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刹那有多久】

讀書看報時,常見到“刹那”、“瞬間”、“彈指”、“須臾”等字眼,這些都是表示非常短暫的時間概念。它們到底有多久時間?它們之間是否有差別? 我們可從古代的梵典中找到明確的答案,在《僧隻律》中即有這樣的記載: “一刹那者為一念,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為一彈指,二十彈指為一羅預,二十羅預為一須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須臾。”據此,可推算出具體時間來。即一天一夜24小時有480萬個“刹那”,或24萬個“瞬間”,12千個“彈指”,30個“須臾”。再細算,一晝夜有86400秒,那麼,一“須臾”等於2880秒48分鍾,一“彈指”為7.2秒,一“瞬間”為0.36秒,一“刹那”卻隻有0.018秒。在寫文章時,為了表達恰切的意思,對上述概念應斟酌選用。

【時辰?五更?更鼓樓】

在有記載的我國4000多年的曆史中,現代鍾表的出現隻是近一二百年的事。那麼,過去的數千年中,我們祖先是用什麼方法計時的呢? 許多文學作品都描述了古代計算時間的方式。如京劇《逼上梁山》中,林衝唱道:“聽樵樓它把三更打”;民歌《歎五更》中“一呀一更裏,月牙正偏西呀……”這說明古代我國人民不是用小時、分、秒來計時,而另有計時單位,這就是時辰與五更。

時辰

古代人把一晝夜分為十二等份,每一等份稱為一個時辰,共是十二個時辰,十二時辰用天幹地支十二個代號表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時辰簡稱子時或子牌,相當於今23點到第二天1點鍾。餘類推。 古代一個時辰相當於現代兩個小時,古人又把一個時辰分為時初和時正兩部分。時初4刻、時正4刻。這樣一個時辰8刻,一晝夜就是96刻了。 清代的皇家對時間的規定更為詳細。《大清會典》中寫道,“凡候時,皆準以晝夜。周日十二時。時八刻。刻十五分。分六十秒,……合晝夜皆九十六刻。析之為一千四百四十分。又析之為八萬六千四百秒。”這樣一來,1刻為15分,8刻就是120分,也就是兩小時,這完全和今天的24小時製相同了。

五更

五更是古代人夜間用來計時的單位。 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等於一個時辰,也就是現在的兩個小時。因為夜有長有短,所以,作為夜間的計時單位,也就隨之而變化了。但無論怎樣變,作為夜半的三更天,永遠是五更的中段,也就是俗話說的“子夜”、“三更半夜”,相當於夜23點至明晨1點。而“初更”正是“月芽兒正偏西”、“五更”天也就是拂曉時分,也就是俗話說的“雞鳴五更”。

更鼓樓

古代使用漏刻這樣的計時器來計時,一直使用到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刻漏又稱銅壺滴漏,是利用一定容積銅壺內的水漏出的量來計時的。 因為漏壺較為笨重和複雜,要設置專門的更鼓樓來陳置和使用,隻是宮廷和官府才有。北京故宮的神武門就是紫禁城中的更鼓樓,黃昏後鍾樓鳴鍾108聲然後起更。開始了五更中的初更,這時就按更敲鍾,按點敲鼓。 民間的鍾鼓樓是很多的。現在一些城市還有鼓樓是曆史的遺跡,走街串巷的更夫就根據更鼓樓上指示的時間,完成其打更報時的任務,每一更又分為四點,即約半小時一點,更夫打一下鑼表一更,敲二下梆子表示二點,就是一更二點。雖然更夫的職業低賤,戲劇中也總以小醜的嘴臉出現,但是如果遇上一個不負責任的打更人,亂打一通,那將使靜悄悄的夜發生多少混亂現象和笑話,是可想而知的。

【時間為何稱“光陰”】

各個國家最先發展起來的科學幾乎都是天文和曆法。因為人類要生存和發展,就要勞作和休息。什麼時候勞作合適,什麼時間休息合適?晝興夜寐,最為理想,而且人們對於晝夜的劃分也比較容易把握,因此人類的第一個時間概念就是晝夜。白晝是明亮的,是“光”,黑夜是晦暗的,是“陰”;“光”和“陰”合起來,就是晝夜,成了時間的代稱。 另有一種不同說法,“光陰”之“陰”指古代“晷”上小棍的陰影。此種理解便和光陰稱“寸”聯係起來。

【光陰為何用“寸”量】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這是前人用以提醒和督促人們珍惜時光,抓緊學習的詩句。那麼,為什麼把“光陰”稱作“寸”呢? 原來,古時人們用“晷”來測算時間,在圓形石板上刻上表明時間的度數,圓中心立一小棍,由日出到日落,小棍的陰影由長而短,又由短而長地映在度數上,即表示時間。“寸陰”,即陰影縮短或延長一寸的距離,通常用來表示時間極為短暫。後來,人們便用“寸陰”來勸導大家珍惜分分秒秒的點滴時間。《淮南子?原道訓》中說:“故聖人不貴尺之壁,而重寸之陰,時難得而易失也。”“尺之壁”:直徑一尺的、扁平、圓形玉器,先秦時,徑尺之壁價值連城。《晉書?陶侃傳》:“常語人曰:‘大禹聖者,乃惜寸陰,至於眾人,當惜分陰。’”這是古人最早以“寸陰”言時間寶貴之名言警語。唐末王貞白《白鹿洞》詩曰:“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這是“一寸光陰一寸金”的最早出處。1985年8月24日,董必武曾應《中學生》雜誌的請求題詩道:“古雲此日足可惜,吾輩更應惜秒陰。”其中“秒陰”正是由“寸陰”發展而來。古有《惜陰》詩雲:“大禹惜寸陰,陶侃惜分陰;吾輩方少年,更應惜秒陰。”可見,前人對光陰是十分珍惜的。

【“刻”的由來】

為什麼一小時中的十五分鍾又叫做一刻呢?原來,古人曾以銅壺滴漏的辦法計時,這種銅壺叫漏壺,有單壺和複壺兩種,複壺計時更精確。元代有一種複壺由四隻銅壺組成,由上而下,互相迭放,上麵三隻壺底都有小孔,最下一隻壺中豎放著一個箭形的浮標,上麵有刻度。隨著壺中水量的增多,浮標逐步向上升高,這樣就可以知道時辰了。因為記錄一晝夜的時間,浮標正好上升一百刻。所以古人把一晝夜分為一百刻。可是,一百刻不好與十二個時辰相配,不能被十二整除,所以又改為九十六刻或一百零八刻或一百二十刻……清朝初期,確定一晝夜為九十六刻,這樣每一時辰就是八刻,每一個小時辰小時就是四刻。我們知道,現在一小時是六十分鍾,六十分鍾除以四刻,所以十五分鍾就是一刻。

【“最後一響”的由來】

收音機裏,每小時報一次:“剛才最後一響,是北京時間x點整。”這個“點”個是由北京直接報的,而是由我國報時中心——中國科學院陝西天文台授時給北京天文台,再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發給聽眾。 陝西天文台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的現代化授時中心,授時是由兩個標準時間頻率的專用電台進行的。一個是短波授時台,一個是長波授時實驗台。長波授時實驗台利用長波無線電波傳遞時間信號,它的精確度比短波授時台高,有比短波授時更為複雜、更為精確的現代化儀器設備。這裏有氫原子鍾和銫原子鍾等現代化授時儀器,建立起了我國原子時間標準。其精確度可以保持3萬年乃至30萬年才有正負1秒的時間誤差。

【“旅遊”一詞的由來】

在英語中,旅遊兩字拚為Tourism。這個詞雖是英文,可是起源卻在法國。 17世紀,歐洲許多國家的人如比利時、德國、波蘭、丹麥、英國人等常去法國旅遊,且總是使用一本名叫《忠誠的導遊》的旅遊指南書籍。該書中設計了兩條旅遊線路:一條以法國首都巴黎和西南部為主,叫做“petit tour”意為轉一小圈,另一條則周遊幾乎整個法國,稱為“Grand tour”意為轉一大圈。Tour 在法語中本意是旋轉、兜圈、環行的意思。

【“導遊”一詞的由來】

導遊之稱是從“向導”一詞演化而來。“向導”這一稱謂,在我國古代是軍隊中的一種專門名詞。《孫子兵法》中,就有“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向導’者,不能得地利”之語。春秋時期,大政治家管仲從齊桓公北伐孤竹,春往冬返,由於沒有熟悉地理的向導帶路,在回來的路上,迷惑失道,不知所措。後來,管仲提出一個辦法,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縱老馬於軍前,任其所至,隨而從之,竟得道而歸。實際上,這老馬就是起了向導的作用,因此後來留下一句“老馬識途”的成語,流傳至今。 三國時,諸葛亮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他知道“向導”的重要性,就使用了熟悉雲南地理的永昌人呂凱為行軍教授兼向導官,並按照呂凱所繪《平蠻指掌圖》進軍入滇,從而獲得七擒七縱的勝利,使南方少數民族的首領孟獲心服口服,聲稱“丞相天威,南人不複反矣”的戰果。這應該說是與向導官呂凱的貢獻有關。在我國旅遊行業中,80年代以前,還是襲用“向導”這一稱謂,也有把它稱為“旅行幹事”的;還有一個帶點官氣的名字,叫做“領隊”。近幾年來,由於旅遊事業突飛猛進,方才確定了“導遊”這一專門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