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以表示一年裏天時和氣候變化的24個時期,也就是表示地球在圍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24個不同的位置。天文學上,用太陽的黃經度來計算:分黃道為360度,取“春分點”為零度,由此起算,每15度為一個節氣,6個節氣為一季,合四季而得“二十四節氣”。我國勞動人民遠在春秋時代已通過農業生產實踐,定出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大季氣。在秦漢時期,二十四節氣的概念已完全確立,成為農業活動的主要根據。

【二十四節氣歌】

立春梅花分外豔,雨水紅杏花開鮮。 驚蟄蘆林聞雷報,春分蝴蝶舞花間。 清明風箏放斷線,穀雨嫩茶翡翠連。 立夏桑籽像櫻桃,小滿養蠶又種田。 芒種玉簪放庭前,夏至稻花如白練。 小暑風催早豆熟,大暑池畔賞紅蓮。 立秋知了催人眠,處暑葵花笑開顏。 白露燕歸又來雁,秋分丹桂香滿園。 寒露萊苗田間綠,霜降蘆花飄滿天。 立冬報喜獻三瑞,小雪鵝毛飛蹁躚。 大雪寒梅迎風開,冬至瑞雪兆豐年。 小寒遊子思鄉歸,大寒歲底慶團圓。

【二十四節氣的傳統含義】

立春春季開始的意思。

雨水水降雨開始。

驚蟄開始響雷,冬眠動物複蘇。

春分春季的中間,晝夜平分。

清明氣候溫暖,天氣清和明朗。

穀雨降雨量增多,對穀類生長有利。

立夏夏季開始的意思。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子粒逐漸飽滿。

芒種芒種忙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夏天到,此時白天最長,夜晚最短。

小暑正當初伏前後,氣候開始炎熱。

大暑為一年中最炎熱的時立秋秋季開始,氣溫逐漸下降。

處暑“處”有躲藏、終止的意思,表示炎熱即將過去。

白露此時節,因夜間較涼,空氣中的水氣往往凝成露水。

秋分秋季的中間,晝夜平分。

寒露氣溫明顯降低,夜間露水很涼。

霜降開始降霜。

立冬冬季開始的意思。

小雪開始降雪。

大雪降雪較大。

冬至進入“數九”寒天,白天短,夜晚長。

小寒氣候已比較寒冷。

大寒為最冷的時節。

【“數九”與消寒】

冬至,我國民間叫做“交九”,也叫“數九”。冬至後約一個月,就進入了“三九三,凍破磚”“三九二十七,見火如見蜜”的真正寒冷季節。從冬至算起,每過九天算一“九”,八十一天結束。“九盡桃花開”,天氣就暖和了。在沒有天氣預報的情況下,人們根據長期的實踐經驗,創造出了許多記述數九期間寒暖變化規律的方法。民間歌謠說:“一九二九,伸不出手;三九四九,凍死貓狗;五九六九,隔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寒盡,春暖花開。”另外,還有許多種用有趣的圖、表或字句逐天記錄九“九”的進程和天氣變化的方法。有的畫素梅一枝,八十一朵,從冬至起逐日用紅筆染其一朵,畫梅紅遍,而九九畢,謂之“九九消寒畫”;有的畫表一幅,九行八十一格,日塗一圈於一格,上陰下晴,左風右雨,格滿則寒消,謂之“九九消寒表”;也有描九個中空影格字,每格各為九筆,如:“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從頭九的第一天開始填寫第一字第一筆,以後每天寫一筆,九天填完一個字為一“九”。九字八十一天填完則九盡,謂之“九九消寒句”;還有人創作“九體”對聯,每聯九個宇,每字皆九劃,如:“故城秋荒屏欄樹枯榮;庭院春幽挾巷草重茵。”把這些字描成空格,每天在上、下聯上各填一筆,全聯填完,春暖花開,謂之”九九迎春聯”。以上計種統稱“九九消寒圖”。

【二十四節氣農諺歌】

正月 歲朝蒙黑四邊天大雪紛紛是旱年但得立春晴一日農夫不用力耕田

二月 驚蟄聞雷米似泥春分有雨病人稀月中但得逢三卯到處棉花豆麥佳

三月 風雨相逢初一頭沿村瘟疫萬民憂清明風若從南起預報豐年大有收

四月 立夏東風少病遭時逢初八果生多雷鳴甲子庚辰日定主蝗蟲損稻禾

五月 端陽有雨是豐年芒種聞雷美亦然夏至風從西北起瓜蔬園內受熬煎

六月 三伏之中逢酷熱五穀田禾多不結此時若不見災危定主三冬多雨雪

七月 立秋無雨甚堪憂萬物從來一半收處暑若逢天下雨縱然結實也難留

八月 秋分天氣白雲多到處歡歌好晚禾最怕此時雷電閃冬來米價道如何

九月 初一飛霜侵損民重陽無雨一天晴月中火色人多病若遇雷聲菜價高

十月 立冬之日怕逢壬來歲高田枉費心此日更逢壬子日災殃預報損人民

十一月 初一有風多疾病更兼大雪有災魔冬至天晴無雨色明年定唱太平歌

十二月 初一東風六畜災倘逢大雪旱年來若然此日天晴好下歲農夫大發財 甲子雨春甲子雨地赤千裏夏甲子雨撐船入市秋甲子雨禾生兩耳冬申子雨牛羊凍死己卯風春己卯風樹大空夏己卯風禾大空秋己卯風禾裏空冬己卯風袖裏空

【節氣與氣象農諺】

我國是以農立國,曆代鄉賢老農口語,根據他們對雲、霧、雷、風、雨、旱、潦、豐、歉的長久觀測所得的經驗,用來編造許多農諺作為終年耕種作息的依據。雖不一一應驗,但亦有些可靠性,對從事農時和預防災害的降臨,有備無患而極有裨益。茲舉我國民間有關天氣之晴雨預測農諺供參考。 “初一落初二散,初三落月半”。初一如下雨初二則會放晴,初三若下雨則會落到十五難估計。 “雨澆上元燈,日曬清明種”。上元若下雨,清明定放晴。 “頂看初三,下看十八”。每月初三日與十八日若有雨則繼續下。 “立春落雨至清明”,立春日若下雨,則直至清明這段期間雨量較多。 “春寒雨多,冬寒雨散”。春天若天氣寒冷,雨水必定多,但冬天天氣寒冷,雨水必稀少。 “春黑冬白,雨仔泄泄”。春天滿天黑雲,冬季滿天白雲,則細雨綿綿,下個不停。 “早春晚播田”。立春日如在上年十二月內謂之早春,若播種莫過早也不過遲,按季節行事。 “春霧曝死鬼,夏霧做大水”。觀早晨之霧來卜晴雨。 “春南夏北,無水磨墨”。春天若吹南風,夏天若吹北風,則雨水甚少,有旱災之虞。 “二月二打雷,稻尾較重捶”。二月初二是土地公生日,這一天若打雷,卜早期稻穀豐收。 “春分有雨病人稀”。春分日有雨,則病人就少。 “雨打五更日曬水”。即五更忽然下雨,中午必晴。 “一點雨一個燈,落到明朝也不晴”。即一點雨水一個泡,落到明天早也不會停。而繼續有雨。 “清明風若從南起,定主田禾大有收”。清明日若有南風吹,可卜大豐收之年。 “三月死魚鰍,六月風拍稻”。三月若過分酷熱,水中部分泥鰍熱死,象征台風及早來,六月稻穀會受其害。 “四月芒種雨,五月無幹土,六月火燒埔”。芒種日若下雨,則五月少有晴天,而六月則幹旱無雨,酷熱異常。

“西北雨,落不過田埂”。夏季常見的雷雨驟雨來自西北布向,愈下得快,愈停得快。 “未食五月粽,被褥不甘放”。端午節後始無寒氣。 “小暑怕東風,大暑怕紅霞”。小暑前後十天內,若吹東風,則有台風來襲。大暑前後早晚泛出紅霞,表示將有台風。 “空心雷,不過午時雨”。早晨一陣雷響,中午前一定有雨。 “六月初一,一雷壓九台”。六月初一日,如有雷鳴,年中則少有台風。 “六一九,無風水也哮”。六月十九日必定有風,否則必有雨。 “七一雷。一雷九台來”。七月初一日若有雷鳴,年中台風必定很多。 “夏至風從西北起,瓜菜園內受熬煎”。夏至日吹西北風,可卜年中什稻有歉收之虞也。 “立秋無雨最堪悲,萬物從來隻半收”。立秋日若無雨,萬物可能不豐收。 “東閃太陽紅,西閃雨重重,北閃當麵射,南閃閃三夜”。夏秋相交時,東閃電表無雨,西閃電重重有雨,北閃即有雨,南閃卜遲遲少雨。 “雷打秋,冬半收”。立秋雷鳴,則遲禾少收之報。 “好中秋,好晚稻”。中秋月明朗,預卜豐收。 “快雨快晴”。驟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突然起風下到明天,突然下雨不會到天黑。 “重陽無雨一冬晴”。九月初九日若無雨,可卜下半年雨量稀少。 “立冬之日怕逢壬,來歲高田枉費心”。立冬日之天幹逢壬字,來年高處之田有歉收之虞。 “冬至天陰無日色”。可卜來年定唱太平歌。 “十二月南風現報”。十二月間若吹南風則馬上下雨。 “大寒不寒,人馬不安”。大寒日不冷,可卜人畜多疾之情。 “晨霧罩不開,戴笠披水衣”。觀早晨之霧若久久不散,往往變雨,農夫下田不得不披上水衣。 “送神風,接神雨”。十二月廿四日是送諸神上天的日子,這時若吹風則下年正月初四日接神下幾時會下雨。

【七十二候小話】

據傳,我國最早“周公作時訓,定二十四氣,辨七十二候。”戰國末期,秦相呂不韋集合門客共同編寫的著名雜家代表作《呂氏春秋》裏,已有了明確記載。並作了比以前較為係統的概括:“以五日為一候”,三候為一氣;一年分二十四氣,共“七十二候”;每候以一個物候現象相應,叫“候應”,表示一年中物候和氣候的一般變化情況。到了宋元時期,吳澄編著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把“七十二候”的“候應”,基本分為三類:一類是動物候的“候應”,如鴻雁來賓、寒蟬鳴、蚯蚓出等;一類是植物候的“候應”,如桃始華、萍始生、禾乃登等;一類是非生物候的“候應”,如水始冰、雷乃發聲、虹藏不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