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武承謨懸於大堂一聯曰:“人人論功名,功有實功,名有實名,存一點掩耳盜鈴之私心,終為無益;官官稱父母,父必真父,母必真母,做幾件懸羊賣狗的假事,總不相幹。”光緒間知縣王樾帆題遵義縣署聯:“到處皆稱父母官,要對得自家父母,方可為人父母;此中易作子孫孽,須顧全百姓子孫,以能保我子孫。”還有揭示官場黑暗以自嘲的。清道光年間陝西有一道台衙門的三堂堂上高懸著道台自撰的對聯:“問此官何事最忙?冠蓋遙臨,酒醴笙簧皆要政;笑終歲為人作嫁,脂膏已竭,係朋僮仆孰知恩?” 當然,懸匾也好,掛聯也罷,僅僅是一種形式而已,大多數官僚是實不符名。據說,當初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鴻章,曾把慈禧禦賜的“清正廉明”金匾送往其家鄉,掛於李氏祠堂。幾天後,有人在李氏祠堂大門上寫了一幅對聯相配。聯曰:“市屋千幢皆姓李,良田萬頃屬中堂。”真是絕妙的諷刺。
【對台對聯】
揚州趙園,有一副引人幽思和遐想的戲台聯:“坐客為誰?聽二分明月蕭聲,依稀杜牧;主人休問,有一管春風詞筆,點綴揚州。” 貴州遊盤山“江山一覽閣”有三副生動有趣的戲台對聯。傳說,乾隆皇帝曾經到此一遊。看戲時,乾隆心血來潮,要群臣為戲台擬聯。某大臣才思敏捷,立即獻上一聯:“聽律呂,點破世態炎涼;見衣冠,描盡人間冷暖。”應該說,這副對聯生動傳神地概括了戲曲的藝術規律,對仗工整,寓意深刻。但乾隆覺得它過於文雅。片刻之後,另一大臣交出了第二副對聯:“似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裝誰像誰,誰裝誰誰就是誰。”這副戲聯就像繞口令似的,也不太合律,難怪乾隆嫌它粗淺,要求眾臣再想一想。此時,戲台上正好在演《空城計》。諸葛亮端坐城樓撫琴飲酒,司馬懿率領大軍兵臨城下。老臣劉墉見此情景,靈感忽至,撰寫了這樣一副對聯:“三五人可做千軍萬馬;六七步如行四海九州。”乾隆很滿意,認為此聯平易樸實,雅俗共賞。 有些戲聯,肯定戲曲的社會功能及認識作用,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和道德啟示。最常見的如:“戲台小天地;天地大戲台。”“曲是曲也,曲盡人情,愈曲愈妙。戲其戲乎,戲推物理,越戲越真。”它如:“看不清莫嚷,請問前頭高見者;站得住便罷,須留餘地後人觀。”“看不見姑且聽之,何須四處鑽營,極力排開前麵者;站得高弗能久也,莫仗一時得意,挺身遮住後來人!”都十分切合中國古老的文明與道德,教人以謙虛與謹慎,處處為人著想。
又如:“戲劇本屬虛,虛內尋實,實非為實,虛非為虛,虛虛實實,方寸地生殺予奪,榮辱貴賤,做來千秋事業,莫道當局是假;唱彈原為樂,樂中藏憂,憂民之憂,樂民之樂,樂樂憂憂,頃刻間悲歡離合,喜怒哀懼,現出萬代人情,須從戲裏傳真。”“演悲歡離合,當代豈無前代事;觀抑揚褒貶,座中常有劇中人。”把戲劇教育作用與審美情趣相結合,既概括了中國戲劇的藝術特色,而且也把中國戲劇的教育意義闡述得十分清楚。 掛在戲台上讓讀書不多的市民看的對聯,有不少是俚對,通俗而風趣,看似平平,實則語帶譏諷,亦諧亦莊。如:“願聽者聽,願看者看,聽看自取兩便;說好就好,說歹就歹,好歹隻演三天。”“你看這班人,以假作真,才上台就變臉色;他同那件事,非名即利,未出腳即費心機。”“市內客官們,也要關切些艱難時局;眼前尺寸地,不知淘汰了多少英雄。”“盛衰何常,吾人於熱鬧場中看慣了;賢愚同盡,大家從魚龍隊裏混過來。”“蜉蝣天地,蠻觸戰爭,大作小觀小亦大;咫隻江山,須臾富貴,無為有處有還無。”“既已上台,不怕大家在旁邊看戲;自能了局,何勞諸位替古人擔憂。”“到什麼地方,說什麼話;穿何等衣服,像何等人。”
【書齋對聯】
三國時諸葛亮草廬有一對聯:“淡泊以明誌;寧靜而致遠。”寫出了他的高尚品性,為世人傳誦。 明清之際的著名思想家王夫之,學識淵博,風骨更高,他寧可饑寒交迫,也不與清廷合作。晚年在衡州築“湘西草堂”,其書房門前聯曰:“六經責我開生麵;七尺從天乞活埋。”上聯寫他意欲衝破孔孟經書的舊傳統,以拓展經學研究的新局麵;下聯表示其在國破家亡之際,願以身殉國之誌。據說王夫之當時不論雨天,還是晴天,出門都穿木屐,撐雨傘,以示恥見青天,恥踏青土,“乞活埋”之誌。明代著名書畫家徐文長在其“青藤書屋”中,有楹聯一副:“幾間東倒西歪屋;一個南腔北調人。”寥寥數語,一個放言高談、落拓不羈的“狂生”形象,躍然紙上。清初的著名文學家歸莊自小有才氣,但秉性怪僻,又喜罵人,早年曾在自己的書齋中題一對聯:“入其室空空如也;問其人囂囂然曰。”晚年生活潦倒,與發妻結廬於墟墓之間,仍不改其性,在草堂上赫然寫一聯曰:“兩口寄安樂之窩,妻太聰明夫太怪;四鄰接幽冥之宅,人何寥落鬼何多。” 書齋對聯中展示作者生活情趣的,當推現代散文家豐子愷。在其居室“緣緣堂”的書房中,掛有弘一法師的一副對聯:“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梵音海潮音,勝彼此間音。”把個“緣緣堂”寫活了。書房中還有他自己的墨跡:“草草杯盤供語笑,昏昏燈光話平生。”這是借用宋代王荊公之妹的詩句。據說豐子愷常邀老友在房內閑談,清茶之外,佐以小酌,直至上燈方散。清代書法家篆刻大師鄧石如,在其浙江懷寧縣的“鐵硯山房”中,撰有一副長聯,曰:“泡海月,赤城霞、峨嵋雪,巫峽雲,洞庭月,彭蠡煙,瀟湘雨,武彝峰,廬山瀑布,合宇宙奇觀,繪吾齋壁;少陵詩,摩詰畫,左傳文,馬遷筆,薛濤箋,右軍貼,南華經,相如賦,屈子離騷,收古今絕藝,置我山窗”。聽其口氣,其“鐵硯山房”,不但是“合宇宙奇觀”的美術館,而且是“收古今絕藝”的博物館。
【傳統商業楹聯】
舊時,精明的生意人往往采用楹聯的形式以廣招徠。這些膾炙人口的商業楹聯,可以概括為“三性一味”:
功利性(或稱目的性)
生意人希望借助楹聯這一中國人喜聞樂見的傳播媒介招徠顧客,目的既明,創作自然有方。例如: “現出須眉都活潑;看來毫發不參差。”(照相館聯) “尋常無異味;鮮潔即珍寶。”(飯館聯) “看不真莫吵,請問前頭高見者;站得住便罷,須留餘地後來人。”(劇場聯) “相逢皆萍水;小住息風塵。”(客棧聯) “無浪行千裏;有風送萬程。”(船家聯) “車行千裏路;人馬保平安。”(車馬店) “來時雞眼折磨跛腳而行;走時步履矯健滿麵春風。”(修腳業聯)
行業性
受功利佐製約,商業楹聯自然要刻意表現行業、店鋪特色。例如: “舍舊謀新,悉勞意匠;截長補短,頗費功夫。”(裁縫鋪) “抽條皆就緒;努力勸加餐。”(麵館聯) “李桃交誼篤;桔柚及時登。”(水果店聯) “流水高山,俟諸知己;金聲玉振,集其大成。”(樂器店聯) “殘碑留古跡;妙墨煥新華。”(碑帖店聯)
藝術性(或稱技巧性)
大凡人們來到街上,感官的刺激可謂多矣,商業楹聯要想引起人們注意,就必須加強刺激性。 其一是以組詞成句的精巧、新奇取勝。例如:“鵝黃鴨綠雞冠紫;鷺白鴉青鶴頂紅。”(印染店聯) “迎送遠近通達道;進退遲速邀逍遙。”(車馬店聯) “湯泉中有浮沉客;水閣旁多徒倚人。”(澡堂聯) “鐵漢三杯腳軟;金剛一盞頭搖。”(酒店聯) “雖然毫末技藝;卻是頂上功夫。”(理發店聯) 其二以幽默、詼諧的風格吸引人。例如: “台上莫漫兮,縱做到厚爵高官,得意無非俄頃事;眼前何足算,且看他拋盔卸甲,下場還是普通人。”(劇場聯) “磨礪以須,問天下頭顱幾許?及鋒而試,看老夫手段如何!”(理發店聯,相傳為石達開所作) “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閹豬業聯,相傳為朱元璋所作)
人情味
楹聯寓有人情味,以引起顧客心理的共鳴,使生意興隆。例如: “但願世間人無病;何愁架上藥生塵。”(藥店聯) “勸君更盡一杯酒;與爾同消萬古愁。”(酒家聯) “刻刻催人資警省,聲聲勸爾惜光陰。”(鍾表店聯) “虛心成大器;勁節懷奇才。”(竹器店聯)
【醫聯與藥聯】
這兩者或許應有所區別。藥聯當指藥名入聯,醫聯則是更廣義的行醫聯。 先說藥聯:“神州到處有親人,無論生地熟地;春風來時盡著花,但聞藿香木香。”這是北京某家藥店的楹聯。聯中的“生地”、“熟地”、“藿香”、“木香”都是中藥名,切藥店恰當,又語意雙關,至妙至巧,耐人尋味。 “熟地迎白頭,益母紅娘一見喜;淮山送牽牛,國老使君千年健”。作者選用“熟地”、“白頭翁”、“益母草”、“紅娘子”、“一見喜”、“淮山”、“牽牛”、“國老(甘草)”、“使君子”、“千年健”10味中藥名,用迎、送二字巧妙地聯結起來,頗為得體。 再看醫聯:“寧肯榻上藥塵生;但願世上庶寡疾。”這是一般藥店常有的楹聯。“膏可吃藥可吃膏藥不可吃;脾能醫氣能醫脾氣不能醫”。作者巧妙地運用醫理,在比喻中見哲理,寓意深刻。
【酒聯】
酒店賣酒,一靠酒好,二靠宣傳。 相傳杜康在洛陽開作坊賣酒,門前的對聯是:“猛虎一杯山中醉;蛟龍二盞海底眠。”酒仙劉伶不信此說,連飲三盅杜康酒一醉而死。時隔三年杜康去劉家討酒帳,劉妻要杜康還人,杜康說是醉而未死。開棺相看,劉伶麵如傅粉,杜康喚他,劉伶醒來第一句話:“杜康好酒也。”有關劉伶,天津古文化街一家酒樓門前有一聯:“劉伶借問誰家好?李白還言此處香。”頗有名人做廣告的意味。廣東潮州“韓江酒樓”有一聯:“韓愈送窮,劉伶醉酒;江淹作賦,王粲登樓。”既用鶴頂格和鳳尾格巧妙嵌入了“韓江酒樓”,又自然貼切他講述了四個典故。 洛陽有家酒店門前一聯雲:“鐵漢三杯軟腳;金剛一盞搖頭。”讀罷此聯,不會喝酒也會叫“好酒”。 解放前成都新南門有一“興盛隆”酒家的對聯風趣、詼諧:“人座三杯醉者也;出門一拱歪之乎。”酒好,又給酒客描繪了一副肖像畫。 酒能解悶,賣酒的老板深諳此道。古成都一酒樓從愁字上立意撰寫對聯:“勸君更盡一杯酒;與爾同消萬古愁。” 有的酒家則相反,設身處地為顧客著想,以規勸的態度撰聯,分外親切:“交不可濫,以免莠旁難辨,引以為戒;酒勿過醉,謹防樂極生悲,懊悔莫及。” 在舊社會經商難、做人難,浙江省嘉興縣東興酒店對暗無天日的社會無處發泄,在自家酒店前撰寫一聯:“東不管西不管酒管;興也罷衰也罷喝罷。”成都東升街一家茶鋪寫了一聯更為形象:“為人忙,為己忙,忙裏偷閑喝碗茶去;勞心苦,勞力苦,苦中求樂拿壺酒來。” 四川省華陽縣中興鎮有一酒樓與茶館老板不和,他請一秀才為他酒樓撰聯,要含褒己貶人之意。那秀才的對聯是:“有誌者飲酒;無聊人喝茶。”對聯掛出,當天夜晚,鎮上茶客怒不可遏地將酒樓招牌砸了。 酒店有酒聯,而名酒則有名聯。 自古就有“知味停車,聞香下馬”之譽的洋河大曲,數百年來流傳這樣一副對聯,“酒味衝天飛鳥聞香化鳳,糟粕落地遊魚得味成龍。”舉世聞名的茅台酒,在諸多名酒中“獨冠瓊漿”,有一副讚美茅台酒的對聯也很有名:“風來隔壁千家醉,雨過開瓶十裏香。”清代女詩人劉古香來到江蘇漣水的高溝,喝了高溝大曲,揮筆寫下這樣一副對聯:“天既有星糟滴珍珠紅豔,泉還名郡坊開琥珀香濃。”當年的陸遊到了高溝,曾在“天泉糟坊”的牆壁上題下了“天賜名酒,地賜名泉”的詩句,劉古香據此把“天泉”二字嵌在聯首,成了一副引用典故而又充滿詩意的嵌字佳聯。
【妙出上聯有巧對】
光緒年間,孫中山出國留學歸來,路過湖北武昌總督府,想見一見湖廣總督張之洞。走到門前,他便遞上名片,上寫著:“學者孫文求見之洞兄”。門官忙把名片呈上,張之洞一看,很不高興。他問門官:“來者何人?”門官答道:“是一儒生。”張也不發話,命人拿來紙筆,在紙上寫了一行字,叫門官交給孫中山。孫中山一看,上麵寫著:“持三字帖,見一品官,儒生妄敢稱兄弟。”這分明是一副上聯。孫中山微微一笑,請門官拿來紙筆,在紙上也寫了一行字,請門官呈上。張之洞一看,這是針對上聯而寫的下聯:“行千裏路,讀萬卷書,布衣亦可傲王侯。”不覺暗暗吃驚,來人名聲不大,口氣不小,忙傳令開中門迎接。 梁啟超年輕時便聰穎過人。相傳,有一次,康有為薦他到兩江總督張之洞那裏去任職。康有為力稱梁啟超滿腹才華,要張之洞予以重用。為了一試梁啟超的才學,張之洞和他的幕僚們想出上聯求對:“四水江第一,四時夏第二,老夫居江夏,誰是第一,誰是第二?” 梁啟超看過上聯,深知此聯之妙。江、淮、河、漢乃中華四大名川。確實要數長江第一,春、夏、秋、冬四季,夏季確居第二。更妙在武昌舊稱江夏,張之洞當時正鎮守江夏(武昌),常以“南帥”自居,欲與“北帥”袁世凱比高低。因此出口大言“老夫居江夏,誰是第一,誰是第二”。張之洞巧妙地把“江夏”二家嵌在上聯中,故極為難對。但梁啟超畢竟才思敏捷,他略一沉吟,立即揮毫寫出下聯:“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後,小子本儒人,豈敢在前,豈敢在後?” 張之洞一看,暗暗稱奇,深深佩服梁啟超的過人才華。因為中華自古便把儒教、佛教、道教統稱“三教”,儒居“三教”之首。中國又把天才、地才、人才合稱為“三才”,而“人才”又居“三才”之後。更有巧者,“儒人”——舊指一般書生,又剛好嵌在此聯裏,值得稱道的是梁啟超不卑不亢,用“小子本儒人,豈敢在前,豈敢在後”對“老夫居江夏,誰是第一?誰是第二”,可謂寸步不讓。
【村姑妙聯羞秀才】
傳說乾隆年間,有位科場失意而又自命不凡的秀才,在峨嵋山麓開了間私塾。 陽春三月,峨嵋山色十分迷人。秀才書一上聯,便興致勃勃遊山玩水去了。 眾學子在館內枯坐一日,也尋不出下聯。秀才歸來怒斥學生,限次日交卷,那上聯是:“有客到堂,驚醒吾一場春夢。” 且說一學子牛娃,回家不思茶飯,隻是唉聲歎氣。其姐媚仙,年方二八,貌美心慧,通曉詩文。探明原委,莞爾笑曰:“這有何難,待姐替你對上如何?”研墨展紙,玉腕搖搖,寫出下聯:“無郎伴枕,秦負奴萬裏愁思。 翌日,秀才見之,著實佩服其對得貼切工整。但他不信此聯出自牛娃之手,牛娃被問隻得道出實情。秀才心想:莫非此女子難耐閨中寂寞,以對試探?頓覺心旌搖搖。於是又書一上聯讓牛娃帶回。雲:“竹茂林深,叫樵夫如何下手?”媚仙知其曲解人意,忙書下聯澄清:“水清石見,歎漁人在自多情!” 秀才見之,悻然表白,“竹本無心,由節而生枝葉。” 媚仙凜然回敬:“蓮城有孔,出水何染汙泥?” 秀才哪肯罷休,大興挖苦嘲諷:“桃杏李梨,看瓊芳如何結果?” 媚仙豈肯退讓!筆鋒咄咄逼人:“稻麥薯菽,問雜種什麼先生?”
【彌勒佛像楹聯】
古老寺院常可在眾多佛像中看到一尊袒胸露腹、笑容可掬的彌勒和尚。塑像兩旁的楹聯十分有趣,蘊含深刻的哲理。 濟南千佛寺有一聯:“笑到幾時方合口;坐來無日不開懷。”北京潭柘寺有一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四川靈岩寺有一聯:“開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與己何所不容。”杭州靈隱寺有一聯:“峰巒或再有飛來,坐山門老等;泉水已漸生暖意,放笑臉相迎。”“東粵第一寶刹”南華寺天王寶殿中,彌勒佛像對門席地而坐,手托土缽,肩搭布袋,佛像兩邊有一聯:“日日攜空布袋,少米無錢,卻剩得大肚空腸,不知眾檀越,信心時將何物供養;年年坐冷山門,接張待李,總見他歡天喜地,試問這頭陀,得意處有什麼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