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十二時】
古時分一日為“十二時”,據《左傳》杜預注,這十二時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yu中、日中、日die、晡bu時、日入、黃昏、入定。如漢樂府《孔雀東南飛》:“黃昏後,寂寂人定初”,其“黃昏”、“人定”均為十二時之一。漢太初改朔之後,對於一晝夜有了等分的時間概念,以十二地支為紀,每個時辰恰好等於現代的兩小時。後世又分子時為子初、子正,醜時為醜初、醜正……,一日十二時為二十四小時,十二時、十二時辰和現代時段對照如下: 十二時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晡時日入黃昏人定時辰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現代時段
【“十二時”的別名及含義】
夜半
又名子夜、夜分、中夜、宵分等。十二時的第一個時辰,地支命名稱子時,相當中原標準時間23時—1時。夜指太陽落山到太陽升起這段時間。夜半,即夜的中間時段。夜分即一夜的中分時段。中,即中分,中分之夜即半夜。宵分,宵即夜,分,中分。古人還用天幹把夜分為五個時段,稱為五夜,即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五夜之間要打更所以又叫五更。古時打鼓表示起更,一夜打五次鼓,又叫五鼓。夜半即相當於丙夜、三更、三鼓這段時間。俗語有半夜三更之說。
雞鳴
又名荒雞。十二時的第二個時辰,地支命名稱作醜時,相當於五夜的丁夜、四更、四鼓,中原標準時間1時—3時。夜半之後雄雞開始啼鳴,故曰雞鳴。半夜雞鳴,有的不按一定時間亂叫,被稱作荒雞。古時迷信,認為這是一種不祥的惡聲。荒鳴作為時間單位指雞鳴這段時間,一般則指夜半前後即三更前後鳴叫的雞為荒雞。蘇東坡詩:“荒雞號月未三更,客夢還家得俄頃。”《召還至都門先寄子由》。另《晉書?祖逖傳》:“中夜聞荒雞鳴,蹴琨劉輥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
平旦
又名平明、旦明、黎明、早旦、日旦、昧旦,早晨、早夜、早朝、昧爽、旦日、旦時、拂曉等。太陽尚未出,天灰蒙蒙亮時叫平旦,旦是會意字,表示太陽剛剛露出地麵或水麵,意為早晨。此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說是天明,卻仍是夜色,故又名早夜。古人為臣子的,此時起床上朝辦公,故又稱早朝。昧意為昏暗,爽意為明亮,天要明不明之際,昏暗不清,所以又有昧旦、昧爽之稱。
日出
又名日上、日生、日始、日?、旭日、旭旦、破曉。十二時第四個時辰,地支命名叫卯時,相當於中原標準時間5時~7時。指太陽開始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意為天明,旭意為日出時的光明樣子,旭日即初出的太陽。破曉意為天亮。上、生、始均為此時太陽活動形象。
食時
又名早食、宴食、蚤食。十二時第五個時辰,地支命名曰辰時,相當於中原時間7時~9時。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的時間,所以取名食時。一天中第一次吃飯,故曰早食。蚤就是早。
隅中
又名日禺、禺中、日禺中。十二時第六個時辰,地支命名曰巳時,相當於中原時間9時—11時。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隅本意為角,此名得之於太陽與地上兩個觀測點之間的夾角。《淮南子?天文》:“日出於穀,……至於衡陽,是謂隅中,至於昆吾,是為正中。”禺也就是隅。
日中
又名日正、日午、日高、中午、正午、亭午、日當午、日南、正中。十二時的第七個時辰,地支命名稱為午時,相當幹中原時間11時~13時。太陽運行到一天的中間階段,處天的最高空。對在北半球的中國來說,此時日在正南、正中。幾個別名就是指太陽活動的位置。
日籦
又名日昃、日仄、日側、日跌、日斜、日映。十二時的第八個時辰,用地支命名即為未時,相當於中原時間13時~15時。太陽偏西為日籦。日籦也就是跌,太陽已過中午便開始從最高處向下跌落。昃、仄、側、跌、斜、映都是日向西斜落的意思。
晡時
又名〖HT5”,6”〗饣〖KG-*2〗甫時、日〖HT5”,6”〗饣〖KG-*2〗甫、日稷、日夕、夕食。十二時的第九個時辰,地支命名稱為申時,相當於中原時間15時~17時。古時候晡和相通,即吃飯的意思。申時人們開始吃一天中的第二餐,所以稱為晡時。稷意為昃即日西斜。夕意為晚,夕食就是晚飯。
日入
又名日沒、日沉、日西、日落、日逝、日晏、晏食、日旰、日晦、傍晚日入意為太陽落山,即夕陽西下的時候。晏意為晚。晦意為昏暗,太陽落山了,天也開始昏暗起來,即將進入夜晚。旰意為天晚了。
黃昏
又名日夕、日未、日暮、日晚、日?、日墮、日曛、曛黃。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太陽落山也就是白天的結束夜晚的開始。黃昏起更入夜,此時相當於五夜中的甲夜、一更、一鼓。?即暗。曛意為日落時的餘光,即日暮開始。
入定
又名定昏、夤夜。十二時辰中的第十二個時辰,地支命名亥時,相當於中原時間21時~23時。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相當於五夜中的乙夜、二更、二鼓。夤意為深。
【《十二辰歌》】
在敦煌遺書中發現《十二辰歌》,歌詞內容如下:
平旦寅,少年勤學莫辭貧。君不見朱買未得貴,猶自行歌自負薪。 日出卯,人生在世須臾老。男兒不學讀詩書,恰似園中肥地草。 食日辰,偷光鑿壁事殷勤。丈夫學問隨身寶,白玉黃金未是珍。 隅中已,專心發憤尋詩書。每憶賢人羊角哀,求學山中並糧死。 日南午,讀書不得辭辛苦。如今聖主召賢才,去爾中華用我武。 日映未,暫時貧賤何羞恥?昔日相如未遇時,?
惶賣卜於纏市。 脯時申,懸頭刺股士蘇秦。貧病即令妻嫂行,衣錦還鄉爭拜秦。 日入酉,金樽多瀉蒲桃酒。喚君莫棄失徒人,結交承己須朋友。 黃昏戌,琴書獨坐茅庵室。天子不將印信迎,誓隱山林終不出。 人定亥,君子雖貧禮常在。鬆柏縱然經歲寒,一片貞心常不改。 夜半子,莫言屈滯長如此。鴻鳥隻思羽翼齊,點翅飛騰千萬裏。 雞鳴醜,莫惜黃金結朋友,蓬高豈得久榮華,飄飄萬裏隨風走。
【古代以鼓報時】
用鼓報時,在我國元代就已經開始了。據記載,北京的鼓樓當時有鼓24麵,它代表著農曆的24個節氣。鼓用整張牛皮蒙製而成,直徑1.5米,高2米。元、明兩代,鼓樓的鼓是報時中心。當時鼓的報時主要以銅壺滴漏為依據,到清朝改為時辰香計時。 鼓樓擊鼓時自有規律。每日晚7時定更,稱為“交更”,這時全城百姓聽鼓聲關閉城門,出入城中斷,叫“淨街”,在以後每個更次擊鼓兩遍,直至五更。鼓的擊法很有節奏,前後共108下,現在北京流傳的“緊十八,慢十八,不緊不慢又十八”的說法指的就是擊鼓。當時,黎民百姓每日的作息時間都以此為準。 據1942年2月10日《實報》載崇璋的文章說,鍾鼓樓專司更籌,清時隸鑾輿衙門,劃每夜為5節。八時戌曰定更,又曰起更,又曰初更;十時亥曰二更;十二時子曰三更;二時醜曰四更;四時寅曰五更;五時卯天明曰亮更,則隻撞鍾不擊鼓。鼓之擊法,先快擊18響,再慢擊18響,快慢相間6次,共為108響。相傳在天氣晴朗時可聞40裏。 在曆史上鼓樓的鼓也曾用作報警,故每夜12時子時以後不再擊鼓。如外敵入侵,則擊鼓告令全城百姓,傳入宮中,以防萬一。
【從雞鳴到鍾表】
雞鳴報曉、貓眼成線,是我國上古人判定時間早晚的一種標誌;燃香、散熱一杯茶也是古人確定時間長短的方法。 以後人們又發明了土圭、日表、刻壺記漏,認定時間的長短早晚。 15世紀,德國人彼得?金列恩創製了世界上第一隻掛表。此後,鍾表成為人們的裝飾物。製作匠們不斷創新,如打簧報時表能按時奏樂。英國女王安娜的一隻報時表鑲嵌在寶石戒指上麵,每小時能從表裏伸出一把極小的錘子,敲打女王的手準確報時。 明朝萬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來中國傳教時,給中國帶來了西方的鍾表。當時利瑪竇送給明廷兩隻鍾:大的報時,小的鳴刻,又因為是按時自動打擊,又稱之為“自鳴鍾”。 鍾初入我國時,人們“秘不知其術”見《續進考樂考》。但很快就有人了解了它的原理。不久,政府也在廣州、蘇州設廠造鍾,經過不斷努力,鍾表製作技術也出現高超水平。如今南京博物院所陳列的四柱鐵製的天文掛鍾康熙年造,還有北京、南京博物館所藏的“音樂鍾”、“水法鍾”等,都是廣州產品。
【時間古稱】
歲:年。邇年:近幾年。期月:一整年。曩:從前。久之:很久。異日:將來。日:一天天。翌日:明天。夙:早晨。亭午:正午。食頃:一頓飯工夫。卒:同“猝”、突然。倏爾:忽然。輒:常常。宵:晚上。夜分:半夜。子時:半夜。失時:過時。是年:這一年。期年:滿一年。積年:好幾年。向:從前。良久:很久。旦旦:天天。素:一向。既望:陰曆十六垂:將近。初:剛開始。尋:不久。已而:不久。翼日:明天。旦:早晨。質明:天亮了。暮:傍晚。瞑:天黑了。中夜:半夜。夜闌:夜深。邇來:從那時以來。嚐:曾經。瞬息:一眨眼。俄而:一會兒。少頃:一會兒。頃之:一會兒。斯須:一會兒。既:已經。適:剛才。未幾:將近。未幾:沒多久。旋:立刻、馬上。遽:立刻、馬上。俄:一會兒。頃刻:一會兒。俄頃:一會兒。須臾:一會兒。逾時:過了一會兒。亟:急切、趕快。秋:時候。奄:突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