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助學製度】

助學製度,是伴隨著漢代官學的興起而出現的。 公元前124年,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的建議,在中央立五經博士,設置太學,開了統一的中央政府設立官學之先河。在官學求學的弟子可以免除徭役,還享受政府供給的食宿。漢代的學製和多種措施,均為後代所承襲。 除了官學以外,書院也是給予學生食宿的地方。書院興起於宋代,它或藏於名山,或依山傍水,這種特點決定了它必須向求學者提供食宿。 在清代以前,無論是官學還是書院,僅是向學生提供食宿,尚未發現給予錢財的記載。清朝以後,由於作為貨幣使用的銀子更為通行,開始出現了給銀兩的做法。給予學生的津貼費用,被人們稱之為膏火。這種做法的出現,標誌著延續至清的助學製度有了新的發展。 這種傳統的助學製度。特別是清代以來形成的膏火製,在近代的興學中得到了突出的應用,也同時走完了自己由盛而衰的曆程。 1862年,早期洋務派在北京設立了我國第一所近代學校——京師同文館。但當時是“朝士皆恥言西學”,本該入館的八旗子弟寥寥無幾,於是該館宣布入館者“厚其薪水”,以膏火製吸引學生,此後在洋務派設立的所有學堂,均實行這種包括膏火製在內的助學製度。這在擴大招生人數、考勤和獎勵等學堂管理方麵具有積極的作用。 1897年,張之洞在湖北設立自強學堂,規定隻給學生夥食和日用品,廢除膏火製,這一項重要變革,標誌著近代新式學堂在學校組織上向名副其實的近代學校邁出了重要一步。經過數十年的思想上和物質上的準備,1904年清政府頒布了《奏宣學堂章程》,該章程規定在全國設立有初等、中等、高等學堂,並有相應的實業、師範在內的統一的學校係統,還規定師範學校的學生可不交學費外,其餘學堂的學生必須交納學費,並廢除膏火製,宣告了中國傳統的助學製度在全國範圍內的結束。

【古代學校的放假製度】

我國古代自漢武帝創立官方正規的太學起,便有了太學生的休假規定,不過當時的規定還不甚嚴格。 一直到隋唐,才確立國子學(即太學,又稱國子監)學生的放假製度。它主要分三類,第一類是常假,以10天為一旬,學生放假一天。當時國子學設在京都,學生們大都住校,所以放這種常假時,外地的學生一般不回家。另一種假是在相當於現在的每年5月間,這時暑夏伊始,正是植物茂盛,田裏麥子成熟之際,放該假叫做“田假”。第三類假稱為“授衣假”,不言自明,這是在天氣轉涼,需要添加衣衫時放的假。時間在相當於陽曆的9月份。“田假”和“授衣假”都是放一個月左右的長假,在放這兩個假時,學校對家住離京都200裏以外的異鄉學生,給予扣除用在探親趕路所占去時間的照顧。校方對國子學學生放假有嚴格的紀律,其中一條是,逾期返校的開除學籍。 唐代以後,隨著國子學的發展變遷,這套學生放假製度也時有變化。在明朝時,國子學學生的放假,隻每年朔望月一次,此外,就沒什麼假期了。

【門生】

春秋時,就有“門人”的稱呼。孔子聚徒講學,對親授業者或轉相傳授者都稱“門人”,戰國時,“門人”除了指受業弟子外,還指寄食於貴族門下的食客,這些食客都有一定的才能,屬於“士”階層。東漢“門生”是指弟子的弟子,即轉相傳授者,但一些不是以學問相師承的鑽營投機者,也攀附權貴為“門生”,以作升官的階梯。魏晉南北朝時此風愈熾,門生實際已變成豪族的扈從了。隋唐以後實行科舉製,科舉的主考官稱“座主”,及第者,就稱為“座主”的“門生”。同時,在學問的師承關係上仍然沿用“門生”的稱呼,直到近代“門生”的稱呼漸漸消失。

【學生為何稱“桃李”】

人們曆來喜歡把老師培養出來的學生稱為“桃李”,如果老師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很多,則被稱為“桃李滿天下”。為什麼要把學生稱為“桃李”呢?春秋時,魏國大臣子貢得勢時,曾培養和保舉過不少的人,後來因他得罪了魏文侯,便獨自跑到北方去。在北方,子貢遇見一個叫子簡的人,就向他發牢騷,埋怨自己培養的人不肯為他出力,以致於流落北方。子簡笑著說:“春天種下桃樹和李樹,夏天可以在樹下休息乘蔭,秋天還可以吃到果子;可是你春天種下的是蒺藜(一種帶刺的植物),不僅不能利用它的種子,秋天長出的刺還會錐人。所以君子培養人才,要象種樹一樣,應該先選準對象,然後加以培養。”爾後,人們就把培養人才稱做“樹人”,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把提拔起來的優秀人才稱為“桃李”;“桃李滿天下”即由此而來。

【我國最早的學生守則】

《管子?弟子職》是我國最早的學生守則。郭沫若斷言“當是齊稷下學宮之學則,故被收入《管子》書中”。據郭沫若所說,《弟子職》產生於戰國時期,距今已兩千餘年了。 戰國時期,各國諸侯爭相養士。齊國的威王和宣王大興稷下之學,使稷下成為各派學者薈萃的中心。稷門外的學堂,弟子頗多,先生亦不止一人,而且學宮中有堂有室,有寢有庖,師生均食息於其中,如果沒有學生守則,則學堂秩序是難以維持的。因此,《弟子職》的產生,實為當時學校教育興盛的必然結果。 《弟子職》明確地提出了學校教育的一係列常規,甚至對學生應如何坐、如何立、如何穿衣吃飯等都談到了。象這樣全麵而又集中地對學生守則進行論述,不僅在我國教育史上是處女作,就是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沒有先例。

【留學生的來曆】

唐朝時,日本政府為了學習中國的先進文化,除派遣使節外,還派遣“留學生”和“還學生”,“留學生”是指當遣唐使回國後,仍然留在中國學習的學生,“還學生”則和遣唐使一起回國。後來,“留學生”一詞一直沿用下來,其語義變成了指留居國外學習的學生。

【中世紀的留學運動】

魏晉以來,佛教輸入中國。國內賢智之士,紛紛留學印度。成為一種“時代的運動”。這次留學運動,前後綿延將近500年時間。 據近人梁啟超的研究統計,有姓名可考的留學者105人,佚名者82人。最早留學印度,有姓名者為穎川人朱士行,在三國末年魏高貴鄉公甘露五年(260)西行求法,為第一人。最終的西行留學者為唐中葉京兆雲陽人悟空,本名車奉朝,在唐玄宗天寶十年至德宗貞元五年(751—789)年間隨中使西行,曆遊印度諸國40年,歸時年已60餘歲。 按照年代區分,公元3世紀後半期西行留學之人,4世紀5人,5世紀61人,6世紀14人,7世紀56人,8世紀前半期31人。其中三四世紀西遊者,實際僅至西域,即我國新疆地區,其中個別人曾到過阿富汗境,但並未真正到印度。留學運動最興盛的時期是公元5世紀和7世紀。

這108人中,除了北魏熙平中(516—517),宋雲、慧生等5人,為奉敕由朝廷派往外,其餘都是自己自費前往留學的。其中劉宋時的道普,和唐代的玄照,也是先自費西遊,歸國後又敕派再遊的。《西遊記》小說中奉敕西行的玄奘,其實也是私自隨饑民度隴,偷渡出遊的。這些留學者中,有籍貫可考者65人,按照今天的省份可分為:甘肅10人,河南8人,山西7人,兩廣7人,四川6人,湖北5人,河北4人,陝西4人,山東4人,新疆4人,遼寧4人,湖南3人。奇怪的是,佛教傳入最早發育、形成諸大宗派的江浙一帶,竟然無一人西遊留學。梁啟超認為,原因大概有二:一是江南人堅韌冒險的精神不逮北人;一是當時南北朝對峙,西域交通為北方所專,南方交通不便。 這些留學者西遊的行蹤和生死情形是,已到印度學成後,安然返回中國者42人;已到西域,而曾到印度無可考者,16人;未到印度,而中途折回者,人數難以確指;已到印度,不堪忍受艱苦和因病隨即折回者,2人;未到印度而死於道路者31人;留學中病死者6人;學成歸國死於道路者5人;歸國後第二次出遊6人,其中再出遊死於道路1人,欲歸不得1人,留外不歸1人,其餘3人是否再歸不可考;留而不歸者7人;歸留生死無考者多人。以上統計可見,學成後平安歸國的人確鑿可考者,約占全體留學生數的1/4;死於道路者亦占1/4;中途折回者甚多;而留外不歸之人,確鑿可考者人數頗少。 留學時間最久的為唐代和尚悟空,留學40年;玄奘17年;一般都在七八年。留學者多為一人孤征,玄奘的獨往獨來,可以代表其精神。以團體方式行動的也不少,如東晉法顯的10人團,可以看作我國最早的探險隊。此外,15人、28人等為團前往的也有,直到宋太祖乾德二年至開寶九年(964-976),才由朝廷官費派遣繼業等300名和尚入印度求舍利和梵書。這種官費留學,較前述自費留學已經晚了200年。 這次留學運動,除了促進中國文化的發展和佛教在中土的弘揚傳播外,直接的副產物是地理學方麵的遊記著作甚為豐富。其中法顯《曆遊天竺記傳》,玄奘《大唐西域記》等都十分著名。 此外,西方的繪畫、雕塑、建築、音樂等藝術,也通過留學運動,輸入了中國。

【我國最早的學生運動】

學生運動是和學校的產生密切相關的。據完整的史料記載,我國最早的正規大學開創於西漢武帝時期。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在丞相公孫弘和大儒董仲舒的積極建議下,武帝下詔,創辦了我國第一所官辦大學,它設在長安城西北十裏處,史稱為長安太學。 太學建成後,大批青年到這裏就學,他們思想解放,反對保守,不為名教所縛,敢於幹預政治。西漢哀帝時期,渤海高城人(今河北鹽山縣)鮑宣任司隸(掌京師治安)。鮑宣為人忠誠耿直,屢次上書切諫時事,被朝野有識之士所尊重。一次,丞相孔光違犯京禁,行馳道中,鮑宣不畏權貴,依法辦事,拘留了孔光的下屬隨員,沒收犯禁車輛,以示對丞相的警戒。但孔光卻以以下犯上為借口,誣罪鮑宣,反把鮑宣下到獄中欲治以死罪。此事傳到太學,太學生義憤填膺。太學生王鹹在校園矗起大旗,奮臂高呼:“欲救鮑司隸者會此下”,隨起而應1000餘人。在王鹹的領導下,他們高舉大旗,走出校園。在丞相孔光上朝的路上,攔阻孔光車輛,據理力辯,聲討孔光。接著又直奔宮廷,不畏嚴格的封建法度,集會於皇宮闕下。1000餘人聯名向哀帝上書,慷慨陳詞,力辯鮑宣之冤。在太學生的強烈要求下,哀帝赦免了鮑宣死罪,改為鬢鉗(割頭發)。這是我國見於史載的最早的學生運動。

【最早的學生會】

學生會是一種加強學生自我教育和管理、維護學生權益的組織,它最早出現於留美學生中。 1902年,王寵惠、陸耀廷等聯絡伯克萊和奧克蘭等地留學生和華僑子女共23人,集會於舊金山的剛紀慎會教堂,討論成立學生會組織。他們以“聯合各校中國學生,互通音問,研究學問,並協助僑民教授漢文、漢語於其土生之子侄”為宗旨,成立了我國第一個學生會組織——“美洲中國留學生會”。會員星期日聚會,討論國家大事,交流學習方法,切磋學問,教授漢語,宣傳愛國主義。一年後,會員增至70餘人,影響遠及美國東部。 在西部“美洲中國留學生會”影響下,中部留學生於1903年成立了“中美中國留學生會”,東部留學生於1905年成立了“東美中國留學生會”。三個學生會在團結留美學生和華僑子女增進友誼、宣傳愛國思想、協助外交爭回粵漢鐵路自主權和“增進中國公共利益”等方麵,作出了重要貢獻。到1909年,隨清政府派遣的第三批留學生赴美和大量自費生赴美學習“西學”,在美國的留學生急劇增加,為了聯絡各地留學生,“東美中國留學生會”首先倡議聯合中美和西美的留學生會,於1911年發起成立了“留美中國學生總會”,統一了各地的學生會組織,原東美、中美和西美留學生會改名為東部、中部和西部留學生分會,隸屬於總會領導。同時出版會刊《月報》和《季報》,報道國內大事,會員情況,交流思想,宣傳愛國主義,擴大影響,到1911年底,會員增加到800多人。 “留美中國學生總會”是我國最早的統一的學生會組織,它為後來國內學生會的成立產生了重大影響。

【左學?右學?辟雍?泮宮】

均為我國古代學校名。據甲骨文和古書上記載,殷商時代已出現了正式學校。上述的一些便是殷、周時期,設立在都城內的各級學校。左學即小學。殷周時期,小學設在國都內王宮南麵的左首。右學即大學。殷人崇尚右,崇尚西,把大學設在都城的西郊以示尊崇,因而稱大學為右學。辟雍,是西周時期的大學,又稱“射廬”、“大池”,也設在都城的西郊,因而又稱西雍。泮宮,是各諸侯國內設立的大學,《王製》:“諸侯曰泮宮。”《詩經?泮水》便是讚美諸侯國大學的詩篇。設在王城和諸侯國城內的學校,不論小學或大學統稱為國學。國學是對鄉學而言的。

【庠?序?校?塾】

均為我國古代學校名。《周禮》:“鄉有庠,州有序,黨(五百家的地區)有校,閭(二十五家的地區)有塾。”最初,它們的職能和教育作用曾有某種不同,“庠”和“序”有分工,一是養老,一是習射,到後來這種分工便消失了,隻是名稱的差別而已。 這些都是貴族學校,教養貴胄子弟的場所,是為奴隸主階級培養人才的,殷商時期的學校,以祭祀、軍事、樂舞和文字的知識與技能為主要教學內容。 周代設有專職的教育官師氏,分大師小師等級別。教師的職責是教授音樂、禮儀、射箭、駕車等。還設有專門的樂師,周天子很重視樂教。

【太學?郡國之學?國子監】

均為我國古代學校名。太學,郡國之學,是漢代兩種官學。太學是中央的主要官學;郡國之學則是地方的官學。 武帝元朝五年(前124)於京師創辦了太學。學生稱博士弟子員,初期的有50名,都是年滿18歲以上的剝削階級子弟。教師稱博士官,博士官中的領袖叫做仆射,東漢稱祭酒,博士官是用征拜或薦舉的辦法,選擇西漢學術上的名流充當。 教學內容以五經(《詩》、《禮》、《易》、《春秋》)為主,《論語》和《孝經》可能列為公共必修科目。 郡國之學即地方學校。漢代,設縣以下的教育機構稱“校”、“庠”、“序”(沿襲殷、周時代的舊稱)。“校”即蒙書,相當於今天的小學,以《倉頡》、《凡將》、《急就》、《元尚》等書為教學內容,目的在識字、習字。郡國之學,可能相當於今天的中學,教學上以《論語》、《孝經》、《爾雅》為主要內容。 國子監創立於隋朝,是設在京師的具有一定綜合性的最高學府。它的名稱,是由漢的太學,西晉的國子學,北齊的國子寺等逐漸演化而來的。國子監的發展和定型是在唐朝。學生稱國子生,全是尚書省選送的。監下統領六所學院,分別培養九品以上官員的後代。太宗時高麗、百濟、新羅、高昌、吐蕃等都曾相繼派遣子弟來國子監留學。

【我國的書院】

書院,是我國古代特有的一種教育形式,對我國文化教育的發展曾產生過重大影響。它既是教育中心,又是學術文化中心,蘊藏著豐富的文化遺產和良好的學術傳統。 書院學士皆為有誌於學的成年士子。書院主持人稱山長或堂長,由書院辦院人聘請或自任,此人須是名重一時的學者。書院采取問難論辯式,師生各抒己見,注意啟發學生的思維,培養自學能力。學術研究和教育相結合,是書院教學的一個最突出的特點。 書院之名始於唐代。唐玄宗開元十一年,詔置麗正書院,聚文學之士修書院侍講,這便是我國曆史上的第一個書院。唐代書院分為官辦與私人辦的兩種,官辦的書院以收藏、編纂、校勘經籍為主;私人設置的書院以個人讀書治學為主。到宋代書院逐步形成一種製度。北宋初年出現了白鹿洞、嶽麓、應天府、石鼓、嵩山、茅山六大著名書院。它們在我國教育史和學術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在元代,由於政府的獎勵和支持,不僅文人薈萃的江南普遍複興和興建了書院,北方也相繼設立了書院。到明代,書院已發展到1200多所。其中無錫的東林書院最為著名。高攀龍、顧憲成曾主持該書院。東林書院的特點是重視氣節,培養學子不畏權奸、剛直不阿的精神。1962年董必武同誌視察東林書院舊址時,曾題詩雲:“東林講學繼龜山,高顧聲明舊史傳,景仰昔賢風節著,瞻楹履國學彌堅。” 清代書院曾達2000餘所。光緒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采納了張之洞、劉坤一的建議,下詔將書院改名為學堂,我國書院製度到此而告結束。【中國古代著名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