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廬山五老峰南麓的後屏山之陽,有一所我國曆史上最早的書院——白鹿洞書院,為宋代四大書院之一。 白鹿洞書院在中國教育史上有特殊的地位,它是我國第一所學院。唐朝末年,戰爭迭起,許多學校荒廢了,不少學者便來到白鹿洞教書講學,到了南唐升元中(937-942),這裏正式建立為“訪山國學”。時至宋初,白鹿洞擴為書院,成了當時國家最高學府。哲學家與教育家朱熹、陸象山(九淵)、王陽明等相繼來此講學。朱熹鎮守南康(星子縣),在視察白鹿洞遺址後,多次上書宋孝宗,幾經努力,宋孝宗於1179年批準成“白鹿洞書院”,修建大小殿宇書堂、樓榭亭台,外加蓮池小池、牌額石坊。涉關貫溪,過枕流橋,抬頭可見院東北的“禮聖殿”。它是書院主建築之一,是當年學生拜謁儒家鼻祖、教育家、哲學家孔夫子的地方。門上的兩額匾為:“學達性天”、“萬世師表”。殿堂正中有唐吳道子所繪的孔夫子像、兩旁有72弟子賢人像。 朱熹製定白鹿洞學規,對後人有許多可取之處,如博學、審問、憤思、明辨、篤行等,教育人要多讀書、多請教、多研究、多思考、多實踐。

石鼓書院

宋代著名書院之一。原址在今湖南衡陽縣北石鼓山,舊為尋真觀。唐刺史齊映就遺址建後江亭,元和年間李寬建屋山頂,在此讀書。宋至道年間李士真再次就址重建,景皊二年仁宗賜名石鼓書院。《文獻通考?學校》將其列為“宋興元初天下四大書院”之一,但《玉海》列“宋朝四書院”有嵩陽而無石鼓。

嵩陽書院

宋代著名書院之一。原址在河南登封縣嵩山東峰,原為嵩陽寺,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始建,五代後周改名太乙書院。宋太宗至道年間改稱太室書院,藏九經於其中。仁宗景皊二年,奉旨重修並更名嵩陽書院,《玉海》列為“宋朝四書院”之一。南宋時廢,清康熙年間,再次重修擴建,院落寬敞清靜,館舍高大幽雅,為曆代學士所崇仰。

應天府書院

宋初四大書院之一。原址在今河南商丘縣城。最初為戚同文講學之地,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曹誠就其地建學舍150間,藏書1500餘卷,廣招生徒。後來晏殊為應天府知府時,曾聘範仲淹在此執教講學,自此宋代辦學之風興起。院址屬應天府,故名,又因商丘舊名睢陽,亦名睢陽書院。

鵝湖書院

宋代著名書院之一。鵝湖,山名,本名荷湖山,因晉末有龔氏畜鵝於此,故而改名鵝湖山。地處江西鉛山縣北。宋代此地有一鵝湖寺,向為名人學士巡遊講學之所。南宋淳熙二年由著名學士呂祖謙邀集當代著名學者陸九淵和朱熹進行了一次學術研討,原想調和二者的學術之爭,不意二人會間各執一理,相爭不下,並賦詩相互責難,形成一場真正的哲學辯論會,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鵝湖之會。自此鵝湖寺的名聲大振,四方學士紛紛往投,朱、呂、陸等大學問家均曾在此講學,後建為書院,即鵝湖書院。宋淳熙年間皇帝賜額文宗書院。

白鷺洲書院

南宋著名書院之一。白鷺洲在江西吉安市贛江之中,南宋吉州知州江萬裏在此建書院謂白鷺洲書院,南宋名相文天祥曾就讀於此。

洙泗書院

古代著名講學之所。洙、泗為山東二水名。古時二水在今山東泗水縣北會合西下,至魯國首都曲阜之北,重又分開,洙水在北,泗水在南,相傳孔子當初就是在洙泗之間設學執教的。因此,自古以來此地均有學館。宋代以來,書院名聲甚盛,此地學館也因而名之洙泗書院。

東林書院

古代著名書院之一。原址在今江蘇無錫市。北宋楊時講學於錫邑東林,後以此地為書院。元代至正年間曾廢為僧舍。明萬曆二十二年吏部文選司郎中無錫人顧憲成革職還鄉,重修東林書院,與高攀龍、錢一本等在此以講學為名,諷議朝政,裁量人物,抨擊閹黨,得到部分士大夫的支持,多相應和,名聲遠振,事發後,被稱為“東林黨”。朝廷為此大興黨獄,詔毀全國書院,東林書院首當其衝。明崇禎年間複予重建。舊址中的內祠堂等建築至今保存完好,現被列為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漳南書院

清代著名書院之一。原址在今河北肥鄉縣。清康熙十九年於成龍為直隸巡撫,在此建義學,稍後由郝文燦擴建,改稱漳南書院。康熙三十五年著名學者顏元主持矯院,反對程朱理學,宣講“實學”,設文事、武備、經史、藝能等齋,改變書院修心養性和專習八股的風氣。後因漳水淹沒院舍,未及半年顏元離去,修複後,雖屢請顏元,然也堅辭未就。然該書院自此名噪華北,極受冀人景仰。

嶽麓書院

書院坐落在曆史名城長沙市湖南大學校園,掩映於深山大壑、茂林修竹之中的嶽麓書院,據史書記載,於北宋開寶九年(976)潭州太守朱洞創建,係創始時間尚可推到唐末五代時期。據南宋學者、曾是嶽麓書院山長的歐陽守道的記載,嶽麓實際是在唐末僧人智璿辦學的基礎上“因襲增拓”而成的。 從南宋到清代,代代有名人:陶澍、賀長齡、郭嵩燾、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都是叱吒風雲的人物;譚嗣同、唐才常、黃興、蔡鍔、陳天華、熊錫齡、程潛等,更是嶽麓高徒。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嶽麓進入學堂時期,又為中國革命培養了大批無產階級革命家蔡和森、鄧中夏、謝覺裁、甘泗淇、周小舟等,毛澤東亦三次寓居嶽麓,問學於楊昌濟。似此一個學府培養出如此眾多的人才,不要說是在中國,就是在世界上,也難於尋見。 曆史證明,嶽麓書院,包括改製之後的學堂在中國教育史上,是有它的突出地位的。 嶽麓書院形成了一套具有特色的教育主張和教育方法;其中人才培養目標的確定是十分重要的。早在南宋乾道元年,張木式主張嶽麓要力糾時弊,把對學生進行嚴格的培養放在首位,明確培養學生不是為了做官,而是為了治國安民;做官不是為了個人的功名利祿,而是要“致君澤民”,使學校的人才培養與社會的需要結合起來,為地主階級的整體和長遠利益服務。倘從官吏的素質直接關係到封建國家的治亂和安危而言,張木式的主張,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還是有其積極意義的。

與人才培養目標相適應,嶽麓書院還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教育方針和方法。首先,書院始終把學生的品德培養放在首位。從張木式開始,幾乎所有書院的山長都把教育看成是個倫理道德教育。宋、元、明各代,均以“忠孝仁愛”作為校訓,至清代,加上“整齊嚴肅”和“實事求是”,就形成了嶽麓書院16字校訓。如果說,在元代之前,嶽麓書院還偏重於道德和知識的灌輸,那麼,明清時期則更重道德的實踐,重視行為規範。清代山長王文清製定的至今嵌在講堂右壁的《嶽麓書院學規》18條,除6條講學習方法、態度之外,其餘都是講道德修養的。嶽麓注重學生品德教育,造就了一大批勇於踐行、關心民瘼的經世濟國的人才。據不完全統計,僅為正史立傳者便有26人。

重視學生主體精神的培養,激發學生的主動性,是嶽麓書院的另一個特點。南宋時期,張木式就提出“徒學而不能思,則無所發明,罔然而已”的觀點,認為“學思並進”才會使學生在受到教育的同時煥發創造精神。清代山長李文照指出:學生要有闕疑精神。總之,在嶽麓書院的教育傳統中,不但重視教的方麵,而且更為重視學的方麵。不隻強調學什麼,更強調學了之後的發明創造。 值得提及的是,嶽麓書院的教育傳統中,具有一定程度的開放性。雖然,書院在總體上是以程朱理學為宗,但它並不排斥對其他學派的研究。千年之中,各學派的重要人物幾乎都在嶽麓中傳授過學術觀點,其中有閩學、陸王心學、漢學、乃至近代新學等,即使是對立學派,書院也能容之存在,相互切磋,從不閉門鎖戶。最為典型的是,清末康梁維新思想的進入。這些,不僅繁榮了嶽麓書院的學術,更促進了嶽麓教育的發展。嶽麓學生思想活躍,見多識廣,成功立業者眾,是與此不無關係的。

【明代的宦官學校】

朱元璋於洪武十三年(1380)廢除丞相製度後,集相權、君權於一身,但以一人之力日理萬機是不堪重負的。於是不得不先設四輔官“協讚政事”,再設殿閣大學士以品級較低的翰林編修、檢討。講讀來協理他批閱奏章,並最終打破了自己親手製定的禁宦官預政的製度。以後“靖難之役”朱棣曾得宦官內助,“即位後專倚宦官”,特別是永樂十八年(1420)設置東廠,以宦官提督廠事,此後宦官的權勢日甚一日。當一些識字的老太監死後,小宦官們由於不識字,根本無法勝任禦用圖書、典籍等方麵的工作,所以永樂時,不得不“聽選內官入內教習”小宦官們,朱瞻基繼位後,對藩王臣僚防範很嚴,因而更注意對宦官的培訓。終於在1426年在宮內正式創立“內書堂”,作為培訓宦官的專門場所。中國曆史上的第一所宦官學校應運而生了。 內書堂隸屬於宦官首腦機關司禮監,掌司是內書堂的實際負責人,學長是掌司的助手。教師的固定編製是四名,均由翰林官員充任。從內書堂結業的宦官,最好的出路是被選派到文書房供職,次一等的出路是被選派擔任宮內教書,負責教習宮女,然而絕大多數是分到十一監、四司、八局,即二十四衙門內供職。 明代內書堂的設置對整個明代曆史產生了深遠影響,它是明代宦官擅權亂政得以達到登峰造極的一個重要因素。

【“母校”一詞的來曆】

人們把自己畢業或肄業的學校稱為“母校”。“母校”這個詞,顧名思義,和“祖國”這個詞一樣:字義明確結構相當,具有我國詞語的特色,很象是我國固有的詞語。其實不然,它是本世紀初由日本傳入的外來語,隻是渾成自然,看不出外來的痕跡而已。本世紀初,京師大學堂師範館(北京師範大學前身)聘有不少日本籍教員。其中“正教習”服部宇之吉講授教育學、心理學和倫理學等重要課程,他對我國師範教育的建設是有貢獻的。“母校”這個詞就是他在1907年向師範館第一期畢業生講話時講的,由範源廉翻譯。這個詞當時在學生中還從來沒有聽到過,由於它飽含親切感,同學們都樂於接受使用,後來就流行全國了。

【第一所西式學校】

羅伯特?馬禮遜(1782—1834)是第一個受基督教倫敦會派遣來華的英國傳教士。1807年他來到中國。曾將《聖經》譯成漢文,又編纂過《華英字典》。對以後基督教在華傳播有較大影響。1835年1月,住在廣州的外僑發起組織“馬禮遜教育會”。該會一麵募集捐款,一麵呼籲英美教育界派遣教員來華創辦學校。1838年10月17日,畢業於耶魯大學的塞繆爾?布朗攜夫人應薦前來中國辦學。他們於1839年2月23日抵達廣州,旋即前往澳門進行籌辦。1939年11月4日,以馬禮遜命名的近代中國第一所西式學校——馬禮遜學堂在澳門正式開學。第一批共收6名學生,都是窮苦的男童。布朗安排他們半天讀漢語,半天讀英語。課程除英語、漢語外。還包括算術、代數、幾何、生理學、地理、曆史、音樂等,還曾一度開設化學課。學習的知識遠比當時中國的封建學塾要豐富。

【最早的外語學校】

1842年《南京條約》、1858年《天津條約》和1860年《北京條約》簽訂時,偌大一個“大清帝國”連一個精通外語的人才都找不到,任憑外國侵略者隨意欺蒙。1861年恭親王奕訁斤等上奏朝廷,請求北京設立一所外語學校,培養各種翻譯和外交人才。於是1862年8月在北京開設了同文館,聘有外籍教師。守舊派群起攻之,他們叫嚷開同文館、聘外籍教師是背宗叛祖、大逆不道、傷風敗俗、有喪國體。幾經較量,守舊派敗下陣來,同文館辦了下來。同文館完全按正規的學校來辦,陸續開設英文館、法文館、俄文館、德文館、東文館。入校學生不僅學外語,還學中文和自然科學,學製八年。1901年,同文館並入京師大學堂。

【第一所炮兵學校】

1944年冬,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處於決戰時刻,為迎接中國抗日戰爭的最後大反攻,我黨中央、中央軍委決定成立我軍第一所炮兵學校——延安炮兵學校。 1945年2月,炮兵學校正式成立。郭化若為校長,邱創成為政治委員,匡裕民為副司令員。全校學員編為三個大隊、十個中隊、一個迫擊炮隊和二個工兵隊。 炮校建立初期,困難很多。既缺少教員,又缺少教材和器材。為此,采取分班輪流學習的方式,一個班操炮,另一個班就上理論課,全校幹部、戰士、教員、學員團結友愛、互幫互學。 在黨中央的關心指導下,經全校同誌的共同努力,同年底,炮校第一批學員畢業。根據中央軍委的指示,他們被分配到了各個解放區,為提高各區炮兵部隊的戰鬥力,為我軍炮兵的建設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一所啤酒學校】

湖北啤酒學校是根據輕工業部與德國巴伐利亞州經濟合作部1987年正式簽訂的協議,由雙方共投資1000萬馬克在省輕工業學校內建立的。這是我國第一所啤酒學校。學校麵向全國招生,學製3年,屬中等專業學校。

【北京的禮儀學校】

北京市禮儀學校於1989年8月1日成立,學校聘請的20多位教師,其中有著名教授、專家、學者、外交家和藝術家。 該校首開的“高級文秘專業”所設計的課目中,有美學原理、藝術欣賞、基礎英語、公共關係學、秘書學、禮賓禮儀學、國際禮儀與外交禮節、各國風俗禮儀、演講與口才、禮儀行為模擬訓練、防身術等等。他們還學習美發美容、服裝美學等禮儀的專門知識。

【上海的“離婚學校”】

離婚先得進學校,這是上海長寧區的新規矩。作為“為孩子父母學校”的學員,他們首先受到教育的是那首“世上隻有媽媽好……”的歌。 區教育學院的教師上台講第一課:離婚對子女的心理影響。指出“父母的離婚給孩子造成的創傷僅次於死亡”。同時很明智地提出10條對策,教導實在破鏡難圓的家長們將這種創傷盡量減小到最低限度。女法官以豐富的案例,講述了父母離婚對子女造成的傷害,又從法律的角度,要求預備離婚的父母“為了孩子,切實履行你們的職責”。 這所“離婚學校”自1989年開辦以來,已舉行了多期,學員幾百人。通過幾期辦班的實踐,證明它確實是一所新型的特殊的成人教育學校。

【校曆最長的學校】

四川省成都市有個“文翁石室”(現名石室中學)。這個中學是我國曆史上校曆最長的學校,已有2131年的曆史。這個學校的創設者,是前漢初期(前141)蜀郡的郡守文翁。他當年用石頭造的講壇,至今還保留在成都市內,“文翁石室”由此得名。這也是中國曆史上最早的一所公立學校。

【世界最早的高等學校】

2000多年前,漢武帝尊孔崇儒。為了培養官吏,統一人們的思想,接受經學大師董仲舒的建議,“立太學以教於國”,挑選“明於古今溫故知新,通達國體”的人為博士,負責傳授學問,於公元前124年在京城長安創辦“太學”,設置經學博士7人和博士弟子50人。後來,太學生發展到3000多人。 可以說這是世界上第一個官方創辦的以傳授知識、研究學問為宗旨的高等學府。比歐洲在12世紀才興辦的大學,要早1000多年。

【幼兒園的起源】

世界上第一個幼兒園是空想社會主義者歐文在1816年開辦的。中國最早的幼兒園思想出現在維新運動領導人康有為的《大同書》中。後來清政府頒布了帶有資產階級性質的中國第一個係統學製。學製規定了對2~6歲兒童進行教育的蒙養院,最早出現的是武昌模範小學蒙養院(1903年),除了政府辦的外,外國傳教士和中國私人創辦的幼兒園也出現了。到1910年,中國幼兒園的學生已達152萬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