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是一種表意兼表音的意音文字,是獨立發明、逐步演進、由筆畫結構而成的方塊字。目前所知最原始的漢字是大汶口文化陶尊上的圖形文字,以及河南龍山文化陶器上的刻畫文字,稱為陶文。由此推算,漢字的曆史大約在5000年上下了。現存已經釋讀最古漢字叫做甲骨文,是3000多年前的遺物,已經是相當成熟的文字。在長期的曆史歲月裏,漢字作為意音文字的本質沒有改變,但是漢字經曆了某些舊字消亡,一些新字產生以及結構的變化。此外,在書寫體式方麵也經過多次重大變化,形成多種字體。商周時代有小骨文、金文;戰國時秦有大篆,六國有簡帛文字;秦漢時有小篆、隸書;漢以後有楷書、草書和行書等等。 從甲骨文開始,漢字字體演變的過程可以分成兩大階段:第一階段是從商代開始到秦代為止的古文字階段。所謂古文字通常是對小篆以前文字的總稱,包括甲骨文、金文、六國古文、大篆、小篆。甲骨文是指商代後期刻寫在龜甲獸骨上的占卜記事的文字。金文舊稱鍾鼎文,是鑄刻在商周青銅器上的銘文。大篆又稱籀文,春秋戰國時通行於秦國,形體一般比後來的小篆繁複。六國古文主要是書寫在竹簡和繒帛上的文字,合稱簡帛文字,其特點是簡體字流行。小篆是秦統一六國後以大篆為藍本推行的標準文字,圖畫性削弱,符號性加強,成為古文字的最終形式。第二階段是從漢代開始一直延續到現代的隸楷階段,包括隸書、草書、行書、楷書。漢字形體的演變,是由近似圖畫的線條寫實變成由筆畫組成的符號,主要是筆勢的變革,即筆畫姿態的變革。小篆以前的早期文字,線條以圓轉為主;隸書以後的後期漢字,筆畫以方折為主。形體的演變趨勢是由繁趨簡。 漢字形體主要經曆了兩次重大的變革。第二次是由篆書變為隸書,稱為“隸變”。隸書是由篆書演化而成的便寫字體,始於秦代,通行於漢、魏。由於隸書書寫起來要比古文字方便得多,因此,由古文字變為隸書,是漢字形體上最重要的一次簡化,成為漢字形體演變史上的重要轉折點,是古文字演變成現代文字的分水嶺。隸變以後,漢字完全失去了古文字時代的象形麵貌,變成了純粹表意兼標音的符號。第二次是由隸書變為楷書。楷書也稱真書、正楷,是由隸書演變出來的通行至今的正式字體。從表麵上看,楷書對隸書的改變似乎不大,但是楷書的筆畫書寫起來比隸書更加方便,所以由隸書變楷書也是一次重要的簡化。楷書起源於漢代,進入南北朝以後成為主要字體。楷書的“楷”當楷模講,原意是指可以作為楷模的字或有法度的字,本來並非某種字體的專名。唐代以後,楷書才具有現代人所說的楷書的含義。楷書通行後,漢字字體就沒有很大的變化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進行過漢字的簡化和整理工作,共淘汰1055個音同義同而寫法不同的異體字,產生2238個簡化字,這些簡化字已經成為全國漢文圖書、報紙、刊物以及學校教育和日常文書工作的規範用字。
至於草書和行書,一般認為草書是草率的隸書,即草隸,形成於漢代。草隸到東漢章帝時成為章草,到漢末進一步草率化,成為今草。唐代更有所謂狂草,難以辨認。行書是楷書的快寫字體,相傳始於漢末。我們所熟悉的行書是介乎楷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但實際上是行書在先,楷書在後,楷書是在行書的基礎上形成的,今草書的形成也受到行書的影響。不過楷書的形成和發展以及草書字體的變化,又對行書產生了很大影響。行書書寫快速又不難辨認,有較大的實用價值。魏晉以後成為人們日常應用的手寫體。現在的漢字,除印刷體和繕寫公文外,可以說是楷書和行書配合應用的時代。行書沒有嚴格的書寫規則,寫得規矩一點,接近楷書的,可以稱為真行或行楷;寫得放縱一點,草書味道較濃的,可以稱為行草。由於漢字的形體特點和書寫工具毛筆的特點,漢字書寫已經發展成為一種世界上任何文字都無法比擬的書法藝術。曆代書法名家輩出,碑刻手跡如林,保存下不少珍貴的藝術遺產。
【漢字注音的由來】
有些文章說,清末的盧戇章是漢字拚音的最早發明者,這種說法很值得商榷。 漢字拉丁化拚音的曆史絕不隻90多年。反溯上去:前清的劉獻廷曾“遍考華嚴字母,泰西拉丁話”,於1692年編製《新韻譜》;著有《聲韻同然集》的楊選杞,經7年探索,於1658年製成一套漢字拚音方案;更早在1639年,方以智便在《通雅》中提出:“事屬一字,字各一義,如遠西因事乃合音,因音以成字。”以上諸人,均受益於一部最早的漢字拚音專著——《西儒耳目資》。此書作者是法國傳教士金尼閣。 金尼閣於利瑪竇去世的1610年來華。他於1618年回歐洲募集了7000部圖書帶到中國,並轉赴晉、陝開教。他在山西結識了精於小學的韓雲。兩人經過半年研究,將成果理為初稿。在涇陽,他又找到了誌同道合的王征。從此,二人“互相質證,細加評核”,在利瑪竇等傳教士學習漢字注音的西書《西字奇跡》基礎上,修訂編製成中國第一部拉丁化拚音漢字字彙。時為1626年,人稱“利、金方案”。 周恩來於1958年在政協有關會議上明確指出:“采用拉丁字母為漢字注音,已經經曆了350多年的曆史。1605年,來中國的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最初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1625年,另一個法國傳教士金尼閣又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的辦法著了一部《西儒耳目資》。”盡管此書尚不完備,但它準確地記錄了明末的漢語讀音;展示了現代辭書的雛形,成為漢字改革的先聲,對近400年的漢語發展史產生了相當重大的影響。
【古人怎樣注音】
古人讀書時,也會碰到不認識的漢字,這就需要加以注音和釋義。 古人給漢字注音的方法主要有四種。
1.“譬況”法
這是最早的注音方法。譬況是用描述性的話來說明一個字的發音狀況。如漢代劉熙的《釋名?釋天》對“風”字的讀音注解:“兗豫司冀橫口合唇推氣言之,風泛也,其氣博乏而動物也。”
2.“讀若”法
用一個較常見的同音字來比擬所要注解字的讀音,這是古代應用得較廣泛的注音方法。“讀若”有時寫作“讀如”。“讀若”法在漢代很盛行,為一般注解經典及製作字書的人所采用。如《易?晉卦》“晉如摧如”,鄭玄注:“摧讀如‘南山崔崔’之崔。”又如《說文解字》:“王句,讀若苟。”“讀若”、“讀如”與訓詁學中運用的“讀為”、“讀曰”不同。“讀為”、“讀曰”一般用來表示字音的“假借”或“破讀”關係。如《詩經?衛風》“淇則有泮”,鄭玄注“泮讀為畔”,即表示這句中的“泮”應當作為“畔”字來解。《尚書?堯典》“播時百穀”,鄭玄注“時讀曰蒔”,即此句中“時”當作“昔”(種植)字來解。
3.直音法
直音法一般是用來注明一個字的本來讀音的方法。盛行於漢代。如《爾雅?釋音》“填田”,就是用“田”字來注明“填”字的讀音。直音有時也表示某字的字音必須變讀,如《周易》“拔茅茹”,鄭玄注“茅音苗”,即表示“茅”字在句中應當讀“苗”。有時還用直音法表示古今有別的讀音,如《穀梁傳?隱公五年》楊士勳疏“斬樹木,壞宮室曰伐”,並注曰“壞音怪”,表示“壞”當按古音“怪”字讀。
4.反切法
用兩個字合起來注釋另一個字的讀音。反切原隻稱“反”,唐人諱言反字,改為“翻”或“切”,後來才合稱為反切。構成反切的兩個字,上邊的稱為(反切)上字,下邊的稱為(反切)下字。上字的聲母和所注字的聲母相同,下字的韻母與所注字的韻母相同。陳澧《切韻考》說:“切語之法,以二字為一字之音:上字與所切之字雙聲,下字與所切之字迭韻。”即上字定聲,下字定韻和調。如“東,德紅切”,即: 德+紅→東 d(e)十(h)ong→dong其中上字韻母(e)和下字聲母(h)都是多餘的。又如“朱,章俱切”,“蕭,蘇雕切”,“尤,羽求切”等等。 反切是古人注音比較科學的方法,一般認為它出現的年代為東漢末年,由孫叔然(炎)在《爾雅音義》中首創或整理。據章太炎等人研究,孫叔然之前的應劭、服虞等人,在注釋古書時已使用了反切。
【標點符號】
在我國古代並沒有係統的標點符號,讀文章的人,要自己斷句,因而,常常弄得文意不明。到了漢朝才發明了“句讀”符號,語意完整的一小段為“句”;句中語意未完,語氣可停的一段為“讀”(音逗)。約在宋代時,開始有了“。”和“,”,明代時出現了人名號和地名號。到了近代,我國知識界又吸收了國外的標點符號,於是出現了我國的標點符號係統。 1897年,廣東人王炳耀,首先根據我國古代斷句法,吸收我國新式標點,草擬了稱之為“讀之號、句之號、節之號、段之號、問之號”等十種標點符號。1919年,陳望道寫出《新式標點的用法》,詳細、具體地介紹了10種標點符號的使用方法。1920年,國語統一籌備會製定出12種標點符號,我國開始有了“標點符號”這一名稱,其體例一直沿用到新中國成立之前。解放後,國家出版總署,總結了“五四”以來人們使用標點符號的規律,於1951年公布了《標點符號用法》,凡14種,至此,標點符號更趨完善。
【最早的標點和符號】
西方國家使用標點符號最早不早於11世紀,而中國則早在5世紀便開始使用標點和符號了,到北宋時,中國使用的標點和符號已過17種。 在西涼至北宋的敦煌遺書中,可見到許多有標點和符號的文獻資料,其中有句號、頓號、重文號、省代號、倒位號、廢讀號、刪除號、敬空號、篇名號、章節號、層次號、標題號、界隔號、絕止號、勘驗號、勾銷號、圖解號等,其中頓號、句號、勾銷號等與今天的大致相同。重文號“N”,表示重讀;省代號亦寫作“N”;倒位號“√”即顛倒前後二字之位置;廢除號有“……”與“|?、|:、|ǘ、等,點數多少不定,一至四點均可,標於字上;刪除號為在字上劃黑線,一為黑框圈;敬空號“廠”今已不用;章節號“○”用以分條;標題號“△”至今仍為非正式行文或用於特殊場合,如廣播稿。 圖解號形狀為翔燕形,使用時起提摯綱領、綜析要旨、快速記憶之作用,類同於批注文章精要重點句段之法。 5至11世紀中國標點和符號,有一符多用或一號多符之特點,表明尚處於有待規範標準化、科學化的不成熟階段。
【新式標點符號】
清末,在漢文中使用統一的標點符號的呼聲日高。 1897年,廣東東莞人王炳耀倡議采用10種標點符號,但反響甚微。1904年,商務印書館在出版《英文漢詁》時,最早使用外國的標點符號。1909年,魯迅與周作人翻譯出版《域外小說集》,使用了多種新式標點符號。但全麵係統引進標點符號的,是語言學家陳望道。他於1918年5月在《學藝》雜誌發表《標號與革新》一文,介紹國外通行的標點符號10種。同年5月起,上海出版的著名刊物《新青年》率先使用白話文體,同時使用新式標點。隨後不到半年時間,全國四百多家報刊雜誌“一湧而上”。 在此形勢下,著名學者胡適、錢玄同等聯名向當時的北洋政府建議采用新式標點符號,教育部遂於1920年2月訓令全國,公布采用12種標點符號。1951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總署製訂《標點符號用法》。1990年4月19日,《人民日報》刊載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和新聞出版署修訂頒布的《標點符號用法》。這次的修訂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1.標點符號由原來的14種增加為16種,即增加了連接號和間隔號;2.簡化了說明;3.更換了例句;4.針對書寫由直行改為橫行,某些說法也做了相應的改動。
【幾種較特殊的符號】
1.連珠號(…………)
連珠號常用來表示文中整句、整段的省略或刪節。一般兩個省略號連在一起使用。
2.波浪號(~)
常用於代替重複的字和詞。波浪號可代一個字,也可代一個詞。字典、詞典解釋字義,舉例說明詞義時經常使用。
3.隱諱號(×)
隱諱號用於不需要說和不便明說的姓名、地點、日期、數字等。本身沒有表示何種讀音,朗讀時可念作“某某”、“叉叉”。
4.虛缺號(□)
虛缺號表示這個字殘缺或字跡不清,無法辨認。朗讀時可念“什麼”。
5.星號(*)
星號一般用在不超過三個注釋(且多為自注)的有注的句子後麵。例:火樹銀花不夜天。弟兄姐妹舞翩躚。歌聲唱徹月兒圓。*
6.“/”
表示詩句分行。
7.“●”“▲”
放在雜誌封麵所刊重要文章的題目前,以示醒目。
8.“○”
放在一篇文章末尾,以示全文結束。
【漢字書寫順序】
漢字為什麼一直保持著直行從右往左書寫的傳統?這可以從漢字書寫材料、書寫工具、漢字特點以及文化傳統來加以解釋。 最早的書寫材料甲骨是呈狹長形的,豎著在上麵刻字比橫著刻字顯然要方便得多,在這些專為占卜用的甲骨上寫字都是嚴格規定了部位和書寫順序的:在龜甲上刻字,一種是在左右邊緣部分刻,順序是從外向裏;一種是在龜甲中縫兩邊刻,順序是從裏向外,殷代文字已是成熟的文字,其直寫的習慣肯定會對後代產生相當的影響。 方塊漢字,一字一義,既不用拚讀組合(古漢語的詞絕大多數都是單個字),又少有連寫,橫寫的書寫速度和閱讀速度都並不比直寫快,因此“橫豎就是那麼一回事”。我們幾千年來的書寫工具之所以是那麼複雜的一截竹管,前麵綁上一撮動物毛的毛筆,而不是如埃及人那樣的幹脆而方便的一截蘆葦,或是用一根木棒、一支竹簽,大約是為了要握著離紙麵遠一些,以免塗壞了前麵寫的字,而古人之所以強調練字要懸腕,是不是主要也為這同樣一個簡單的原因呢? 至於漢字從右往左的寫法,據寫過《書於竹帛》一書的錢存訓博士說,這與書寫竹簡的方法有關,因為寫字總是右手書寫,其左手來執簡,每寫完一簡由於手順的關係,放在右側較為方便,順次排列起來,就自然形成從右到左的順序。這樣的解釋似乎還缺乏說服力。 如果僅從書寫的方便這一角度來看,倒是左手握簡,寫完一簡之後置於左邊比較方便。之所以會采用一種不那麼方便的順序,應該是和古人的尚右有關係的。竹簡的年代正是尚右的時候,也就是認為右比左要尊貴,因此一物之“首”當然要置於右而“尾”置於左了。
【漢字“橫行”始於何時】
中國古代漢字書寫是豎行,這大約和漢字初期的書寫材料是木簡、竹簡,書寫工具有關。木簡、竹簡,狹窄而長,豎寫起來很方便,毛筆也是從上往下寫方便。從上到下,從右到左,這是古代的書寫方式。等到漢代以後紙雖然發明出來了,但漢字書寫已有很久的曆史了,習慣的力量是強大的,仍然是通行豎寫。隋唐雕版印刷出現,到宋代活字印刷發明,都仍是豎排豎行。到了清朝末年,一些知識分子學習西洋文化,提倡漢字改革,提倡拚音文字,力主改變傳統的書寫方式,改用從左到有的“橫行”排列方式。1909年我國已有了用“橫行”排版的書,它就是提倡文字改革的劉世恩寫的《音韻記號》一書。劉世恩在書中講解拚音方案,說“無師自通,兼識漢字”。有人說漢字“橫行”是從解放後開始的,這是不了解曆史情況的臆猜。又有人說漢字“橫行”始於1915年出版的《科學》月刊創刊號,這也是不正確的,顯然把漢字“橫行”排列的方法的使用時間,推遲了若幹年。
【漢字究竟有多少】
漢字的曆史非常悠久。僅就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最古的甲骨文漢字算起,大約已有四五千年的曆史了。漢號隨著社會的發展,有的舊字雖然消失了,但更多的新字又出現了,因此漢字總的趨勢是日益增加。 夏商陶文500餘字 商甲骨文約有3500—4500字 漢揚雄:《訓纂編》選收了5340字 漢許慎,《說文解字》選收了9353字 魏李登:《聲類》選收了11520字 魏張揖:《廣雅》選收了18151字 梁顧野王:《玉篇》選收了22726字 宋陳彭年等:《廣韻》選收了26194字 宋張麟之:《韻海鏡源》選收了26911字 宋司馬光等:《類篇》選收了31319字 明梅膺祚:《字彙》選收了33179字 明張自烈:《正字通》選收了33440字 清張玉書等:《康熙字典》選收了47035字 民國歐陽溥存等:《中華大字典》選收48000字 今台灣《中文大字典》收約50000字 日本《大漢和字典》收49964字 今《漢語大字典》選收約56000字
【《辭海》與《辭源》】
《辭海》最初刊行於1936年,是按部首編排,以字帶詞,兼有語文字典和百科辭典性質的大型綜合性辭典。選收詞目10萬多條,包括成語、典故、人物、著作、曆史事件、古今地名、團體組織,以及各學科的名詞術語等。釋文主要是介紹基本知識,解決讀者“質疑問難”的需要,兼顧各學科的固有體係。《辭源》編纂於1908年,1915年出書。以舊有的字書、韻書、類書為基礎,吸收了現代詞的特點:以語詞為主,重在溯源,指出每個字、詞最初出現在什麼古書上,做什麼解釋。《辭源》共收詞目10萬餘條。《辭源》不同於《辭海》之處是:《辭源》側重解釋語詞典故、古代文物和典章製度,不收現代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詞目,收詞止於鴉片戰爭。實際上它是一部古漢語專業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