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長聯前十名】

昆明大觀樓長聯,被稱作“天下第一長聯”,乃因其出現得最早,也被最早介紹(梁章钜《楹聯叢話》,1840年)。其“長”實際隻是清乾隆年間“之最”,現在發現比它長的又有一大批。 且按字數由多至少,介紹長聯的“前十名”。 1.清人鍾祖NFEC1(字耘舫)擬題四川江津臨江城樓聯,1612字。作者作於獄中。據說,江津有關部門準備將其鐫刻懸掛起來。 2.今人華武讚長城聯,1000字。此聯獲1985年春節全國征聯紀念獎。 3.清人鍾祖NFEC1(字耘舫)六十自壽聯,890字。作者作於1906年,時在獄中 4.今人李芸青題長沙天心閣聯,456字,為1983年天心閣重修而作。 5.今人馬連明題遼寧千山山門,426字。 6.挽友聯,412字,作者不詳,可能為清末民初人。 7.清人張之洞題湖南洞庭君山屈原湘妃祠聯,400字。《對聯欣賞》引自《藎篋集》,原缺16字,後由史樹青據《對聯雜錄》補出。 8.清人李善濟題四川青城山山門聯,394字。作者四川通江人,作於1910年。 9.挽昆明“12?1”慘案烈士聯,392字。作者不詳,作於1945年。 10.清人潘炳烈題武昌黃鶴樓聯,350字。 這是“十長”,而不是“十佳”。排前十名,可靠性還大些,再往下排,就必然會有“遺珠”之憾了。據資料看,昆明大觀樓180字長聯要排到50名左右了。

【奇妙對聯十七種】

1.拆字。

例一:“此木是柴山山出;因火成煙夕夕多。”“此木”合為“柴”;“山山”合為“出”;“因火”合為“煙”;“夕夕”合為“多”。例二:“妙人兒倪家少女;搞弓長張府高才。”例三:“張長弓,騎奇馬,單戈合;種重木,犁利牛,十口為田。”例四:“戶羽石皮,湖北先生搖破扇;革圭不正,江南女子革及歪鞋。”“戶羽”、“石皮”是“扇”和“破”的拆字,“革圭”、“不正”是“鞋”和“歪”的拆字。例五:“凍雨灑窗東兩點西三點;切瓜分客上七刀下八刀。”

2.諧音。

例一:“因荷(何)而得藕(偶);有杏(幸)不須梅(媒)。”例二:“師姑田裏擔禾上(和尚);美女堂前抱繡裁(秀才)。”例三:“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橫批:南北。上聯缺“一”,“衣”是“一”的諧音,即缺衣;下聯少“十”。“食”是“十”的諧音,即少食。橫批意為沒有東西。

3.回文。

例一:“風送花香紅滿地,用滋春樹碧連天。”反過來為:“天連碧樹春滋雨,地滿紅香花送風。”例二:“柳如是如柳;華來士來華。”例三:“秀氣雲山雲氣秀;山青靄秀靄青山。”

4.疊韻。

相同或相近音的字緊挨在一起。例一:“天心閣,閣落鴿,鴿飛閣未飛;水陸洲,洲停舟,舟行洲不行。”例二:“嫂掃亂柴呼叔束;姨攜破桶叫姑箍。”例三:“屋北鹿獨宿;溪西雞齊啼。”

5.異字同音。

例:“天上星,地下薪,人中心,字義各別;雲間雁,簷前燕,籬邊晏鳥,物類相同。”例二:“饑雞盜稻童筒打;暑鼠涼梁客咳驚。”

6.同偏旁部首。

例一:“淚滴湘江流滿海;嗟歎嚎啕哽咽喉。”例二:“煙鎖池塘柳;炮鎮海城樓。”

7.數字。

例一:“一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幅風篷,下九江,還有十裏;十裏運,九裏香,八七六五號輪,雖走四三年舊道,隻二日,勝似一年。”例二:“一葉孤舟,坐著二三個騷客,啟用四槳五帆,經由六灘七灣,曆盡八顛九簸,可歎十分來遲;十年寒窗,進過九八家書院,拋卻七情六欲,苦讀五經四書,考了三番二次,今天一定要中!”相傳為蘇東坡與二位學友趕考時所作。例三:“乾八卦,坤八卦,八八六十四卦,卦卦乾坤已定;鸞九聲,鳳九聲,九九八十一聲,聲聲鸞鳳和鳴。”

8.複字。

一副對聯上下聯內分別有一個或幾個同樣的字多次出現。例:“豬公狗公烏龜公公道何在公理何存;魚所肉所麻將所所內者甜所外者苦。”

9.疊字。

例一:“風風雨雨暖暖寒寒處處尋尋覓覓;鶯鶯燕燕花花葉葉卿卿暮暮朝朝。”例二:“進進出出笑顏開,人人滿意;挑挑揀揀花色美,件件稱心。”

10.加詞急轉。

在原有對聯上加詞,改變原意。例:“福無雙至今朝至;禍不單行昨夜行。”

11.藏字。

對聯中藏入人名、物名、地名等等。例: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曹錕出錢賄選總統後,章太炎題了這樣一副對聯,“民猶是也,國猶是也,何分南北;總而言之,統而言之,不是東西。”這副對聯把“民國何分南北,總統不是東西”巧妙地藏於其內。

12.疊字讀音不同。

例一:“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雲長長長長長長長消。”例二:“長長長長長長長;行行行行行行行。”

13.反推。

例一:“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過大佛寺寺佛大過人。”例二:“無錫錫山山無錫;黃河河套套黃河。”

14.啞聯。

乾隆微服私訪,對一鋤地農民指塔出上聯:“孤塔矗矗七層四方八角。”農民搖手而去,這個搖手動作就是下聯:“雙手搖搖五指兩短三長。”蘇東坡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長江,蘇東坡用手往左岸一指,笑而不語。所指處有一條大黃狗正在狼吞虎咽地吃東西。佛印頓悟,隨即將自己手中的題有蘇東坡詩句的大蒲扇拋入水中。就這樣完成了一副雙關啞聯:“狗啃河上(和尚)骨;水流東坡詩(屍)。”

15.集句。

將前人詩文中的名言警句,按對聯要求組成新聯。例:“無絲竹之亂耳;樂琴書以消憂。”由劉禹錫《陋室銘》和陶淵明《歸去來辭》中的文句集引而成。

16.改字。

古時某地主家父子用錢各買了一個“進士”,妻媳因而被封為“夫人”,於是在門前貼了一副對聯:“父進士,子進士,父子同進士;妻夫人,媳夫人,妻媳皆夫人。”貧苦農民恨之入骨,夜裏在對聯上改了幾筆,變成:“父進土,子進土,父子同進土;妻失夫,媳失夫,妻媳皆失夫。”

17.連環。

某地主過生日,有個富人出了一個上聯:“壽比南山,山不老,老大人,人壽年豐,豐衣足食,食的珍肴美味,位列三台,台享榮華富貴,貴客早應該來,來之是理,理所當然。”有個農民對了下聯:“福如東海,海闊大,大老人,人麵獸心,心田不好,好一個老雜種,終久必死,死無葬身之地,地起未打莫來,來之後悔,悔之晚矣。”

【對聯風格五類型】

對聯與其它文藝作品一樣,也有各自不同的風格。由於作者的秉賦、性格、氣質、素養、情思的差異,必然導致格調、氣度、態勢、風姿、神采、韻致、情趣的差異。下麵介紹五種類型:

1.豪放

這種風格表現在用詞誇張,內容豪放,氣魄宏大,無所拘束。如有一副寫“虎”的對聯:“雲飛劍舞雄千裏;目電聲雷震萬方。”

2.婉約

這種風格表現在文詞委婉,具有不失本意的溫和與曲折感,常用比喻修辭格,如:“三春花滿香成海;八月濤來水作山。”

3.浪漫

這種風格表現在對聯的詩意濃,充滿著幻想,故意“言過其實”,加以渲染,加強讀者印象。如:“撫動琴弦,適覺座中風雨至;哦成詩句,應知窗外鬼神驚。”又如:“千尺水簾,今古無人能手卷;一輪月鏡,乾坤何匠用功磨。”

4.樸實

這種風格表現在用語平常,直言快語,明白曉暢。給人一種直切、樸實、穩重的感覺。如:“莫放春秋佳日過;最難風雨故人來。”

5.詼諧

這種風格表現在語言幽默,意味深長。如:“鼠無大小皆稱老;龜有雌雄總姓烏。”又如:“母鴨無鞋空洗腳;公雞有髻不梳頭。”

【皇帝年號嵌入對聯】

清文宗在位時曾舉行大壽,有狀元蕭景鍾將當朝及前6朝共計7個年號的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鹹豐,分別嵌入上下聯句首,作頌聯雲:“順天心,康民物,雍和其德,乾健其身,嘉惠普群黎,道光紹虞夏商周,鹹歌盛世;治宇內,熙政績,正直洽朝,隆平洽野,慶雲生五色,光華煥星辰日月,豐溢皇都。” 在我國對聯中,以年號分別嵌入上下句首者,實為罕見。此對聯中用語精煉。對仗嚴謹,扣合工整,字句恰當,是名副其實的“絕對”。據傳說,蕭景鍾因私行不檢,遭受革職的處分,因作此頌聯而獲得文宗(鹹豐)的賞識,遂又複功名。

【藏謎聯】

謎語對聯主要有如下幾種類型:

1.藏意法:

把謎底的意思隱藏在聯語裏麵,例如:“秉公不偏三尺律;鑿壁可偷一線光。”每句各打《三國演義》一人名。謎底是:法正、孔明。

2.藏形法:

把文字的筆畫、結構,巧妙地藏進聯語內,例如:“遠樹兩行山側立;扁舟一葉水平流。”謎底:慧。這一副字謎聯麵底綴合、謎趣盎然,被謎界一致公認為藏形謎中的典型佳作。

3.組字拆字法:

將聯語中字的筆畫、部位或增或減,另行組合或分解,例如:“苟不為非何所罪;皆因失口而傷吾。”上聯謎底為“四”字,下聯謎底為“五”字。

4.隱喻法:

利用某些事物的特征來隱喻謎底。例如舊時一商號開業時某秀才撰來賀聯:“公雞鯉魚母豬肉;木耳黃花酒曲粑。”從字麵上看,此聯沒有寫什麼“恭喜發財”之類的吉祥語,但聯中列舉的六種食物,普通老百姓都懂得是“發物”,對於這家店鋪來說,隱喻看“開業大發”的意思,可謂高妙!

【歇後聯】

有一類奇特的頗似歇後語的對聯,以每聯末字漏寫或缺寫。用縮腳潛尾藏意,或隱去聯語本意,讓讀者去體會潛藏的另一番意味。這類聯語,也有人叫潛藏聯。 相傳明太祖朱元璋,曾以難對試人才智。一次,小酒店摻水賣酒,朱元璋以“君子之交淡如”出聯要秀才徐文屬對,徐對以“醉翁之意不在”,聯尾潛去“水”、“酒”兩字。50年代,香港影星莫愁自殺,易君佐寫一挽聯:“與爾同消萬古;問君能有幾多?”上下聯各有意漏去一個“愁”字,既切莫愁的名,又隱含深沉的悼念之意。古人作聯嘲笑某庸醫吉生:“未必逢凶化;何曾起死回?”將“逢凶化吉”和“起死回生”兩個成語中最後一字(也是庸醫的名字)歇住不說,而字麵又極盡嘲諷揶揄之能事。這類歇後聯,往往采用古代詩詞文章中眾所熟知的句子。 有的與上稍有不同,不是用的集句形式。如舊時某地百姓送給一個外號“填不滿”的貪官一副壽聯:“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禮義廉。”粗看難知內裏,略加咀嚼。拍案稱絕,原來用的也是潛尾法,上聯缺“八”,下聯少“恥”,寓“忘八無恥”之意。 另一種歇後聯,用有意空字的手法,讓人感到“無字勝有字”。相傳明代詩人李東陽小時聰穎過人,一次與夥伴放風箏,不慎風箏線斷落入了某員外的庭院裏。李東陽大膽地入院討取風箏。員外要李對課,對得上才還他。員外出的上聯是:“童子六七人,毋如爾狡。”李東陽略思片刻,答道:“員外二千石,莫若公”。這個有意缺空的字,可用“廉”也可用“貪”,視員外歸不歸還風箏而定。 還有一種是歇去本意,讓人思考猜測所含的真意,這類聯語有的略帶謎語聯的味兒。郭沫若《少年時代》回憶錄載,他就讀四川嘉定中學堂時,該學堂監學丁平子等輩一次去遊高標山的萬景樓,撰聯一副掛樓上,雲:“六秀才同遊一日;萬景樓從此千秋。”老先生王興岩對這種高傲、旁若無人的態度極為氣憤,改聯為“六秀才隻通六竅,萬景樓遺臭萬年”。人有七竅,可謂“隻通六竅”?原來尚餘一竅,正是一竅不通,歇去本意,叫人意會,極為詼謔。

【“續字”聯】

在楹聯中,有一種“續字”聯別具情趣。 明代翰林學士解縉,小時候在自家的大門上寫了一聯:“門對千竿竹,家藏萬卷書。”對麵竹園的主人很不高興,心想,我家的景色豈能讓他借用?便命家人把園中竹子砍去一截。解縉見了,笑著在對聯下加了一字:“門對千竿竹短,家藏萬卷書長。”竹園主人更生氣了,索性叫人把竹子全砍光。解縉則又在聯上加一字:“門對千竿竹短無,家藏萬卷書長有。”竹園主人隻能佩服解縉奇才。 紀曉嵐是清代有名的文人,有一次,乾隆皇帝與他對句為戲。乾隆說:“兩碟豆。”紀曉嵐對道:“一甌油。”乾隆改口說:“我念的是——兩蝶鬥。”紀曉嵐應對道:“我說的是——一鷗遊。”乾隆又說:“我念的是——林間兩蝶鬥。”紀曉嵐沉著地答:“我對的是——水上一鷗遊。”兩人不禁欣然大笑。 據說有位教書先生嗜酒,並常撒酒風。一天,他出對讓弟子對。先生說:“風。”弟子對:“雨。”先生又添成三字對:“催花雨。”弟子接著對道:“撒酒風。”先生又添為七字對:“園內陣陣催花雨。”弟子又對道:“席上常常撒酒風。”先生很不高興,弟子說:“先生若是不改過,那我就是先生的先生了。”

清代有一官吏,貪且酷,正月初一,自貼一春聯雲:“愛民若子,執法如山。”有人夜晚在每句下麵各添一行字,變成:“愛民若子,金子銀子皆吾子也;執法如山,錢山靠山為其山乎!” 清朝末年,康有為為首的維新派主張維新變法,而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的頑固派和洋務派,卻千方百計地加以阻撓。有一次康有為生日,各界人士贈送壽聯,其中有一副:“國家將亡必有,老而不死是為。”上下聯的最後一個字各是“有”和“為”,恰是康有為的名字。這顯然是頑固派故意引用《禮記》、《論語》中的句子來進行侮辱的。因為原句的“有”字下麵是“妖孽”,“為”字下麵是“賊”。康氏的大弟子梁啟超看了不聲不響地揮筆疾書四個大字,分別添在兩聯的下麵,使壽聯變為:“國家將亡必有忠烈,老而不死是為人瑞。”眾人讀後,稱讚不已。

【“無情對”拾趣】

作對聯必須講究文字(包括詞類和聲調)與情理的對應關係。但“無情對”卻隻要求字麵對仗工整,而不管詞意陰錯陽差、牛頭不對馬嘴。眾所周知的“高門桃李爭春日,美國荷蘭比利時”便是典型的例子。 相傳“無情對”由清代張之洞所創,有—天,張之洞邀幾位友人在陶然亭飲酒賽詩,席上有一客人以自己所作的一句詩“樹已半尋休縱斧”求征下聯,張之洞對曰:“果然一點不相幹。”另有一客人則以“蕭何三策定安劉”為對。兩個下聯雖然與上聯對仗工整,且能各自通順成章,但聯中之詞依其本義,並不能同上聯相對。這正是無情對獨特之處。聯中“樹”、“果”、“蕭”皆為草木類;“已”、“然”、“何”皆為虛字;“半”、“一”、“二”都為數字;“尋”、“點”、“策”可轉義為動詞,“休”、“不”、“走”為虛字;“縱”、“相”、“安”也能作虛字解;“斧”、“幹”、“劉”則全是古代兵器。隻有這樣把上下聯中相對應的每一個字作一番別解,才能看出其內在的貌似“無情”卻“有情”的特殊關係。最後,張之洞又以飲酒賽詩地“陶然亭”三字命作無情對,客人中有一人笑道:“若求無情,除非閣下的姓名。”眾人一聽無不暢懷大笑。原來這位客人是以“張之洞”應對“陶然亭”。今有人春節偶得一聯雲:“蛇年初禁會海,馬季方成笑林。”不過是模仿前人之作,不及下麵的這一則有趣: 某廠擬將電腦引入生產線,廠領導都同意請工程師李某作為攻關的主持人。但李因閑散日久,染上搓麻將的嗜好,頗令人擔心。於是張廠長找到李某談話,談話時順手寫了一張紙條相送,上麵寫著兩句話:“下鐵心莫搓麻將,上電腦要選精兵。”當時張並無心作對聯,但李看後不禁哈哈大笑,說:“這副對聯真是太妙了,我永遠不會忘記。”此後李果然不負眾望,作出了優異的成績,並且逢人便介紹這副對聯,說它論文字屬於“無情”,而論事實則不僅有情而且大有深情。

【古代官衙匾聯】

我國自宋代以來,許多官員為了表白為官抱負,居官準則,喜歡采用懸金匾、掛楹聯等形式,昭示於眾。也稱官箴匾聯。 官匾,多懸於公堂之上,內容則以表白為官公正者居多。常見的如“公正廉明”、“明鏡高懸”、“明察秋毫”等等。 官聯,有的掛於公堂衙門,有的則貼在官署府邸。內容也任人各異,有表明不貪不賄的。明代弘治年間吏部尚書王恕,針對當時官場存在的以行賄為徑謀求升遷之風,在官署大門上貼一對聯,“任於朝者,以饋送及門者為恥;任於外者,以荀且入都者為羞。”嘉靖年間藩司參議錢,曾令所屬官衙貼如下對聯:“要一文,不值一文,難欺吏卒;寬一分,民愛一分,見佑鬼神。”清晉州州官陳景登衙門大廳有一聯,“頭上有青天,作事須循天理;眼前皆瘠地,存心不刮地皮。”有以示法嚴法慎的。清代無錫有一位叫武承謨的官員,到任那天,在官府的粉壁上懸掛一幅楹聯,作為就職演說:“罔違道,罔拂民,真正公平,心斯無詐;不容情,不受賄,招搖撞騙,法所必嚴。”清古文學家呂璜,遭冤獄15載,昭雪後任浙江慶元縣知縣,其大堂對聯是:“我也曾為冤枉痛入心來,敢糊塗忘了當日?汝不必逞機謀爭個勝去,看終究害了自家。”有自警克己奉公的。清代趙慎畛,在桂林為官時,其府衙對聯是:“為政不在言多,須息息從省身克己而出;當官務持大體,思事事皆民生國計所關。”光緒初署貴州安順府知府的文海,在府署二堂的“春熙堂”掛有自撰聯:“一籌莫展,五載素餐,也算地方官,自問那堪稱父母;百姓忠良,七屬靜謐,僅償溫飽誌,試忍何以對君王。”有立誌幹一番事業的。梁上國任奉天府丞時署聯為:“勉力為之,正人心,原風俗,實惟根本;文治彰矣,拔真才,加順迪,勿懈功夫。”有表示愛民如子的。清代餘小霞任三防主簿時署聯為:“與百姓有緣,才來此地;期寸心無愧,不鄙斯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