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中的字和詞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古漢語所用的詞多數為單音詞,所以字和詞的界限不怎麼嚴格,因而字書也就是辭書。至近代特別是現代,漢語所用的多數為複音詞,所以字和詞的界限就比較明顯了。由於解字釋詞的重點不同,近代便有了字典和詞典的區別。字典兼收語詞,以釋字為主;詞典以單字為詞頭,解詞為主。兩者既有區別,也有聯係。 字典這個名稱是清代《康熙字典》最初使用的。以往解釋文字的構成和字音字義的書通稱字書。清康熙年間,張玉書等花了六年時間編撰《康熙字典》,收字達47000多個。據傳康熙曾稱讚這部書“善美兼具”,可奉為“典常”,乃稱為“字典”。此後這類解釋單字的書遂都稱為“字典”。以後有1915年中華書局出版的《中華大字典》,收單字48000多個。解放後出版的《新華字典》較適用,收單字約11100個,詞組、複音詞3500個左右。 詞典方麵,《辭源》編輯較早,規模較大,由陸爾奎等人主編,1915年商務印書館開始刊行。約收詞目100000條,是一部專供閱讀古籍用的工具書。商務印書館曾於70年代末修訂出版的《辭源》,共四大冊。與《辭源》相媲美的另一部百科性詞典是《辭海》,開始刊行於1936年,主編舒新城等,所收詞彙量和體例大致與《辭源》相同。1979年修訂出版的《辭海》收單字14872個,詞目91706條,共計1300萬餘字。現又出版1989年修訂本,篇幅大為增加。《現代漢語詞典》是解放後一部較有影響的詞典,包括字、詞、詞組、熟語、成語等。 康熙以前沒有“字典”和“詞典”的名稱,有的隻是字書、訓詁書和韻書。字書以《說文解字》為代表,以講字形為主;訓詁書以《爾雅》為代表,以講詞義為主;韻書以《廣韻》為代表,以講字的音韻為主。近代開始刊行的字典、詞典就是在這些書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來的。
【《漢語大字典》】
《漢語大字典》是1975年由原國家出版事業管理局統一規劃,由當時已身患重病的周恩來總理和主持國務院工作的鄧小平同誌親自組織,由四川、湖北兩省的400多名專家、學者和語文工作者編纂的。於省吾、王力、呂叔湘、朱德熙等國內外知名專家任該字典的學術顧問;主編徐中舒教授為中國科學院社會科學部(中國社會科學院前身)學部委員、飲譽海內外的古文字學家和曆史學家;副主編李格非、趙振鐸、冉友僑、朱祖延、李運益、晏炎吾等,治語言文字學成績斐然。 《漢語大字典》是真正的“大字典”。
一是“大”。
《漢語大字典》是繼《康熙字典》之後我國文化史上最大的一部字典。全書共分8卷(其中第8卷為附錄和索引),每卷約200萬字,共收楷書字頭54678個,比《康熙字典》還多7643個,被《吉尼斯世界大全》譽為當今世界上收集漢字最多的一部字典。凡古今文獻、圖書、資料中出現過的漢字,都能在《漢語大字典》中查到。
二是“字”。
《漢語大字典》的編纂體例以“字”為中心,集形、音、義於一體。對每個漢字的形、音、義都有曆史的、全麵的反映。在字形方麵,對古今楷書漢字作了整理,並收到能夠反映形體演變關係的有代表性的甲骨文、全文、篆書和隸書形體,以反映漢文字的結構、演變;在字音方麵,采取現代、中古、上古三段標注法,使小學生也能正確讀出每個字的普通話讀音;在字義方麵,凡在古今著作中有書證,並可據以確立義項的,都一一分列,義項完備。對多義字的解釋,則按照本義、派生義、通假義順序排列,理清其源流,反映其發展。
三是“典”。
《漢語大字典》具有字典的典範性。每一字頭、字形的確定,古文字形體的選取,字音的標注,義項的建立,都逐一經過嚴格的審核,按照規範化、標準化的原則進行處理。從1975年到1985年的10年中,編纂人員製作的資料卡片就近600萬張,編寫的16開油印初稿本重疊放置在一起高達2米多。 全書八卷於1990年出齊,出版者為湖北辭書出版社、四川辭書出版社。
【漢字速記】
在國外,古希臘的羅馬時代發明了草書速記。到17世紀出現了按拚音係統的速記。 我國速記的產生和發展,可以從書法中的草書快速寫法算起。《說文解字》中稱“漢興有草書”,這就說明2000多年前,我國就已有漢字的草書速記了。我國按拚音係統的速記是在19世紀末期產生的。當時曾出任清政府駐美公使翻譯的洋務派人物蔡錫勇,寫了一本《傳音快字》的速記書。把漢語的速記歸納整理為24個聲母和32個韻母,稱之為“快記”。其後,蔡錫勇的兒子蔡璋編寫出了《中國速記學》。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漢語速記的發展出現了一個高潮,各不相同的速記符號應運而生。1955年,全國第一所速記學校在北京創辦。
【四角號碼檢字法】
利用四角號碼檢字法,隻需記住“橫一垂二三點捺,叉四插五方框六,六角八八九是小,點下有橫變零頭”四句口訣,便可簡捷地翻到所查的字。 19世紀末20世紀初,供職於上海商務印書館的福建長樂縣人高夢旦,早就覺得《康熙字典》檢查不便,思創新法。經過十多年的研究,他隻按字形,不管字義,將舊字典的214部,就相近者並為80部,並確定上下左右的部居。他自認此法還不完善,故未公之於世,繼續研究。“五四”運動後,一個叫王雲五的人進入了商務印書館,高夢旦見其思維縝密,便把自己的研究草稿交給他整理,支持和讚助他深入研究下去。王雲五在高夢旦的基礎上,經過幾年的再探索,終於在1926年發明了四角號碼檢字法,並立即應用於該館所出版的字典編排。因此,可以這麼說,四角號碼檢字法的奠基人是高夢旦,集其成者是王雲五。 說來有趣,高夢旦當年的創造得力於林語堂創造的一種首筆檢字法的啟發,而王雲五的發明,又受到了林則徐的人名簿索檢法的啟發。據記載,林則徐為披閱公牘的方便,曾創訂四冊人名簿,題名《千古江山》,凡姓字第一畫是撇的,則入“千”字簿;第一畫是橫的,則入“古”字簿;第一畫是點的,則入“江”字簿;第一畫是豎的,則入“山”字簿,查閱十分方便。林氏的這種檢字法,與比他後出的“上下左右部居法”和“首筆法”很相似,而王雲五的四角號碼檢字法,則主要是在林則徐的人名簿索檢法的啟示下,根據“上下左右部居法”和“首筆法”研究出來的。
【漢字檢索編碼現代化】
在科技對代,漢字檢索編碼機器化是專家們正在思考的重要課題,這裏介紹兩種思路與方法。 其一、《新部首大字典》,這部1988年出版的辭書是由中國學界泰鬥、國際著名物理學家兼數學家王竹溪編纂的,250餘萬字,兼收繁體字、簡化字,在楷書單字條目下附錄有代表性的甲骨文、古文和小篆。令眾辭書所望塵莫及的是該辭典漢字以首劃分繼《說文解字》、《康熙字典》、《新華字典》三次革新之後,又向前邁了一步,將以往數百部首改成56個新部首,從而解決了漢字檢索機器化的關鍵問題。王氏新部首在充分照顧到漢字的讀識習慣、具有極大的普及功能的同時,充分考慮到漢字的結構特點,合理分割、拚接,基本上消除了五萬多漢字分解檢索的重碼現象,從而將以往漢字先檢字頭後以頁碼查讀音釋義的兩步檢字變為如外文詞典那樣的一步檢字,為漢字自動化檢索提供了優化方案。 其二、《中聯全漢字編碼輸入係統》,1992年通過鑒定的由肖啟宏發明的“係統”可以實現“繁簡古今一體炎黃子孫群文化合流,中西文字兼容漢字文化圈資源共享”,對全漢字信息處理的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在處理全漢字領域的鍵入技術方麵處於國內領先水平。 該係統擁有對全部漢字(包括外造漢字)的處理能力,是應用中國文字學理論於中文信息處理科學的成功範例。它用通用計算機及其輸入輸出設備,能方便、迅速地實現全漢字的處理和輸入輸出,將我們祖先發明漢字的材料包括字元、部件、筆畫經過研究整理,限量固定在一張一目了然的圖表之內,應用古人創造漢字的原理和方法,將可見的定量模塊轉換成與之匹配的字母和數字代碼組,然後根據漢字字形和書寫習慣,有條不紊地組合出一個個不同漢字的代碼。該係統是經《漢語大字典》54620個漢字實施編碼的檢驗下誕生的。其字元和碼源的選擇符合漢字的分析原理和教學規律,規則簡單,無非常規編碼,將文字學理論和信息處理技術結合一體,貫通一律,易學易記;其處理簡化字、繁體字、異體字、古體字、訛體字和外造漢字的能力,是目前海內外惟一高效實用的可對全部漢字編碼輸入的係統。 這一係統的研製成功,為大型漢字庫的應用、中文古籍整理、圖書編纂、情報檢索、大型印刷廠的徹底變革創造了條件,為海峽兩岸的漢字交流、海外華人的漢字計算機處理提供了方便。
【漢字部首何其多】
80%的漢字是形聲字。形聲字一般有意符和音符兩個部分。把意符相同的漢字歸攏成一部分,並拿一個字作為這一部分的領頭,這個漢字就是這一部分的部首。如吐、嚇、唱、嘴、吟、吵……都有一個意符“口”,歸攏在一起,“口”就是部首。 部首的創製人是東漢經學家、文字學家許慎。他編纂的《說文解字》共收集9353個漢字。他根據漢字的形體結構特點,將這些漢字加以歸類。一類就是一部,一共歸納出540個部,每一個部都把一個共同的構字部件拿出來,作為這一部的代表,在排列時將它列為這一部的第一個字,這第一個字就成為部首。 許慎所列540個部首有兩個明顯的弱點:1.太多太細。2.排列原則不好掌握。許慎當時使用的是篆體漢字,不能像楷書那樣有明顯的筆畫可數,不可能按筆畫來排列,因而許慎用“據形係聯”(即按形聯係)的辦法來排列。這樣,往往一個部首的排列次序,全無次序和規律可言,查閱一個漢字,往往要檢閱全篇。 南朝顧野王編撰的《玉篇》,對許慎540個部首作了一些調整,它使用的是按義歸類排列的辦法。歸納成542個部首。 明代梅膺祚《字彙》,部首和部首的排列有了很大的改進,隻設置了214個部首,且按筆畫多少排列,使用起來非常方便。這種方法,為後來的字典、詞典部首的使用和排列奠定了基礎。 清代的《康熙字典》、近代的《中華大字典》、《辭源》、《辭海》等工具書都沿用了《字彙》214個部首及其按筆畫多少排列的方法。 舊部首確立的原則是“從義歸部”。舊部首的位置不固定,如“明”、“牧”同是左右結構,但“明”屬“日”部,“牧”屬“文”部。有的字的部首也很難確定,如“罷”屬“網”部,往往給查字帶來不便。 1954年出版的《新華字典》,對舊部首係統作了改革。凡一個字的幾個組成部分都具備部首資格的,實行多開門的辦法。如“刖”屬“月”部,也屬“刂”部,部首不變形。另立“刂”部,不屬“刀”部。為適應漢字簡化的新情況,一部分部首另立簡化部首,如“鳥”另立“鳥”部。 1964年,由文化部、教育部、文改會和語言研究所聯合組織的查字法整理工作組製定了一個新的《部首查字法》(草案)。這個草案對舊部首作了刪、合、分、改、增五個方麵的調整,部首定為250部。確立“依據字形定部”的原則,取上、下、左、右、外、左上角等部位作部首。部首位置固定。除按部首排列外,輔以筆畫筆形的編排。 1962年修訂的《新華字典》設191個部首,1972年再次修訂的《新華字典》改為189部。1978年《現代漢語詞典》也是189部。1979年新版《辭海》設250部。 1983年7月,文改會和文化部出版局聯合主持下,建立了由上海辭書出版社、商務印書館、漢語大字典編纂處、語言研究所詞典室人員組成的統一漢字部首排檢法工作組。這個工作組擬訂的《統一漢字部首排檢法草案》,選用了201個部首。 根據以上字書、辭書統計,除相同的部首以外,至今出現過的部首共有597個,其中比較常用的有200個左右。
【異體字的形成】
異體字指音義全同而形體筆畫不同的字,包括古體、或體、帖體、俗體等。多由於時代、地域的不同形成用不同形體代表同一個詞(字)。 異體字的形成不外乎下列幾種情況:
1.造字方法不同而形成的異體字。
如“鬲”與“隔”,分別用象形與形聲的方法造字形成異體字。如“?”與“淚”、“女負
”與“婦”、“瞸”與“嶽”,分別用形聲與會意的方法造字形成異體字。後者是較為常見的情況。
2.形聲字改換意符、聲符形成異體字。
①改換意義相近的意符。如“礻誇”與“絝”、“歌”與“訁哥”、“詠”與“訁永”等。 ②改換聲音相同、相近的聲符。如“煙”與“煙”、“蚓”與“蟲寅”、“線”與“”。 聲符、意符都改換。如“晴”與“夕生”、“村”與“屯阝”等。
3.變換各個偏旁的位置。
大多為形聲字的意符和聲符改換位置,有時由於位置不同寫法也有變化。如“鵝”與“鳥我”與“群”。“雜”與“礻集”。“慚”與“”。 因為形聲字在漢字中占絕對多數,所以異體字的形成大多與形聲字有關。 另外異體字的形成還與簡化筆畫、改變字形結構、通借等有關。
【漢字在國外】
漢字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文字。數千年來,她對中國文明作出了重大貢獻,同時對世界文明也有巨大影響。除我國大陸、台灣省、香港和澳門使用漢字外,漢字還是新加坡、日本和南朝鮮等國的通用文字,也是聯合國組織的書麵文字之一。 新加坡華裔居民占人口的3/4,漢字是官方文字之一。 據史籍記載,遠在兩千年前,漢字即傳入了日本。早期的日文作品都是用漢字寫成的。漢字在日文中的重要作用,是假名所不能代替的;但同一個漢字,中日文的意思可能不一樣。現在日文中使用的漢字為1926個。 南朝鮮使用諺文和漢字混合的漢字。當局於1961年公布的《常用漢字表》收1300漢字,1972年又規定了中學生教學用漢字收1781個。此外,泰國、馬來西亞以及美國等國的華人社會也通行漢字,並出版中文報刊。 自從我國先後兩次公布推廣簡化漢字方案以來,簡化漢字的字數已達2238個。一些使用漢字的國家和地區已不同程度地使用了我國公布的簡化字。
新加坡
先後三次公布或修訂簡體字總表;現收入的簡體字2238個,與我國的簡化字完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