春結冰,罷鉤歸來蓑笠翁,雖無雙鯉換新酒,且喜床頭樽不空。四九雪鋪滿地平,朔風凜冽起新晴,朱?公子休嫌冷,山有樵夫赤足行。五九元旦一歲周,茗香椒酒答神麻,太平天子朝元日,萬國衣冠拜冕旒。六九上苑佳景多,滿城燈火映星河,尋常巷陌皆車馬,到處笙歌表太和。七九之數六十三,堤邊楊柳欲含煙,紅梅幾點傳春訊,不待東風二月天。八九風和日遲遲,名花先發向陽枝,即今河畔冰開日,又是漁翁垂釣時。九九鳥啼上苑東,青青草色含煙蒙,老農教子耕宜早,二月中天起臥龍。”
【“九九歌”趣談】
“九九”是我國民間相傳的計日法,它從冬至那天算起,第一個九天是“一九”,第二個九天是“二九”,依此類推,數到第九個九天最後一日,總共八十一日,就到了“九盡”。這表明冬天結束,可以下地春耕了。“數九”。習俗起源甚古。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550年前後梁朝人宗懍所著的《荊楚歲時記》。書中說:“俗用冬至日數及九九八十一,為寒盡。”可見,數九的習俗形成甚早。 “九九歌”巧妙地用自然界中某些生物的各種生態反映,形象生動地表明“九”裏各時期的氣候發展。如《帝京景物略》中的“九九歌”: “一九二九,相喚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籬頭吹醏篥;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家家推鹽虎;六九五十四,口中出暖氣;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單;八九七十二,貓狗尋陰地;九九八十一,窮漢受罪畢;才要伸腳暖,蚊蟲虼蚤出。” 北京一帶,流行的全文是這樣的: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這裏所謂的“不出手”、“冰上走”、“沿河看柳”等都是物候現象,從人的冷暖感覺,生動形象地反映了北方冬至後一段時間的氣溫變化。 另有一類講農事活動的“九九歌”,與上文講氣候、物候發展的“九九歌”不同。江蘇流傳這樣一首: “一九二九,背起糞簍;三九四九,拾糞老漢沿路走;五九六九,挑泥挖溝;七九六十三,家家把地撿;八九七十二,修車裝板兒;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齊出。”
【冬之別稱】
玄英:《爾雅?釋天》:“冬為玄英”,泛指冬。隆冬:《晉書?王獻之傳讚》:“觀其字勢,如隆冬枯樹”;晉歐陽建《臨終》詩雲:“鬆柏冬悴,然後知歲寒”,都是指的冬天。三冬:古代以十月為孟冬,十一月為仲冬,十二月為季冬,簡稱為“三冬”。唐杜荀鶴《溪居》詩:“不說風霜苦,三冬一草衣”,指的是冬;有時專指十二月:“阿翁九日新成服,父老三冬未見歸”明顧瑛《呈纓叔正》。九冬:冬季共九十天,故雲。南朝梁沈約《夕行夜間鶴》詩雲:“九冬霜雪苦,六翮飛不住”即是。嚴冬:南朝梁簡文帝集《大同十一月庚戌》詩:“是節嚴冬景,寒雲掩落暉。”冬節:有時專對冬至而言。《南齊書?武陵昭王曄傳》:“冬節間訊,諸王皆出,曄獨後來。”有時泛指冬天。《後漢韋?馬融傳》:“方涉冬節、農事閑隙。”曹操《卻東西門行》:“冬節食南稻,春歸複北翔。”
【春節與公曆的關係】
盡人皆知,春節是農曆正月初一。但由於公曆和農曆之間存在著較大差別,故每年春節所在的公曆日期總是變化的。不過這個變化也不是沒有規律的,它遵循著如下兩個規律: 閏年推遲19天,平年提前11天。如果上一年農曆有閏月,本年春節要比上年推遲19天到來;如果上一年沒有閏月,本年春節就比上一年提前11天到來。例如:1982年有閏月農曆閏四月,1983年春節為2月13日,比1982年春節1月25日推遲19天;而1983年卻沒有閏月,故1984年春節2月2日要比上一年提前11天。這個日期差別的原因是:公曆每年為365天或366天,而農曆平年為353~355天,閏年為383~385天。兩種曆法的平均日數差為11天左右。農曆平年一年的天數比公曆要少,所以春節提前11天到來;而農曆有閏月的那年,總天數卻又比公曆要多19天,因此春節也就推遲了19天。 春節所在公曆日期19年重複一次。例如:1982年的春節是在1月25日,19年後的2001年的春節也是1月25日。依此類推,1983年與2002年的春節同在2月13日;1984年的春節是2月2日,2003年的春節也一定是2月2日。
【曆史上有10天空白】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編著的《清代中西曆表》一書中,明朝萬曆十年1582年九月十八日是陽曆10月4日,九月十九日卻跳到陽曆10月15日,10月5日至14日這10天是曆史上的空白。原來,在1582年以前,世界上還沒有通行現在通行的公曆曆法,通行的卻是儒略曆。由於儒略曆不很準確,每隔四百年就產生3天的誤差,到了1582年就誤差了10天。再過兩千年,春、夏、秋、冬都要往前移動一個月。1582年羅馬教皇格利哥裏十三世,特為此召開了有天文學家和僧侶參加的討論會,接受了醫生格裏奧提出的公曆,於同年3月1日下詔,命令把10月5日改為10月15日。這樣10月5日至10月14日這10天就成為曆史上的空白。
【“節氣”探源】
“木梢寒未覺,地脈暖先知。鳥囀星沉後,山分雪薄時。”這是唐代詩人曹鬆《立春》詩中的名句。 “立春”,是農曆新年的第一個“節氣”。我國古代把一年分為“二十四節氣”,這個獨特的創造,為天文學作出了偉大的貢獻。“二十四節氣”的發明,是對天象長期觀察、反複探索的結果。英國學者李約瑟讚道:“中國人在阿拉伯人以前,是全世界最堅毅、最精確的天文觀察者。” 迄今保存最完好的最古的天文台“登封觀星台”現存的建築遺跡,建於元初,座落在古都洛陽東南的登封縣合成鎮。這座巍然挺拔的古建築遺跡,由高8.5米的“測景台”、長30.3米的“星天尺”組成。相傳周公曾跋山涉水,風塵仆仆,從西周首都鎬京來到這裏,主持過測量日影。至今還珍藏著公元724年唐代所立的石表,上刻“周公測景台”五個字。 在觀察、測量太陽位置變化規律的基礎上,我國古代人民把一年劃分為若幹“節氣。”春秋末年,根據每年“冬至”時刻的測定,推算出一年歲實是365.25日,這在當時是世界上最精密的數值,為準確預報季節、反映氣候寒暖變化創造了條件。《春秋》書中,已有許多春夏秋冬四季的記載。西漢時問世的《淮南子?天文訓》則完整地記錄了全部“二十四節氣”。驚蟄、清明、穀雨等,這些名詞與天氣、物候的對應,足以證明它同農業畜牧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它至今仍為我國人民所沿用,具有悠久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