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譜,通常有懸掛的宗氏圖譜和帳簿式的家諸,有的叫做“家帳”。一般說,懸掛的圖譜隻表示姓氏支脈的繁衍情況,隻記故去的死人。用作祭祀供奉,曆史價值不大。“家帳”譜則有這樣幾個內容:其一,記載了民族遷徒。一般都記載了本族遷徒的時間、地點以及輾轉行程的路線、奔波流離的苦難情景等。這為研究民族遷徒提供了可靠的資料。其二,記載了名人傳略。一般家譜都記載了本族較有影響的人士,包括學位、官職、事跡等。如在清朝野史上都把大太監李蓮英說成直隸河間人,16歲入宮。他的故鄉——河北大城縣李賈村《李氏宗譜》對李蓮英的生卒年月、入宮時間、官職品級以及隨駕幸熱河、狩西安等都有確切的記載,這就糾正了一些史書上的訛傳。其三,記載了當地的重要事件。一般家譜序言中記載了民族的興衰,社會變革,兵禍災異等情況,等於一個大事記,如大城縣白馬堂村《馬氏家譜》序言中有這樣一段:“崇禎十一年十一月十四日,禍生不測,清兵紮營龍化橋,餘村被殺被擄者七十餘人,是亦先人之大不幸也……”像這樣大的事情,官辦縣誌大概怕犯忌諱則未敢披露。而譜書則直言不諱,大膽揭露了清兵屠殺平民這一暴行,這是他書所不及譜書之處。 中國民間家譜早就引起國外學者的矚目。美國猶他州還建立了一個“家譜學會”,專門研究中國的家譜。

【《文心雕龍》趣事】

劉勰是我國南北朝時期著名的文藝批評家。他出身貧寒,好學上進,年輕時就下苦功寫成了一部文藝理論著作。可是一直沒有機會得到名人的指教。後來,他幾次求見當時的大文學家沈約,都被拒之門外。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他喬裝打扮成一個賣書郎,帶著一個大包裹,整天在沈約家門前盤桓,等待時機。 有一天,劉勰正好瞧見沈約乘車回家,連忙迎上去,放開嗓子高聲喊道:“賣書!賣書!都是古裝珍本喲!”沈約是個書迷,聽說賣好書,便立即吩咐家人停車,想看個究竟。劉勰乘機呈上自己的作品,說:“沈大人,這裏哪有什麼珍本,隻因小人寫了一部書,一直得不到大人的指教,才化裝成賣書郎在此等候。”沈約聽後,不僅沒有生氣,還把劉勰請到家裏。 沈約讀完劉勰的作品後,發現這是一部很有價值的書。他對劉勰熱情地鼓勵一番,又提出許多中肯的意見。劉勰按沈約的意見,將文稿認真作了修改。這便是後來在我國文學史上享有很高聲譽的名著《文心雕龍》。

【《千家詩》小考】

《千家詩》是一本舊時兒童學詩的啟蒙讀物。號稱千家詩,究竟有多少呢? 《千家詩》實際隻有122家。按朝代分:唐代65家,宋代52家,五代1家,明代2家,無從查考年代的無名氏作者2家。其中選詩最多的是杜甫,共25首,其次是李白,共8首。女詩人隻選了宋代朱淑真2首七絕。 《千家詩》有好幾個版本,南宋詩人劉克莊編過一本《後村千家詩》,另有《新鐫五言千家詩》、《重訂千家詩》。

【年鑒】

年鑒是一種工具書,把某個領域中一年內的重大事件、重要數據、文獻資料等分門別類地編纂起來,供人們查閱,這就是年鑒。 在西方,年鑒和年刊通稱,英文名稱都叫做rear—book。 我國年鑒已有600多年的曆史。成書於14世紀40年代的《宋史?藝文誌》中就有《年鑒》一卷,可惜已經失傳。 解放前,我國曾陸續出版過一些綜合性年鑒(如《中國年鑒》、《世界年鑒》、《申報年鑒》);地方性年鑒(如《上海市年鑒》、《台灣年鑒》);專業性年鑒(如《中國經濟年鑒》、《中國電影年鑒》)。其中《中國年鑒》於1924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可說是當代出版史上較早的一部綜合性年鑒。 我國年鑒出版工作的大發展是在80年代。1980年首先出版的是《中國百科年鑒》、《中國出版年鑒》和《世界經濟年鑒》等。到1981年出現了“年鑒熱”,年鑒品種增到二十多種,近年又陸續有所增加。 年鑒大體可分綜合性年鑒和專業性年鑒兩大類,前者如百科年鑒、統計年鑒等,後者如經濟年鑒、曆史年鑒、文藝年鑒、出版年鑒等。 年鑒的“年”一般是按出書年份標識,內容則是上一個年度的資料。例如:1985年的年鑒,主要是發表1984年的資料。由於年鑒具有史料價值,有些年鑒也把前若幹年的部分曆史資料列為重要內容。

【史書分類】

正史

史學分類書目名稱。指由官方編纂或認可的、最正規最重要的史書,正史之名始見梁代阮孝編著《正史削繁》。《隋書?經籍誌》將以帝王本紀為綱的紀傳體史書《史記》、《漢書》列為正史。唐劉知幾《史通》中則把《尚書》、《春秋》及其後的紀傳、編年體史書視為正史。《明史?藝文誌》亦以編年、紀傳二體史書為正史。清乾隆四年編纂《四庫全書》,欽定自《史記》至《明史》等二十四史為正史,私家不得擅自增益。1921年北洋軍政府又增柯劭所撰《新元史》,合稱二十五史。

雜史

泛指我國古代私家著述的史書,是以記載帶有掌故性見聞為主的史書。它即不同於紀傳表誌等體例齊全的正史,也不同予關係一朝大政的別史,它不受體例限製,博錄所聞,雖則雜蕪疏淺,卻可彌補官修史書之疏漏與不足。它包括家史、外史、小史、稗史、野吏、逸史等類別。

別史

一種私修史書之稱謂。指按一定體例係統記載曆朝或一代大致史實的史書,不屬正史與雜史之列。別史之名始見於南宋陳振孫《直錄書齋解題》一書。後來的《宋史?藝文誌》、清黃虞稷《千頃堂書目》及《四庫全書》等多有承襲。明代柯維騏所撰《宋史新編》等即為別史。

野史

我國史書分類中雜史的一種。指與官修正史相對的私撰史書。大多無一定體例,均為雜記異錄性質,然史料詳實,記敘生動。野史之名始見於《唐書?藝文誌》所載《大和野史》,明高儒《百川雜誌》始立為一門。野史盛行於宋明兩代。

稗史

雜史之一種,是中國古代記敘街談巷議、閭巷風俗、朝野軼聞的書籍。它體裁不一,隨聞而錄,甚或類似小說,對研究曆代社會風俗及曆史事實、社會環境頗有參考價值,因此類史書多古代稗官小吏所撰,因而得名。

私史

我國史書的一種分類。指官修或未經國家認定的正史以外所有私家個人撰寫的史書,如別史、雜史、野史等皆為私史。

專史

史書分類之一種。指專門記載某一學科或領域的曆史著作。如文化史、軍事史、文學史、哲學史等,後來其意域逐漸廣泛,凡是專記一人或專敘一事的史書,也稱專史,如《揚州十日》、《虎門銷煙》等皆屬專史。

通史

史書的一種,指記載曆代史實、貫通古今的曆史著作。與隻記一個時代的斷代史不同,通史連續記載曆代史實、軼聞,便於讀者了解曆史全貌。根據不同體例,通史可分為紀傳體通史、編年體通史、紀事本末體通史和典誌體通史。

斷代史

史書的一類。指與通史相對的僅記載單一朝代史實的曆史著作。斷代史始創於東漢班固所著的《漢書》。後世的正史皆屬此類。

【史與誌的區別】

何為修誌修就是著述、編寫;古稱官方為修,私人為撰。誌也叫方誌,或稱地方誌,方誌即四方之誌的簡稱。史學家章學誠說:方誌乃一方之全史。 我國修誌最盛之世莫過於清代,有5700餘種。雖然早期的方誌具有亦地亦史的性質,但誌即史或誌即地理加曆史的觀點是錯誤的。誌與史不僅內容不同,其成書方法、社會功用也不同。它們中間最主要的區別在於: 1.史遠而誌近(有隔代編史,當代修誌之說)。 2.史專而誌廣(有史主論述,誌著廣征雲雲)。 3.史以時係事而誌以類係事(有史明其綱,誌明其目之論)。 4.史以議論為主而誌以記敘為主(所謂史重探索曆史規律,而誌隻反映曆史規律)。

【方誌的起源】

方誌的淵源,曆來眾說紛紜,爭論不休。大體有以下幾種說法: 1.方誌起源於史。如梁啟超說:“最古之史,實為方誌。”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方誌起源於《周官》。所謂周官指周朝王室的官製,後成書《周禮》亦稱《周官》,宋代司馬光在《河南誌序》中認為,周官中的職方、土訓、誦訓的職掌,於後世方誌都不無相似之處。清代方誌學家章家誠從“誌為史體”角度出發,認為春秋戰國時期那些記載地方史事的書籍,如晉之《乘》、楚之《禱杌》、魯之《春秋》等,應是最早的方誌。後代許多學者也認為這些史書,類似後來地方誌,具有地方誌的雛形,應稱為方誌之源。

2.方誌脫胎於地理著作。即所謂方誌來源於《禹貢》、《山海經》之說,認為方誌是從輿地學科(地理書)演變而成的。禹貢是《尚書》中的一篇,作者不詳,著作時代無定論,近代多數學者認為約在戰國時。這部書用自然分區方法,記述當時我國的地理情況,把全國分為九州,假托為夏禹治水以後的政區製度,詳細記載了當時黃河流域的山嶺、河流、藪澤、土壤物產、貢賦、交通等。長江、淮河等流域也有記載,但較為粗略,是我國最早一部科學價值很高的地理著作。《山海經》,共有18篇,是由《山經》、《海經》、《大荒經》等3部分組成,作者不詳,各篇著作時代亦無定論,近代學者多數認為不出於一時一人之手,其中14篇是戰國時作品。《海經》內四篇則為西漢初年作品。內容主要為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包括山川、道路、民族、物產、藥物、祭祀、巫醫等,保存了不少遠古的神話傳話。事實上,從體裁到內容,這兩部地理書對方誌的形成和發展影響很大,致使曆代地方誌,多與地理書混雜相兼。

3.《越絕書》、《吳越春秋》、《華陽國誌》為方誌的鼻祖。持這種觀點的學者,是從這幾本書的體例和內容更近似方誌而言的。認為方誌應兼史、地之長。因此,清代方誌學家洪亮吉在《澄城縣誌》序中說:“一方之誌,始於《越絕》。”《越絕書》15卷,為東漢袁康所撰,記述春秋戰國時期越國地方(今浙江和江蘇一部分地區)的曆史沿革、城市建設、山川、人物、生產情況和風俗習慣等內容,與後世方誌的體例、內容很相近。《吳越春秋》全書15卷,為東漢趙燁撰,記吳越二國興亡始末,今存10卷,前五卷敘吳,起自太伯,迄於夫差,後5卷記越,始於無餘,終於勾踐。是書隻記人物,不載地理及都邑,就方誌而論,雖比不上《越絕書》充實和周備,但對後世影響也很大。為此,範文瀾認為東漢會稽郡人趙燁著《吳越春秋》,又有無名氏著《越絕書》,兩書專記本地掌故,開方誌的先例。《華陽國誌》,晉常璩撰,全書12卷,附錄一卷,記述以巴蜀為中心的西南地區的地理沿革和曆史變遷。對於政治、曆史人物等方麵的記載尤為詳盡。也有些學者認為它是方誌的前身。對此,譚其驤教授有不同看法,他認為“史”與“誌”不同,東漢的《越絕書》、《吳越春秋》以及《華陽國誌》,與隋唐以後的地方誌不同,是地方史。近來,有的專家學者認為,方誌應當出現於秦漢統一的國家之後,它發端於《地記》。

4.方誌多源說。以上幾種說法,都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故長期並存,但卻互相排斥。現在不少的地方誌專家、學者認為,一門新學科的誕生,往往不會突然出現的,而是在相當長時間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方誌就是由史、書、誌、記、錄、傳、圖、經等各種不同體裁的書籍,互相滲透和逐漸融合而來的一種特定體裁的著作。因此,方誌並非起自一源,而是起自多源。我國地方誌,是在曆史的長河中,從各方麵汲取源泉而逐步演化而來的。

【最能代表中國文化的書】

著名學者蔡尚思認為,最能代表中國文化的書籍有四十種,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約二十種(用*表示)。 1.文學十種:《詩經》。《楚辭》。《李太白詩集》。《杜工部詩集》。《白香山詩集》。《韓昌黎文集》。《宋元戲曲史》。《水滸》。《紅樓夢》。《魯迅雜感選集》。 2.史學六種:《左傳》。《史記》。《史通》。《徐霞客遊記》。《二十四史劄記》,《帝王春秋》。 3.哲學思想方麵二十種:《論語》。《墨子》。《孫子》。《老子》。《莊子》。《孟子》。《荀子》。《韓非子》。《論衡》。《金剛經》。《化書》。《李氏焚書》、《續焚書》。《明夷待訪錄》。《讀四書大全說》。《四存編》或《習齋先生言行錄》。《太平天國文選》。《天演論》。《清代學術概論》。《孫中山選集》。《五四運動文選》。 4.科學四種:《夢溪筆談》。《農書》。《本草綱目》《天工開物》。

【我國古代十大兵書】

《孫子兵法》:亦稱《孫子》、《吳孫子兵法》、《孫武兵法》,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兵書,為春秋末孫武所作,共八十二篇,圖九卷。今存本十三篇:有計、作戰、謀攻、形、勢、虛實、軍事、九變、行軍、地形、九地、火攻、用間等,曆來被稱為“兵經”,受到國內外的推祟。 《孫臏兵法》:亦稱《齊孫子》,為戰國時齊國孫臏所作。共八十九篇,圖四卷,隋以前失傳,1972年在山東臨沂縣銀省山西漢墓中重新發現其殘簡。該書總結了戰國中期以前的作戰經驗,繼承和發展了《孫子兵法》的軍事思想,包含著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 《吳子》:由吳起、魏文侯魏武侯輯錄,共四十八篇,今存圖國、料敵、治兵、論將、應變、勵士等六篇,都係後人所托,有英、日、法、俄等譯本。

《六韜》:傳說為周代呂望(薑大公)所作,後經研究,認定為是戰國時的作品,現存六卷,即文韜、武韜、龍韜、虎韜、豹韜、犬韜。 《尉繚子》:傳說為戰國時尉繚所作,共三十一篇,今存有五卷,共二十四篇:天官、兵談、製談、戰威、攻權、守權、十二陵、武議、將理、原官、治本、戰權、重刑令、伍製令、分塞令、束伍令、經卒令、勒卒令、將令、踵軍令、兵教上、兵教下、兵令上、兵令下。 《司馬法》:戰國時齊威王命大夫整理古司馬兵法,共一百五十篇,今令術僅五篇:仁本、天子之義、定爵、嚴位、用眾。 《太白陰經》:由唐代李簽撰寫。共十卷。《四庫全書》收錄了八卷本,是後人合並的。 《虎鈐經》:由宋代許洞撰寫,全書二十卷,共一百二十篇,內容主要發探《孫子兵法》和《太白陰經》的觀點,前十卷論述實際用兵的問題。 《紀效新書》:亦稱《紀效》,由明代戚繼光在東南沿海平倭寇時撰寫,共十八卷,每篇都各附圖說。卷首有《或問篇》作為總序,是一本練兵和作戰經驗的總結。 《練兵實紀》:由戚繼光在薊鎮練兵時撰寫,正集九卷、附雜集六卷,此書和《紀效新書》亦稱戚氏兵書姐妹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