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3年,西人J?Eekins在上海最早係統地發表了他記錄的上海話:“黃浦水大來野”,“買拉個米擔(拿)來撥是(給了)窮人”。那時的上海屬鬆江府,上海話很像現在的鬆江話。 隨著城區的擴展,大量遷入上海的移民帶來了天南地北的方言。像上海話中的“阿是”來自蘇州,“阿拉”來自寧波,“木佬佬”來自杭州,就拿上海的小吃來看,“五方佳食的美名由於熱鬧的夜市開放而融入滬語詞彙,寧波的“鴨膀”、“黃泥螺”,蘇語的“甘草梅子”、“鹽金花菜”,廣東的“魚生粥”,蘇北的“麻油散子”、“脆麻花”,加上本地的“擂沙圓”、“熏腸肚子”、“五香茶葉蛋”等等,可謂五花八門。單說反映上海餅類的名詞就有大餅、羌餅、麻餅、麵餅、蹋餅、蔥油餅、香脆餅、香酥餅、曲奇餅、老婆月餅、老虎腳爪、蟹殼黃等。上海話中一時麵熟陌主的名詞驟增。 西方文化的東漸也帶來了許多新詞,像“色拉、土司、白蘭地、吉普車、沙發、司的克、水門汀、派司”,使滬語中的外來詞特別豐富。與此同時,“十裏洋場”上的腐朽文化也曾汙染過滬語,像“燕子窠”裏“吹橫簫”,“開門堂子”中“打野雞”,一些黑行為帶來了“打白客”、“剝田雞”、“背娘舅”、“拉皮條”、“放白鴿”、“吃豆腐”等一批詞語。上海還一度出現了聞名世界的“洋徑浜話”:“麥克麥克”形容鈔票多,“畢的生司”則是身無分文了。在與洋人的交往中,洋人做過滬上店肆的“洋盤”,上海人也有過“吃外國火腿”(足踢)的經曆。那些舊詞語而今大都隨舊事物的消亡成了過眼雲煙。 繁榮的經濟文化和頻繁的交往使上海話成為吳語中發展最快的方言,即使一些常用詞也在140年裏發生變遷。相當於普通話“很”這個副詞、滬語中就先後有“野、邪、邪起、交關、窮、老、赫”幾個,現在“伊老好”的“老”占了優勢。“野、邪、窮”都已淘汰。“你吃飯沒有”,開埠時說:“儂飯吃啊末?”後來說:“依飯阿曾吃?”現在是“依飯吃了哦?”幾經更迭。 經曆了天翻地覆的上海方言,積累了許多極為生動的詞語,表達十分靈活。如形容圓有的“粒滾圓”,形容脆稱“刮辣鬆脆”,形容燙說“熱炙譜燙”;“額角頭碰著天花板”極言僥幸之極,“黴頭觸到哈爾濱”極言倒黴之重,“門檻精到九十六”極言精明之甚。一大批慣用語如“出外快”、“軋苗頭”、“牽頭皮”、“打回票”、“觸壁腳”、“收骨頭”、“賣關子”等,往往隨口說來,言簡意賅。青少年還在不斷創造新詞,如表貶的“大興”、“戇脫”,表褒的“乓乓響”、“赫嗲”,海派風味雋永。如今上海話已跟著上海人的足跡流傳各地,不但在大陸處處可聞,而且遠布港台歐澳日美,傳播著大上海的民風和文明。

【廣州方言詞若幹例】

廣州電視台攝製的十集電視連續劇《外來妹》中有好幾個地方采用了廣州話的方言詞語。 1.“拉”,這是個音譯詞,來自英語“Line”,即“線”的意思。劇中指的是“生產線”或作“流水作業線”。引用這個字組成的詞語還有:“拉長”,即“生產線的工段長”;“助拉”,即“助理工段長”。廣州方言中還有“拉笠”這個詞語,也是音譯詞,是英語“Line up”即“排隊”之意。 2.“生”:原是廣州話稱呼“先生”二字連續急促發出的音。這個詞語是含敬意的。廣州人稱呼教師就叫“生”。平時也可以直呼,如“林生”、“江生”等。叫慣了就像個名字似的。有人說這像南京人尊稱別人叫做“Sir”一樣。其實不然,“生”雖是尊稱,卻非音譯詞,香港人也有對人尊稱“Sir”的,但多指警察而言,這字寫成文字就直譯其音作“蛇”。 3.“撈鬆”和“撈佬”:外地人到廣州,常被當地人敬送一句:“撈鬆!”以前曾有人撰文說,“撈鬆”就是普通話“老兄”的轉音。原來帶有輕蔑色彩的詞,經過如此一解,竟成了恭敬的尊稱。可見,把“撈鬆”解釋為“老兄”是很可疑的。另有人認為,“撈鬆”一詞是英語Northern(北方的)的譯音。理由之一是廣州人受英語影響較深。有借用外來語的習慣,“撈鬆”特指北方人,再無它解,與英語“北方的”讀音也相近;理由之二是用英語而不用普通話來稱呼北方人,有點自認高人一等的味道,“撈鬆”才有了輕蔑別人的色彩。此外,這一解釋,又能使另一衍化詞“撈佬”得到合理的解釋——“撈佬”,北佬也。

【使用頻率高的新詞和慣用語】

大陸的“普通話”和海外華人的“華語”在某些方麵有差別,如大陸夫妻無論是年輕的還是年老的都稱“愛人”,而不稱太太、先生。有新加坡記者收集了一些在中國大陸使用頻率很高的新詞與慣用語,供海外華人參考。 1.一刀切:比喻不顧實際情況或變化,隻用一種方式處理問題。 2.小報告:向上級暗中反映別人的問題的書信或口頭彙報(用這詞時多含貶義)。 3.大鍋飯:本是指用大鍋煮飯給很多人吃,現在用來比喻分配上搞平均主義,不管貢獻的大小和工作表現的優劣,全部享有一樣的待遇。 4.文山文海:文件如山,會議如海,多得不得了(這是中國社會長期存在的一個毛病,辦事效率不高與此有關)。 5.過電影:比喻在腦子裏重現、思索曾發生過的事情。 6.論資排輩:擢升職位或分派什麼好處時,不是根據一個人的才德貢獻,而是論資曆、排輩分。 7.走過場:原是指戲曲中角色從舞台上走過一遍就下台。現在比喻作作樣子,敷衍過去,其實任務沒有真正完成。 8.走俏:指商品的銷路好。很多人爭購的商品則叫“緊俏貨”。 9.吹風:在采取某種行動、開展一項活動,或要做某項重大宣布之前,先把情況向有關人士或單位作非正式的通報,讓大家有個思想準備。 10.吹喇叭:比喻為了個人的利益而吹捧別人。常與“抬轎子”連用。“抬轎子”就是無原則地抬高別人。 11.牽頭:帶頭、負責的意思。 12.第一把手:一個地區、一個單位的最高負責人。 13.背黑鍋:比喻無辜而承擔壞名聲或罪名。 14.檔次:中國把事物的等級叫檔次,高檔即是質量高的物品或服務。 15.盲流:從農村盲目流向城市的人。 16.涉外:涉及外國、外僑、外賓的事均叫“涉外”,如“涉外賓館”是指招待外籍人士的旅店,“涉外婚姻”是指中國人與外籍人士有婚姻關係。 17.倒買倒賣:用低價買進物品或物資後,再以高價賣出,從中非法牟利,如果是官方機構進行這種倒賣活動,就稱“官倒”,軍隊進行這種倒賣活動就稱“軍倒”。“倒爺”即是指從事這種倒賣活動謀取暴利的人。 18.摘帽子:這不是脫下帽子表示敬意。在中國,“摘帽子”還有特別的意思,即比喻取消加給某人或某單位的不好身份或名義。 19.敲定:不是指拿錘子敲東西,而是特指“作出最後決定”。 20.靠邊:亦作“靠邊站”,比喻幹部被令停職、撤職查辦或失去權力與利益。

【大陸與台灣語詞的差別】

海峽兩岸40多年的隔絕,漢語不僅有簡體與繁體的不同,拚音注音各異,橫排豎排各有側重,而且具體詞語也有差別。 1.新詞差,指在對岸問世又因隔絕而無法渡過海峽的漢語新詞語。如瓶頸(可譯為卡脖子路段)、搶灘(含義為登陸戰)、紅唇族(意為少女們)、上班族(意為上班的人們)、中國結(含有甩不掉的情緒,問題與隔閡的交織等成分)、前瞻(意為展望)等。 2.不同習慣的常用語,但基本上不影響交流。如傳人(接班人、後代)、民眾(人民)、涵蓋(覆蓋)、居家生活(家庭生活)、聯合結婚(集體婚禮)、得主(獲得者)、國民所得(國民收入)、外彙存底(外彙儲備)等。 3.地方方言以譯音方式(諧音詞)進入語言文字,主要是閩南方言。有些諧音詞考慮到了所用字的原義,如討海人(漁民)、狀元才(才子)等,而大多數則為不諳方言的人所不知,如冊包(書包)、翁某(夫妻)、接腳(再婚)、緣投(英俊)、土治公(土地神)、查哺(女人)、做某(當老婆)、即馬(現在)等。 4.土洋摻半的外來語,夾入通行的漢語。如作秀(表演,由英語show演化而成)、新鮮人(大學新生,由英語freshman演化而成)、造愛(性行為,由makealove直譯而成)、奧馬上(太太,由日語演化而成)、歐巴桑(老太婆,由日語演化而成)。語文界有識之士對此憂心忡忡。 5.外來語翻譯時,譯意的表達與譯音用字不同。如紐西蘭(新西蘭)、阿聯大公國(阿拉伯聯合酋長國)、柴契爾(撒切爾)、戈巴契夫(戈爾巴喬夫)、荷裏活(好萊塢)、雷射(激光)、噴射(噴氣)、太空棱(航天飛機)、飛彈(導彈)、太空人(宇航員)、身立聲(立體聲)、幽浮(飛碟)。

【美國漢語村】

1984年,美國在明尼蘇達州卡拉威鎮森林湖畔的“國際語言村”中設立了一個“漢語村”。這裏楓樹遍野,湖光水色,風景秀麗。在幽靜的環境中,建有八幢木屋,最大的一幢木屋牆上寫著三個鬥大的漢語校名——“森林湖”。屋門上分別用漢字寫著北京、蘇州、杭州等中國地名,這個小村為美國學生了解中國作出了貢獻。 每年暑假,總有60多個8—17歲的青少年到漢語村參加為期兩周的漢語學習,並度過中國式的生活。他們在這裏的生活完全中國化:吃的是使用中國筷子的中國菜,穿的是各色各樣的中國服裝,講的是半通不通的中國話,唱的是半中半洋的中國歌。村裏隻允許使用中國通行的人民幣,甚至還過一次中國傳統的春節。凡到這參觀的人,都感覺好像真的到了中國一樣。 漢語村的師生每天早晨起床後,先是集合在湖畔草坪打太極拳,接著在中國廣播體操樂聲中做早操。學校活動的內容有:學說中國話、學唱中國歌、學中國書法、下中國象棋等。

【中國古代的翻譯】

我國商周時代,就有了翻譯。那時,以華夏族為中心,周圍居住了許多民族部落和國家,在與這些部落、國家的相互交往中,語言不通就成了大問題。為了更好地加強與周邊各部落、國家的聯係,自然就產生了轉述語言的譯官。 周代以前,翻譯的名字很多。“東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革日,北方曰譯”。寄、象、狄革日、譯,都是轉述語言使對方明白的意思。到了周代,才統一叫象胥。《周禮?秋官?象胥》載,象胥是專門掌握周邊各族部落國家事務的人,他們很有才華,能通周邊各族語言,這就是我國古代最早見諸文字記載的翻譯官。按照對外族語言熟悉程度的不同,胥還分等級,“上士一人,中士二人,下士八人,徒二十人”。譯官的產生,便利了各族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的往來。當時譯官的主要任務就是下達王命,幫助國王安撫邦國諸侯,上傳各地情勢,以利國王的統治安撫。 漢初,設立了專門管理少數民族及外國事務的機構——大鴻臚,下設行人、譯官、別火、三令丞及郡丞、長丞。工作分類越來越細。譯官專門負責翻譯,其職責主要有二:一是跟隨朝廷使者到少數民族及外國去,進行安撫勸慰、建立友好關係等活動;二是當皇上朝中宴見各族或外國使者、國王時,負責翻譯。 為了適應中外交往的需要,漢代還在學校中進行外語教育,培養翻譯人才。據《漢書?食貨誌》載:“八歲入小學,學六甲五方書計之事。”五方之書就相當於現在的外語書。 魏晉南北朝時,各民族進一步融合,會外族語言的也越來越多,當時在少數民族地區任職的官員也許多學會了外族語。唐代,各民族的關係進一步加強,與外國的交往也進一步密切,翻譯人員也就更多了。

【我國語言文字知多少】

我國共有56個民族,目前使用著85種語言,但並非每一種語言都有它的相應記錄符號——文字。據統計,除漢字外,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共有20個民族有自己的文字。這20個民族是:蒙、藏、維吾爾、滿、朝鮮、錫伯、哈薩克、烏茲別克、塔塔爾、柯爾克孜、傣、彝、景頗、拉祜、納西、傈僳、苗、佤、俄羅斯、壯。在上述20個民族中,傣、苗、蒙、納西族分別使用兩種以上文字,因此,實際上使用的文字共有27種,目前經常使用的隻有23種。

【少數民族語言的主要體係】

中國曆史悠久,人口眾多,地域遼闊,民族語言十分豐富。漢族、回族、滿族一般使用漢語,其他少數民族大多使用一種民族語言,但也有一些少數民族使用兩種或兩種以上語言。如裕固族分別使用兩種語言:東部裕固語和內部裕固語;瑤族分別使用三種語言:勉語、布努語和拉咖語;高山族分別使用三種語言:布嫩語、排灣語、阿眉斯語。有一些少數民族大部或部分使用或兼用漢語。此外,還有一些新發現的語言。因此,中國民族語言大約在80種以上。這些語言按語言譜係分類法,大體上分別屬於五個語係:漢藏語係、阿爾傣語係、南島語係、南亞語係、印歐語係。 漢藏語係,早期曾稱為“印支語係”,主要分布在亞洲。除中國是主要分布區外,還分布在泰國、緬甸、不丹、錫金、尼泊爾、印度、孟加拉、越南、老撾、柬埔寨等國,漢藏語係除漢語外,還包括藏緬、壯侗、苗瑤三個語族,在中國分布在西南、西北、中南和東南地區。其中藏緬語族包括的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有藏語、門巴語、珞巴語、嘉戎語、土家語、羌語、普米語、獨龍語、怒語、彝語、傈僳語、納西語、哈尼語、拉祜語、白語、基諾語、景頗語、載瓦語、阿昌語等。古代烏蠻、白蠻語也屬藏緬語族;納西族的東巴圖畫象形文字,哥巴文的經書和彝文的碑銘、寫本也是藏緬語族的重要文獻。壯侗語族在國外多稱“侗台語族”,中國境內的壯語、布依語、傣語、侗語、水語、仫佬語、毛南語、拉珈語、仡佬語、黎語等少數民族語言屬於壯侗語族。苗瑤語族包括苗語、布努語、勉(瑤)語和佘語。

阿爾傣語係,包括蒙古、突厥、滿—通古斯3個語族。主要分布於中國、土耳其、蒙古、俄羅斯、伊朗、阿富汗等國以及東歐一些國家。其中在中國主要分布於東北、西北和內蒙古地區。蒙古語族包括的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有蒙古語、達斡爾語、東鄉語、東部裕固語、土族語和保安語。元明以來的回鶻式蒙古文和八思巴文文獻、漢字譯音的《蒙古秘史》等都是蒙古語族的重要文獻,中國境內突厥語族包括維吾爾語、哈薩克語、柯爾克孜語、烏孜別克語、塔塔爾語、撒拉語、西部裕固語、圖佤語。突厥語族較早的文獻有公元6—10世紀的突厥文碑銘、寫卷和8—15世紀的回鶻文碑銘、宗教經典。滿—通古斯語族也稱通古斯滿語族,中國境內的滿語、錫伯語、赫哲語、鄂溫克語和鄂倫春語就屬這個語族。現在滿族通用漢語,隻有少數農村的滿族老人還會說滿語。從前的女真語也屬於這個語族。

南島語係,也稱馬來—波利尼西亞語係,由太平洋中各大小島嶼上數百種親屬語言組成,分成4個語族,分布地域較廣。中國台灣島的高山族語言就屬於這個語係的印度尼西亞語族。高山族在不同地區有不同語言,並且由於長期與漢族雜居,相當一部分高山族人已轉用漢語。 南亞語係,包括孟高棉、蒙達、尼科巴、馬六甲等語族。中國雲南少數民族的佤語、德昂語、布朗語三個語言屬於其中的孟高棉語族。 印歐語係,是印度—歐羅巴語係的簡稱,又名“印度—日爾曼語係”。該語係分東部語群和西部語群。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塔吉克語屬東部語群的伊朗語族,俄羅斯族使用的俄羅斯語屬東部語群的斯拉夫語。中國俄羅斯族使用的語言就是俄語,但中國塔吉克族使用的語言和前蘇聯塔吉克語則是不同的語言,前者屬伊朗語族西支,後者屬伊朗語族東支。中國古代的粟特語、於闐語、焉耆—龜茲語等,也屬印歐語係。 此外,中國民族語言中的朝鮮語和京語的所屬語係未定。

【春聯小史】

春節來臨,千家萬戶在門上或大門兩邊貼上大紅的、寫著吉祥聯語的對聯,以烘托新年的氣氛,這也是古代遺風。 戰國時,中原百姓在門旁掛“桃梗”堪稱春聯之濫觴。所謂桃梗,就是用桃木刻的木偶,據雲可以驅邪惡,保平安。後來漸漸變成掛“桃符”。桃符也叫門神,是用桃木板刻上“神、鬱壘”的字樣,相傳這是兩個能降伏惡鬼的神。 “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是1000多年前五代十國時期的後蜀皇帝孟昶寫的,現在公認是最早的一副春聯。 “春聯”名稱的誕生是在明朝。據載:朱元璋在南京建都後,曾在除夕傳下聖旨“公卿士庶家,須加春聯一副”,要各家各戶貼上春聯,並微服出巡,觀賞取樂。朱元璋還親題一聯贈予文臣陶安,聯曰:“國朝謀略無雙士,翰苑文章第一家。”經統治者這麼一提倡,自此,春聯之風流行民間。

【對聯種種】

春聯:是對聯中使用最廣的一種節日用聯,多數是懸掛或粘貼在大門兩邊。春聯,有的地方又叫“春貼子”、“門貼”、“門對”、“對聯”、“揮春”等。 婚聯:即結婚用聯,多含有祝福新人幸福、白頭偕老等意。 壽聯:祝壽的對聯。多含長命百歲、讚頌德行等。自作壽聯的,也有對自己一生作總結或對人壽、康寧等進行描述。 賀喜聯:因親朋有喜事而贈送之聯,多有恭賀、祝願之意。 題贈聯:指題贈友人、晚輩、下級或河山風光等的聯語,多有勸勉、讚頌等意。 集句聯:將古文、詩詞中的對偶句集拚而成的對聯,又稱作詩詞集句聯。 趣對:指遊戲筆墨、具有趣味而雅俗共賞的對聯,其內容一般活潑。 戲台聯:舊時演戲,往往在戲台兩旁貼副對聯,或宣傳戲劇的特點和作用,或指導觀眾觀戲,或反映劇場的歡樂氣氛。有的戲台聯還借題發揮,寓意深長。 名勝楹聯:是指風景名勝之處的對聯。這類對聯,有的寫景詠物,有的抒懷敘情,有的評人論史,有的借景說情。其風格多樣,或詼諧纖巧,或明快豪放,或莊嚴深沉。 口語聯:指包括對聯的口頭創作、俗語對和白話對聯。其特點是通俗、口語化,或富趣味性。口語對聯中有相當部分還有鬥智、試智的內容。 諷刺聯:這是用於譏諷某種人或某類事物而用的對聯。其語言往往尖銳潑辣,入木三分,令人深省。 格言聯:這是格言、警語一類的對聯。或用來自勉,或題贈他人,有的掛在中堂,有的置於座右。 挽聯:為對死者表示哀悼而專作的對聯。有為已故者作的,也有專為自己作的。內容或歌功頌德,或借題發揮,也有正題反做,諷刺或揭露死者。 行業聯:指各行業專用的對聯,如商業、服務行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