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子別了,天涯人不到,盼春回日落行人少,欲罷不能,你叫吾有口難分曉,好相交你拋得我有上梢無有下梢,皂熱難分白,分手不用刀,無人不為仇,千相思還是撇去了好。” 這詞共猜十個數字。整個詞謎均以減除法成底,別有一番情趣。剖析如下: “與子別了”,這句是把“子”字的“了”去掉而成“一”字;“天涯人不到”則是將“天”字的人去掉為“二”字;“盼春回日落行人少”則是將“春”字的“日”與“人”部分減去成了“三”字;“欲罷不能”,這“罷”字(繁體字為“罷”)去掉“能”則成為“四”字;“你叫吾有口難分曉”是將“吾”字的“口”去掉為“五”字;“好相交你拋得我有上梢無有下梢”,這是將“交”字的下邊“義”去掉而成了“六”字;“皂熱難分白”將“皂”字去掉上部分剩“六”字;“分手不用刀”是將“分”字的“刀”去掉為“八”字;“無人不為仇”是“仇”字去掉“人”旁為“九”字;“千相思還是撇去了好”,是將“千”字去掉一撇就剩下“十”字了。 與《怨婦詞》相似,還有宋代才女朱淑真的《斷腸謎》和乾隆皇帝寫的一首謎語詩。朱淑真的丈夫是個重利輕別離的市儈,他出外經商,久居異鄉而不歸,並另求新歡。才女得知他另娶的消息之後,知團圓無望,悲憤填膺,終日寄憂怨於詩詞。直到她臨死之前,還流著熱淚,寫下了這首《斷腸謎》:“下樓來,金錢卜落;問蒼天,人在何方?恨王孫,一直去了;詈冤家,言去不回;悔當初,吾錯失口;有上交,無下交;皂白何須問;分開不用刀;從今莫把仇人靠;千種相思一撇消!”《斷腸謎》的謎底依次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10個數字。 清代乾隆皇帝寫的一首謎語詩雲:“下珠簾楚香去卜卦,問蒼天奴的人兒落在誰家?恨玉郎全無一點真心話,欲罷不能罷,吾把口來壓。論交情不差,染成皂難講一句清白話。分明一時好鴛鴦,卻被刀割下,拋得奴力盡才又乏,細思量口與心俱是假。”謎底也是一至十這10個數字。 另外類似的一首詩,此詩曰:“好元宵,兀坐燈光下;叫聲天,人在誰家?!恨玉郎,尤一點真心話,事臨頭,欲罷不能罷。從今後,吾當絕口不言他,論交情,也不差。染成皂,說不得清白話;要分開,除非刀割下。到如今,拋得我才空刀又差;細思量,口與心兒都是假。”這一首比起朱淑真的那一首,也並不遜色,尤其是“染成皂,說不得清白話”,“細思量,口與心兒都是假”,實在令人叫絕。

【台灣思鄉燈謎】

近年來,台胞思戀大陸之情日深,台灣謎壇湧現出大量反映台胞思鄉的佳作。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打一句七言唐詩,謎底是“何人不起故園情”。謎麵與謎底都是唐詩,均表達懷念故裏之情,扣合極為貼燙,寓意頗深。 又如,“何人不起故園情”,猜兩種中藥。謎底為“熟地、當歸”。意趣俱佳。 “寄書長不達”,打成語“難以置信”。“長不達”扣一個“難”字,微露回不了故鄉的怨恨情緒,再如“歸去來辭”,打俗語“唱反調”,這裏“反”同“返”,即“唱著返回故鄉的曲調”。韻味雋水,有一謎借蘇軾名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射讀《詩品》句“兩不能全”),感歎今日海峽兩岸不能統一。 台灣現代燈謎中,有許多以大陸地名作謎底的作品。“他鄉遇故知”,猜大陸地名“將樂”(福建將樂縣),通過“遇故知”,把漂泊海外異鄉遊子的思念故園之情曲折表達出來。而“大河解凍”打大陸省名“江蘇”,也可窺見緬懷故鄉之情。

【古文明與古文字】

考古發現,中國古史從元謀人講起已170萬年。但文明史,應以有文字為標誌。一般認為中國最古文字是殷商的甲骨文,始於公元前1300年至前1028年之間。文字發展趨勢,先象形、後形聲。甲骨文中有大量形聲字,可見甲骨文出現前,早有文字。現已證實在甲骨文前有一種陶文,這種文字比甲骨文早600年到1000年,約在夏朝晚期。那麼,文字萌芽時期可能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 山東大墳門遺址發現陶器,上刻原始文字,稱陶文,據考證,時間約在公元前3000至前2500年。這時已有文字萌芽,但尚無“成文曆史”,可說是“文明”與“野蠻”兩種文化交錯階段。它離今已5000年左右。所以說中國有五千年文明曆史是合乎科學的。 關於中國文字的起源,古書裏載有許多傳說,伏羲畫卦,神農結繩而治,倉頡造字,這都可以說明我國的文字是從簡單的符號圖象,慢慢演進而成的。 商人用的文字已在3000字以上,可以表達當時的語言及一切的事物、思想。我國的語文因為是單音、孤立的,所以我國的文字有許多特殊的形式,是其他語言所辦不到的。如句子可以很短。《三字經》是三字一句,《詩經》的句子,也以四言為多,古文超過十字一句的句子很少。因為是單音、孤立,每句可以同樣的長短,講究“雙聲”,“疊韻”,講究“對稱”,做對子,作詩都以此為基礎。此外如“回旋詩”,“連環詩”,以至六朝的各種各式的賦。有一種整篇上千字的文章,都是用有“水”,或有“木”的字來寫的。有人稱這種賦為“字典式”的文章。 我國文字與其他文字最顯著的分別,是方塊字,而不是拚音的。最早的文字,可以說是圖象及符號。圖象的基本是形狀,古書稱之為“象形”字,符號的基本是抽象的意義,古書稱之為“指事”。二者之間,義尤為重要。

在商代的甲骨文裏,許多字都是多形的。如“羊”字,可以寫成四十幾種樣子。可見這種字的創造,最早隻是要表達某一種事物,字形之大小,字畫的繁簡,都不甚重要,而且這許多字形,都不必要表示該字的聲音。 後來又發明了四種造字法,“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加上早先的“象形”、“指事”共六種造字法,古人稱之為“六書”。商代甲骨文可讀之字共1006個,其中象形的550個,會意的100個,形聲345個,指事,轉注及假借的字很少。周以後的新字,多數是用形聲法來創造的,漢朝字典《說文解字》所錄:形聲7697個,會意1167個,象形364個,指事125個。清初《康熙字典》收47000多字,形聲約占90%,我國文字離開象形、指事初創的時代,已經很遠了。不過,我國文字學的研究,仍以字形最有成績。

【中國文字的兩個源頭】

中國文字的第一個源頭是甘肅秦安縣大地灣一期遺址出土的距今7350至7800年前的彩繪符號。它們後來發展成西安半坡、臨潼薑寨、樂都柳灣、清江吳城、宜昌楊家灣等地出土的大批刻畫符號。盡管許多學者不承認它們的文字性質,說成是“隨意刻畫的記事符號”或“八卦數符”,但不少彝族學者反複指出它們與現存古彝文有直接的淵源關係,許多刻畫符號均能用古彝文釋讀。 中國文字的第二個源頭是山東省泰安縣大汶口遺址地出土的距今5500至6300年前的彩繪與刻畫的象形符號。它們雖比大地灣刻畫符號晚了約2000年左右,但從字形結構來看,已具有偏旁部首之類組合形式,而在使用方法、使用場合、刻畫部位、刻畫對象等方麵,表明它們也是一種記錄喪葬祭祀巫術法器咒語的成熟文字,隻是以象形為特征而已。它們之前似乎還有一個漫長的草創階段,估計也需2000年以上時間才能完成。

因此,它們的萌芽可能在距今8000年前左右。這種以象形為特征的音節文字,後來可能隨原始居民的遷徙,一部分去美洲演變成瑪雅象形文字,一部分溯長江而上入四川演變成巴蜀圖符。而留在大汶口地區的原始居民可能融合到中原地區,其文字被河南省舞陽縣賈湖遺址的先民所吸收,演變成後來的殷墟漢甲骨文,時間當在距今7500年前左右。因為賈湖遺址出土的距今7500至8500年前的三塊刻符龜甲和一件有契刻符號的柄形飾,上麵的“曰”、“目”二字,和殷墟漢甲骨文完全一樣。 賈湖遺址的龜甲刻符不僅開了中國文字史上的龜靈崇拜卜甲刻辭之先河,而且也是漢甲骨文之原胚,它簡化了大汶口遺址刻畫象形文字,采用了大地灣遺址刻畫文字草線刻畫書寫方法,又保留了象形基本形式,並吸收了大地灣遺址刻畫文字的表音技巧。自賈湖遺址至殷墟漢甲骨文經曆了漫長歲月,反複吸收西邊的刻畫文字,並交叉組合成十幾萬個漢字。

【甲骨文發掘與整理】

甲骨文,又叫“卜辭”、“契文”、“龜版文”、“貞卜文”、“龜刻文”、“殷虛文字”、“龜甲文字”、“殷虛書契”等,是商周時代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多為占卜吉凶的卜辭和占卜的記事。 河南省安陽市西北五裏的小屯村,是曆時273年的殷都。周滅殷後,此都湮滅,後人將此處稱為殷墟。清光緒年初,小屯村的剃頭匠李成,染了一身癤瘡,沒錢醫治。一天,他試著將那些扔在河邊的甲骨揀來碾成碎粉敷在膿瘡上,膿水被吸幹了,後來他用石子在手上劃個口子,再把骨粉敷上,又止住了血。村裏那些讀書人說它是“龍骨”。李成把它拿到中藥鋪出賣,藥鋪以一斤六文錢的價格收進。 第一個揭開中國甲骨文之謎的人是王懿榮。1899年,任國子監祭酒的王懿榮患了瘧疾。他精通醫道,藥都要經他過目後才送去煎。有一天,在一味澀精補腎的“龍骨”上發現有刀痕,是一種似字非字的刻劃符號,這符號與他研究的銅器銘文有些相似。精於金石之學的王懿榮斷定此物不同凡響,經反複揣摩研究,認定其為殷商時代的一種文字。他立即將中藥鋪裏刻有文字的“龍骨”全買下,初得千片。

不久,他死後,甲骨文為丹徒劉鐵雲所得。劉又托人奔走購買,所集很多。上虞籮振玉在劉處看到甲骨文字,驚為奇貨。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劉鐵雲擇龜甲中字跡完好者千餘片拓印為書,名《鐵雲藏龜》,凡六冊,這便是我國甲骨文字印行之始。 不久,樸學大師瑞安孫詒讓得識,在1904年寫成《契文選例》二卷,這便是我國學者用甲骨文考證古文字之始。 到1906年羅振玉繼而開始搜購甲骨,並派人專至安陽采掘,共得甲骨3萬餘片,為曆來收藏家所不及。他先後編印《殷虛書契》八卷、《殷虛書契菁華》一卷、《殷虛書契後編》二卷、《殷虛書契續編》六卷。給曆史學家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對學術界的貢獻極大。 但是由國家正式有組織、有計劃,用科學的方法進行發掘,還是從1928年開始的。從1928年到1934年,前中央研究院陸續進行了9次發掘,共發掘龜甲、獸骨6513片,擇出3866片,編為《殷虛文字甲編》。後1934年到1937年又組織了6次發掘,共發掘龜、骨18405片,編為《殷虛文字乙編》,從此我國研究甲骨文字的材料更加豐富而完整。1938年至1947年抗戰期間,日本人曾組織所謂調查團到安陽發掘,出土不少文物運往日本。抗戰以後所出土的有字甲骨,相當一部分流散國外。1949年至1973年殷墟共出土有字甲骨5000多片,另外,1955年,由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成《殷虛文字綴合》,將斷碎了的甲骨聯結起來,從而補充了許多資料。 近年又發現了周代的甲骨文,字體細小到須用放大鏡才能看清。1985年夏,陝西省考古研究所鎬京考古隊在西安市西南20多公裏的長安縣鬥門鎮花園村一帶,發掘西周名都鎬京的大型宮室建築遺址時,意外地發現了一處“龍山文化”時期的原始社會部落聚居遺址,並發現了一批刻有文字的甲骨,考古學界和古文字學界認為它是我國迄今所見最早的甲骨文。其曆史至少應上溯到4500至5000年之前的黃帝時代。 據甲骨學專家胡厚宣統計,迄今共計出土甲骨154000多片,其中大陸收藏97600多片,台灣省收藏30200多片,香港收藏89片,總計我國共收藏127900多片。日本、加拿大、英、美等12個國家共收藏26700多片。 如今,甲骨學已成為一門蔚為壯觀的世界性學科,中外研究的學者有500多人,發表的論文、專著達2000多種。其中中國科學院曆史研究所所編《甲骨文合集》13冊,共收甲骨50000片,可算集甲骨文之大成。 曆史上在甲骨學研究中貢獻最大的有4個人,即羅振玉(號雪堂)、王國維(號觀堂)、董作賓(號彥堂)、郭沫若(號鼎堂)。因為他們的號中都有一個“堂”字,所以合稱“甲骨四堂”。著名古文字學家唐蘭說:“卜辭研究,自雪堂導夫先路,觀堂繼以考史,彥堂區其時代,鼎堂發其辭例,固已極一時之盛。”

【關於漢字】

著名語言文字學家安子介在他的《解開漢字之謎》一書裏,提出漢字是繼指南針、火藥、造紙、印刷術之後的中國第五大發明的論斷,並且預言:“21世紀是漢字發揮威力的時代。” 1.1899年在河南安陽小屯村,即殷王朝首都的遺址殷墟,發現了甲骨文,距今已有3200年左右,它是我國保存最早的漢字。 2.漢字一共有多少?請看下列統計數據: 商朝的甲骨文約有漢字3500—4500個; 漢朝的許慎編纂的《說文解字》收錄漢字9553個; 三國時的李登編纂的《聲類》收錄漢字11520個; 梁朝的顧野王編纂的《玉篇》收錄漢字22726個; 宋朝的司馬光編纂的《類篇》收錄漢字31319個; 明朝的張自烈編纂的《正字通》收錄漢字33440個; 清朝的張玉書編纂的《康熙字典》收錄漢字47035個。

在當代,《中華大字典》收錄漢字48000多個;《漢語大字典》收錄漢字60000多個。 3.漢字雖多,但常用字並不多。北京七四八工程標準漢字組檢閱現代文章7075篇,計2162萬多字。其中共發現漢字6300個,這2162萬多字,有99%是用這2400字寫成的,而剩餘的3900字,出現率僅為1%。因此專家們認為,掌握了這2400個常用漢字,閱讀、寫作便不會有多大問題了。 4.為了進一步理解上述觀點,再讓我們看下列統計數據:2000多年前的《韓非子》,用字2680個;號稱封建社會百科全書的《紅樓夢》全書共731017個字,使用不同漢字4462個;《毛澤東選集》一至四卷共用字3002個。 5.據專家統計分析,有42個漢字使用的頻率最高,它們竟占到一般報刊用字的25%。這42個漢字是:的、一、是、在、了、不、和、有、大、這、主、中、人、上、為、們、地、個、用、工、時、要、動、國、產、以、我、到、他、會、作、來、分、生、對、於、學、下、級、就、義、年。 6.再細分一下,在這42個漢字中,排行在首的“的”字,出現頻率最高,一般文章的25個字中便會出現一次,竟占全部漢字用字率的4%。 7.安子介的《解開漢字之謎》解說的3650個漢字是作者從140萬個漢字中按頻度選出的,如果能夠有選擇地掌握其中2800多個漢字,就足以理解現代中文報紙內容的99%。這3650個漢字,經過作者具有創造性的聯想,每一個漢字都是一個神奇的故事。例如,書中對“夷”字的解釋,作者認為這個字可拆散為“大”和“弓”兩個字。這是因為殷商時期的氏族善於製造大弓,作為抵擋敵人進攻的武器,給人一種安全感,所以就有了“化險為夷”的句子。又如對“人”字的解釋,更是浮想聯翩。作者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情都是從人開始的,不管從一個人的行走或兩腳跨立的姿態看,其形狀都像“人”。作者由此又聯想到“大”、“天”、“夫”等一類與“人”字有關的漢字。這種歸納方法,有助於那些對漢字感到陌生的外國讀者掌握漢字形成和發展的一般規律。

中國頒布簡化漢字,是對漢字發展的巨大貢獻。不過有時需要繁簡兩體並存,有的字不能化“簡”為“繁”,有的報刊出海外版行銷海外,用的是繁體字,排印時就要將稿件上的簡體字——恢複為繁體字。在這化簡為繁之中,往往鬧出令人啼笑皆非的差錯。例如: “後”簡化為“後”,有人以為“後”隻是“後”的簡體,一化簡為繁,慈禧太後的“後黨”就成了“後黨”;“皇天後土”就成了“皇天後土”…… “乾”簡化為“幹”,化簡為繁時,“大動幹戈”成了“大動乾戈”、“天幹地支”成了“天乾地支”…… “裹”簡化為“裏”,一化簡為繁,就出現“下裹巴人”、“某人同裹”……

【漢字的演變】

漢字是世界上最為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惟一從古以來不斷發展,一直使用至今並仍有生命力的一種文字。漢字不僅是漢族人民通用的文字,曆史上也曾是少數民族契丹文、西夏文、女真文等古文字的藍本,也是壯族、布依族、白族、瑤族、水族等民間使用、記錄本民族語言的土俗字的藍本。中國許多少數民族均曾部分或全部使用漢字。國外如日本、朝鮮、越南古代曾長期使用漢字作為書麵語,後來又借用漢字記錄自己的語言,或利用漢字的偏旁筆畫和造字方式創造自己的文字。例如日本的片假名、平假名,朝鮮的諺文,越南的字喃等。日文、韓國朝鮮文至今仍使用部分漢字。漢字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一種文字,已成為國際通用的語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