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談及謎語的起源,沒有定論。僅以劉勰為例,《文心雕龍?諧隱》:“自魏代以來,頗非俳優,而君子嘲隱,化為謎語。”同一篇文章又說:“荀卿《蠶賦》,己兆其體。”今人關於謎語起源有五種說法。 1.認為謎語的起源不可考。餘真《打燈謎》說:“燈謎始於何時,不可考,也從沒有人為它作過考證。”作者在該書中稱:“燈謎應包括‘文義謎’、‘字謎’和‘事物謎’這樣三大類。”由此可知,作者所言及的燈謎,實際上是指謎語。陳雨門《燈謎大觀》說:“這種‘文義謎’是誰發明的?是何代開始的?均不可考。” 2.認為謎語有近千年的曆史。1980年5月2日《北京晚報》稱,謎語已有“近千年的曆史了”。1982年2月28日《中國青年報》在談《怎樣猜謎語》中說:“猜謎,作為一種群眾性的遊藝形式,在我國已有近千年的曆史了。” 3.認為謎語有2000餘年的曆史。這種說法較多。陳光堯《謎語研究》說:“謎語自上古的辭一直到現在,總共經過有二千多年的曆史了。”《謎語新編》說:“謎語,起源於春秋時代。”更生、朱育瑉《燈謎萬花筒》說:“二千五百多年前,春秋戰國時代的〖HTXL〗?
辭和隱語(也稱“隱”),是燈謎的萌芽。” 4.認為謎語有3000餘年的曆史。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段寶林的說法,他在1980年7月22日《人民日報》發表《謎語的起源》說:“我以為商代歌謠《女承筐》才是我國謎語的最古記錄。原文見於《周易》的《歸妹》上六:女承筐,無實,士稝羊,無血。女的拿著筐子盛東西,本應有重量,但它卻說‘無實’,是虛鬆的,男的拿著刀割羊,本應流血的,但卻,無血’,這是什麼呢?這不是運用傳統謎語最常用的,‘矛盾法’非常含蓄而巧妙地表現了牧場上一對青年牧羊人夫婦剪羊毛的情景嗎?它既生動地描述了剪羊毛的勞動特點,又‘回互其辭”使人不易猜著,這不是一個很好的謎語嗎?” 5.認為謎語有4000餘年的曆史。持這種說法的代表是鍾敬文,他在《民間文學概論》中指出:“謎語大概在原始社會後期就已產生。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通過對周圍事物的觀察、體會,逐步掌握了它們的特點,借助隱喻的方式表現出來,創作了謎語,作為智力測驗的工具。這是社會生產和人的智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謎語在原始社會後期產生,以時間計算,當在4000年以前。我國有的典籍還記錄著原始公社時期口頭流傳下來的歌謠。如相傳黃帝以前或黃帝時代的《彈歌》,就是我國最早的謎語歌謠,其內容是:“斷竹,續竹;飛土,逐肉。”——謎麵簡扼地記述了砍下竹子、製成弓子、射出彈子、打死禽獸的過程,和現代謎語的描寫方法是相似的。
有關字謎的起源。厚啟在《謎語古今談》中認為更早,他說:“遠在上古時期,我國勞動人民在創造漢字的過程中,由象形而轉為會意,實際上就是一次廣泛的謎麵製作和猜謎活動。大家知道,漢字中的象形字是以形表意的,……但是,這些象形文字隻能表達有形之物,要表達一種抽象概念或動作,如采果子、放牛是什麼樣的。就不容易畫出來了。於是聰明的古代人,又創造出一些“比類合誼”(《說文解字》)的會意字來,如采的動作…… 一手伸向樹梢,以示采摘之意;牧的動作…… 一手執鞭(樹杈),守於牛旁,表示放牛,引申為放牧。這些會意文字,造出來之後,在某一具體環境中,一看就懂,讓人們“見而可識”,“察而會意”,一個字就是一個謎麵,而謎底正是一種動作或一件事情,教的人稍加指點,學的人馬上領會。因此,也可以說會意文字的出現,乃是開了我國字謎之先河。”
【謎種】
1.無字謎———凡是謎麵沒有寫出謎題文字,隻標謎目讓人猜射的叫做無字謎,也叫“白謎式”,舊稱“空白格”。《增廣隱格釋略》稱“別贈當歸格”,這裏借用中藥當歸的別名“文無”之意。例:“”。猜成語一:“一紙空文”;猜唐詩目二:“《無題》、《絕句》。” 2.文章謎——采用一篇文章作謎麵的謎。例:《詩詞趣話》載汪嘯尹之戲拈閨怨詞,調寄《黃鶯兒》,每口隱《西廂記》一句:“跌綻鳳頭鞋(腳跟無線),卷珠簾(畢罷了牽掛),收鏡台(隻少一個圓光),懶拈針線懨懨待(指頭兒告了消乏)。把象棋下來(安排著車兒馬兒),把雙陸打來(又在巫山那廂),怎奈寸情遠逐征輪邁(小則小心腸兒轉關)。酒才醒(改變了朱顏),蒼天叫破(直憑響喉嚨),哭倒在塵埃(也有些土氣息)。” 3.方格謎——把謎麵的文字寫在方格內,謎底必須帶有方、格、框、關、口、套、內、裏等表性詞。 4.外文謎——取外文作為謎麵,謎底帶有西、洋、譯、外文等表性詞。例:“door”。猜魯迅篇目一:“《門外文談》”。 5.實物謎——用實物作為寓體供人猜射的謎。例:用《孫子十三篇》一書設題。猜經濟名詞一:“成本會計”。 6.標點符號謎——用標點符號作謎。 7.音樂謎——用音樂作謎。例:播放一首《龍的傳人》的歌曲。猜商品帶商標:“中華香煙”。 8.符號謎——以各種符號為謎麵。例:“×”。猜京劇名一:“《十字坡》。” 9.輻射謎——以一個謎麵為中心向各個方向沿著直線伸展出去求底。例:謎底是:(1)同慶;(2)重慶;(3)筷;(4)同喜;(5)樂呀樂;(6)樂都;(7)喜上加喜;(8)樂和。 10.數學謎——以數學算式為謎麵,按照運算規則,將運算結果反映到謎底。例:“3—2=5”。猜成語一:“以一當十”。 11.影視謎——以一組電影或電視鏡頭為謎麵,根據其情節、含義來猜出謎底。例:播放電視連續劇《紅樓夢》中劉姥姥初進大觀園,看到了大鍾報時,不知是什麼東西的鏡頭。猜成語二:“一見鍾情”,“莫名(明)其妙”。 12.顏色謎——凡除黑色以外的各種顏色書寫謎麵的文字,統稱“顏色謎”。例:用藍色墨水書寫“雷達”。猜電影名一:“《藍光閃過之後》”。“藍”為表性詞,雷聲到達,其時間要在“光(閃電)閃過之後”。
13.漏字謎——以人們熟悉的詩詞或其它成句為謎麵,書寫時故意漏掉其中一個或兩個字,而後,把被漏去的字巧妙地安排到謎底當中,謎底中還須帶有少、無、去、空、光、落、漏、不見、飛去等表性詞。例:“□月隨□歸”。猜五言唐詩一:“空山不見人。”謎麵原為李白《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詩“山月隨人歸”句,此處漏寫了一“山”一“人”,由謎底指出是“空‘山’不見‘人’”扣題。 14.象棋謎——利用象棋成謎,主要是布子,布子就是擬麵。例:猜京劇名二:“《四進士》、《擋馬》”。此局是殘局布子式。黑馬已照將,紅方此時隻有兩步棋可走,一步是帥六平五,一步是士四進五。按照謎目要求,後一步棋可以猜出兩個京劇名來。 15.倒字謎——出題人故意將謎麵文字顛倒示猜,謎底相應的帶有倒、轉、翻、反等表性詞。這種顛倒式的謎,舊稱“倒持手板格”。 16.離合字謎——漢字中有獨體字,也有合體字。不少漢字,合之為合體,拆之為獨體。“離合字謎”就是根據漢字的這一特點形成的。例:“節約須從分角起。”猜離合字:“自小省。” 17.錢幣謎——以各種錢幣為謎麵的燈謎,底句帶有文、錢、泉等表性詞。例:以一枚大清銅幣(市麵中心有龍圖案)設題。猜古書名一:“《文心雕龍》。” 18.圓圈謎——將謎麵寫在圓圈內部,謎底帶有圓、圈、團、環、套、規等表性詞。例:“”猜攝影名詞一:“光圈。” 19.啞謎——由出題者表演動作,或用實物作題,猜謎者用動作射謎。例:桌上放有一束紅色的玫瑰,出題者站在桌子一旁。玫瑰旁寫著一條說明:“猜《紅樓夢》人名二。”猜者的動作是:拿起一束玫瑰,向旁邊的出題者打了一下,即作破題。謎底是:“小紅、花襲人”,破讀作“小紅花襲人”。 20.撲克謎——以撲克牌為謎麵,按照謎麵的花色、牌點以及所處位置狀態等特點來猜謎底。例:猜商標名一:“三菱牌”。謎底意謂這是三個菱形的牌點。 21.書法謎——以書法作謎。例:猜曲藝形式一:“山東快書”。以“魯”扣“山東”,“迅”扣“快”,“書”是表性詞。 22.漢語拚音字母謎——以漢語拚音字母入謎。例:“b”。猜滬劇名一:“《半把剪刀》。”
23.連句字謎——字謎的二種形式。謎麵一般在四句以上,每句猜一個字,要求謎底的字連結後成為有完整意義的一句話。例: “幹在前麵”。猜字一:“一”。“汗水揮灑”。猜字一:“幹”。 “三星伴月”。猜字一:“心”。“兩兩成雙”。猜字一:“四”。 “嚴字當頭”。猜字一:“一”。“人要虛心”。猜字一:“化”。 “知音同心”。猜字一:“意” 此外,謎種還有“兒童謎”、“化格謎”、“電報謎”、“叱字謎”、“印章謎”、“對聯謎”、“連環謎”、“郵票謎”、“即物贈謎”、“即景謎”、“改錯謎”、“畫謎”、“帶格謎”、“故事謎”、“音響謎”、“梅花謎”、“剪紙謎”、“數量詞謎”、“福州雙謎”等等,都很有趣。
【中國燈謎的謎格】
謎格也稱謎律,就是在某些謎語製謎和猜謎的時候,必須遵守的特殊格式。不是所有的謎語都要用“格”,但凡是用格的謎語就得按各種格的規定來猜;否則就無法猜中。謎格在清朝中期逐漸興起,到晚清,根據各種謎書來查考,已有數百個。常用的謎格有:
解鈴格
來自“解鈴還須係鈴人”這一成語,古代是用圈讀的方法來處理四聲的變化和改讀本音的。凡是改讀字的本音,就要在字的右上方用朱筆圈上紅圈。好像鈴鐺,一看就知道應該改讀他音,這叫做圈讀。解鈴格就是把應圈讀的字,故意取消圈讀,仍讀本音。還有一種不讀本音而故意圈讀即改變四聲的,叫係鈴格。如:勞動競賽(打一古人名)。謎底是“比幹”,“幹”字讀平聲gan;與謎麵扣令的“幹”字應圈讀為去聲gan。
皓首格
李陵與蘇武詩有一句“皓首以為期”。皓首是年老發白之意。所以謎底的首字是白字,叫皓首格,也叫白頭格,素冠格,冠玉格,謎底的前兩個字都是白字叫雙皓首。如:廢品(射水滸人名一)。謎底是“吳用”,首字是白字,應是“無用”。
素心格
陶潛《移居詩》有一句“聞多素心人”,素心是心地潔白之意,所以謎底中間的字是白字叫素心格,也叫玉帶格、玉腰格。謎底必須是三個以上的單數詞。如:分外眼紅(打一京劇名)。謎底是“一箭仇”,中間“箭”字是白字,應是“一見仇”,與“分外眼紅”相扣。
粉底格
謎底最末一個字是白字。如:垂釣(打一數字名詞)。謎底是“等於”,末一字“於”是白字,就為“魚”。
梨花格
岑參在《白雪歌》裏寫道:“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梨花格就是借用了這詩意,謎底全是白字。如:不容易濕(打一曆史朝代名)。謎底“南朝”,易“難潮”的諧音。
丹心格
阮籍詩:“丹心失恩澤。”丹心謂忠正之心。所以謎底中間的是正字,餘皆白字的叫丹心格。如:手拿泥鰍(打一外國地名)。謎底是“渥太華”,謎麵扣“握太滑”。
蝦須格
謎底的第一個字左右分離為兩字,如:欲言又止(打一詞彙)。謎底是“味道”。第一個字“味”分離成口未二字,口未道即嘴沒說。
碎錦格
謎底每個字都拆開成兩字或三字。如:眾口一詞(打一郵電用物)。謎底是“信筒”。把信筒二字拆開讀成“人言個個同”與謎麵相扣。
徐妃格
《南史後妃》裏記有徐妃的一段故事:她因為梁元帝蕭繹瞎了一隻眼睛,所以每當元帝要進宮的時候,就半妝等候,元帝見了大怒而去。因此,謎底去掉每個字相同的左或右偏旁,最後隻剩下每個字的一半,叫徐妃格。謎底每個字必須是相同的偏旁。如:夏到三庚(打中藥名一)。謎底是“茯苓”。去掉相同的“艸”頭,便是伏令。
放踵格
謎底每個字棄下半截同旁部首字,叫放踵格。如:十厘之積(打名詞—)。謎底是“忿懣”,棄下半截“心”字,成為“分滿”。
摩頂格
謎底刪去首字,不入謎意,叫摩頂格,或升冠格、落帽格。如:花木蘭從軍記(打一書名)。謎底是《兒女英雄傳》。刪去第一個字為“女英雄傳”,與謎意相扣。
下樓格
把謎底的首字移作末字,叫下樓格。如:長征(打—水滸人名)。謎底是“程萬裏”。把首字移作末字,意謂萬裏程。
秋千格
謎底必須兩個字,像打秋千一樣從下往上倒過來讀,如:米糧川(打一地理名)。謎底是“河穀”;倒讀是穀河。
卷簾格
謎底限在三個字以上,像珠簾倒轉一樣,謎底要從下而上倒過來讀。如:甘露寺相親(打一電影演員名)。謎底是“中叔皇”,卷過來為“皇叔中”。
求凰格
謎麵為上聯,謎底為下聯。要在下聯即謎底的前麵或後麵加上“齊、雙、比、配、合、偶、匹”等字詞,像鳳求凰一樣成雙成對。如:黃金(打—畫家名)。謎底為“齊白石”,“黃金”應對“白石”,再加一個齊字。 此外,還有紅豆格、集錦格、疊棉格、乙上格等用得較普遍的謎格。 傳統謎格雖然名目繁多,但它的體係還是清晰可辨的。主要不外字和句兩大方麵:如諧音白字,四聲變化,結構離合,對仗別解;如刪減句子,顛倒語序,改變句讀等。
【古寺中的“物謎”】
走進古寺廟,一般都會在山門殿內看到“四大金剛”像:增長天王叫魔禮青,手執青光寶劍一口;廣目天王叫魔禮海,掌碧玉琵琶一麵;多聞天王叫魔禮仁,掌混元珍珠傘一把;持國天王叫魔禮壽,掌紫金龍、花狐貂。這四大金剛手裏的“法寶”便是一個有趣的謎語:“風調雨順”。原來,拿劍的因劍有鋒,故隱意為“風”;帶琵琶的因琵琶能彈撥出音調,故隱意為“調”;拿紫傘的,因傘能遮雨,故隱意為“雨”;拿紫金龍、花狐貂的因龍為蛇類與貂一樣順鱗、毛柔,故隱意為“順”。 這種巧妙藏謎表現了我國古代人民的美好願望。無獨有偶,泉州古刹“開元寺”,有一座照壁,用琉璃彩釉浮雕一頭罕見的怪獸,獸腳踩八寶,身披錦甲,口銜銅錢,貪婪的雙目睜著仰望明月。當地人稱這一怪獸為“貪”。相傳,古時知府走馬上任必到寺廟頂禮膜拜,老百姓為警示那些魚肉百姓、貪得無厭的貪官腐吏,特雕塑這一外表富麗堂皇而內心貪婪無度的怪獸。這堵照壁兩側配有含謎的動植物,如:芭蕉取其諧音為“招”,蝙蝠為“福”,掃帚,會意為“掃”,蝗蟲會意為“災”,蜂窩隱指“封”,猿猴隱指“侯”,帥旗隱喻“將”,大象隱喻“相”,羊隱喻“祥”,鹿隱喻“祿”,鶴隱喻“壽”。這些雕塑的事物生動幽默的謎意為:當官要清廉不貪,如果為百姓“招福掃災”,就會“受封侯,拜將相”,也就會“吉祥如意”,“添祿增壽”。這些“物謎”表達了古代勞動人民愛憎分明的立場。
【拆字】
北宋末年著名的拆字者謝石,其拆字遠近馳名。宋徽宗趙佶傳位給兒子欽宗後,曾寫了一個“朝”字給謝石拆。謝石看字後,就對拿字來的宦官說,“這個字不是你寫的。據字而言,朝字分開為十月十日,一定是這一天生的大貴人寫的。”趙佶因此對他“賜賚甚厚”。但謝石也因拆字得了禍。據說南渡後,一次他測“春”字說:“秦頭太重,壓日無光。”當時正是秦檜得勢之時,他因此被放逐而死於戍所。另外,謝石雖測出趙佶是個大貴人,卻沒有算出他後來當了俘虜,受盡淩辱而死。 明末一個拆字者,本領也很不尋常。那是崇禎末年,李自成的軍隊已逼近北京。崇禎讓一個內侍化裝出宮,探問民間消息。內侍見到一個拆字的,隨口說了個“友”字讓他測國家大事,拆字者說,不好了,“反賊早出了頭了”,內侍改口說,他是指“有”字,測字者說更不好,“大明已去其半矣!”內侍又改稱他指的是“西”字,拆字者說越發不好了,因為天子是至尊,“至尊已斬頭截腳矣!”內侍再無話可說,隻好咋舌而返。當時的國事如何,已是明明白白的,不用演說字義也完全可以斷言。不過,那位拆字者能從友、有、西三個字講出一些道理來,其應急的本領值得稱道。 到了清朝中葉,一般的術士已不再有隨便問隨口答的本領。不過,清人俞樾說,這樣的測字也有算得很靈的。一次,一個營卒撿了個“棋”字讓人拆,測字者說,看你的裝束正好象棋中的卒字。卒要過得河才可以橫行,看來離家出走為好,但卒過了河也隻能走一步,因之很難有大的祿位。此則是把固定的字與現場觀察結合起來,優於死背硬記口訣。 有的人能根據某一個字推算出自己家的命運。例如北齊文宣帝高洋讓邢邵為太子製名,邢邵起的名叫殷,字正道。文宣帝就抱怨說,殷是兄終弟及,正字拆開是一止,看來我的兒子當不長皇帝了。邢邵害怕了,要求改名,他說這是天意,不用再改。以後高殷即位後不到一年,就為他的叔父高演所殺,一如高洋所言。
【妙趣橫生的謎詩】
謎詩,乃詩詞和謎語珠聯璧合。既是謎語,啟人遐思,同時又是一首詩,耐人尋味,詩中有謎,謎裏有詩。唐李嶠詩:“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過江千層浪,入竹萬竿斜。”這是一首好詩,同時又是一則以“風”作謎底的佳謎。 謎詩始於南朝詩人鮑照的“字謎三首”。在古代,創作詩謎之風頗盛,留下眾多佳作美談,如曹操設謎考華佗,白居易巧語戲山僧,蘇小妹三難新郎等佳話。唐代詩人元稹《明月三五夜》詩寫道:“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拂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謎底是“夜晚越牆相會”。後來,元代戲劇家王實甫把此詩用於《西廂記》中,成了劇中人物崔鶯鶯給張生的一首詩謎,並以這首詩展開故事情節,古今視之詩謎佳作。 曆代許多文人墨客寫下眾多膾炙人口詠物詩,謎味濃,構思巧,是人們智慧的閃光。如唐人賀知章《詠柳》、虞世南《蟬》、宋人蘇東坡《花影》等。尤為有趣的,是明代於謙《石灰吟》詩:“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間”,詩中沒說到“石灰”,但句句都在說石灰,它就是以標題為謎底的。 山水花鳥詩:“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其謎底是這幅畫的名稱《畫》。民歌:“在娘家青枝綠葉,到婆家麵黃肌瘦。不提起到也罷了,一提起淚灑江河。”這其中是謎(船篙)可也很有詩意,無疑也是詩。有一首隱數字謎的《怨婦詞》,讀來精深意切,被遺棄婦人的憤怨之情躍然紙上。其謎底扣合巧妙,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