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西北的字源】

古人憑借自然景象辨認四方,並創造了東西南北等方位字。東(〖FJF〗東〖FJJ〗):日在木中,意思為旭日初升。旭日初升的地方就是東方。 南:南字的外框,是木字的變形。即草木承受南麵充足的陽光,枝葉就長得繁茂。所以,向陽處就是南方。 西:西字古形是鳥在巢上。即太陽西沉而鳥歸巢棲息。“鳥歸巢”就成了方位字“西”。 北:古代寫成兩人相背。宮室多坐北朝南,背麵就是北麵,北(背)也就成了北方的“北”。

【家?師?員?手】

現代漢語中,有這麼一類名詞,其構詞方式比較特殊,即以一名詞或動詞作為詞根,後麵連上“家”、“師”、“員”、“手”等詞綴,用來表示人的身份職業。 例如“家”和“師”,是表示人的詞綴中常見的兩個,一般用來稱呼那些掌握某種專門學識或技能的人,象哲學家、科學家、文學家、作家、畫家及教師、醫師、律師、廚師、理發師、工程師、會計師等皆是;也有一些是用來稱呼那些從事某種專門活動的人,如政治家、外交家、企業家、旅行家等。 至於“員”,一般用來指稱某些團體或組織的成員,如黨員、團員、會員、社員等;另一種情況則是,用來表示人的職業,如教員、演員、售貨(票)員、駕駛員、炊事員、保育員、服務員等。 而“手”,則是近年來通行的一個詞綴,它大多與名詞相結合,用來指稱那些擅長某項生產技能或從事某種機械操作的人,如水手、拖拉機手、機槍手等;說話中常稱某人為能手或者老手,其意思與專家、行家相近。 說到“者”,這本來是個助詞,有時也用作表示人的詞綴,如共產主義者、文藝工作者、記者等。 除上述詞綴外,還有“人”、“士”、“生”,如詩人、護士、醫生等,也是用來表示人的職業或身份的。

【“家”字的本義】

以往學者對“家”字的本義有各種解釋:許慎《說文?宀部》雲:“家,居也。從宀、瞫,省聲。”又雲:“宀,交覆深屋也,象形。”《說文?豕部》又雲:“瞫,牡豕也。”即認為“家”本是一個形聲字,象一座人字架屋頂的房屋,本義則是人們居住的場所;清人段玉裁不同意許說,認為“家”字本義為“豬圈”;羅振玉又指出,“綣”字才是指古代豕圈,此字與“家”字並見於甲文,構形又判然有別,段說乃屬望文生義。“家”字之本義非“豕之居”是明顯的,至於說是祭祀祖先的場所則又不妥;在甲骨、金文中所記“家”字確有不少是含有宗廟意義者,但宗廟是階級社會產物,而祭祀祖先的活動早在原始社會時期就已經產生了。卜辭中所記作為宗廟的“家”,隻能是它的引申之義。不過把“家”字本義理解為私有財富的標誌也是值得商榷的,因房屋和家畜並不是主要的財富。據文獻記載,我國古代人民群眾是在自己的居室以內祭祖,稱之為“寢”,即中室,也就是主室。我國春秋時期所說的“家”,大都是指住屋中的主室。在當時,“家”的本義是指家祭和家族。

【“聖”字新解】

甲骨文中的“聖”字,是大耳朵在右,小嘴巴在旁。金文中的“聖”字,也多強調耳朵。近年來有學者提出聖字表示聽覺的重要性,認為聽覺在上古時代特別有用,可以防身、避難,又代表某些人“聽”到神的聲音,可說是“通神”。如此說來,“聖人”即是神人間的中介,可以將神的意思聽出來,再以自己的嘴轉告他人。 孔子自述,“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這話暗示孔子自認與天有某種關係,耳朵順“天命”,乃為“聖”。

【“喜”從何來】

今人都知道,“喜”是高興歡樂的意思,然而“喜”字從何來,至今卻還是一宗尚未斷清的懸案!“喜”字來源甚早,在殷商前期的甲骨文中已出現,且古今結構變化不大。按漢人許慎《說文解字》釋:“喜,樂也,從篩從口。”許慎沒有詳釋“從篩從口”何以為喜,清人段玉裁和朱駿聲作了說明,他們認為:“篩”是“鼓”的本字。甲骨文象形為一麵飾著羽毛的鼓立於架上;喜下的口,是表示笑的意思。古人有架鼓而鳴以誌喜慶的禮俗,故喜“從宣從口”,乃是一個“聞樂則喜”的會意字。 今人陳邦懷卻對此提出了異議。陳認為,古今喜字,隻是最早“?”字的省文。就今所見,“?”字的曆史。也可上溯到殷商早期,《殷墟文字甲編》中有其雛形。孰知其不先於喜字出現,且東漢經學家鄭玄在箋釋《詩經》“田?至喜”一句時說“喜讀為?”,宋人的《集韻》還說“?,或作……喜”,可見,二者在古代有時又是通用的。“?”,古義為“酒食”、“熟食”,也作黍稷等代稱。總之,是指吃喝的。若果如此,則“喜”乃源於人們享受美味佳肴的快樂。 另有劉雲生認為,甲骨文中喜上之篩,既可解為羽飾下之“鼓”,亦可解為盛著熱氣騰騰熟食的“豆”(盛器);況且,鼓在先民生活中,雖可表示喜慶,更多的卻是用在戰場上,往往使人聞之心驚。故“聞鼓則喜”,確不如“聞酒食則喜”解釋得合情而又合理。

【“臉”字小考】

現在“臉”與“麵”同義。“要臉”也可以說成“要麵子”。但罵人不知羞恥,一般用“不要臉”,而不說“不要麵子”。用法上的這種區別,與“臉”的本義有關。 許慎的《說文解字》沒有“臉”字。《集韻》雲:“臉,頰也。”實際上,“臉”是麵上搽胭脂的地方。胭脂出現於漢代,“臉”字的產生約在第六世紀以後,搽胭脂是婦女的嗜好。因此,古人稱“臉”也限於婦女。例如:“玉貌歇紅臉,長顰串翠眉”(梁簡文帝《妾薄命樂府》);“滿麵胡沙滿麵風,眉消殘黛臉消紅”(白居易《昭君怨》)。 古人的“兩臉”,既今人之“兩頰”,足見古時之“臉”即今之“頰”(嚴格說是頰上搽胭脂處)。經過詞義擴大,由“頰”的意義引申到“麵”的意義。又由專用於婦女擴大到男女通用。再由實轉虛引申為“麵子”。如《紅樓夢》第四十四回:“鴛鴦笑道:‘真個的,我們是沒臉的了?就是我們在太太跟前,太太還賞個臉兒呢。’” “麵”也同“臉”一樣可指“表麵的虛榮”,而罵人不知羞恥不說“不要麵”,獨謂“不要臉”,這是頗耐人尋味的。“不要臉”起於何時,不可確考,既然稱“臉”原是婦女的“專利”,“不要臉”的罵語最先用於婦女便不是令人費解的事。封建時代,婦女地位極其低下,不僅要塗脂抹粉取悅於人,尤其要用“禮義廉恥”來規範行為。“有傷風化”便遭“不要臉”的詈罵。當然,“臉”的詞義既經擴大,“要臉”、“不要臉”就不單是婦女的事了。

【“坐”字衍義】

一個“坐”字,在“停車坐愛楓林晚”這句古詩裏卻出現了“坐著”和“因為”兩種似乎是風馬牛不相及的解釋。“坐”字,在秦“書同文”的年代裏是寫作“NFED7”的。《說文解字》中說,“NFED7,從土從留省。”而這個會意字的本義正同“下基也,象草木出有NFED8”的象形字“止”和形聲字“留”的本義完全相同。直到文字從小篆演變為隸書時,才廢除了“NFED7”的寫法,通行了古文“坐”的字形。了解了“坐”字的“前身”和它的本義,“因為”和“坐著”以及其他義項的來龍去脈也就迎刃而解了。我們不妨把幾本字典中有關“坐”字共有的幾個義項分成三個層次來剖析一下它們相互間的關係。 第一層:由“草木出有NFED8”自土而立引申為人著地而息“坐著”(古今坐相不同)。例:“坐視青苔滿,臥對錦筵空”。引申為其他物體位置所在“居處”,例:“坐落”、“坐標”。由草木之“下基也”引申為萬事之起因“因為”的義項。例:“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第二層:由人著地而息“坐著”引申為不事生產、待在原處“不勞不動”、“守”、“閉門不出”,例:“坐享其成”、“坐困”、“坐月子”。由萬事之起因“因為”而又特指犯罪的來由引申為犯罪本身、與犯罪有關的事和對犯罪(也可指錯誤)的態度“罪”、“對質”、“責怪”的義項,例:“連坐”、“為坐”。 第三層:由不事生產“不勞不動”非人為而獲引申為自然而然“無故”的義項,例:“朱火青無光,蘭膏坐自凝。”可以“坐享其成”,也可能“坐失良機”,因此從相反方向又引申為一無所獲“徒然,空”的義項,例:“玉柱空掩露,金〖HT5”,7〗木〖KG-*3〗尊坐含霜。” 以上未包括假借義,所列引申義項也不盡周全,比如“坐船”、“坐車”,這裏又出現了“乘搭”的義項,這無非是由乘船搭車有座位可坐衍變而來的罷了。總之,學習古代詩文,對這種一詞多義的現象,如果能夠找出這個字的本義,理出各個義項的內在聯係,就能達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目的。

【“活”字兩說】

古代醫家運用五行學說,將五髒——肝、心、脾、肺、腎,分別歸屬於五行——木、火、土、金、水。 “活”字從“水”,腎屬水,腎受五髒六腑之精氣而藏之(藏精),為“先天之本”,生命之始;“活”字的右部為“舌”,《靈樞?脈度篇》曰:“心氣通於舌”,故稱“心開竅於舌”,“舌為心之苗”,心屬火,為神明之舍(藏神)。因此,“活”字的結構即是水(腎)與火(心)匹配。這樣,精與神俱,髒氣相通,心腎相交,水火既濟,維持人體生理功能的動態平衡協調。 “活”字的“舌”,又可拆開為“千”與“口”,水(氵)與千口,左右呼應,似乎象征著人體的水液必須不斷補充,方能活命。而“口”是人水穀進入門戶,經曰“脾氣通於口”,故稱“脾開竅於口”,脾屬土,為“後天之本”,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氣、血、津、液,來源於脾的運化轉輸所得。“先天之本”,必須要有後天水穀精微的不斷補充資養,而“後天之本”,又必須依賴先天精氣的不斷生發推動。 可見,“活”字含蓄著樸素的醫學哲理,概括了人生命的基礎活動,正是有生命才謂之“活”。且與中醫五行學說不謀而合,其深含妙意,頗耐尋味。 另一說認為,“活”字的創造和演變過程比較曲折,意義的分化比較複雜,但似乎與五行之說關係不大。

【“塔”字由來】

查閱字典辭書,在早期的甲骨文、鍾鼎文、隸書和古文獻裏,沒有塔字。因為原來並沒有這種建築物。 塔是佛教的建築,梵文為Stupa,起初譯作堵波、私偷婆、佛圖、浮圖、方NFED9、圖NFED9、靈廟等等。有按音譯的,有按意譯的。後來經過文字學家和翻譯家的不斷努力,便創造出了“塔”這個字來。流傳至今,已有1700多年了。而且把它擴展引用到所有挺拔高聳的建築物身上。

【“坤”代表女性】

人們都知道“坤包”、“坤表”、“坤車”意思是女用。“坤”為什麼代表女性呢?原來,“坤”出於我國奴隸時代的《周易》,其中有“乾”和“坤”這兩個卦名,指陰陽兩種對立勢力,陽性勢力叫乾,陰性勢力叫坤。《易?乾錄》中說:“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這裏把乾引為天。而後又說:“至哉坤元,萬物資始,乃順承天。”這裏把坤引為地。《係辭》(上)說:“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因此,“乾”就代表天、君、父、夫,“坤”就代表地、臣、子、婦。舊時的婚禮,還把男家稱“乾宅”,女家稱“坤宅”。

【“她”不宜濫用】

我國新文化運動初期的著名作家、語言學家劉半農,1918年在《新青年》雜誌上最先把“她”字作為女性第三人稱的代詞。魯迅說:“‘她’和‘它’字是劉半農創造的”,“這是劉半農打的一個大仗”。 周作人認為,“她”和“他”並用極好,但又怕印刷廠無“她”字之模,所以他主張用“杜撰的法子,在‘他’字下注一個‘女’來代替”。凡遇女性第三人稱時,他一概寫成“他女”。 錢玄同建議,造一個“女它”字,或用外國字母代替。 胡適建議用“那個女人”來代替。還有不少人傾向於用“伊”代替。 對於國內關於“她”字的辯論,劉半農在倫敦大學寫了《她字問題》。他說,“她”和“他”很像,容易辨認。並建議再取一個“它”字以代物。“她”字,本是女性第三人稱代詞,是中性詞,本身不含有任何褒貶之意。可是,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她”字開始逐漸衍變為含有褒獎之意的代詞,並且應用範圍越來越大,榮譽越來越高。報刊、書籍,包括黨和政府的文件、國家法律、法令、領導人的講話。其中不僅以“她”稱黨、國、政府,稱民族、人民,稱國旗、國徽、國歌、首都,甚至稱軍隊、軍旗、軍事活動……總之,世上一切寄托人們美好、神聖感情的事物。幾乎都得由“她”來代表,非“她”莫屬了。 這很有點令人迷惑。漢語發展到今天,用第三人稱指男人有“他”,指女人有“她”,指事物有“它”;“他”、“她”、“它”各司其職,為什麼偏要打亂,以“她”代“它”? 當然,文學作品中的擬人描寫,是可變“它”為“她”或“他”。人們也常寓情於物,將對女性的尊祟、讚美,對母親的熱愛之情,寄托於美好的事物。變“它”為“她”;但這些畢竟屬於文學筆法,加進了主觀的感情色彩。而文學作品以外的文章,如文件、報告、講話,特別是國家法律、法令、外交文件,應行文嚴肅,用詞準確,最好不要濫用“她”字。

【“垮”和“搞”的誕生】

1939年至1941年初,夏衍在桂林主持《救亡日報》時,曾在報紙上創造了兩個新字——“垮”和“搞”。這兩個字在《康熙字典》固然查不到,即使在解放前出版的字典上,恐怕也難以找到。胡愈之曾經問過他,這兩個漢字是不是他在桂林時造出來的。夏衍作了肯走的回答,並且說,這是根據實際需要而在版麵上試用的,不久就被大家接受了。解放以後,這兩個字流行全國,大家都樂於應用,很快就成為頻繁出現的常用字。