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在各種層次的社會集團或群體中,出於各自文化習俗及交際所需,往往創製、流行一些適合各自層次與群體的特殊語彙,用以部分代替某些與之相應的一般語彙,其中尤以身處中、下層文化的三教九流、五行八作最為普遍,此即大別於今所謂密碼、專科術語之類的民間秘密語。民間秘密語是民族民俗語言的一種,由於民間文化具有極強的傳承性、滲透性。民間秘密語亦往往為處於上層文化的達官貴人、文人學士所青睞。其中,有一些民間秘密語彙如“扯淡”、“掛彩”、“窟窿”、“煞風景”之類,已進入漢語普遍語彙:有的成為方言語彙,如東北話中的“頂硬”、“打食兒”、“踩盤子”、“出血兒”、“花舌子”之類,即出自東北胡子的黑話,若以發生學分類法分類的話,中國民間秘密語大體可分為三種情況。
一是由禁忌、避諱而形成的市井隱語。市井隱語多係因避凶就吉、避俗(穢)就雅而形成的各類代碼式隱語,以隱遁其辭。如明代陳士元《俚言解》卷二所載:“舟中諱‘注’,諱‘翻’,謂‘箸’‘筷兒’,‘翻’轉為‘定’,轉‘幡布’為‘抹布’。又諱離散。謂‘梨’為‘圓果’,‘傘’為‘豎笠’。……今士大夫亦有稱‘箸’為‘筷子’者。又《遁齋閑覽》舉子落榜曰‘康了’。柳冕應舉多忌,謂‘安樂’為‘安康’,忌‘樂’、‘落’同音也。榜出,令仆探名,報曰:‘秀才康也。’世傳以為笑。”又如明代世情小說《金瓶梅》中兩例。卷九七:“隨他那淫婦一條繩子拴去出醜見宜,管咱每大腿事。”卷八六:“你再敢不敢?我把你這短命王鸞兒割子,教你直孤到老。”其“大腿”、“王鸞兒”即諱稱男性外生殖器之隱語。此外書中的“丟身子”(出精)、跑馬”(遺精)之類,亦為這種隱語。今民俗語言中這類隱語仍不稀見,如江蘇省如東縣以“鬆勁”謂身體不爽,以“糖包兒”謂藥。以“老了人”謂死了成年人。以“跑掉了”謂小孩子夭亡,以“元寶”謂屍體或春節供神之豬頭,以“財神老兒”謂春節時乞丐等,均為地方市井隱語。
二是由回避人知而形成的隱語行話。明人田汝成《委巷叢談》雲:“乃今三百六十行各有市語,不相通用,倉淬聆之,竟不知為何等語也。”《西京雜記》雲:“長安市人語各有不同,有葫蘆語、鈕語、練語、三摺語,通謂市語。”光是數目字、各行各地隱語即五花八門。如四平市語,以一為憶多嬌,二為耳邊風,三為散秋香,四為思鄉馬,五為誤佳期,六為砌花台,七為柳搖金,八為灞陵橋,九為救情郎,十為舍利子。明清時米行行話一為子,二為力,三為削,四為類,五為香,六為竹,七為才,八為發,九為丁,十為足。
三是語言遊戲類隱語。這是運用多種修辭方式隱約其辭的民間秘密語,其基本功利特征顯然以語言遊戲為主體,這類秘密語在漢語中起源早、流布廣,形式亦繁雜,口頭、書麵形式兼具,從語言學角度追究,可謂漢民族民間秘密語的直流源泉。《國語?晉語》卷五載:(範文子對曰)“有秦客廈辭於朝,大夫莫之能對也。吾知三焉。”注雲:“瘦,隱也。謂以隱優譎詭之言問於朝也。”秦客之瘦辭書中不曾備載,而據宋人孫《孟子?公孫醜》疏雲:“大抵瘦辭雲者如今呼筆為,‘管城子’,紙為,‘楮先生’,錢為‘白水真人’,又為,阿堵物’之類是也。”瘦辭即諧隱之辭,舉凡風人體之雙關語及歇後語等,均屬此類語言遊戲類秘密語,人所認為:其出於民間甚明。自魏晉以來,直至近代,流行不衰,名稱也在隨時改變。民間百姓尋常說話未免平淡無奇,這種話就成了他們的詞藻,用以豐富說話的內容,表現自己的智慧,度量別人的智慧。歇後語至今流行不衰,新製百出,早已進入文學語言,亦足見此風之盛。 宋明以來至民國初,先後曾有《圓社錦語》、《金陵六院市語》、《江湖切要》及《切口大辭典》之類專輯、專書流行,然為數較少。半世紀前容肇祖、趙元任等曾發表一些有關研究成果,而近半世紀鮮見有人問津此道。願有誌者拓墾這塊荒置已久的園地。
【當代形形色色的黑話】
作家賈魯生在《黑話》中揭示了當代種種黑話現象,歸納如下: 犯罪分子的黑話:偷盜——向人民借錢;搶劫——慰問;居民——兔子,人民幣——衛生紙;偷公家東西——吃奶;偷私人東西——義務獻血;人口販子——長線紅娘;匕首或刮刀——玫瑰花;麻將賭博——修長城;被抓起來——折了;打擊犯罪,畏罪潛逃——風緊,扯呼,等等。 國家幹部的黑話:開會——跑馬拉鬆;退休——金盆洗手;到上麵開會——減肥;否決——打噴嚏;讚成——拍巴掌;縣——豐田;市——皇冠;省——奔馳,等等。 中學生的黑話:新華社記者在青海省西寧市采訪時,發現中學生中流傳著用電影、電視名字編成的《新編歇後語》:上學——再向虎山行;星期一——走向深淵;星期二——路漫漫;星期三——夜茫茫;星期四——衝破黎明前的黑暗;星期五——歸心似箭;星期六——勝利大逃亡;考試中——警察與小偷;考試後——莫斯科不相信眼淚;老師來了——這裏的黎明靜悄悄;老師提問——啞女;老師批評——被告席上;被趕出教室——快樂的單身漢;回到家——被愛情遺忘的角落;家長會後——今夜有暴風雪,等等。 退休人員的黑話:多餘的人——第三胎;打撲克——人盡其才;下象棋——了卻殘生;去世——落實政策,等等。
科研人員的黑話:研究人員發表內容稍稍尖銳一點的論文不敢署名,於是便出現了一些稀奇古怪的代名:“丹曉”——膽小;“海琶”——害怕;“司明”——死命,等等。這些代名也可算黑話。 還有些黑話社會各階層的人都會說:丈夫在妻子和情人之間搞平衡——搞雙軌製;送禮——肉包子打狗;茅台酒和人民幣——第一夫人配狗不理;物價上漲——海潮;官倒——老百姓磕頭(官到了);用“詩朗頌”做思想政治工作者——燈泡廠,鎢絲車間,全著亮同誌;枯燥無味的思想政治工作——詩朗頌,和尚念經,敲木魚;評職稱過程——《沉默的朋友》,《生死搏鬥》,《苦惱人的笑》;越刮越猛的吃喝風——對蝦漲價;送禮的數額提高——物價上漲。從“陽春白雪”到“下裏巴人”都有黑話,作家說:“頭發換錢。”演員說:“走穴。”外彙販子說,“切彙。”擺小攤的說:“宰。”擺書攤的說:“枕頭加拳頭。”投機倒把的說:“跳坑。”賣淫的說:“無果花。”嫖客說:“多情的小鳥。”仇人之間說,“五講四美。”情人之間說:“練故事。”
【醜語】
四川人有一個罵人的口頭禪——“錘子”(陝西南部也有這個詞,但遠不及四川流布廣泛)。作為語言的物質外殼——語音,它現在仍掛在川人特別是男人的口頭。如,人們形容某件事沒有前途、希望,順口溜出一句:“錘子兒哆!”多人一起,一人把某事說得過度,有人便譏之:“錘子些些。”至於在罵人場合,人們開口便雲“錘子”,可謂彼彼皆是,見慣不驚。作為這個詞兒的文字形態,卻被追求美好心靈的人民所忌諱,書麵語言中絕少用。 不言而喻,“錘子”一詞,作為罵人語言,特指雄性陽器。這是人們在莊重場合忌諱使用的詞語,一般隻用於謔浪遊戲的場合,或者罵人的場合。 這個詞在元代時有的寫作“頹”。如作為北京人的馬致遠《般涉調?耍孩兒?借馬》:“不曉事頹人知不知?”“渲時休叫侵著頹!”朱東潤注雲:“頹,指雄性生殖器。”因而,這裏的“頹人”,即如今日川味詈語“錘子人”,後句的“頹”,指公馬的生殖器。這種罵人的詞語,竟大方地闖進了聖潔的文學殿堂!可見此詞在當時使用頻率之高,也可知此詞根不在四川。再往前推溯,我們的祖先造了一個“士”字,這個“士”字就是今日的川味罵詞裏的“錘子”——甲骨文的“士”,即像男性生殖器之形。原來,根就在這裏。這一意義再後則以同音詞“勢”取而代之。如閹割公豬、劁騸公牛公馬皆曰“去勢”(後來,把閹割雄性禽獸通同名之為“去勢”,當是這一概念的擴大)。而“士”,在一段時間裏僅為男子壟斷了。
“士”字演變為後來“勢”、“頹”、“錘”,是中華民族審美升華的結果。 “士”字產生於對生育的崇拜。 在原始社會時期,自然條件惡劣,洪水猛獸肆虐。麵對可憐的科學水平,落後的生產力,極低的小孩成活率,短暫的人生這重重的恐怖,我們勇敢可敬的先人們,用對生育的發狂的崇拜與之抗衡。所以,原始人把凡是與生育相關的一切都看成是美的、善的。由對女性生殖器的崇拜發NFEE5,繼而又產生了對男性生殖器的崇拜。士——作為體現這種美好意識的文字符號便應運而生了。因此,“士”的本義一是指男人,《易》“士稝羊,女承筐”(小夥子持剪剪羊毛,姑娘捧筐伴在旁)。二有美義,封建時代,尚有“士大夫”、“士君子”等詞。在文字產生時代的人們眼裏,對生殖器的表現沒有任何猥褻的陰影,而是被看作豐產的化身。由此可見,作為當今避諱詞語的“士”當時是在美好心靈的支配下產生的,是善良意識的體現。 隨著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人類文化審美意識超越了諸如繁殖、本能等直接功利目的,上升到精神領域,人的本能被審美感受的光芒照亮。於是,人們的觀念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美和醜換位凝聚在“士”裏的美的意識逐漸淡化,後來竟徹底為粗俗不堪所替代,於是,社會便約定俗成,隻以“士”代表男性的人,特指的“士”便用同音字“勢”來取代。在人們的心靈中,以為這麼訛衍,便擯棄了積澱在這個詞的粗野味。此後,如此“淨化”了的“士”便大量使用,作為詞根而廣為派生新詞,“勢”的特殊含義使用至今。至於元代的“頹”,現在四川方言裏的“錘子”(隻是詞綴,無實義)和“士”,“勢”在語音上有一脈相承的地方,它們的聲母在上古音中同屬於舌頭音,即是說,“勢”、“頹”、“錘”,是“士”的同音借代。可以理解“勢”字使用日久,人們仍嫌惡其擺脫不了粗野意義的糾纏,於是又衍生出“頹”、“錘”,從這些後起詞的形式看,顯然,人們忌諱用其本字,是有意訛衍的結果。 可見,多次忌諱,多次替代,便造出了一連串的有關詞語。這替代和忌諱,就其本質來說,雖然未離其宗,但觀念的更新,意識的轉換,足以證明我們的先人對心靈美的完善,對語言美的追求。不唯四川人,整個中華民族都是這樣。麵對曆史和傳統的優秀一麵,作為今人的我們,沉思之餘,又當作何打算呢?
【吉語】
吉語是我國成語詞中的一部分,民間稱其為“討口彩”、“討吉利”。它語句通俗,內容含蓄,形式獨特,易懂好記。 吉語在人們衣、食、住、行諸方麵得到大量應用。在民間剪紙、年畫、藍印花布、民族服飾等工藝品上,都以吉語為主題,通過描繪各種物象來表達吉語寓意,加以蝙蝠、帶鳥、如意、靈芝組成的吉語稱為“福壽如意”;把壽字寫成圓形的篆書,五隻蝙蝠圍繞四周的吉語視為“五福(蝠)拜壽”;以爵、鹿、蜜蜂、猴子組成的吉語稱為“祿爵封侯”;以一龍一鳳組成的吉語叫“龍鳳呈祥”;以二魚組成的吉語叫“年年有餘”。
吉語是人們對美好事物的讚美,對幸福生活的渴望,對未來前途的追求。孩子出世後,有“歲歲平安”、“長命百歲”等吉語。孩子長大後,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有“望子成龍”、“富貴長春”等吉語。吉語在民間婚俗中也很普遍。過去姑娘訂婚時,贈給情人的荷包汗巾上,繡有“鳳串牡丹”的吉祥圖案,以表示愛情的專注。結婚時,姑娘懷抱瓶子上花轎,寓意“懷抱平安”;瓶中盛著美酒,與丈夫同飲交心酒,寓意“夫妻長(嚐)久(酒)”。在結婚典禮上,新娘要換上由玉蘭、海棠、芙蓉、桂花組成的繡花鞋,寓意家中“玉堂富貴”。新婚在蜜月中,新娘要換上由梅花、玉蘭、青竹、菊花組成的繡花鞋,以此祝願夫妻“百年和合”。新房是吉語最集中的地方,門上貼的,牆上掛的,都有著與婚姻美滿有關和憧憬未來的各式吉語寓意圖,甚至在新娘的被窩裏也放有紅棗、花生、糖果、蓮心,寓意“生活甜蜜”、“早生貴子”。 吉語不僅服務於生者,還服務於死者。出土文物的金箔錢上,就刻有“往升仙界”、“花開見佛”等吉語。 吉語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經過千百年的延續應用,適合社會需要的便流傳下來,並不斷產生新的內容,如“一路平安”、“萬事如意”、“延年益壽”、“步步高升”、“旗開得勝”等。有些吉語本來已消失了,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又出現了,如“生財致富”、“恭喜發財”、“金玉滿堂”等。
【成語:語言中的鹽】
成語是一種結構簡煉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是人們長期以來口頭習用的固定詞組。人們在作文、著作中要使用它,在講演或對話裏也少不了它,在文章中恰到好處地使用適當的成語,可以使文章增色;在講演或對話中使用成語,可以使講演更動聽,對話更生動,更有表現力。 成語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曆史。例如“青出於藍”這一成語出自《荀子?勸學》;“守株待兔”出自《韓非子?五蠹》;“完璧歸趙”最早見於《史記》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一鼓作氣”最早見於《左傳》中的《曹劌論戰》。許多成語從產生起一直流傳到今天,被人們爭相傳用,原因就在於成語是在語言實踐中經過了長期的提煉,已經具有兩個基本特征:一是意義的整體性。一個成語就是一個完整的意義單位。它的每一個詞一般都失去了自己單獨的意義。二是結構的定型性。成語是約定俗成而固定不變的詞組,不能隨意更換或者插入別的字。它在結構上一般都由四個字組成,多於或少於四個字的雖然也有,但為數較少。
人們喜歡成語,經常使用成語,當你在使用成語的時候,對成語的來源是否了解呢?成語的來源是多方麵的,但主要有以下幾種。 第一類是從古代的寓言中來的。如“愚公移山”這一成語,出自《列子?湯問》裏的一個寓言。“刻舟求劍”這一成語,出自《呂氏春秋?察今》裏的寓言故事。在我國古代,先秦寓言是比較豐富的,出自這個時期的成語就比較多。 第二類是從曆史故事中來的。如“退避三舍”這一成語,出自《左傳?僖公》的一則曆史故事。“破釜沉舟”這一成語,出自《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隻有了解了這一曆史典故,才能正確理解它是“下決心幹到底”的意思。 第三類是從古典文學作品的詞句中來的。如“一刻千金”這一成語,就出自宋代詩人蘇軾的《春夜》詩。“春宵一刻直(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集思廣益”最早出自諸葛亮《諸葛丞相集?教與軍師長史參軍掾屬》:“夫參署者,集眾思,廣忠益也。”後來,明初著名的思想家王夫之在《宋論?英宗》裏寫下了“集思廣益,而功不必自己立”的名句。
第四類是從民間口語中來的。如“信口開河”、“虎頭蛇尾”、“南腔北調”等等,這是人們在實踐中總結概括出來的。 成語言簡意賅,生動形象。我們在運用成語時,一是要弄清楚成語的意思。有些成語表示什麼意義,是約定俗成的,不能照字麵去推測。如“麵麵相覷”是表示大家都驚訝,不知道如何是好。如果從字麵上去推測,就會鬧出笑話來。有些成語有褒貶意義,使用時就要注意對象,不能隨便亂用。例如“自食其力”含有褒義,“自食其果”含有貶義,我們在引用這類成語時,就要特別注意。二是要了解成語的來源,這不僅有助於準確理解成語的意義,而且也是正確使用成語的關鍵。三是要注意成語的變化。隨著時代的發展,有些成語的感情色彩變了,有些成語的意義會有新的轉化,還有些成語適應的範圍發生了變化。了解成語的這些變化,對於理解成語的意義和正確運用成語是非常有益的。
【諺語:智慧的花朵】
諺語是在群眾中長期流傳的固定語句,它用簡單通俗的話反映出深刻的道理,是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和經驗總結。 諺語雖是一種固定語句,但由於它是口頭流傳的,有些諺語在結構上又是不固定的。如“三個臭皮匠,合成一個諸葛亮”,其中“合成一個”有說“頂個”的,有說“湊個”的,也有說“賽過”的。這種結構上的變化,都沒有離開它的原意。
我國的諺語源遠流長。據《古謠諺?幾例》記載,諺語在文字產生以前就有了,有了文字後,才被記錄下來。殷代甲骨文和先秦一些古籍中的“輔車相依,唇亡齒寒”、“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等構思精巧、哲理深奧的語言,可能就是我國文字記錄下來的最早的諺語。宋、明、清代,陸續有人輯錄彙編成冊。建國後,諺語的研究、出版工作更加得到重視。 我國的諺語浩如煙海,內容極其廣泛,涉及自然和社會的各個方麵。從內容上看,諺語大體上可分為社會諺語和生產諺語兩大類。 社會諺語是指理想與立誌、真理與實踐、階級與愛憎、知識與學習、勤勞與節儉、謙虛與誠實、團結與友誼、愛情與家庭、體育與健康等方麵的內容,一般多具警策、醒人的特點,富於哲理性和教育意義。 生產諺語則涉及農、林、牧、副、漁、氣象、日星運行、自然環境、醫藥衛生等各個領域、關聯到地理學、天文學、氣象學、生物學、土壤學、醫藥學等各方麵的科學知識,對生產具有指導作用。 諺語的主要特點,是將豐富的內容用濃縮、簡潔的語言表達出來,具有高度的概括力,能起到使人深省的作用。例如“莊稼一支花,全靠肥當家”、“富人一席酒、窮漢半年糧”,“看菜吃飯,量體裁衣”等諺語,不僅思想含義深刻,而且非常形象、生動。諺語的句式一般較整齊,音節勻稱,押韻順口。如“空談,水之泡沫;實行,金之點滴”。“有麝自然香,何須大風揚”。讀來琅琅上口,使人得到藝術的享受。諺語多用比喻、誇張、擬人、對照、摹狀、對偶、排比、反問和形象等修辭手法,表現形式生動活潑,有聲有色,詼諧有趣,說理有力,讀了好的諺語,宛如品嚐經年陳酒、醇香沁脾。 然而諺語作為一種意識形態,不可能不打上時代的和階級的烙印。我們在收集和運用諺語時,必須采取分析的態度,汲取精華,剔除糟粕。例如“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人過留名,雁過留聲”等諺語,反映了剝削階級的反動腐朽思想意識,與今天是格格不入的。有些關於生產常識方麵的諺語,由於地理等自然特征的不同,在內容上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在運用時必須把握它的本質特征,正確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