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語?格言?警句】

熟語,語言中定型的詞組或句子。使用時一般不能任意改變其組織。包括成語、諺語、格言、歇後語等。 格言,亦稱箴言,即含有教育、勸誡意義可作為準則的話,內容積極健康,觀點正確鮮明的格言,往往能使人警省、令人感奮,催人向上。如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魯迅的“時間就是生命”,雪萊的“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等等,無不如此。 警句,常指詩文中句言簡煉,語意新穎,涵義深刻警策動人的句子,有時也稱名言。加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崖若比鄰”,範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歌德的“生活之樹是常青的”等流傳千古的警句,同樣給人以啟迪和激勵。

【歇後語】

歇後語是一種措詞在此而寓意在彼的常用語句,是人們熟識的形象而詼諧的語言形式之一。早在1300多年前就有人對它進行整理。唐代李商隱在《雜纂》中搜集了為數較多的歇後語。唐以後,曆代有《雜纂》的續集,宋代蘇軾的二續《雜纂》所輯更加豐富,元代以後進一步發展,元雜劇和明清小說中屢見不鮮,現代作品中更是俯拾皆是。 歇後語由前後兩部分組成,前部分是形象的比喻,後部分則是對前部分進行解釋,或者說前部分是譬,後部分是解。因此以前人們稱之“譬解語”,“譬喻語”。有時隻說“譬”,不說“解”,讓聽者自己去領會,顯得意味深長。 歇後語前部分的譬喻是造成這種語言形象生動、活潑、風趣的主要依據。其作用是喚起人們的聯想,與後部分緊密配合,順理成章地表達本意。它的選材有事,有物,有現代的,有曆史的,有想象的。 歇後語後部分是對前部分進行解釋、說明,也是歇後語的點題,包括喻意歇後語和諧音歇後語。

【繞口令】

關於繞口令的產生,我們可以間接地追尋到5000多年前的黃帝時代。古籍中僥幸保存下來的《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古‘肉’字)”,相傳為黃帝時所作,據考證,這是比較接近於原始形態的歌謠,其中,已經有了繞口令的基本成分——雙聲疊韻詞。由此推想,很可能在文字出現以前,繞口令就已經萌動於人民群眾的口頭語言之中了。 我們至少可以斷定,早在西周以前,就已經有了繞口令的雛形。當時流傳於我國南方的汝水、漢水一帶的民歌《周南?關雎》中,就有了“參差”、“輾轉”、“窈窕”等雙聲疊韻的連綿字,有時還是幾次出現,纏來繞去。《周南?關雎》收進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是“十五國風”的第一篇,也是全書的首篇。《周南?卷耳》中,也出現了如“頃筐”、“高崗”、“玄黃”、“崔嵬”、“虺聵”這些雙聲疊韻的詞彙。這樣巧妙地運用雙聲、疊韻的詞語,這種修辭造句的方法,這種詩歌語言形容的技巧,使詩歌中的思想感情表現得更為深刻,把自然界的景色描繪得更為生動,極大地增加了詩歌的音韻美和修辭美。《詩經》中這些語言現象的存在對於繞口令的完善、成熟,起了很大的作用。正如劉勰《文心雕龍?物色》所說:“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徘徊”,“皎月慧星,一言窮理;參差沃若,兩字窮形”。需要指出的是,《詩經》民歌語言的這一特點,並不是象後世文人那樣苦心經營出來的,它產生於勞動人民對事物的細致觀察,對語音語言的反複玩味,爛熟於心,渾然天成,因而才那樣樸素,鮮明,沒有雕飾的痕跡。 隨著語言文字的形成和發展,我們的祖先越來越注意漢字字音前後各部分的異同現象,發現了越來越多的雙聲疊韻詞。這些雙聲疊韻的關係,處理不好,很容易纏繞混淆;處理好了,又可以產生不同凡響的音韻美。這使得一些人想到尋找規律,練習發音,訓練口頭表達。

於是,他們開始有意識地把一些聲韻相同的字組合在一起,故意兜圈子,繞彎子,連接成句子,教兒童念、誦。其中一些音韻響亮而又拗口、詼諧風趣的句子,不僅兒童喜歡,不少青年人也很喜歡。這樣,一個人唱出,或幾個人唱和,就在人民群眾中耳口相傳,流傳開來。在流傳過程中,人們又不斷修改、加工、充實、完善,使它更近似於一首首幽默詼諧的歌謠,更加妙趣橫生。至於誰是繞口令的具體作者和修改者,人們根本沒有留意。因此,也就無所謂哪首繞口令是哪個人的作品了。

由於繞口令的逐步完善,在人民群眾中日漸流傳,一些接近下層人民的文人也開始注意這一通俗的文藝形式。稍後於屈原的楚國作家宋玉,就曾經把雙聲疊韻的詞彙引進了詩歌創作的殿堂。長篇政治抒情詩《九辯》是他的代表作,其中大量采用了聲韻相通的詞,使得語句音節錯綜變化,讀來音韻諧美,情味悠長。這無疑大大擴展了它的地位和影響。不少文人還在喝茶飲酒的時候,即興編上幾句,當作酒令,或者教給兒童念誦。保留至今的古代繞口令,差不多都是文人模擬民間繞口令作的。現在,我們還可以看到唐代詩人溫庭筠在1000多年前的《李先生別墅望僧舍寶刹作雙聲詩》:“棲息消心象,簷楹溢豔陽,簾櫳蘭露落,鄰裏柳林涼,高閣過空穀,孤竿隔古崗,潭庭月淡蕩,仿佛複芬芳。”宋代大文學家蘇軾作過《吃語詩》(“故居劍閣隔錦官”)。明代文學家高啟作過《吳宮詞》(“筵前憐嬋娟”)。從內容上看,這些繞口令大都是酒足飯飽之餘的乘興消遣之作,沒有多少價值;從形式上看,幾乎都是咬文嚼字的文字遊戲,書卷氣濃重,晦澀難懂,最廣大的下層民眾和少年兒童隻有敬而遠之。這大大影響了繞口令的語言價值和文學價值,影響了繞口令的普及和提高。關於古代的繞口令,明代文學家謝肇膌所撰的《文海披沙》卷五,曾作過一些記載。

另一方麵,民間流傳的繞口令保持和發揚了它的通俗淺顯的特點,越來越完善,並且被搜集整理出來。清朝末年,意大利駐中國的官員韋大利(Guidovitole)搜集的《北京兒歌》(1896年出版,英漢對照本)中,就有繞口令《玲瓏塔》。何德蘭搜集的《孺子歌圖》(chineseMotherGooseRhyrnes,1900年在紐約印行)中,也有繞口令《禿丫頭》。 “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後,我國現代文學越來越接近下層人民,隨之而起的兒童文學也逐漸成為文藝大軍的一個支隊,這為繞口令的發展又開辟了一條道路。但是,由於社會意識和創作者思想的局限,不少繞口令的基調還是很低的。例如《螺螄和騾子》:“胡子擔了一擔螺螄,駝子騎了一匹騾子。胡子的螺螄撞了駝子的騾子,駝子的騾子踩了胡子的螺螄,胡子要駝子賠胡子的螺螄,駝子要胡子賠駝子的騾子。胡子罵駝子,駝子打胡子,螺螄也爬到騾子頭上去啃鼻子。”這反映了舊社會“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社會意識,反映了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利害關係。解放後,繞口令的思想內容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例如60年代流傳的繞口令《賠缽缽》:“你婆婆借給我婆婆一個缽缽,我婆婆打爛了你婆婆的缽缽。我婆婆買來一個缽缽,還給你婆婆。你婆婆說什麼也不要我婆婆賠缽缽,我婆婆硬要把買來的缽缽還給你婆婆。”這就反映了60年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充滿了新的時代氣息。 現在,全社會特別是中小學、師範學校推廣漢語拚音和普通話;大專院校中文係、科加強語音教學;這些都促進了繞口令的發展。

【成語之最】

最遙遠的地方:天涯海角。 最長的壽命:萬壽無疆。 最荒涼的地方:不毛之地。 最有學問的人:博古通今。 最懸殊的區別:天淵之別。 最長的腿:一步登天。 最反常的氣候:晴天霹靂。 最快的速度:風馳電掣。 最寬闊的胸懷:虛懷若穀。 衝得最高的氣:氣衝霄漢。 最昂貴的稿費:一字千金。 最吝嗇的人:一毛不拔。 最絕望的前途:山窮水盡。 最艱難的爭辯:理屈詞窮。 最高的巨人:頂天立地。 最快的流水:一瀉千裏。 最難做的飯:無米之炊。

【成語對舉】

哀兵必勝畫虎類犬得道多助甕中捉鱉落花有意任人唯賢驕兵必敗刻鵠類鶩失道寡助寧為玉碎流水無情明槍易躲粗製濫造禍不單行調虎離山不為瓦全金玉其外暗箭難防精雕細刻福不雙至引狼入室兩全齊美敗絮其中用於觀己呆若木雞雕蟲小技耳提麵命兩敗俱傷近朱者赤暗於察人動如脫兔鬼斧神工旁敲側擊量體裁衣近墨者黑墨守成規浩如煙海兼聽則明分道揚鑣削足適履聚精會神別開生麵寥如晨星偏聽則暗並駕齊驅麟鳳電龍馳魂奪魄匿影藏形赫赫有名見風駛舵瓜剖豆分牛鬼蛇神樂極生悲拋頭露麵默默無聞膠柱鼓瑟珠聯璧合流芳百世否極泰來濃墨重彩燁然生輝當局者迷海底撈針遺臭萬年任人唯親輕描淡寫黯然失色旁觀者清

【語言種種】

教育鞭策的話叫格言。規勸告誡的話叫箴言。公開宣告的話叫宣言。勸人進步的話叫良言。有所寄托的話叫寓言。應允別人的話叫諾言。誠懇勸告的話叫忠言。勸人改過的話叫諍言。預先說過的話叫預言。宣誓所說的話叫誓言。不滿抱怨的話叫怨言。坦率表白的話叫直言。不切實際的話叫濫言。臨走留下的話叫留言。生前留下的話叫遺言。寫在書前的話叫序言。分別勉勵的話叫贈言。狂妄自大的話叫狂言。虛假偽裝的話叫佯言。隨便嬉笑的話叫戲言。討人喜歡的話叫甜言。婉轉表態的話叫婉言。內心傾吐的話叫真言。令人吃驚的話叫危言。肮髒下流的話叫汙言。誹謗攻擊的話叫惡言。欺騙臆造的話叫謊言。胡說八道的話叫胡言。捏造事實的話叫謠言。挑撥離間的話叫讒言。

【謙詞雅語種種】

請人原諒說“包涵”求人幫忙說“勞駕”向人提問說“請教”得人惠助說“借光”無暇陪同說“失陪”歸還物品說“奉還”需要考慮說“斟酌”請人勿送說“留步”對方到場說“光臨”未及迎接說“失迎”請人接受說“笑納”祝人健康說“保重”接受好意說“領情”

【話“別”】

分手辭行曰“告別”;握手告辭曰“握別”;拱手辭別曰“揖別”;揮手告辭曰“揮別”;親吻離去曰“吻別”;叩拜辭行曰“拜別”;設宴送行曰“餞別”;致謝告辭曰“謝別”;臨別贈禮曰”贈別”;離別留言曰“留別”;前往送行曰“送別”;丟開離去曰“拋別”;不願分別曰“惜別”、“戀別”;長久分別曰“闊別”、“長別”;永久分別曰“永別”、“訣別”。

【“筆”之種種】

開始寫作叫“動筆”,提筆撰文和作畫叫“命筆”,輕鬆自如的文字叫“逸筆”,寫作過程的中斷叫“輟筆”,文章臃腫的文字叫“贅筆”,個人親自動手寫叫“親筆”,對上寫信的謙稱叫“謹筆”,本人口授他人寫叫“代筆”,對下寫信的謙稱叫“草筆”,文章的韻味風格叫“文筆”,皇帝書寫的文字叫“禦筆”。在前段文章中為後段文章埋伏的線索叫“伏筆”,讀後感寫的文字叫“隨筆”,與題旨無關的話叫“閑筆”,結束後補充文字的叫“餘筆”,細致的文字繪畫叫“工筆”,請人書畫的稿酬叫“潤筆”,無聊庸俗的文字叫“歪筆”,動手擬訂集體名義的文稿叫“執筆”,文章寫得好的地方叫“妙筆”,練習性的寫作叫“練筆”,愉快地作文或作畫叫“欣然命筆”,好的文章或語句叫“成功之筆”。

【數詞係列的演化】

漢語中人們常見的十、百、千、萬、分、厘、毫、微等,依照一定的規律,形成為一個數詞係列,實際上漢語中蘊藏的數詞遠不止這些。 就大於一的數詞來說,《太平禦覽》明確記載了萬以上的幾個數詞及共關係:“十萬謂之億,十億謂之兆,十兆謂之經,十經謂之垓。”《孫子算經》還有“十垓為秭”的記載,並且提及了另一個大於“秭”的數詞——穰。此外根據有關資料,穰以上依次還有澗、正、載、極等數詞。 “悉恨僧祗長,歡榮刹那促”。詩中“僧祗”係梵語“阿僧祗”,本為無數之意。不可思議、無量級這些形容“無數”詞語,都曾依次充當過“極”以上的數詞。 “億”和“兆”的排列順序,和目前的用法不同。其原因是數詞係列中萬以上的數詞曾有過多種含義,即所謂上數、中數、下數。下數十進,中數萬進,上數則指數倍進。由於萬以上的數詞曆來有歧義,所以除兆和億之外,萬以上的許多數詞終於銷聲匿跡。但兆取的是下數,而億卻取了中數,所以相互之間顛倒了位置。 至於表示小於一的數詞,除了人們所熟知的分、厘、毫、絲、忽、微之外,依次還有織、沙、塵、埃、渺、漠……“十塵為沙,十沙為纖”(《謝察微算經》),說明小於一的數詞均依次為十進。實際上在漢之後,曾當作數詞使用的依次還有模糊、逡巡、須臾、瞬息、彈指、刹那、六德、虛空、清淨等。“相看更覺光陰速,笑語逡巡即隔年”,“十年有五驚彈指,又複煩君入刹中”。雖然詩中的“逡巡”、“彈指”都是形容短暫的詞彙,當我們一旦了解到它們係數詞轉化而來,並且找到它們在數詞係列上的位置後,或許更能理解兩詩中的短暫在程度上的差別吧。

【古今數製進位對照表】

原數個十百千萬十萬百萬千萬萬萬十萬萬百萬萬千萬萬萬萬萬今稱個十百千萬十萬百萬千萬億十億百億千億兆古稱個十百千萬億兆京(經)垓

【古今姓氏難辨字】

1.仇:讀音:qiú(求)——戰國時宋國大夫仇牧的後代,後成為一姓。不可讀作:chóu(仇恨的仇),也不可讀作:jiǚ(九)。明代有大畫家仇英(號十洲)。 2讀音:Niè(聶)——此姓是由西部少數民族地區內遷流入的。不可誤讀作:Yě(也)。 3.翟:用作姓時可分讀:①zhái(宅)②dí(狄)——讀音為“狄”的翟姓是虞封黃帝之後,春秋時世居北方。後遷移到西河一帶(在今陝西省內)。讀音為“宅”的翟姓,據傳是世居汝南(今河南省內)的。今已混為一姓,讀音仍不一。有的地區讀作di,也有的地區讀作Zhai,這是習慣所致的俗成的讀音。 4.郗(通“郤”):讀音:Xī(希)——據《辭原》載:“蘇氏支子封郗,為郗氏。”這就是說,蘇氏的旁係子孫被封在郗地,就產生了“郗”姓。《戰國策》中有郗疵,王羲之的夫人也姓郗,世稱“郗夫人”。古代又讀作Chī(吃)不為誤讀。 5.芮:讀音:Ruì(銳)——此姓是古代由姬姓分出的一個旁支。周國卿士芮伯的後人。不可讀作Nèi(內)。 6.佘:讀音:Shè(蛇)——據《姓氏尋源》辨釋,古代有餘姓而沒有佘姓,後來讀轉音了,又析出一姓“佘”。如宋代有佘太君。此字不可誤讀為Yǖ(餘)。

7.樸:讀音:Piáo(瓢)——《集韻》“披尤切,音瓢,夷姓。”《魏誌》記:“建安二十年巴夷王樸胡舉巴夷來附。”“樸”姓概由此進入中原。現代吉林省朝鮮族此姓尤多。讀者易與“樸素”的“樸”相混,誤讀為pǔ。 8.惲:讀音:Yùn(運)——惲姓都是漢代楊惲的後代。他的兒子為了避禍,逃奔潛隱,以父名為姓,由此生出“惲”姓。《姓氏尋源》與此說不同:“其先出楚成王,為熊姓,蓋以成王名惲故也。”今江蘇武進一帶此姓甚多,如明代畫家惲南田,今有革命家惲代英,均武進人。不可誤讀為jūn(軍)。 9讀音:qí(其)——唐有脊鳥誌,宋有脊鳥宣、元驥等人,都是脊鳥姓。不可誤讀為biǎn(卞)。 10.仉:Zhǎng(掌)——古姓。孟子母親即為“仉氏”,不可誤讀為jī(幾)。 11.逄:讀音:Pàng(旁)——古姓。《廣韻》:“出北海逢醜父之後”。也可寫作“逢”,二字通。《顏氏家訓》不同意二字姓通作一用,辨雲:“逢逄之別,豈可雷同?蓋至六朝,已別為二字。凡姓讀如龐者,皆作逄也。” 12.:讀音:Xì(戲)——古姓。晉公族邰獻子的後代,因封於邰地,因地名而得此姓。

【古人名正確讀音】

古代人名,有一些特殊的讀音,我們讀古書時,如果不了解這一點就容易讀錯。現將一些容易讀錯的古代名人名字的讀法按時代先後集注於下: ①召公睪,周初政治家。召音Shào(邵),睪音Shì(式)。②褒姒,周幽王寵妃。姒音Sì(四)。②曹劌:春秋時魯國大夫。劌音guì(貴)。④老聃,道家創始者,即老子。聃音dān(耽)⑤曾參,春秋末魯國人,孔子學生。參音Shēn(申)。⑥伯喜否,春秋末吳國大臣。音Pǐ(痞)。⑦樂羊,戰國魏國將領。樂音Yuè(月)。⑧李悝戰國初政治家法家。悝音Kuī(虧)。⑨墨翟,春秋、戰國之際思想家,墨家創始人。翟音dí(狄)。B10郭隗,戰國燕國大臣,隗音Weǐ(委)。B11酈食其,秦漢之際策士。食其音Yìjī(義幾)。B12吳芮,漢長沙王。芮音Rui(瑞)。B13冒頓單於,匈奴單於。冒頓音Mò dú(莫獨)。B14兒寬,西漢大臣,水利家。兒音Ní(泥)。B15金日石單:西漢大臣。日石單音Mìtī(密梯)。B16隗囂,東漢名士。名字讀wěiáo(委熬)。B17祭遵,東漢將領。祭音zhai(寨)。B18曹大家,後漢班昭夫家姓曹,她曾擔任皇後和妃子的教師,被尊號“曹大家”。大家音dà gū(大姑)。大家,對婦女的敬稱。B19毋丘儉,三國時魏國將領,毋音guàn(貫)。B20段匹石單,西晉鮮卑族段部首領。音dī(低)。B21範曄,南朝宋史學家。曄音Yè。B22暾欲穀,後突厥大臣。穀音Yù(裕)。B23李煜,五代十國南唐國君。煜音Yù(玉)。B24明鎬,北宋官吏,鎬音Hào(號)。B25米芾,北宋書畫家。芾同黻,音Fú。B26萬俟NFEA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