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初奸臣,名字讀Mó qí xiè。B27趙汝適,南宋地理學家,適音Kuò(括)。

【古代漢語常用工具書】

1.字典 康熙字典經籍纂詁中華大字典漢語大字典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2.詞典(兼釋字詞、成語典故) 辭源辭海漢語大詞典 3.虛詞詞典 助字辨略經傳釋詞詞詮古書虛字集釋古代漢語虛詞通釋 4.特殊詞語詞典 詩詞曲語辭彙釋金元戲曲方言考元曲釋詞元劇方言例釋宋元語言詞典詩詞曲語詞例釋敦煌變文字義通釋 5.查檢古文字的工具書 甲骨文編金文編金文詁林古文字類編漢語古文字字形表 6.查檢字詞語句出處的工具書 十三經索引佩文韻府駢字類編

【說用典】

典故,古人也稱故典,或稱古事、故事、故實、古典、典實、舊典、往典等等。在詩文中運用典故,古書上也有不同的名稱,一般稱為用事,也有稱為引事、隸事、使事、運典等的,我們今天一般就稱用典了。

“事典”與“語典”

什麼是典故呢?是指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曆出處的詞語。由古代故事構成的典故,稱為“事典”;有來曆出處的詞語構成的典故,就稱為“語典”。 事典所用的古代故事中,最大量的是曆史故事。如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韻》的“蘇武先還漢,黃公豈事秦。楚筵辭醴日,梁獄上書辰”幾句,就是連用蘇武不失節而還漢,黃公(商山四皓之一的夏黃公)避秦入商雒山中;穆生因楚王戊忘設醴酒而離去;鄒陽獄中上書以自明四個曆史故事(均見《漢書》),借以表明李白參加幕府是出於對唐王朝的忠心,他決不跟隨李謀叛,因而他被流放夜郎完全是冤案。 事典也有用神話、傳說、寓言、詩歌、小說、戲曲等故事的,如李白《把酒問月》詩:“白兔搗藥秋複春,嫦娥孤棲與誰鄰?”用的是神話故事。韓愈《感春四首》之四,“畫蛇著足無處用,兩NFEB5霜白趨埃塵。”就用了畫蛇添足的寓言故事;汪元量《錢塘歌》:“南人墮淚北人笑,臣甫低頭拜杜鵑。”用的是杜甫《杜鵑》詩:“杜鵑暮春至,哀哀叫其間。我見常再拜,重是古帝魂。” 語典所用的是古書中有來曆出處的詞語。如孔子說:“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後代因稱十五歲為“誌學之年”,三十歲為“而立之年”,四十歲為“不惑之年”、五十歲為”知命之年”,六十歲為“耳順之年”,七十歲為“從心之年”。這裏所取的是有特殊意義的詞語。這種情況,在語典中是隨處可見的。此外,也有取專有名詞的,包括人名、地名、宮殿名、篇名、典製名、官職名等等。如陸遊《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輪台”為地名,在新疆,漢朝曾在那兒駐兵屯田。陸遊詩中代指南宋邊疆。 語典也有取格言、警語、俗語、詩文句的,如杜甫《哭王彭州掄》詩:“翠石俄雙表,寒鬆竟後凋。”用《論語?子罕》:“歲寒,然後知鬆柏之後凋也。” 無論事典或語典,特別是事典,同是一個典源,在不同的詩文中,可用許多不同的詞語來概括。如《韓非子?和氏》篇講和氏獻璧的故事,後人作典故使用時用詞可謂千變萬化。因和氏所獻的是未理的璞,經加工後才成為璧,璧也就是玉,成為著名的寶物。因之在詩文中使用時可用“和璞”、“和璧”、“和玉”、“和寶”。又因和氏姓卞,就可用“卞”代“和”成了“卞璞”、“卞璧”、“卞玉”、“卞寶”因和氏為楚人,又可用“楚璞”、“楚璧”、“楚玉”、“楚寶”。楚又稱荊,也就可稱“荊璞”、“荊璧”、“荊玉”、“荊寶”。又因其璧得之於楚(荊)山中,故也可稱“楚山璞”、“荊山璞”等。或者幹脆稱為“和氏”等。 事典如此,有些較長的語典也是如此。如曹植《名都篇》有“歸來宴平樂,美酒鬥十千”之句,後代常用作飲美酒的典故,如王維《少年行》:“新豐美酒鬥十千。”辛棄疾《玉樓春?再和》:“十千一鬥飲中仙。”

典故的用法

典故在古詩文中有種種用法,這裏隻就主要的用法略作介紹。 正用和反用。正用就是取典故的原來意義入詩文;反用則在詩文中反用原典的意義。如上舉和氏璧的典故,在使用時往往表現了對和氏不幸遭遇的同情,如李白《鞠歌行》:“荊山長號泣血人,忠臣死為刖足鬼。”這是正用。但李商隱在《任弘農尉獻州刺史乞假歸京》中卻說,“卻羨卞和雙刖足,一生無複沒階趨。”說自己反而羨慕卞和被刖去雙足,免得繼續作一小吏,受到階前逢迎奔走的恥辱。這是憤激之詞。又如“求田問舍”一典,本來是劉備批評許汜在天下大亂時,無憂國治家的救世之心,而隻求買田置地,經營自己的安樂窩(見《三國誌?陳登傳》)。辛棄疾在《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中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這是正用。而王安石在《讀蜀誌》中卻說:“無人說與劉玄德,問舍求田意最高。”這是反用,充分體現了王安石在變法失敗後的苦悶與憤激。事典有反用,語典也常見,如王安石《鍾山即事》:“茅相對坐終日,一鳥不鳴山更幽”,反用了王籍《入若耶溪》中“鳥鳴山更幽”意。這種反用,往往在大家熟悉的典故中,語出意表,驚人耳目,受到後人稱道。

明用和暗用。明用是讓人一看就知道是用典。如鄒陽《獄中上梁王書》“昔玉人獻寶,楚王誅之。李斯竭忠,胡亥極刑”就是。暗用則並不點明,不讓人感到是用典,當然,熟悉典故的人就能看出來。如柳永《八聲甘州》:“想佳人妝樓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暗用了謝眺《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橋》詩的“天際識歸舟”句。又如《長生殿》第三出:“全憑仗金投暮夜,把一身離阱穴。”暮夜投金,顯然是指黑夜行賄,但也是暗用了《後漢書?楊震傳》的典故,楊震新任東萊太守,“道經昌邑,故所舉荊州茂才王密為昌邑今,謁見,至夜懷金十斤以遺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無知之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密愧而出。” 借用。構成借與被借的關係是,被借典故的原意和詩文中所要表達的意義並不相幹,但它們之間也有某一相關的地方。如《儒林外史》第三十一回:“熟讀王叔和,不如臨症多。”王叔和是著名的醫學家,著有《脈經》。文中用人名代醫書。這種借用法,詩文中用得相當普遍,上麵說的“借詞”也就是“借用”。 化用。指用典時不是直用典故,而是把原典靈活地加以融化、點化。這是為曆代稱道的一種用典法。這裏僅舉古詩詞曲中常見的化用前人詩句例,如蘇軾名作《飲湖上初晴後雨》:“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HTXL〗

空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常被後人化用來寫西湖。詩如聶大年《西湖景十首?雷峰夕照》:“宜雨宜晴晚更宜,西湖端可比西施。”詞如辛棄疾《水調歌頭》:“說與西湖客,觀水更觀山。淡妝濃抹西子,喚起一時觀。”曲如薛昂夫《苦雨》:“西湖也怕西施爐,天也為他巧對付。晴,也宜畫圖,陰,也宜畫圖。” 古詩文中還有一句中連用二個或二個以上的典故。二典有並列關係的,如《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暗想小生螢窗雪案,刮垢磨光。”“螢窗”用車胤囊螢讀書的故事;“雪案”用孫康映雪讀書的典故。也有二個以上典故糅合運用的。糅合後,看起來像一個典故,如李商隱《西南行卻寄相送者》:“明朝驚破還鄉夢,定是陳倉碧野雞。”“陳倉碧野雞”含有二個有關雞的典故。據《史記?封禪書》載:秦文公於陳倉祀雞神陳寶。又《漢書?郊祀誌》載:宣帝時,“或言益州有金馬碧雞之神,可醮祭而致。”詩中把陳倉的陳寶神和益州的金馬碧雞神糅合在一起了。 為什麼古人那麼愛用典,而且長久不衰,這除了科舉考試和言文分離等客觀原因外,還在於好的用典,在抒情達意上,實有助於詩文的表達。

【漢語七大方言區】

我國七大方言主要根據語音方麵的差異來劃分。

北方方言

它是漢民族共同語的基礎方言,以北京話為代表,使用人口占漢族總人口的70%。北方方言又分為華北、東北方言,西北、西南和江淮方言等四個次方言。

吳方言

分布在上海、江蘇長江以南鎮江以東和浙江大部分地區,以蘇州話為代表。

湘方言

分布在湖南省大部分地區,以長沙話為代表。

贛方言

分布在江西省大部分地區,以南昌話為代表。

客家方言

主要分布在廣東東部和北部,福建西部,江西東南部和廣西南部,以廣東省梅縣話為代表。

閩方言

跨越四省,包括福建省大部分地區,廣東省東部和浙江省南部部分地區以及台灣省大部分漢人居住區。

粵方言

主要分布在廣東省中部、西南部和廣西的東部、南部,以廣州話為代表。 也有人將閩方言分為“閩北方言”、“閩南方言”,於是又有“八大方言區”之說。

【漢語主要方言】

漢語方言

漢語語言的地方變體。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方言情況複雜,種類繁多。漢語方言分官話和非官話兩大類。官話方言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北地區和中國西南地區,內部的一致程度比較高,彼此通話沒有困難。非官話方言主要分布在中國東南部,包括吳方言、贛方言、湘方言、粵方言、閩方言、客家方言,非官話方言差別較大,彼此方言一般不能通話。漢語方言之間語音上的差別最大,詞彙次之,語法方麵的差別最小,漢語方言統一的書麵表現形式是漢字。漢語方言的形成和發展與社會的發展和變化息息相關,它的必然發展趨勢是方言的作用逐漸縮小,向作為現代民族共同語的普通話靠攏,隨著共同語影響的擴大而趨向消失。

官話方言

漢語中使用人口最多的一種方言。通稱北方方言,即廣義的北方話。分布於長江以北地區、長江沿岸部分地區和中國西南地區。它是漢語各方言區的人共同使用的交際語言,內部一致程度比較高,彼此通話沒有多大困難。現在全國推行的普通話,就是在“官話”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現代漢民族共同語。官話方言內部按其語言特點又分華北官話、西北官話、西南官話和江淮官話四個方言。官話方言聲調一般為四個,古代語詞保留得比較少,外來借詞比較少,結構助詞“的、地、得”運用普遍。

吳方言

漢語方言之一,俗稱吳語。分布於上海、江蘇東南部和浙江大部分地區。其主要特征表現在語音方麵,它保留了古代全濁聲母係統,清濁聲母差別較大;沒有翹舌音,隻有Z、C、S;多數地區用—ng或—n鼻音結尾;有短促的入聲,聲調多達七、八個;在詞彙、語法方麵:單音節詞比較多。其中包含大量的古代詞語;名詞前綴“阿”的使用範圍較廣,動詞重疊常用“AAB”式,“頭”字常用作詞尾;在帶有雙賓語句的動賓語式中,表示“給予”意義時,指人的賓語常用在指物的賓語後,如“撥本書我”(給我一本書)。

湘方言

漢語方言之一,俗稱湘語。分布於湖南大部,分為南、北兩個方言片。主要語言特征表現在語音上,其聲母n、l在開口、合口韻母前不分,“南”和“蘭”同音,在齊齒,撮口韻母前有[n]、[m]之分;f、h不分,“灰”和“飛”同音;有入聲,音不短促,自成一個調類。在詞彙語法上,有些詞如“伢子”(小夥子)、“發風”(刮風)、“男伯伯”(伯父)、“女伯伯”(伯母)等等,同普通話有差異;有些表達方式,如在結構助詞“得”和補語之間,“很”和“淨”常放在動詞後麵作狀語,如“天天發淨脾氣”(天天淨發脾氣);間接賓語可放在直接賓語前麵,如“送這支筆你用”(把這支筆送給你用)。

贛方言

漢語方言之一,俗稱贛語。分布於江西大部及湖北省東南地區,其語音特點為:原古代全濁聲母的字,今多數讀為相應的送氣清間聲母;聲母中尤n聲母,“南”讀如“蘭”,但獨有一個[n]聲母,如“膩”[ni];有些地方保留古代入聲韻尾b、d、g;聲調多達六六七個,去聲多數分陰陽,入聲則部分分陰陽;詞彙特點:有些詞如“日上”(白天)、“來記”(忘記)、“閃”(傻)、“蹠”(蹲)、“好好子走”(好好地走)等等,與普通話有差異。

客家方言

漢語方言之一,俗稱客家話,分布於廣東、廣西、福建、江西等省(區)部分地區。客家話以梅縣話為代表,其語音特點是:古代濁塞音和塞擦音聲母字,不論平仄,大部變為送氣清聲母;古曉、匣母的合口聲母多數變讀為f,如“灰”、“懷”、“謊”、“花”、“虎”、“婚”、“回”、“呼”的聲母都是f;韻母沒有撮口呼;保留古人聲韻尾b、d、g;一般有六個聲調。它的詞彙中保留了大量古詞語;借用其它方言或外來詞語很多。詞彙中“叫”(哭)、“麵”(臉)、“人客”(客人)、“脈個”(什麼)、“滿人”(誰),句法中“著多一件衫”(多穿一件衣服)、“今哺日比秋哺日過冷”(今天比昨天冷)等等,與普通話有差異。

粵方言

漢語方言之一,俗稱廣東話,分布於廣東中部和西南部、廣西東南部,海外華僑多說粵語。其語音特點是:古見母字一律讀g韻母;f、h不分,“昏”和“分”同音;s、sh不分,“絲”和“詩”都讀(si);古全濁聲母中上聲字部分讀為送氣聲母,輔音韻尾有m、n、ng、b、d、g;聲調多達九個。其詞彙語法特點是:吸收英語詞彙較多;名詞帶一個重疊成分構成ABB式的詞比較普遍,如“口多多”(多嘴)。句法上有狀語後置現象,如“你去先”(你先去);比較句用“A——形容詞——過——B”表示,如“大過你”(他比你大)等。

閩方言

漢語方言之一,俗稱閩語,分布於福建、廣東、台灣三省和浙江省南部以及江西、廣西、江蘇三省的個別地區。其語音特點是:沒有f聲母;s、sh不分,“絲”和“詩”都讀(si);古“知徹澄”讀如“端透定”;輔音韻尾一般有m、n、ng、b、d、g;聲調多達七個。詞彙和語法方麵特點是:有些詞如“一樹”(一棵樹)、“一泡燈”(一盞燈),有些句式如“我來去食飯”(我吃飯去)、“你有讀冊無”(你念過書沒有)等等,與普通話有差異。

【北京人的“新”方言】

“侃”是北京人的創造。老北京的所謂“白話蛋”,如今叫“侃爺”。不同的層次、不同的身份、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年齡,三教九流皆可聚而侃之。天南地北,古今中外,市場行情,婚姻人生都可以“侃”。“侃”的內涵有多深,外延有多廣,誰也說不清。 善侃者大多有“道”。“道”是什麼?工作有“道”,謀職有“道”,掙錢有“道”,出國有“道”,甚至生病住院,死了人上火葬場都必須有“道”。“道”有“紅”、“黃”、“白”、“黑”等分,不同人等“各行其道”。如今走在街上,親朋好友相遇,說不上幾句,準問:“哥們兒,混得怎麼樣?”什麼叫“混”?工作幹得好的也說“混”,那是自謙;但真“混”的也大有人在。有人“混”吃喝,有人“混”玩樂,有人“混”文憑,有人“混”出國,更有人“混”工作。 眾多的“混混”中,不乏“混”錢者。近年北京人口裏的錢變成了“款”,腰纏萬貫者,乃“大款”。京城大,“大款”也多,外地來京者、外國來華者、衣冠楚楚者、不修邊幅者,皆可能是“大款”。 在北京,什麼人都可以稱“爺”,“爺”成了“官稱”。蹬三輪的稱“板爺”,做買賣的稱“倒爺”,有錢的稱“款爺”。 這些稱“爺”者,很會“練”。北京人不管幹什麼事都可稱作“練”,做買賣稱作“練攤”,幹工作叫“練活”。要“練”得“火”起來,不“黑”不行。欺行霸市者“黑”。靠手中權力索賄受賄者“黑”。 北京人的新方言還有許多,有的用現代漢語難以表述清楚,有的正在發展變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